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骨皮质缺损影像诊断共2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08 MB
- 文档页数:25
龙源期刊网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和MRI诊断
作者:杨义军翟跃杰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第07期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29例经过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CT和MRI扫描,观察病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结果本组股骨远侧干骺端18例,胫骨近侧干骺端9例,胫骨远侧干骺端2例。
双侧发病2例,单侧发病27例。
结论熟悉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形态特点,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诊断(附27例分析)田昭俭;孟祥淇【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02(012)006【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的X线诊断价值及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31处经临床、X线或手术病理证实的FCD的临床及X线表现.所有病例均有正侧位X线照片,14例有切线位X线照片,6例曾做放大摄影检查.结果:发病部位:股骨远侧干骺端25例29处,胫骨近侧干骺端2例2处,共31处缺损;双侧发病者2例,单侧发病者25例,单侧发病者右侧(18/23)多于左侧(7/25).X线表现:囊状骨皮质缺损15例17处,骨皮质表层不规则凹陷12例14处,无膨胀性改变者;病变区内见云絮状密度增高7例,砂粒状和斑点状或条片状钙化影4例,纵向骨性间隔2例,大小不等蜂窝状2例;21例(23处)病灶边缘清晰、周围有薄层硬化缘,6例(8处)无或仅有部分较淡的硬化缘.结论:FCD是由于局部骨膜化骨障碍而引起的骨皮质生长缺陷,最好发于生长期儿童(尤以6~10岁多见)的长骨干骺端,尤其是股骨远端.X线能明确FCD的发病部位、大小、侵及范围,并能反映其病理结构特点,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价值.【总页数】4页(P455-458)【作者】田昭俭;孟祥淇【作者单位】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放射科,山东东营,257034;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放射科,山东东营,257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R814【相关文献】1.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表现(附20例分析) [J], 周其敏;高建华;王天红2.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平片诊断(附15例分析) [J], 张树龙3.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诊断(附三例报告) [J],4.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诊断探讨 [J], 王界旗;安粤生5.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诊断 [J], 孟宪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赵林;黄文才;王鹰;陈信坚;孙志强;阳昱恒;宋佳;陈友三;刘玄辉【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6~2009年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30 例患者,30 例行X线检查,8 例行CT检查,5 例行MRI扫描,并分析纤维骨皮质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 30 例共计35个病灶,其中23个位于股骨下干骺,8个位于胫骨上端,4个位于腓骨上端.单骨单发25 例,单骨双发1 例,双骨双发4 例.结论 X线、CT及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0(016)009【总页数】3页(P714-715,719)【关键词】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技术【作者】赵林;黄文才;王鹰;陈信坚;孙志强;阳昱恒;宋佳;陈友三;刘玄辉【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1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FCD)又称干髓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所致。
现认为本病可能是儿童发育期中的正常变异,大多能自行消失[1]。
如果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会诊断为骨结核或良性骨肿瘤等。
本文搜集了经临床追踪或病理证实的 30例病例,并对其 X线、CT及 MRI影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医学影像园纤维性⾻⽪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 ofbone,fcd)⼜称⼲骺端纤维性缺损,是⼀种⾮肿瘤性纤维性病变,系局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或⾻膜下纤维组织侵⼊⽪质所致。
最早于1941年由sontag和pyle发现,1955年由caffey正式命名,并为jaffe(1958年)采⽤⾄今。
现认为本病可能是⼉童发育期中的正常变异,⼤多能⾃⾏消失,男性消失时间约4.4年,⼥性约2年。
如不消失并继续扩⼤,膨⼊髓腔,则可能成为⾮⾻化性纤维瘤。
发⽣于⼲骺端较⼩的偏⼼性病变且局限于⾻⽪质者常称为纤维性⾻⽪质缺损;间歇性⽣长的持续存在的病变且向⾻髓腔内延伸者常称为⾮⾻化性纤维瘤。
⾮⾻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nof是否属于真正的⾻肿瘤,⽬前尚有争议,多数作者把其归为起源于⾻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1942年jaffe和lichtenstain命名以来,沿⽤⾄今。
metaphyseal fibrous defect及fribroxanthoma为其同义词。
纤维⾻⽪质缺损的发病率很⾼,⾼达正常⼉童的1/3。
⾮⾻化性纤维瘤占原发性肿瘤的3%。
本病多发⽣于⼉童,65~75%以上的患者发病于10—20岁。
发病部位主要在下肢,特别是在膝关节周围,股⾻远端、胫⾻近端⼲骺区或⾻⼲为好发区。
[病理]纤维⾻⽪质缺损与⾮⾻化纤维瘤的病理性质相似,均为梭形纤维母细胞组成,编织成漩涡状,可有少量出⾎及含铁⾎黄素沉着。
纤维⾻⽪质缺损的病灶范围较⼩,⾮⾻化;⾮⾻化性纤维瘤是指扩展⾄髓腔的较⼤病灶。
除组织学相同外,有⼈认为它们是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主要理由是,两者均发⽣于长⾻的⼲骺端,x线上除⼤⼩不同外表现相似,两者可并发,通过动态观察有病灶从纤维⾻⽪质缺损过渡到⾮⾻化性纤维瘤。
[临床表现]纤维⾻⽪质缺损常⽆临床症状,⽆需治疗常可⾃愈。
⾮⾻化性纤维瘤症状也轻微,有局部酸痛肿胀,较⼤病灶才考虑刮除术;约25%的病例因外伤⽽偶然发现,但很少伴发⾻折。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
高传举
【期刊名称】《现代医用影像学》
【年(卷),期】2015(024)005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表现及缺损的转归,评价X线、CT及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证实24例患者,其中20例摄X线平片;9例行CT扫描,4例行MRI扫描,分析X线、CT及MRI影像特点.结果:24例共26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端15个,胫骨近侧干骺端7个,股骨近侧干骺端3个,胫骨远侧干骺端1个.单发22例,对称发生1例,多发1例.X线表现: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泪滴状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区,病灶长轴与骨干平行,边缘可见硬化边,病灶切线位上可见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CT表现:位于骨皮质表层或骨皮质内的不规则骨质破坏区:CT值38-72Hu,病灶局部可见骨皮质缺损,内缘可见硬化环.病变均无骨膜反,周围软组织未见肿胀及钙化.MRI表现: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或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结论:FCD通过影像检查可以确诊.X线平片是检查的首选方法,但CT、MRI比平片更有价值.随访观察可了解缺损的转归.
