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7
《黄芎抗栓胶囊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一、引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点是斑块不稳定,易发生破裂、脱落,引发血栓形成,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黄芎抗栓胶囊作为一种具有活血化瘀、抗栓作用的中药制剂,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治疗。
本文旨在评价黄芎抗栓胶囊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二、黄芎抗栓胶囊的临床疗效评价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黄芎抗栓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影像学检查等数据,评价黄芎抗栓胶囊的临床疗效。
2. 临床疗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黄芎抗栓胶囊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如头晕、头痛、耳鸣等。
同时,治疗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等影像学指标也得到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黄芎抗栓胶囊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
三、黄芎抗栓胶囊的作用机制研究1. 活血化瘀作用黄芎抗栓胶囊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患者的症状。
2. 抗栓作用黄芎抗栓胶囊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从而起到抗栓作用。
此外,该药物还能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进一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3. 抗炎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形成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黄芎抗栓胶囊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四、结论黄芎抗栓胶囊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活血化瘀、抗栓和抗炎等方面。
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黄芎抗栓胶囊能够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影像学指标,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黄芎抗栓胶囊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
CHD患者颈动脉斑块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冯娟;胡慧农【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致残、致死最常见且最重要的病理改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可作为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无创指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降脂达标可以延缓或终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甚至促使斑块消退,而依折麦布和他汀类药物的作用途径不同,两药联用可更加有效地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该文就CHD患者颈动脉斑块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17【总页数】3页(P3156-3158)【关键词】依折麦布;他汀类;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作者】冯娟;胡慧农【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心内三病区,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心内三病区,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最常见、最重要的病理改变,血清胆固醇的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心血管事件重要的独立因素之一,尤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最为重要[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与冠状动脉硬化有着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近年来研究表明,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而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特征[2]。
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检测IMT、斑块的存在情况及病变程度,并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预后[3]。
逆转和减少斑块的形成、稳定斑块的性质、减少斑块破裂出血以及血栓的形成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课题 [4]。
[第一作者]王琦(1993 ),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在读硕士,医师.研究方向:颈部血管超声诊断.EGm a i l:572174133@q q.c o m [通信作者]闫国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014010.EGm a i l:y g z670708@163.c o m[收稿日期]2018G12G14㊀㊀[修回日期]2019G01G19 综述P r o g r e s s e s o fC E U S i n c a r o t i d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 sWA N GQ i,Y A N G u o z h e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 U l t r a s o n o g r a p h y,t h e F i r s t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B a o t o uM e d i c a lC o l l e g e,B a o t o u01401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㊀C E U S i s b e c o m i n g m o r e a n dm o r e p o p u l a r i n t h e c l i n i c.O b s e r v i n g t h e p r o c e s s e s o f c o n t r a s t a g e n t p e r f u s i o n i n v a r i o u s t i s s u e s,t h e l e s i o n s c a nb e a n a l y z e d.C E U Sh a sb e e nw i d e l y u s e d i n t h ed i a g n o s i so f c a r o t i d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 s t a b i l i t y a n d 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d r u g t r e a t m e n te f f e c t.R e c e n t l y,t h es t u d i e so f t a r g e t e di m a g i n g 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c a r o t i d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u s i n g C E U Sw e r eu n d e r g o i n g.T h e 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o fC E U S i nc a r o t i d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a n d i t s n e w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a d v a n c e sw e r e r e v i e w e d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K e y w o r d s]㊀c a r o t i da r t e r i e s;p l a q u e,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s t a b i l i t y;c o n t r a s tm e d i a;u l t r a s o n o g r a p h yD O I:10 13929/j 1003G3289 201812086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 E U S研究进展王㊀琦,闫国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内蒙古包头㊀014010)[摘㊀要]㊀C E U S在临床应用日益普及,通过观察造影剂在组织内的灌注过程,实现对病灶的分析,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评估药物治疗效果方面的应用已较为成熟.