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JT-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成果与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园区成功经验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启示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发展20年展览的参观及课后思考,对园区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是中新双方合作的典范,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对于借鉴新加坡发展经验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次上。
第一层次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规划建设管理、公共工程建设、公用事业、土地开发和管理、房地产开发和管理、环境保护、小城镇建设几个方面。
从第一层次出发,我认为在大学生成人成才方面,首先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初步的规划,明确战略目标。
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制定实现目标的一个基本步骤,这样才能不迷茫,有方向。
其次,对于自己的学业方面,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接受检验并获得发展。
最后,要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面,紧随国家的大政方针,增强实干能力。
第二层次是经济发展方面经验的借鉴,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战略、招商引商、工商行政、旅游发展、现代物流、科技发展、科技园管理等方面。
从这一层次出发,最主要的启示就是要对于现代科技的掌握,网络时代对我们的网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于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应该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这也可以解释计算机二级考试热的原因。
第三层次是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借鉴,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卫生、文化、市镇和社区管理、法制、政教、廉政、工会、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劳动管理、公积金管理等几个方面。
从这一层次出发,对我们成人成才最主要的启示是要增加自己的教育投资,增加自己的发展机会成本。
未来社会,对于我们以后的就业形势来说,无疑所面对的挑战和困难是更加严重的,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多的,因此,增加对教育资本的投入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这对于拓宽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是十分必要的。
与此同时,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来说,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障自身应有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和社会保障。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案例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综合性合作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西部。
以下是关于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的十个要点:1. 中新合作区的背景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共同努力下的成功合作项目。
双方于1994年签署协议共同建设,旨在促进两国在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 区位优势中新合作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西部,紧邻苏州市中心和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
该区域交通便利,连接了苏州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便于企业出口产品和物流运输。
3. 产业布局中新合作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科技等领域。
该区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系统。
4. 政策优惠中新合作区享受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和人才引进优惠等。
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并促进了创新创业环境的良好发展。
5. 人才引进中新合作区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科研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加入。
同时,该区域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6. 产业生态系统中新合作区注重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了一批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提供创新创业的全方位支持。
这些园区和孵化器为企业提供了办公场所、技术咨询、融资支持等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7. 国际化合作中新合作区积极推动国际化合作,与世界各地的企业和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
该区域与新加坡、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8. 城市规划中新合作区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打造了现代化的园区环境。
该区域建设了一批高品质的办公楼、研发中心和生活配套设施,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9. 环境保护中新合作区注重环境保护,推行绿色发展理念。
该区域建设了一批环保科技企业和绿色产业园区,推动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lEJUlfSllK借鉴新加坡经验,谱写生态文明的O记者向煜区故事”1994年4月,苏州向新加坡派出了第一批10名学员,学习城市规划管理,时间两个月。
截至2019月3月,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已正式组织194批次、3680人次赴新培训。
培训的内容涉及经济建设、营商环境、城市更新以及精细化管理等几十个专业。
事实上,能够在短短25年间,从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开发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少不了对新加坡经验借鉴学习、再因地制宜创新的功劳。
好风凭借力书写金鸡湖畔的“环保经”曾有人说,因为开发建设之初就下定决心要借鉴学习新加坡经验,所以赴新的培训要求十分严一必须真正弄懂,真正学会,没学会就再去。
对于这一点,六次前往新加坡学习的王学军,应该是深有体会。
王学军,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国土环保局局长,自1995年进入园区后即从事环保工作,是园区生态环保事业一路成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5个春去秋来,苏州工业园区最引以为傲的,可不光是曾经“一天创造一个亿的GDP,—天上缴—千多万元的财政收入,一天引进几百万美元的外资”,更是开发建设25年来仍保持着清新的水、空气和土壤。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开发建设之初我们很多理念、办事流程的确定,都是充分借鉴了新加坡经验”,事实上,1994年无论是园区、苏州还是整个中国,都处于经济发展高速启动阶段,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所以,那时候新加坡关于环境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也让我们开发建设之路可以走得更高效。
”新加坡经验带来的优势,有的一开始就很明显,比如“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100%污王学军先后六次前往新加坡学习,她认为,新加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包括对其理念的学习水截流,45%的绿化率,对国际投资者产生了强烈吸引力。