【总页数】3页(P813-815)
【作者】高传举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 2210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
2.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
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转移误诊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1例
4.干骺端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
5.干骺端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骨性肿瘤(一)骨样骨瘤1.X线表现好发胫骨、股骨等长管状骨的骨干,绝大多数发生于骨皮质,其次为骨松质和骨膜下,少数发生于骨的关节囊部位;呈偏心性类圆形低密度区;皮质增厚、硬化;瘤巢具有特征性;分型:①皮质型; ②松质型;③骨膜下型。
2. CT表现瘤巢所在的骨破坏区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其中央可见瘤巢的不规则钙化和骨化影,周边密度较低为肿瘤未钙化的部分。
骨破坏区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环、皮质增厚和骨膜新生骨。
3. MRI表现未钙化部分在T1WI上呈中等或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钙化部分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
肿瘤增强后强化明显。
瘤巢周围骨质硬化呈低信号,瘤周水肿和骨髓水肿T1WI呈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图10-5-1)。
二)骨肉瘤1. X线表现(1)观察要点:①骨质破坏;不规则斑片状、虫蚀状或大片状。
②肿瘤骨;致密、絮状、毛玻璃状和针状瘤骨;3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④软组织肿块:其中可有瘤骨。
(2)X线表现分型: ①溶骨型骨肉瘤:骨质破坏的形态及部位;较大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Codman三角),②成骨型骨肉瘤:肿瘤骨呈象牙状;放射状或不规则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快或肿胀。
③混合性骨肉瘤: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硬化(成骨),边界不清:软组织肿胀(或肿块);不规则骨膜反应。
@将殊类型骨肉瘤:多发硬化型骨肉瘤;骨旁骨肉瘤(图10-5-2).2. CT表现大致同线,能显示瘤体的直接征象, MPR重建对诊断和观察周围组织情况、肿瘤在髓腔内蔓延的情况有很大的意义,增强扫描对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显示较好,可见明显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能将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得更清楚(图13. MRI表现MRI扫描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骨外扩展与髓腔浸润的范围,以及病变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
发现瘤骨更敏感,显示软组织更清晰;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和瘤软骨钙化在T2WI显示最好,形态表现与CT相似,但显示细小骨质改变能力不及CT;大多数肿瘤T,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 T1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肿块外形不则,边缘不清楚(图10-5.4)。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作者:赵成伟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包括X线和CT,回顾分析此病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多数患者的病灶位于长骨干骺端,主要部位是股骨下干骺端及胫骨近端,病灶呈现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状或碟状缺损,表面无骨壳,边界可能有硬化线。
结论: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首选方法是X线平片,CT扫描是进一步检查的方法,可以对X线平片显示不清楚的病灶或者不典型的病例提供诊断依据。
【关键词】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表现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又被称为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纤维性病变,引发原因主要是局部骨化障碍,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或者是纤维组织增生。
此病在临床上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多数是在体检偶然发现的,如果对此病的认识不足,很容易被误诊为骨结核,骨囊肿或者是骨肿瘤,从而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本文研究了我院收治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诊断方法,从而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提高影像的鉴别以及诊断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男性14例,女性4例,患者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15岁。
14例患者无症状,是由于外伤就诊时发现,2例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2例由于被诊断为骨肿瘤经过手术病理被证实。
所有患者均摄X线正侧位,其中有6例患者加拍切线位,6例患者作局部CT扫描。
2 结果患者病变的部位:18例患者一共20个病灶,其中12例共14个病灶,位于股骨远侧干骺端,6例患者位于胫骨近侧干骺端,病灶均位于内后方。
患者的X线表现:20个病灶当中有10个呈现圆形或卵圆形,6个呈现不规则形状,4个呈现泪滴形状。
病灶边界清晰的有14个,周围可以见到硬化边,边厚大约为1mm,6个病灶缺损边界模糊,缺损区域均匀,密度低,病灶内无钙化影,周围没有软组织肿胀或者是无骨膜反应。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诊断
李为民;邢健
【期刊名称】《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6)003
【摘要】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FCD)又称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所致。
最早于1941年由Sontag和Pyle发现,1955年由Caffey正式命名,采用至今。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李为民;邢健
【作者单位】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影像科,15701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影像科,157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诊断 [J], 付风魁;张晓;王军;张善华;周海;朱丙烟
2.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与非骨化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J], 贺宇平;田民
3.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诊断 [J], 周曙光;刘友新
4.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诊断 [J], 舒松
5.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诊断 [J], 舒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