目前,C E U S用于颈动脉斑块的靶向显影和治疗方面研究也在逐步开展.本文对C E U 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疗领域的应用现状及新技术㊁新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㊀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造影剂;超声检查[中图分类号]㊀R543 4;R445 1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1003G3289(2019)04G0622G03㊀㊀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脑卒中发病率㊁患病率㊁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均呈上升趋势.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众多致病因素中重要和常见的一环.研究[2G3]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如斑块硬化程度㊁斑块内新生血管量㊁脂质核心的大小㊁炎性改变程度等,而斑块稳定与否与斑块引发的继发改变(如斑块溃疡㊁内出血㊁破裂)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存在明显正相关.C E U S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其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领域亦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C E U 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1㊀二维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二维超声评价方法:以二维声像图中的胸锁乳突肌回声为参照,依据回声强弱将粥样斑块分为低回声斑㊁等回声斑㊁强回声斑和混合回声斑,其中混合回声斑定义为低回声或等回声斑块内有不伴声影的强回声部分[4];并以斑块回声的强弱㊁斑块的二维形态㊁斑块表面纤维帽是否完整㊁是否菲薄等作为判定斑块稳定性的依据,斑块回声低㊁形态不规则㊁有溃疡凹陷㊁纤维帽菲薄㊁纤维帽不完整㊁无纤维帽等提示斑块稳定性差,即易损性强[5].2㊀C E U S评估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2 1㊀C E U S的应用背景㊀血管新生是指原有毛细血226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年第35卷第4期㊀C h i n JM e d I m a g i n g T e c h n o l,2019,V o l35,N o4管经内皮细胞激活而发生增殖㊁迁移,自现存血管基础上以芽生或非芽生形式构成新毛细血管或新毛细血管网的过程.B a n g e r等[6]研究证实粥样硬化斑块内存在新生血管,C e l l e t t i等[7]进一步证实新生血管是不稳定斑块形成及继发改变的关键.因此,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及斑块的稳定性,对于指导治疗㊁监测疗效和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超声造影剂采用六氟化硫微气泡,其直径为2~6μm,小于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到达有血液供应的器官和组织,是一种有效的血管示踪剂,使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成为可能.魏立亚等[8]对比分析C E U S结果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硬化斑块的病理组织学结果,发现斑块内增强区域所占比例高的斑块在组织学上新生血管数量多,二者呈正相关,提示C E U S可反映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进而反映斑块稳定性.2 2㊀C E U S半定量分析㊀目前多根据C E U S后斑块内部信号增强的程度将颈动脉斑块分为4个等级[4G5,9]:Ⅰ级,斑块无增强;Ⅱ级,斑块仅外膜增强,内部或少许星点状增强或少许线状增强;Ⅲ级,斑块内部及周边散在点状㊁线样㊁短条状增强,线状增强可贯穿大部分斑块,或有血液流动征(即造影动态图像中斑块内增强区域内可见流动的造影剂微泡);Ⅳ级,斑块内部呈大片样增强㊁网格样增强或弥漫增强.斑块造影增强等级越高,斑块内增强信号越丰富,提示斑块稳定性越差.V i c e n z i n i等[10]发现低回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程度比强回声斑块内的增强程度高,原因在于低回声斑块内部炎性反应比较活跃,斑块内新生血管数量多;而强回声斑块钙化较明显,其内部炎性细胞和新生血管数量少.孙海燕等[11]研究结果表明,C E U S对低回声斑块内部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强回声斑块,形态不规则或者伴有火山口样溃疡的斑块较扁平斑块内部增强更显著.王慧梅等[12]研究表明C E U S 为Ⅲ㊁Ⅳ级的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差,与前循环同侧脑梗死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提示判断颈动脉斑块C E U S 增强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2 3㊀C E U S定量分析㊀采用C E U S定量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首先选择2个R O I,分别位于斑块和对应的参考区(动脉管腔内),斑块内R O I应适应斑块的大小和形状,如斑块内有二维图像显示的强回声区,在描记R O I时应避免覆盖,以排除异常数据造成的误差.启动分析软件,自动获得斑块和参考区(管腔)的时间G强度曲线,并可测量斑块和参考区的基础强度(b a s i c i n t e n s i t y,B I)㊁增强后峰值强度(p e a k i n t e n s i t y,P I)㊁到达时间(a r r i v a l t i m e,A T)㊁达峰时间(t i m e t o p e a k,T T P)㊁平均渡越时间(m e a nt r a n s i t t i m e,MT T)和A U C等指标[4].有研究者[4]利用C E U S数据,分别计算斑块及参考区的增强强度(e n h a n c e di n t e n s i t y,E I;E I=P I-B I),并进一步计算斑块与参考区E I的比率(R a t i o 值),发现C E U S半定量法增强分级与定量参数R a t i o 值在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增强程度方面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苏楠等[13]研究表明E I与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密度(m i c r o v a s c u l a r d e n s i t y,MV D)具有相关性,可准确反映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情况,能评价斑块的稳定性.陈建梅等[14]研究证实软斑块组T T P和MT T低于㊁P I高于混合斑块组和硬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均低于硬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提示C E U S技术可无创提供参数成像与定量分析,有效评估斑块的稳定性.3㊀C E U S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药物的疗效他汀类降脂药可在降血脂作用的同时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阻止血栓形成,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及抗氧化,并能稳定斑块,预防斑块继发改变的发生,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之一[15].研究[16]表明应用C E U S评价降血脂类药物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效果具有可行性.而韩燕妮等[17]发现部分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治疗后改变与血脂下降水平并不同步,故认为不宜用血脂参数来推测斑块的稳定性变化和指导临床治疗.C E U S可通过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变化间接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斑块稳定性的变化情况.韩燕妮等[18]比较了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C E U S定量参数,发现其治疗颈动脉斑块有效,而在不同他汀类药物对比实验中,瑞舒伐他汀组的斑块积分㊁E I及A U C等定量参数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 05),提示瑞舒伐他汀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4㊀靶向微泡造影与超声介导的靶向治疗4 1㊀靶向C E U S㊀超声分子成像的重点是帮助微泡找到 靶点 ,并与之结合,发挥诊断或治疗作用.