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工业园发展模式演变(第一至四代)
- 格式:pptx
- 大小:21.93 MB
- 文档页数:49
园区的发展历史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产业园。
以蛇口工业区为代表,基本是政府主导建设,多是工业园区,产业起点低,以"三来一补"的形式承接外来加工业务为主。
•第二代产业园。
开始重视技术消化、技术革新,不再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生产层面。
•第三代产业园。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众多园区的主导产业,很多园区也有意识地打造产业链,力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第四代产业园。
建设规模普遍较大,占地1000多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产业新城。
注重产业生态,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一两个核心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
新加坡产业升级情况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提供机会,使其能够根据国际成本、资源和市场需求变化,结合自身发展阶段推动本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达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
新加坡上世纪50年代独立以来,坚持实施一以贯之的发展策略,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用一代人的时间将资源贫瘠、基础薄弱的小国打造成为东南亚唯一发达国家、世界上人均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经济竞争力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创造了“新加坡奇迹”。
一、新加坡产业升级的主要阶段(一)进口替代阶段(1959-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英军撤离、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直接竞争给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稳定等造成巨大压力,人口增长过快、失业率过高、种族冲突、工业纠纷等问题纷纷出现,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为此,政府制订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工业化带动经济多元化,转变单一的转口贸易经济结构。
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61年将原工业促进局改为经济发展局(EDB),制定和实施工业化战略。
一方面,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本地以蚊香、假发、樟脑丸等为主,外资以纺织业、电子消费产品、电子零部件为主。
至1965年,已拥有企业1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
(二)出口导向阶段(1966-1978年)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失去了发展腹地。
1966年,为适应当时世界范围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抓住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政府实施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基础工业,进一步改变转口贸易机制;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型工业;大力吸引外资,借助外部力量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拓展多边贸易,建立自由市场。
期间,新加坡GDP年均增速10%,制造业占GDP比重上升到24%,人均收入居亚洲第二位,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法制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吸引美、欧、日等国相继投资兴建大型企业,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和以修造船为主的运输、机械等行业迅速发展。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及现状工业发展战略和模式独立后,新加坡政府采取了适合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工业战略,其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劳动密集阶段。
由于独立初期,新加坡失业率高达10%,劳动力成本低廉,同时鉴于新加坡是印尼、马来西亚两地的主要转口贸易中心和加工中心,新政府首先采取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方针,主要行业为传统手工业,如软饮料、砖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胶,之后又发展了纺织、电子零部件等产业。
政府为此采取了改善基础设施、实行税务优惠、鼓励本地投资创业、提供银行与贷款服务等措施,此外将1961年就成立了的经济发展局的主要职能定为“招商引资”,为新加坡走出独立初期的经济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入7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开始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全民就业,因此开始大力提倡工业自动化,加强了在造船修船业、炼油厂等方面的建设。
这期间,新政府设立了裕廊镇管理局,开始工业园区和厂房的开发建设,开始大量吸收外资、特别是来自跨国公司的投资。
此外,政府海将部分私人企业无法经营的公司收为国有,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海皇轮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厂、新加坡发展银行等。
工业化的进步带来新加坡经济状况的全面改观。
此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10%,到1979年,新加坡失业率已从1965年独立时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二、资本密集阶段。
80年代初期,随着新加坡经济基础逐步稳固,新政府开始着手重组经济结构,将制造业朝着高附加价值、更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化。
此外,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等行业逐步兴起。
吸引到了以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的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以及石化制造业陆续落户新加坡。
为经济顺利转型,新政府提出“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发展方针,开始重视通过教育和培训开发人力资源,政府鼓励高附加价值和技术密集型投资和发展高附加价值服务业等。
新加坡经济发展四阶段的人才策略与启示中共崇左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韦运雪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经过39年的快速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迅速走向繁荣富强,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同时,新加坡政府领导人以其独特的执政理念治理国家,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新加坡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把新加坡建国后39年的经济发展史,大抵划分为四个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新加坡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的人才策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第一阶段:经济起步期(1965年—1970年)——从最低层劳工的培训做起,并积极发展教育,实现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新加坡建国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实际上只上一个小渔村,国土面积只有550多平方公里,仅大抵相当于一个凭祥市的面积。
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
“新马分家”之初,新加坡国内失业严重,基本消费品奇缺,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国库只有50万新元的家底。
在这个时期,新加坡政府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城市国家的特点,重点建设中心市区,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大搞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大量涌入投资办厂,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扩大就业,努力解决国家经济危机和日用品奇缺等民生问题。
这个时期,新加坡政府人才工作的方向主要是解决失业和劳动力的增量问题。
政府致力于把大量的失业者培训成为合格的工厂民工,成为市区重建局建设中心城市的合格人才。
教育事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公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第二阶段:实现工业化时期(1971年—1980年)——特别注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服务在这个时期,新加坡政府在人才开发上强调培养、引进和使用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以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事实上,这个时期新加坡的劳动力已经告急。
新加坡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主要是取消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府,仅保留对高科技企业的政策优惠,从而迫使企业提升技术含量,培养科技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训提高员工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