而另一些新加坡经验,如超前规划,时间越久越见妙用。
在建设之初,园区就在全国率先将环保要求纳入总体规划之中,这种超前的理念给日后环保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与启示借鉴是进步的阶梯,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1992年10月1日,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第一次来到苏州,对苏州的人杰地灵赞不绝口。
当时没人能想到,就是这个短短的半天之行,悄然孕育了一颗两国政府合作的种子。
次年5月,李光耀再次来到苏州考察,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苏州城东打造另一个“新加坡城”。
这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苏州工业园区。
26来,苏州工业园区已经从“借鉴”迈向“创新”,从洼田密布、阡陌纵横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新城。
不断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坚持高起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努力构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不断升级“园区经验”,为中国开发区发展打造了新标杆。
本期就有关内容予以解析,供参阅。
◎苏州工业园区概况园区简介:苏州工业园区隶属江苏省苏州市,位于苏州古城以东,东临昆山,西靠古城区,南接吴中区,北枕阳澄湖,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
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0亿元,进出口总额1035.7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1万元。
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三年(2016、2017、2018年)位列第一,并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入选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2018年)。
区划沿革:1994年5月12日,将苏州市郊区的娄葑乡,吴县的跨塘、斜塘、唯亭、胜浦四个镇划归苏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由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其建设经验积累丰富,成果显著,为全国各地建设工业园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从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历程、发展规划和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设历程1. 创立初期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时中国政府借鉴了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决定在苏州市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促进经济发展。
1994年2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方案,并授予其国家级开发区的称号。
苏州工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开始了其建设发展的征程。
2. 建设初期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初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
园区的土地、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都亟需发展和完善。
为了加快园区的建设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进驻,苏州市政府不断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3. 发展成熟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工业园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园区之一。
园区内涌现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并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
园区的产值和税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对苏州市乃至整个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展规划1. 产业布局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园区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 人才引进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产业需求,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设,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园区建立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引进项目,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园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 环境保护苏州工业园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
根据国务院要求,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配套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准的工业园区。
园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中新双方参照国际城市的建设经验,共同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
这些规划融合了国际上城市的先进经验,注重环境的质量,努力创造适应高科技工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强调工业、交通、商贸、人口、生活的协调发展,并对相应的商住和公益设施建设,作了较高水平的规划设计。
建设邻里中心是园区积极探索商业开发和社区服务的主要模式。
一、邻里中心是新加坡商业开发和社区管理行之有效的经验之一新加坡邻里中心是指分布于政府组屋区内,为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的设施,主要功能为商用产业,其实质是购物中心。
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探索过程。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成立初期邻里中心的建设并无规划标准,店屋主要是分配给受迁置计划影响的店主。
许多商店都建在组屋楼下。
1960年后期,根据镇中心、邻里中心与邻区商店不同层次的需求建设不同组合的商店。
1989年开始,在组屋区划出地段让私人发展商投标兴建购物与娱乐中心,这些地段主要分布在镇中心与地铁站旁,一般发展商都能更灵活的发展所投标的地段以及更好的迎合民众的需求。
1991年开始,建屋发展局集多年实践之经验,推行新模式的邻里中心,这些新邻里中心都与组屋分开,均为独立式建筑,从而提高了组屋住户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建屋发展局不但对邻里中心的建设进行规划,而且对邻里中心与屋的比例、邻里中心的商店组合、经营商品的档次、邻里中心的必备功能作出了相应的周密计划。
目前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为1000—12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邻区商店,为6000—80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邻里中心,为40000—600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新镇中心。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前言:工业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经实践证明可以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的成功经验塑起了进行工业化、打造城市新区的范例,为我省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提供借鉴。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