有学者[19]选取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独立预测作用的靶向蛋白I LG18作为靶向目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靶向微泡的实验组的C E U S增强强度高于应用裸微泡的对照组,且靶向微泡造影强度与斑块内I LG18蛋白表达相对量呈线性正相关.靶向微泡对颈动脉硬化斑326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年第35卷第4期㊀C h i n JM e d I m a g i n g T e c h n o l,2019,V o l35,N o4块的显影能力优于传统裸微泡,早期诊断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较高,相信这项技术的深入研究及推广有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4 2㊀超声介导靶向治疗㊀超声介导的靶向治疗将成为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者[20]在超声导向和位点特异性的药物递送系统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超声波是一种高能量机械波,而低频高强度超声波携带的能量最多,低频高强度超声对组织产生多种效应,如机械效应㊁空化作用及热效应等.利用超声波空化效应所产生的机械性损伤作用于血管管壁,可激活凝血机制,诱发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损伤㊁破坏,达到减少斑块内血管的目的,从而改善斑块的稳定性,且加入超声造影剂微泡可以增强空化效应,从而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21].因此,正确的超声治疗可以有效减小或控制斑块体积,同时改善易损斑块的稳定性,减少斑块相关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随着各种超声新技术的涌现㊁超声造影剂微泡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C E U S技术的逐步完善,C E U S已成为筛查颈动脉硬化相关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22].C E U S相关靶向治疗研究还刚刚起步,样本数据有待完善,将该项技术与其他检测技术有机结合,有望使其在临床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㊀甘勇杨婷婷刘建新等敭国内外脑卒中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敭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111924G30敭2㊀陈润泰傅玉才王伟敭血管新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敭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3311G315敭3㊀C h i s t i a k o vD A O r e k h o v A N B o b r y s h e v Y V敭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n e o 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a n d i n t r a p l a q u eh a e m o r r h a g e t o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 p r o g r e s s i o na n d i n s t a b i l i t y敭A c t aP h y s i o l o g i c a20152133539G553敭4㊀李超伦王文平何婉媛等敭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内增强强度对照研究敭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102139G142敭5㊀薛红元叶玉泉高丽等敭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对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价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26491G493敭6㊀B a n g e rA C B e e u w k e sR L a i n e y L L e ta l敭H y p o t h e s i s V a s a v a s o r u m a n d n e o 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 o fh u m a n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i e s敭A p o s s i b l e r o l e i nt h e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 o f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敭N E n g l JM e d19843103175G177敭7㊀C e l l e t t iF L H i l f i k e rP R G h a f o u r iP e ta l敭E f f e c to fh u m a n r e c o m b i n a n t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165o n p r o g r e s s i o n o f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敭J A m C o l l C a r d i o l 20013782126G2130敭8㊀魏立亚何文张红霞等敭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研究敭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9661095G1102敭9㊀宋则周张艳明傅燕飞等敭超声造影评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新生血管特点敭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01731G1734敭10㊀V i c e n z i n iE G i a n n o n i M F P u c c i n e l l iF e ta l敭D e t e c t i o n o fc a r o t i dad ve n t i t i a l v a s av a s o r u ma n d p l a q u e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w i t hu l t r a s o u n d c a d e n c e c o n t r a s t p u l s e s e q u e n c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a n de c h o c o n t r a s t a g e n t敭S t r o k e200738102841G2843敭11㊀孙海燕黄品同黄福光等敭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敭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3219G221敭12㊀王慧梅鲁德甫王智明等敭对比超声增强评估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增强强度与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敭安徽医药201822101953G1956敭13㊀苏楠黄品同张盛敏等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造影表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8343204G206敭14㊀陈建梅王秋霜黄党生等敭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敭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280G282敭15㊀王德河王斯敭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敭临床荟萃201227171562G1564敭16㊀G i u r g e aA G M a g e t a C M a c a T e ta l敭S i m v a s t a t i nr e d u c e s s e r u m l e v e l o f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i nh y p e r c h o l e s t e r o l e m i c p a t i e n t s敭JC a r d i o v a sP h a r m a c o l200647130G36敭17㊀韩燕妮钟洁愉董理聪等敭超声造影与C T 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敭中国C T和M R I杂志201715231G33敭18㊀韩燕妮钟洁愉董理聪等敭超声造影评价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影响敭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6395G398敭19㊀江珍珍刘夏天马彩叶等敭白细胞介素18靶向超声微泡对动脉斑块分子成像的实验研究敭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112100G103敭20㊀C a s t l eJ B u t t s M H e a l e y A e t a l敭U l t r a s o u n dGm e d i a t e d t a r g e t e d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R e c e n t s u c c e s s a n d r e m a i n i n g c h a l l e n g e s敭A mJP h y s i o lH e a r tC i r cP h y s i o l20133043H350GH357敭21㊀高雪敭血管毁损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及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敭重庆第四军医大学201242G44敭22㊀李振洲任力杰邵玉凤等敭C E U S颈动脉斑块灌注模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4534G538敭426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年第35卷第4期㊀C h i n JM e d I m a g i n g T e c h n o l,2019,V o l35,N o4。
