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18学年道德与法治七上第2课时 少年有梦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3
2018年秋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课第2课时少年有梦课时训练D.②③④3.下面图片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有梦想就有希望②有了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③不懈地追梦、圆梦,才能改变我们自己④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4.下列对下面漫画《感悟梦想》认识正确的有( )①梦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②实现梦想,需要我们把梦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③梦想的实现过程是一帆风顺的④实现梦想,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5.梦想实现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定会遭受挫折。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这是因为( )①努力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②努力是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③努力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美好的不懈追求④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A.①②③ B.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把生活变成梦想,平淡的日子因为有了意义才会散发光芒;把梦想变成现实,需要付出努力。
这是因为( )①努力让我们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②努力是一种行动,努力更是一种生活态度③努力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④努力后还失败,会让我们丧失勇气A.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7.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____________紧密相连。
(2)少年的梦想,与______________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3)努力,需要________,需要________。
8.观察宣传画,回答问题。
(1)“梦想是一定要有的”,请说明理由。
(2)“万一实现了呢”只是一种调侃。
成长中的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1.A2.A [解析] 本题考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依据教材知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个人成长的沃土,我们在确立个人梦想时应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把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与中国梦密不可分,所以①②④观点正确;③观点错误,我们在确立个人梦想时不应将名利放在首位。
少年有梦【教材分析】本课共有两目组成。
第一目有梦就有希望,主要围绕“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展开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少年时期一定要有梦想”。
第二目努力就有改变,引导学生破解“怎样实现梦想这一难题”。
【教学目标】1.通过“有梦就有希望”的环节,学生能够概括出少年梦想的重要性,并能够背诵,感受梦想的力量。
2.通过“努力就有改变”活动,学生能够概括出怎样实现梦想,并能够背诵,学会把握人生机遇,促进自我发展。
【评价任务】1.阅读瑞恩的故事,结合自身经历,说出梦想的重要性。
(指向学习目标1)2.辨析观点,澄清梦想与现实的观点;阅读中国人实现航天梦的历程,总结概括实现梦想的方法(指向学习目标2)【课程资源】故事,课本【教学过程】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3)努力,需要坚持。
将努力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
(4)“努力”也有方法。
(合理规划和管理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每天进步一点点、学思并进、珍视团队合作)课堂小节我学会了……我懂得了……我需要提高……板书设计当堂小测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少年要有梦是因为()①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有梦想,就有希望②少年的梦想只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③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④有了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目标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你从右面的漫画《梦想与现实》中得到的启发有()①把梦想变成现实,我们要止于行动②没有汗水的浇灌,就不能享受梦想之花盛开的幸福③把梦想变成现实,需要我们静心等待④没有行动的梦想,只能是空想,把努力丢掉,梦想永远不会在现实中开出鲜艳的花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二课时少年有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为主要任务的课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时代》的第二课时《少年有梦》,主要讲述了梦想的含义、梦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梦想等内容。
这一课时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梦想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梦想追求,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努力实现梦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开始形成。
他们对自己未来充满期待,有着各种各样的梦想。
但同时,他们也可能面临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如何实现梦想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明确梦想的意义,并找到实现梦想的途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梦想的含义,认识到梦想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努力实现梦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热情,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梦想的含义、梦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梦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梦想与现实的矛盾,激发他们积极追求梦想的热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总结提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少年追求梦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讲解梦想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梦想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接着,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努力实现梦想,教给他们实现梦想的方法和技巧。
《少年有梦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梦想的重要性,知道我们应具有怎样的梦想并为梦想做出努力。
2.把梦想变成现实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个人梦及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3.知道有梦就有希望,努力就有改变,并能为实现梦想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难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学法:小组讨论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梦想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能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但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给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力量。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合作探究:少年有梦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板书〕〔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进行了高度概括。
生:齐读。
〔出示PPT〕〔板书〕师:我们先从公民个人层面开始探究,四人一小组进行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并做记录,一会儿派代表发言。
生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师点拨总结。
师:接着从社会层面探究,小组开始讨论。
生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师点拨总结。
师:最后从国家层面探究,小组开始讨论。
生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师点拨总结。
〔三〕课堂小结通过大家讨论,我们初步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个人梦及中国梦而时刻准备着。
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结束这节课。
〔出示PPT〕〔四〕板书设计少年有梦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2课时少年有梦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有梦就有希望
教学难点:努力就有改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
2.师导入:看了视频中的梦想,大家都开心一笑,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你的梦想是什么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第2课时《少年有梦》(板书课题)
3.解释少年:指人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少年儿童,也就是少男少女。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有梦就有希望
1.梦想的含义
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2.梦想的重要性
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形象地把理想比作一个人心中的“发动机”一样,有了这个发动机,人就有了巨大的前进动力。
(1)这段话中你能得出梦想的重要性吗?
(2)你的梦想是怎样的?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
教师总结: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
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
有梦想,就有希望。
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热情的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3.朗诵《我为少男少女们歌曲歌唱》
(1)何其芳的这首诗,让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少年需要梦想。
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
它虽然总是和现实有一定距离。
有时甚至不切实际,但是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4.少年的梦想的特点
材料一海伦·凯勒有这样的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地上爬。
”盲聋哑集于一身的她,毕业于哈弗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奔走呼告,建起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海伦·凯勒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材料二周恩来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
书。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冈书院读
了半年书,后来,转入奉天东关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
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
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些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
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2)周恩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教师讲述:无论你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一名警察、一名教师,还是你想当发明家、科学家,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梦想,因为这些梦想都表现出了你想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祖国正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来共同努力建设,你的点点滴滴的付出都饱含了你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因此你的梦就是中国梦!
5.播放视频——中国梦
目标导学二:努力就有改变
1.梦想与现实
观点一:从小努力,经过长时间的奋斗,梦想才可能实现。
(正确)
观点二:梦想与现实是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
(错误)
观点三:梦想即使实现不了,也能引导方向。
(正确)
观点四:现实常常把梦想打败。
(错误)
观点五:总有一个梦想会在现实中开花。
(正确)
(1)关于“梦想与现实”有几种观点,你认为对吗?
(2)分组讨论: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按照自己所持的观点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3)课堂辩论: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向其他小组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辩论完毕,小组之间可以自由提问,相互质疑。
教师讲述:不懈地追梦、圆梦才能改变我们自己。
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教师过渡: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有梦想,人生才有了前进的方向,而从人类的角度看,人类有梦想,社会才会进步和发展。
像鸟一样飞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这个梦想是谁实现的?
2.理解什么是努力——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教材P11—12)
(1)分组讨论: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努力,但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吗?
(2)从莱特兄弟圆梦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3)如果你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遭遇失败,你还会继续吗?
教师总结:①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②努力,需要立志。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③努力,需要坚持。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梦想的含义及特点,知道梦想的实现是需要付出自身的努力的,也明白了努力的重要性及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落到实处,一步步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梦想而奋斗!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并希望通过努力实现各自的梦想。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梦想,鼓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让学生懂得梦想是需要付出的,并不是空想、幻想,对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得到充分解决,如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一个小愿望,获得了哪些心得体会等。
要把道德与法治课的精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