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69.5万。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建成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幸福型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
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开十次联合协调理事会、十一次中方理事会,国务院七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先行先试”的发展环境。
1994年以来,园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并创下了“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即: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1650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累计注册内资1972亿元,2010年新兴产业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5.4%,列全市第一)。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园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历程园区开发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酝酿启动阶段(1992-1994年)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在新加坡高层引起了积极反响。
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发展模式之经验借鉴主要表现为五个目标,三个层次,五种方式,十项成效一、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目标有五个一是保证投资环境与国际市场和国际惯例迅速接轨;二是保持社会文化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甚至超前发展,以较小的社会成本实现经济现代化;三是使园区经济体制直接进入法制化、规范有序、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四是让园区本身及进区企业从一开始就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五是使园区产业直接进入技术、资金密集型,乃至以IT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为先导的阶段。
二、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般经济管理范畴,即规划和建设现代化城镇并为之招商。
具体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和管理,土地和建筑开发,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资金、物资、能源、人才等生产要素,建立信息系统,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产业。
第二层次为经济体制改革范畴,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理城镇的经济和社会。
这些经验主要是:所有外资、内资企业均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只服务不干涉;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企业拥有投资自主权;劳动者竞争就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工资增长指导线;实行集养老、失业、住房、医疗、生育保险为一体,自我储蓄的公积金制度;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仲裁、质量认证等市场中介组织;建立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建立服务周到的邻里中心等。
第三层次属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范畴,即“廉政、法制和精神文明”,核心在于借鉴新加坡的“廉政建设”。
主要体现在: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用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来代替政府指令,以达到公正。
在容易出现腐败的地方设置大量规范和制度,让人难以犯规或不敢犯规。
三、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有五种方式一是深入研究,消化由新方提供的有关新加坡经验的资料;二是中方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选拔出来的优秀专业人才,按专业和不同阶段的需要,分批赴新加坡培训;三是新方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直接传授经验;四是请中新双方的专家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在苏州就地培训干部;五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所取得的成果,并保证在园区实行。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总结1994年5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在苏州古城东部开始付诸实施——这就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开发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
时至今日,园区以占苏州4%左右的土地和人口,创造了占全市15%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吸引了25%左右的外资,实现了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
其中,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项指标连续多年均位居苏州全市第一。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06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园区综合发展指数名列全国第二。
中新两国领导人和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是园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科技工业园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园区结合国情借鉴运用新加坡成功经验,则是促进园区开发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有力助推器。
一、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理论依据——小平同志南巡讲话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珠海、武汉、上海时的谈话中讲到:“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这是小平同志关于“借鉴”问题的主要论述,这些论述代表了当时对“借鉴”问题认识的最高水平和最高境界,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源动力的理论体系。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发展源动力理论始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相关学说,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第一动力观,生产力发展根本动力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矛盾动力观和改革直接动力观。
毫无疑问,园区正是在第一源动力、根本源动力、内在源动力和直接源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并获得快速发展的。
