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 ppt
- 格式:ppt
- 大小:4.71 MB
- 文档页数:25
2014.05临床经验139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又被称为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纤维性病变,引发原因主要是局部骨化障碍,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或者是纤维组织增生。
此病在临床上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多数是在体检偶然发现的,如果对此病的认识不足,很容易被误诊为骨结核,骨囊肿或者是骨肿瘤,从而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本文研究了我院收治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诊断方法,从而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提高影像的鉴别以及诊断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男性14例,女性4例,患者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15岁。
14例患者无症状,是由于外伤就诊时发现,2例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2例由于被诊断为骨肿瘤经过手术病理被证实。
所有患者均摄X 线正侧位,其中有6例患者加拍切线位,6例患者作局部CT 扫描。
2 结果患者病变的部位:18例患者一共20个病灶,其中12例共14个病灶,位于股骨远侧干骺端,6例患者位于胫骨近侧干骺端,病灶均位于内后方。
患者的X 线表现:20个病灶当中有10个呈现圆形或卵圆形,6个呈现不规则形状,4个呈现泪滴形状。
病灶边界清晰的有14个,周围可以见到硬化边,边厚大约为1mm ,6个病灶缺损边界模糊,缺损区域均匀,密度低,病灶内无钙化影,周围没有软组织肿胀或者是无骨膜反应。
患者的CT 表现:6个病灶呈现出不规则密度减低影,骨皮质呈杯口状或碟状凹陷,病灶内缘有硬化线与髓腔分隔,2个病灶呈现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赵成伟辽宁省东港市中心医院放射科CT 室 辽宁省东港市 118300【摘 要】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包括X 线和CT,回顾分析此病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多数患者的病灶位于长骨干骺端,主要部位是股骨下干骺端及胫骨近端,病灶呈现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状或碟状缺损,表面无骨壳,边界可能有硬化线。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多层螺旋CT诊断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又称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所致。
常见于10~20岁的年龄段。
FCD发病率很高,达正常儿童的1/3。
FCD常无临床症状,多在X线检查中偶然发现,少数有局部疼痛和轻微的肿胀及压痛。
如果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诊断为骨结核或良性骨肿瘤等。
为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笔者搜集1998-2005 年经临床追踪诊断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并有CT 检查资料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9例,重点进行影像学诊断分析。
1 资料与方法本组9例,男8例,女1例,年龄9~16岁。
无症状者7例,系因外伤或其他原因就诊;2例因间歇性钝痛或运动后局部疼痛就诊,其中1 例有局部轻微肿胀和压痛。
1例因诊断为“骨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追踪7年以上,3例追踪7年以下,经随访观察确诊,其7例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首诊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全部9例均行CT扫描,CT扫描采用Siemens16层螺旋CT扫描,全部病例都进行了容积扫描。
2 结果2.1病灶数目、部位 9例中共累及11骨,11个病灶。
单骨单发6例,多发3例。
右侧股骨远端干骺端7例,胫骨近侧干骺端2例。
2.2CT表现 CT可明确显示病灶位于骨皮质,呈凹向髓腔的杯口样或蝶形缺损,内缘有硬化,表面无骨壳,病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无钙化,无死骨、边缘明确,无明显膨胀性改变,少数病例邻近可有轻度软组织肿胀。
在病变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在病变晚期出现明显边缘硬化,骨质充填。
一般无骨膜反应、增生。
缺损内可有骨性分隔,轴面像观察系自缺损底部硬化线凸起的骨嵴,类似笔架,称之为“笔架征”。
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经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病灶处骨皮质局限性凹陷。
3 讨论3.1年龄与性别男性居多,好发年龄为4~12岁,4岁以下少见。
3.2部位与病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可能是儿童发育期的一种正常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