《颈动脉斑块的HRMR-VWI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研究》篇一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斑块的HRMR-VWI(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我们发现在颈动脉斑块患者中,HRMR-VWI 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密切相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结果及讨论,以期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之一是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分布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HRMR-VWI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成分,为研究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我院收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HRMR-VWI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了详细记录。
同时,我们收集了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基本情况,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1. 颈动脉斑块的HRMR-VWI特征:我们根据HRMR-VWI图像,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软斑块、硬斑块和混合斑块。
同时,我们还分析了斑块的稳定性、纤维帽厚度、脂质核心大小等特征。
2.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我们统计了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时间、部位及严重程度。
3. 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颈动脉斑块的HRMR-VWI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
四、结果1. 颈动脉斑块的HRMR-VWI特征:在所有患者中,软斑块占比最高,其次为混合斑块和硬斑块。
纤维帽薄、脂质核心大的斑块稳定性较差。
2.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在研究期间,共有XX例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
其中,软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高,硬斑块患者相对较低。
纤维帽薄、脂质核心大的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状况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篇一摘要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状况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分析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意义。
结果表明,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健康管理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2型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血管病变,包括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表现,其稳定性与患者的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状况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相关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某医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
通过超声检查,评估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情况,包括斑块的大小、形态和稳定性等指标。
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血脂水平、血压等基本信息。
三、结果1. 血糖控制情况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其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较差,斑块大小较大,形态不规则。
而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其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相对较好,斑块大小较小,形态相对规则。
这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状况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2. 病理生理机制分析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加速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进展。
同时,高血糖还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使血脂水平升高,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缓颈动脉斑块的进展,提高斑块的稳定性。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状况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缓颈动脉斑块的进展,提高斑块的稳定性,从而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巨噬细胞极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①刘理谢燕飞余军(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学转化中心,南昌 330004)中图分类号R39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3)10-2115-07[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粥样斑块的形成与演变直接影响疾病进程。
斑块中纤维帽变薄、脂核区增大、胶原降解酶增多等都会影响斑块稳定性,导致斑块破裂,并进一步形成血栓,最终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巨噬细胞泡沫化后构成粥样斑块中的重要成分。
近年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不同表型占比影响斑块稳定性。