值得指出的是,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成效看,它与上述各种类型的源动力都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借鉴”尤其是成功的借鉴,将可更迅速地产生先进生产力,更科学地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更有效地促进改革进程、加大改革力度,甚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催生某种革命性的变革,从而更快捷地建立起“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并由此在迅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引发经济水平、社会活动、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等诸方面更为深刻的变化。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成果与启示作者:卢爱国时间:2005-03-24学习借鉴他人的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曾经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又郑重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谈到经济发展时,小平同志说,“亚洲‘四小龙’发展得很快”,“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小平同志的谈话在新加坡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在李光耀资政的推动下,新加坡方面决定以不同反响的行动予以回应。
新方表示:愿意在中国选择一个地点,传授新加坡经济、公共管理方面成功的,并且是对中国适用的经验,使之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所裨益。
经过双方商谈,确定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1993年5月,两国政府领导人通过换文,一致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运用新加坡经验,使之成为既能按照市场经济体制高效运作,又能避免社会混乱情况的现代文明的规范城区。
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業园区的协议》,在苏州东南城郊一片荒芜的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了国际关系史上一次创造性实践——借鉴新加坡经验。
一、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本内容创办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央继设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实施浦东开发开放之后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正逐步推进。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经济特区提出了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探索以注重功能效益取代单纯依靠政策优惠实现二次创业的口号。
现代苏州 2023.3(下)089借鉴创新,打造独特韵味的中国样本记者 张乐妤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时候,就曾经赞扬新加坡的社会秩序和治理经验,认为新加坡管理严格有序,我们应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的旗舰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近30年来,积极学习新加坡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样也借鉴创新了新加坡社会治理的杰出成果。
2012年9月,园区被中央综治办确定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首个“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单位”。
以开展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工作为契机,园区先后实施2013—2015年、2018—2020年、2021—2022年三轮计划,以项目化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十多年来,园区通过强化组织领导、交流培训、公众参与等手段,积极借鉴新加坡社会治理有益经验,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批又一批的试点项目,为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创新社会治理搭建了新平台、注入了新动力,成为新加坡经验与园区实践深度融合的典范,与时俱进地丰富了“园区经验”的内涵,阶段性成果还获评了“中国政府管理科学奖”。
从便民出发寓治理于服务之中1997年,园区引进新加坡邻里中心新型社区服务概念,开创中国首个以邻里中心为特点的社区商务模式。
次年,全国首家邻里中心——新城花园邻里中心开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邻里中心“本土化”进程中,园区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内涵。
邻里中心的开发,前期以商业为主,逐渐完善功能业态,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玩乐闲”的一站式商业业态组合,配齐配优配强基本保障类业态,从根本上满足了居民对社区生活配套的需求和期待。
园视点 SIP View090 MODERN SUZHOU苏州工业园区社会治理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
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在中新合作区实行以社区工作委员会(简称“社工委”)为基层行政组织的社区管理体制,依托邻里中心设立社区工作站,形成了社工委——社区工作站和邻里中心——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的故事再过几天,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区将走进开发建设的第15个年头。
就像金鸡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养鱼塘神奇地变身为赫赫有名的城市景观公园一样,这里曾是“烂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鸟鼠嚣张”的景象,如今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工业园、国际化园林化新城区。
变化之大,令世人惊叹。
很多人知道,园区的发展借鉴了新加坡经验,但未必很清楚园区是叠加了借鉴与创新这两大法宝,才实现了这漂亮的跃升。
既学新加坡又有“苏州味”,园区用实践告诉世人,借鉴是前进的阶梯,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规划创新篇学习国外先进的“规划先行”、“规划即法”理念,目的是用最集约的手段,实现城市资源统筹经营的最佳化。
苏州工业园区用实践证明:比杭州西湖还大的金鸡湖城市景观公园,不仅不会变成公共财政的巨大包袱,而且还能成为园区发展的不竭财源——故事一领导可以换,规划不能变很多人到园区参观考察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惊奇于园区现在的模样和14年前的“蓝图”几乎“长”得一模一样。
易中天就曾称赞说:“园区严格地按规划实施建设非常难得,这是许多别的地方无法做到的,在园区,我找到了心目中最理想的城市模式。
”易中天说的一点不错,要“一模一样”的确很难,难在两个层面,首先,规划要好,才能14年来不折不扣地遵照进行开发建设;其次,执行要好,才能不变调不走样。
开发建设初期,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规划先行,曾任园区总规划师的时匡最有体会,“园区的规划是用英国的模式做的,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994年5月项目启动,我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做总体规划,花费3300万元;然后又在总体规划下做了150项单项规划,全部的花费是2亿元。
”园区与一般开发区不同,摒弃了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秉持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念。
在首期开发区,采用了由西向东“轴向布局”的形式: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由内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
这样,重型交通与轻型交通就分开了,居民上班和逛街的人流也分开了。
『纱说耕琥25年,谱写一部发展传奇,塑造一个国际合作典范,更成就一座非凡城市。
25年岁月如歌,梦想在苏州工业园区生根发芽。
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从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到城市品牌塑造、公共文体事业发展、旅游会展产业开发,从学习借鉴到形成“园区经验”,从传授经验到全面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蝶变腾飞,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创造性实践纪锦全,易斯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CEO,马来西亚籍华人,在新加坡工作多年。
据他介绍,此前他曾在一家美国公司驻新加坡总部工作,后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负责技术推广与合作,因为工作的缘故,来过几次苏州工业园区。
