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79 MB
- 文档页数:25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诊断
付风魁;张晓;王军;张善华;周海;朱丙烟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2009(010)001
【摘要】目的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OCD)的X线、CT及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及MRI表现,全部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发生在股骨4例,胫骨3例,肱骨及腓骨各2例.在X线平片上FOCD病灶表现为三角形或碟形骨质破坏边缘有硬化,CT 表现为半圆或三角形骨缺损,内含软组织密度,MRI 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稍低或低信号.结论 X线、CT和MRI可显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特征,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付风魁;张晓;王军;张善华;周海;朱丙烟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山东,滨州,256600;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山东,滨州,256600;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山东,滨州,256600;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山东,滨州,256600;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山东,滨州,256600;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山东,滨
州,25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R681
【相关文献】
1.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与非骨化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J], 贺宇平;田民
2.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诊断 [J], 李为民;邢健
3.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诊断 [J], 周曙光;刘友新
4.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诊断 [J], 舒松
5.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诊断 [J], 舒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赵林;黄文才;王鹰;陈信坚;孙志强;阳昱恒;宋佳;陈友三;刘玄辉【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6~2009年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30 例患者,30 例行X线检查,8 例行CT检查,5 例行MRI扫描,并分析纤维骨皮质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 30 例共计35个病灶,其中23个位于股骨下干骺,8个位于胫骨上端,4个位于腓骨上端.单骨单发25 例,单骨双发1 例,双骨双发4 例.结论 X线、CT及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0(016)009【总页数】3页(P714-715,719)【关键词】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技术【作者】赵林;黄文才;王鹰;陈信坚;孙志强;阳昱恒;宋佳;陈友三;刘玄辉【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1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FCD)又称干髓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所致。
现认为本病可能是儿童发育期中的正常变异,大多能自行消失[1]。
如果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会诊断为骨结核或良性骨肿瘤等。
本文搜集了经临床追踪或病理证实的 30例病例,并对其 X线、CT及 MRI影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表现临床价值探讨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表现临床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份收集的32例(35个病灶)均有平片资料,其中18(19个病灶)例有CT资料,5例(6个病灶)有MRI资料,6例(7个病灶)经随访观察1~3年,3例(3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对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2例共35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部17个,胫骨近侧干骺部8个,胫骨骨干5个,股骨近侧干骺部3个,肱骨近侧干骺部2个;单发24例,多发8例。
X线表现:骨皮质缺损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切线位呈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区,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
19个病灶CT表现:缺损位于骨皮质表层(11个)或骨皮质内(8个)。
6例(7个病灶)经随访观察,其中3个病灶无改变,3个病灶稍有缩小,1个病灶发展为非骨化性纤维瘤。
结论典型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单靠平片就可诊断,但CT、MRI比平片更有价值。
标签: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表现;临床价值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是因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骨皮质中,引起的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又称为干骺端纤维性缺损。
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少数有局部轻微肿胀和疼痛[1]。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在临床上一般无任何症状,少数情况有局部疼痛、压痛或者轻微肿胀,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很容易诊断为骨结核或良性骨肿瘤。
为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和鉴别能力,我院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份经临床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影像学资料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病例进行诊断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份收集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病例32例(35个病灶)均有平片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8~25岁,平均年龄15.3岁。
20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因外伤或其他原因来诊,8例有轻度间歇性钝痛,劳累后加重,无局部肿胀,4例病灶较大伴有临床症状行手术搔刮治疗,双侧对称发病4例,6例(7个病灶)经随访观察1~3年。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一、引言●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Dysplasia)是一种常见的骨发育异常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本文旨在总结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并与其他相关骨病进行鉴别诊断。
二、病理学特征●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是一种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骨组织异常重塑的病变,主要表现为骨皮质增厚和骨质的囊样扩张。
其病理学特征对于影像学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三、影像学方法●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X线摄片、CT扫描和MRI等方法。
以下将分别介绍各种方法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中的应用和特点。
四、X线表现●在X线上,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表现为骨质增生及囊样改变。
具体的X线表现特征包括骨皮质增厚、骨质囊样破坏、斑点状骨质增生和骨性腔隙等。
五、CT表现●CT扫描是诊断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常用影像学方法,其能够清晰显示骨质增生和囊样破坏。
典型的CT表现为低密度区域与高密度区域相伴存在,形成“砂岩样”或“百灵鸟蛋样”改变。
六、MRI表现●MRI对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在MRI上呈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的囊性病变,可伴有骨髓腔和软组织的增强。
七、与其他骨病的鉴别诊断●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与其他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骨纤维异常增生症、骨囊肿和骨肿瘤等。
本章节将详细介绍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与这些骨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八、附件●本文档附件包含了相关影像学图片和病理切片图片,供读者参考。
九、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注释和解释,以确保文档的准确性和法律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