本文就巨噬细胞表型、巨噬细胞极化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巨噬细胞;极化;斑块稳定性Research progress on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tabilityLIU Li,XIE Yanfei,YU Jun. Center Office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Abstract]Atherosclerosis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n which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directly affect progression of diseas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stability of plaques such as thinning of fibrous cap, enlargement of lipid nucleus and increase of collagenase, which can lead to plaque rupture and formation of thrombus and ultimately lead to a seri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acrophage foam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atheromatous plaques.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proportions of macrophages with different phenotypes affect stability of plaque. This article review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phage phenotypes, polarization and plaque stability and related mechanisms.[Key words]Macrophages;Polarization;Plaque stability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病变表现为部分动脉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增生,逐渐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往往伴随纤维帽变薄、脂质池增大、炎症活动增加、蛋白水解酶含量增加等现象[1]。
匹伐他汀钙片联合荷丹胶囊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匹伐他汀钙片联合荷丹胶囊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
研究对象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观察指标包括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血脂水平等。
结果分析显示联合治疗组斑块面积显著减少,血脂水平得到改善。
临床意义在于该联合治疗方案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评价良好。
疗效总结为匹伐他汀钙片联合荷丹胶囊可有效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此研究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匹伐他汀钙片、荷丹胶囊、稳定型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疗效观察、研究对象、观察指标、结果分析、临床意义、安全性评价、疗效总结、展望未来、课题意义。
1. 引言1.1 疾病背景稳定型冠心病是冠心病的常见类型,主要特征是缺血症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该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其中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
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以导致颈动脉狭窄和堵塞,进而引起脑血管意外,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匹伐他汀钙片是一种降脂药物,具有明显的降低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荷丹胶囊则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鉴于匹伐他汀钙片和荷丹胶囊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通过本次观察研究,希望能够证实这种联合治疗方案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匹伐他汀钙片联合荷丹胶囊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冠心病的早期表现之一,其发展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症状,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MRI多序列扫描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研究张丽雅;李文波;高志翔;周旭峰;刘小萍;卢超;白喜恩【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年(卷),期】2009(006)029【摘要】目的探讨MRI多序列扫描对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分型评估的价值.方法220例经B超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对血管狭窄部行MRI 多序列联合检查,根据斑块在MRI不同序列表现分为A型、B型、C型、D型,评估各型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结果 A型和D型斑块在急性脑梗死中发生率高于陈旧脑梗死及无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多序列联合检查及分型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总页数】2页(P125-126)【作者】张丽雅;李文波;高志翔;周旭峰;刘小萍;卢超;白喜恩【作者单位】471000,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471000,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471000,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471000,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471000,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471000,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471000,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J], 李军;刘伟伟;程海超2.MRI多序列检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J], 万德坤;钟池;王琦;王洪海;邢国平;许晓伟3.MRI常规+增强序列扫描评估肝癌介入治疗\r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J],杨锐;闵朋4.MRI扫描FLAIR序列HVS征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探讨 [J], 施斌;陈里5.MRI多序列扫描在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观察 [J], 李二娜;刘静炎;王凯;慎源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动脉斑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李耀新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7(015)012
【摘要】采用回顾性汇总分析方法综述中西医研究颈动脉斑块的进展,为临床医生积极治疗颈动斑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总页数】4页(P1467-1470)
【作者】李耀新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玉林 5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1
【相关文献】
1.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中西医研究现况 [J], 李叶;胡晓灵
2.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影响的比较研究 [J], 高春梅
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临床研究 [J], 郭海燕;李莹
4.中西医结合\"鸡尾酒疗法\"有效改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 [J], 王恒;王明哲;高鹏琳;袁奕珂;桂丽卿;潘卫东
5.颈动脉斑块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J], FU Peng;ZHANG Yun-long;WANG Ling-ling;CHEN Xue-jun;ZHOU Feng-jun;GAO Zhe-xin;LI Ting;LU Jing;GUO Li-fang;ZHANG Xuan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府逐瘀胶囊与心脉通合用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赵玉祥;杨雪琴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2(007)031
【摘要】目的探讨血府逐瘀胶囊和心脉通合用对老年男性颈动脉IMT和斑块的影响.方法采用色彩多普勒超声方法,对有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老年男性患者98日,随机分成心脉通治疗(A组)45例,血府逐瘀胶囊+心脉通(B组)53例.服药前和6个月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数量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服药前后的IMT和斑块检出率及面积有明显差别(P<0.05~0.01).结论血府逐瘀胶囊与心脉通合用可增强稳定和消退斑块的作用.