在他看来,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非常有计划性,近些年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
25年开发建设能取得辉煌成就,新加坡因素非常关键,“当然,综合因素很多,比如双方的互补性、努力以及中国的大发展等”。
诚如纪锦全所言,从1994年中新两国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后,苏州工业园区便迎来了巨变,25年弹指一挥,一座现代化国际化新城拔地而起。
其中,学习借鉴新加坡也内化于园区的方方面面。
回望过去,新加坡为何会成为苏州工业园区以及中国学习的对象,这是因为虽然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人口少,但其经济竞争力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其花园般的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也不断被世人称道。
特别是其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以华人为主体的现代化国家,更是中国学习的优选对象。
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曾明确提岀中国应该借鉴新加坡经验,时任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也因为新加坡发展的需要,希望与中国进行合作,经过双方努力,1994年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书,苏州工业园区自此成为两国政府间合作的首个项目。
据了解,中新合作协议一签定,苏州工业园区便成立了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新加坡也专门成立了软件办公室。
为了更好地向苏州工业园区介绍经验,推动项目发展,新加坡还专门组织人员进行经验总结。
在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关于中新合作的总结中,国务院专家组曾认定,借鉴新加坡经验内容主要包括: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经济发展和管理的经验,公共管理及保障机制方面的经验。
2023年3月27日至4月1日,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李显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
访问期间,双方一致同意将中新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
作为中新合作典范样本,园区也将在中新开启高质量合作的新时代,不断改革创新,书写更多非凡成就。
29年来,园区有4000多人曾赴新加坡学习,可以说这种创新、务实的理念不仅应用到了园区的发展实践中,更融入了所有园区工作人员的血液。
步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园区也将继续探索,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为国际合作提供更多示范。
全方位拓展合作领域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园区的发展一直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
园区建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从敢为、善为到能为、有为记者 王娇蓉经济体制正处于建立完善的阶段,因此园区学习借鉴新加坡的重点聚焦在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现代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经济管理和政府服务体制机制。
通过学习新加坡在招商引资、城市规划建设和部分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经验,园区在服务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也推动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早期,园区借鉴学习的新加坡经验都是“看得见的”,比如建立第一座一站式服务中心,开办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重视高级技工培训等等,随着学习借鉴逐步深化,园区共出台了180项政策,极大推动了园区的高速发展。
如今,园区与新加坡的合作与时俱进,从最初的规划设计、联合招商、土地开发,到近年来的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中新合作已实现全领域项目化运作。
2022年,园区与新加坡实现贸易总额21.9亿美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第一个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经过29年的创新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之一。
从第一个十年“再造一座新苏州”的奇迹,到全国首个国家级经开区开发运营主体获批上市,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会议、新苏理事会会议制度创新,到成功举办5届中新服务贸易论坛、成为上海进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探索及启示[摘要]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园区积极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先进的公共管理意识、体制和模式。
本文分析了园区政府理念创新的三个纬度,并园区不我们认为,理念创新是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因,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首先体现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上的创新。
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从管制思维到亲商思维(服务思维)在全球化趋势日愈凸显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转变传统管制思维,树立权利本位、亲商思维、服务理念。
在亲商思维的指引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
所谓亲商思维是指园区行政部门以为客商服务为最高宗旨,把亲商思维消化在招商引资、日常管理服务的态度和价值观中,帮助客商获得满意回报率,同时使园区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形成双赢格局。
亲商思维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核心,它认为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企业取得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国家经济才能得到快速提高。
亲商思维把政府——工商业——人民利益三者统一于工商业的发展,通简便以高亲商思2轨道,使政府管理模式从个人权威转向规则权威,使政府理念由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
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
坚持依法治理。
严格执法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法治经验的引进一一借鉴——运用,以法治思维探索建立了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工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
其内涵表现为: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管理体制。
园区的规划管理体制推行专家治园,公开公布政府的园区规划,然后授权规划师分级管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
同时实行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以杜绝腐败。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
结合中国国情和园区实际需要,园区管委会共编制了18项管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才十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管委会3发展充和再培训的条件;发展教育和智力投资。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何逢阳Ξ(安徽省政府研究室,安徽 合肥 230001)[摘 要] 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新路子。