【总页数】2页(P161-162)
【作者】赵玉祥;杨雪琴
【作者单位】130704,吉林省伊通县营城子中心卫生院;吉林省长春天伦不孕不育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卡维地洛干预对转染p53基因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J], 管耘园;叶炳华;卢辉和;盛臻强;张莉;华守明;陶国华;杨其昌
2.急性脑梗塞病人同型半胱氨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J], 孙爱童;红华;冯德喜;李静;吴国柱
3.急性脑梗塞病人同型半胱氨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J], 孙
爱童;红华;冯德喜;李静;吴国柱;
4.舒降之对心脑血管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J], 武永丽;刘森;杨永雁;刘娟;王丽杰;姜桂艳
5.颈部推拿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J], 易刚;张磊;扶世杰;杨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影像学在颈动脉斑块评估中的研究进展吕蕾;李怡;鲍海华;张玉英【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17【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栓塞及动脉管腔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
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早期评估、早期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心脑血管急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血管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简便易行的检查手段,可作为颈动脉斑块检查的初筛工具,各种超声新技术的发展也在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价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CT血管造影在钙化斑块的检查优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成像速度快,可作为其他检查方法的补充。
磁共振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管壁及管腔内情况,可对颈动脉斑块成分进行定性测量。
目前,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的金标准仍然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综合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优缺点,选择患者最易接受,对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最高的检查方式仍然是比较影像学的重中之重。
【总页数】4页(P101-104)【作者】吕蕾;李怡;鲍海华;张玉英【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西宁810001;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西宁810001;青海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相关文献】1.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J], 秦锋;孙羽东;周建;赵志青2.CT评估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 [J], 黄琳3.基于人工智能斑块分割超声图像的影像组学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J], 龚凯琳;张利丽;宋佳佳;何健4.血管超声在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J], 刘文波;刘璐;姜阳;王婷;孙洪阳;田振宇5.超声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J], 苏前;周剑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内一科闫文静摘要文章概述了颈动脉斑块形成、发展和破裂的病理机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的因素,诊断的现状以及增强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和减少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措施。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缺血性卒中;稳定性Progress in Research on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rupture of carotid plaques,the relative factors in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s,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iagnosis,enhancing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s,the measures in preventing plaques from rupture an d decreasing the occurrance of ischemic stroke.KEY WORDS carotid plaques_ ischemic stroke_ stability近年来,许多学者将目光从颈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卒中转移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不同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上来。
大量研究发现,如颈动脉斑块稳定,则单纯的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是良性的。
稳定性颈动脉斑块不易破裂导致脑缺血症状,而不稳定性斑块即使不引起严重狭窄,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性卒中或血管性痴呆。
因此,研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机制,提高诊断水平,对防止斑块破裂和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展1.1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的多基因调控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皮型NO合酶的错义突变导致NO减少,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使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易感性增加。
同时,在致病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一反应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的作用下,引起颈动脉血管内皮慢性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
血浆中增高的LDL通过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皮下沉积并进行氧化修饰,加之力学因素的参与,进一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内皮细胞产生自由基、过度表达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和活性肽,从而介导单核巨噬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进入动脉壁,并通过其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大量吞噬沉积的OX —LDL,形成富含泡沫细胞的脂纹。
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微生物,如肺炎衣原体也参与了这一进程。
1.2 颈动脉斑块的发展颈动脉斑块的发展是调控基因,如c—Myb高度表达[1、2],诱导泡沫细胞分泌和激活细胞因子,产生复杂的大分子细胞外胶原基质所致。
血管内皮下脂质聚积的增加,逐渐形成表面以胶原成分为主的纤维帽包绕,中心富含胆固醇脂质核心的颈动脉斑块。
这一过程的最终平衡是由生长因子(多形性第7蛋白酶因子等)和生长抑制因子(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3-5]等)共同决定的。
在颈动脉斑块的进展中,一方面平滑肌细胞等产生稳定斑块的细胞外胶原基质成分,促进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胶原连接组织产生增加,这些细胞因子和血管肽的受体在新生内皮细胞和斑块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加。
凝血酶原在新生的内膜中活性增加,其受体也在颈动脉斑块组织中呈现高度表达,上述因素增加斑块硬度和纤维帽厚度,促进斑块的稳定。
另一方面,由脂质介导的炎症反应导致基质成分降解,伴随脂质的增加,OX—LDL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引起内皮损伤和过多的淋巴细胞聚集,刺激炎性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黏附分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6]。
在复杂的斑块组织中过度表达的生长因子,其活性很低,平滑肌细胞表现为衰老型,各种因子对衰老的平滑肌细胞的作用是导致细胞凋亡而不是增生,当细胞被迫进人细胞周期,则发生凋亡而不是复制。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关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基本集中于斑块形成、发展的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以及化学成分控制的血管重塑,而对物理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较少。
这使我们陷人了误区,因为动脉内血液循环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力学功能。
颈动脉斑块破裂导致的缺血性卒中也属于力学领域。
力学研究与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同样重要,但遗憾的是还未被广泛用于评价脑血管功能和疾病。
2 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因素2.1 内部因素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纤维帽厚度、纤维帽的炎症和修复过程、偏心脂质核心的大小和坚固性。
薄的纤维帽通常充满了富含脂质的泡沫细胞,特别是在偏心斑块的肩部,即脂质坏死中心靠近腔面的左右角,炎性细胞容易从这一部位进入内皮下组织。
纤维帽变薄主要与脂质的过度浸润和所承受的血流切应力增加有关。
富含脂质的泡沫细胞能够增加斑块的表面张力,吸引单核细胞向内膜下迁移,导致炎性细胞聚集。
过多的脂质沉积还可通过促进炎性介质分泌来加剧炎症反应。
活化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可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间质胶原酶(MMP—1)和明胶酶(MMP-2),降解纤维帽的主要蛋白连接组织成分即I型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
在斑块形成的早期,该酶能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后期则降低斑块的稳定性,使纤维帽变薄。
参与自身免疫反应的T淋巴细胞、其他炎性介质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可抑制平滑肌细胞胶原基因的表达,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导致泡沫细胞破裂、脂质外溢和软脂质核心的增大,诱导斑块内血栓形成,使斑块稳定性下降。
此外,斑块内有无出血、斑块表面是否规则、有无溃疡及溃疡的深度以及斑块的增长速度均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Schminke等[7]对颈动脉斑块连续观察18个月,发现在B超检查中呈显著低回声和表面不规则或有溃疡的斑块增长>20%。