本文总结了园区在政府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政府激励机制等公共管理体制方面创新的经验,并结合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提出将园区的创新实践和探索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一种参照模式,变单纯的以精简机构、裁减人员为目的的机构改革为对整个体制进行系统改革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 公共管理;体制;苏州工业园区;创新[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706(2004)04-0025-05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rom the Innovation of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HE Feng -yang(Research Office of Anhui Provincial G overnment ,Hefei ,Anhui ,230001)[Abstract] By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Singapore and according to itsown reality ,th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has explored a beneficially interactive new wayto innovate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society.This thesis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innovation of some public administration systems such as theconcept of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ways of publicservice ,the mechanism of reward and inspiration made by government ;and basedon the status quos of 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system ,it recommends to takethe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as a reference mode of renewing the governmentadministration ,and shift the reform which only aims to streamline organizations and cutpersonnels to the one which carries out a systematic reform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K ey w 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Suzhou Industrial Park ;innovation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整体持续、快速发展,各地区争夺投资的行为日趋白热化。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成果与启示学习借鉴他人的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曾经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又郑重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谈到经济发展时,小平同志说,“亚洲‘四小龙’发展得很快”,“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小平同志的谈话在新加坡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在李光耀资政的推动下,新加坡方面决定以不同反响的行动予以回应。
新方表示:愿意在中国选择一个地点,传授新加坡经济、公共管理方面成功的,并且是对中国适用的经验,使之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所裨益。
经过双方商谈,确定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1993年5月,两国政府领导人通过换文,一致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运用新加坡经验,使之成为既能按照市场经济体制高效运作,又能避免社会混乱情况的现代文明的规范城区。
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業园区的协议》,在苏州东南城郊一片荒芜的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了国际关系史上一次创造性实践——借鉴新加坡经验。
一、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本内容创办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央继设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实施浦东开发开放之后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正逐步推进。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经济特区提出了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探索以注重功能效益取代单纯依靠政策优惠实现二次创业的口号。
全国各级各类开发区纷纷把调整组织机构、完善管理职能、健全法规制度、提高办事效率作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
苏州工业园区创办时,特区经过了十四年发展,经济开发区也走过了十年历程,这为园区消化和吸收各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有益经验,创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供了实践基础。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自身拥有特殊的政策禀赋,再加上肩负全面借鉴拥有世界声望的新加坡经验的重大使命,因此,高起点设定体制模式,发挥体制优势的效能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期待的目标。
1993年12月,由国务院9个部门的软件专家组赴新加坡作了系统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对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内涵作了全面剖析。
经专家组认定,借鉴新加坡经验内容主要包括: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经济发展和管理的经验、公共管理及保障机制方面的经验。
专家组把新加坡经验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体现在城市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招商引资、工商行政管理等。
第二个层次,主要指新加坡政府机构管理裕廊工业镇调控市场的经验,以及促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有序竞争、相互合作、和谐统一的做法。
包括经济发展战略、高新技术发展、劳动管理、公务员管理、公积金管理、市场中介组织及旅游、海关、财税工作等。
第三个层次,主要是指立法、司法、执行和廉政肃贪,以及文化、教育、工会组织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上述三个层次的经验,第一层次内容比较系统的予以吸收,第二层次内容的主要方面也都可以借鉴,第三层次的内容只是部分的吸收其有益的成份。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短期目标是促进园区整体开发建设的高水平进行。
更高层次、更大意义上的目标是在这里率先探索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规范的新体制,并且使这一新体制能适应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对外开放的要求。
按照两国领导人的设想,园区通过7到10年的时间,可以按照市场经济体制高效运作,形成一支较好掌握新加坡软件的规章、办法和制度的人才群体。
同时,园区中长期方面的目标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供有益启示,这决定了园区学习借鉴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勇于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借鉴的途径与方法中新两国具体国情不同,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价值观念:人文历史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跨越如此巨大的差异推动借鉴工作,除了真诚合作的愿望以外,必须克服诸多方面的干扰,统一各个方面的认识,虚心学习新加坡经验,建立起有效和强有力的推进机制。