斑块破裂使血液与斑块脂质核心中组织因子等致凝物质接触,激活凝血系统从而形成血栓,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缺血性卒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其病情与斑块破裂程度即脂质核心是完全暴露或仅有斑块表面溃疡、凝血与红溶状态、有无血管痉挛、血管闭塞程度、闭塞血管是否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等有关。
斑块表面破裂血管的愈合及新生血管的出现,是斑块快速进展的主要原因[8]。
2.2 外部因素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理论中必须考虑力学因素。
在吸烟和胆固醇水平较高的西方老年男性中,颈动脉颅外段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在通过颞骨岩部的颈动脉段中则根本不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很明显,动脉壁的张力是形成斑块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较高也可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也有时张力也是难以解释的,比如颈动脉斑块似乎易于发生在动脉支持结构较差处、动脉反复弯曲处或动脉扩张处(颈动脉分叉)。
这些位置都存在斑块形成的切应力因素,有血流紊乱和切应力改变,而斑块产生引起的血流紊乱又进一步刺激了斑块的生长。
切应力改变引起斑块形成的机制还不清楚,一些学者认为是脂蛋白易于进人血管壁,一些学者认为是血小板易于沉积到血管壁。
而切应力引起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则是公认的因素。
过去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切应力有关,现在则认为与紊乱血流有关的易变切应力才是主要的发病因素。
血管痉挛、管壁张力增高和血流压力梯度对斑块产生切应力,易变切应力不仅是构成斑块类型的重要因素,也是斑块破裂的主要外部因素。
易变切应力越明显,斑块中脂质所占的比例也越大。
易变切应力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增加,加重纤维帽的炎性细胞浸润和胶原降解,从而降低斑块的稳定性。
造影发现,斑块破裂易发生于偏心狭窄斑块近心端肩部[9-11],该处血流易变切应力最明显,纤维帽最薄,是炎性细胞聚集处。
狭窄程度轻的斑块表面钙化也较轻,胶原基质少,脂质成分多,易发生破裂,多数破裂斑块的管腔狭窄<50%。
纤维帽越厚,受到的血流易变切应力越不明显,斑块越不容易破裂。
一般认为,斑块内脂质核心占斑块体积的40%以上为软斑块。
脂质核心占的成分越大,纤维帽越薄,越易破裂[12,13]。
3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诊断的现状尽管目前尚未统一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客观诊断标准,但B型超声、MRI影像学检查对斑块稳定性韵分析取得了长足进展。
有些实验显示,尽管有些临床生化检查指标,如OX—LDL、白细胞弹性蛋白酶、MMP、CD40配体等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但目前尚无特异性指标。
B型超声检查因其无创、简便易行和可重复等优点,成为颈动脉斑块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高分辨率、多功能超声诊断仪的应用,使颈动脉结构更加清晰。
因此,B型超声普遍应用于颈动脉斑块形态学的分析。
根据斑块回声的一致性和回声强度,使B型超声在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方面有了初步可以参考的指标。
有学者认为,B型超声与声学密度定量技术相结合可更好地判断斑块的性质。
另外,对B型超声在判断斑块的面积、斑块表面有无溃疡、鉴别斑块为瘤样或附壁斑块以及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有研究认为,可以根据超声结构大致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活动指数(RI)52时,应积极进行内外科干预治疗[14]。
Schminke[7]等在B型超声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使用三维功率超声技术模型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了探测。
也有学者通过观察斑块的体积、斑块表面的溃疡深度、不规则性和纤维帽的厚度来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15,16]。
但超声诊断结果与操作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有很大关系[17]。
在MRI T1、T2和质子加权像上,陈旧性出血或血栓、脂质、纤维组织和钙化有不同的信号,将其结合起来可用于斑块成分的分析。
高分辨率MRI还可用来精确测量管腔的狭窄程度。
Roberts等[18]用动态对比增强MRI来判断斑块表面新生血管的数量和大小,从而估计斑块的稳定性并预测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性。
目前还可用腔内超声和腔内MRI检查冠状动脉病变,但由于颈动脉斑块可能不稳定和有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所以上述检查并不适用于颈动脉斑块。
另外,DSA由于有创、价格昂贵,仅仅用于颈动脉外科手术前的检查。
4 增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措施对颈动脉斑块引起的管腔轻中度狭窄采取外科手术由于风险较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均采取谨慎态度。
在药物治疗方面,任何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斑块内基质合成增加和降解减少的措施,都能使斑块的稳定性得到增强。
4.1 调脂药物B型超声和MRI发现,他汀类调脂药物虽然几乎不改变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但临床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却明显下降[19-21],这主要与斑块内成分改变,脂质减少,炎症反应减轻,内皮功能改善,从而使斑块的稳定性增强有关。
在LDL<2.59 mmoFL(100 mg/d1)的人群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和恶化率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