从双方磋商开始,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关注。
1993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西雅图向世界郑重宣告:“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开创了两国合作的新模式”。
1995年,江泽民同志为苏州工业园区题词;要求它“为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积累新经验”。
1997年12月8日,他在会见新加坡李光耀资政时说:“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中国对外合作的重点项目。
”李光耀资政自1994年以来几乎每年都要来苏州,了解园区的进展情况,提出发展建议。
为了推动园区顺利发展,中新双方建立了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
第一层面是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负责协调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由两国副总理共同担任理事会主席,国家外经贸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和新加坡内阁有关部门及江苏省政府和苏州市政府的负责人为理事会成员。
第二层面是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由苏州市市长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
双方定期召开会议,就开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和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进行协商,向理事会双方主席报告工作。
第三层面是联络机构,由新加坡贸工部软件项目办公室和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江苏省及苏州市为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动员大会,从思想上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改革先行一步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省委、省政府要求各部门大力支持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省和市政府的各项审批职能,原则上都下放到园区管委会。
国家已经明确的属于改革方向性的领域,而在面上推广的条件尚未成熟的,允许在园区先行试点。
特别是国办关于“不要求区内机构同上级机构对口设置”的批复,为园区大胆借鉴、大胆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体制和机制留下了广阔空间。
在新加坡及有关部门、机构和企业的支持下,十年来,园区先后组织了88批1360人次的各类管理人员赴新培训,重点借鉴了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三个层次28个专业的成功经验,共涉及35项课题。
新方先后派出高级专家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来园区授课,帮助就地培训工作人员,并派遣了一批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在具体工作中直接传授经验。
同时,双方还互派官员到对方任职,促进理念的沟通和文化的交融。
新加坡软件办公室和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建立了双月会议制度,及时沟通园区发展情况。
新加坡帮助园区制订了一整套开发建设规划,以及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经济建设和公共管理制度。
三、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初步成效经过十年的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协调发展最好、科技含量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
十年来,园区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初步了形成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新加坡的烙印。
吴仪副总理在考察苏州工业园区时对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她指出,苏州工业园区十年来从新加坡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管理经验,特别是在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先进机制和创新意识,值得国内其他开发区学习和借鉴。
根据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和新加坡部软件项目办公室联合向中新协调理事会提交的工作报告,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验方面至少形成了以下8个方面的成果。
——实行了先进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体制。
充分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园区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高标准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确定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体制。
——形成了亲商高效的客商服务体系。
吸收新加坡“亲商”的服务理念,高度重视对投资者的服务,使服务行为符合国际商务活动的通行规则。
建立“一站式”服务,精简审批项目,清理行政收费,全面实施社会服务承诺制,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高效优质服务。
——建立勤政廉洁的政府和公务员队伍。
遵循“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建立了精简、效能、统一的政府机构。
规范政府调控手段,依法行政,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
公务人员面向全社会招聘考录,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推行合理健全的公积金制度。
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经验,全面建立了以预筹积累、个人帐户为主,涵盖医疗、住房、养老和失业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障的园区公积金制度,公积金实行统一的社会化管理。
——建设功能配套的邻里中心。
借鉴新加坡社区服务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型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模式,合理设置服务功能、严格规范服务经营,为社区居民提供一揽子社会公益和生活配套服务,满足居民对商业、生活、文化娱乐等需求,极大优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营造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
突破传统人事管理的各种束缚,以市场化为导向配置和管理人力资源,集聚各级各类人才。
通过网络化的职业介绍、专业化的就业培训、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和法制化的管理,不断满足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实施超前的职业技术教育。
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经验,采用“教学工厂”的基本模式,通过1—2年的培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投资商要求的操作技能,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操作人员,大大缩短了技术人员的培养周期。
——实现快速便捷的物流通关。
通过借鉴新加坡海关“绿色通道”的经验,园区初步建立了方便快捷的进出口渠道和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要求的海关监管机制。
园区先后设立了进出口货物分流中心、出口加工区、现代物流园,实行了EDI电子报关和空陆联程通关模式,提高了企业的货物进出口效率。
上述8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用四“化”来概括。
一是政府架构精简化。
园区管委会机构没有与市级机关对口设置,职能相近的部门合署办公。
在职能精选、组织设计、法定程序的基础上共设11个局的常设机构和1个非常设机构,定编120人,相当于同类型政府人员总数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