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1例
- 格式:pdf
- 大小:166.15 KB
- 文档页数:2
[参考文献][1]MooreEE,shackfordSK,PacherHI,etal.Organinjurescaling:spleen,liver,andkidney[J].JTrauma,1989,29(12):1664-1666.[2]黄斌,王兵.闭合性肾脏损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00,2(1):53.[3]陈永昌,李广林.148例闭合性肾脏损伤诊治体会[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21(2):93-95.[4]吴阶平,马永江.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270.[5]范长龙.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治[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73.[6]何三光.中国外科专家经验文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219-220.(收稿日期:2007-10-29)妊娠合并肝病,是孕妇较常见的病症,属高危产妇范畴。
一般正常妊娠时,肝脏就有一定的生理改变,妊娠中后期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剧吐、先兆子痫、子痫等,可引起肝损害。
妊娠还可诱发某些特有的肝病,如妊娠肝内胆汁淤积,急性脂肪肝等。
无论是妊娠合并肝病或肝病基础上的妊娠,均可增加孕妇体能消耗,极易引起流产或早产,并导致胎儿死亡。
足月妊娠分娩时,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大量出血。
故妊娠中晚期肝病易趋于重症,母婴病死率较高。
早期妊娠肝病的预后一般较好,但中晚期妊娠肝病则相对较重,预后欠佳。
中晚期妊娠肝病中,以病毒性肝炎居多,约占60%左右,妊娠特有肝病,如急性脂肪肝,胆汁淤积等占10%左右,其他类型肝病占30%左右。
对于妊娠合并肝病,应尽早明确诊断,并予以恰当的处理,是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
本文着重讨论急性脂肪肝、急性重症肝炎的诊断和处理。
1妊娠急性脂肪肝1.1概况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fattyliverofpregnancy,AFLP)是一种妊娠期严重并发症,其病因尚不明确。
AFLP多发生于妊娠晚期近足月,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以肝细胞脂肪浸润、肝功能衰竭和肝性脑病为主要特征,常伴多脏器损害,母儿病死率高。
一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病例分析患者黄XX,女性,21岁,因“停经36+3周,恶心呕吐1+月,加重10天”于05月31 20:32入院。
患者确认妊娠后在外院规律产检。
孕期血压波动在104-127/68-89mmHg,孕30周开始反复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未予重视。
10天前出现厌油,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加重,伴少许血丝,见全身黄染及双下肢水肿。
无发热畏寒,无头晕胸闷,无谵妄、震颤,无呕血、便血、黑便、无皮肤瘙痒等不适。
两天前查肝功能示:T-Bil 123.22μmol/L,D-Bil 102.54μmol/L,I-BIL 20.7μmol/L,ALT 145.3U/L,AST 50U/L,TP 57.7g/L,ALB 30.8g/L,TBA100.3umol/L。
乙肝正常,血常规:WBC.16.60X10^9/L,HGB.133g/L,PLT.179X10^9/L,未予特殊处理,外院就诊考虑病情危重,建议转院治疗。
患者为进一步诊治自行驱车来我院。
既往2019年先后因“阑尾炎”、“左侧卵巢畸胎瘤”行腹腔镜诊治术。
入院查体:T36.5℃,P 95次/分,R20次/分,BP125/73mmHg。
身高163cm,体重62kg。
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心肺查体无异常。
腹隆起,下腹部陈旧性瘢痕,上腹部轻压痛,墨菲氏征可疑阳性。
肝脾未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产科检查:胎位LOA,胎心率136次/分。
阴检:宫口未开,长1厘米,质软,后位,胎膜未破,先露-3,宫颈评3分。
入院诊断:1)妊娠期急性脂肪肝?2)胎儿宫内窘迫?3)孕1产0宫内妊娠36+3周单活胎LOA高危妊娠。
入院完善相关检查检验,血常规五分类:WBC.16.66X10^9/L,HGB.129g/L,PLT.152X10^9/L,随机血糖:3.54mmol/L;ALT.93U/L,ALB.27.7g/L,CRE.172.6umol/L,UA.445.8umol/L,AST.46U/L,LDH.961U/L,CK.176U/L。
阴道分娩双胎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1例的护理冯秋萍(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昆山215300)DOI:10.19435/j.1672-1721.2018.21.075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AFLP)是妊娠期晚期的严重并发症,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16000~1/900,母体病死率12%~18%,新生儿病死率7%~58%[1]。
由于其病种少见,而且产前易与HELLP综合征、妊娠重症肝炎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相混淆。
本文对阴道分娩双胎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1例的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女,24岁,教师,于2016年4月26日入院。
入院诊断:G1P0孕30+4周临产,难免早产,LOA/RSA,胎膜早破,妊娠合并脂肪肝,无既往史、过敏史、用药史。
患者未正规产检,心理正常,配合治疗,家庭支持度可。
体格检查:体温(T):36.5℃,脉搏(P):100次/min,呼吸(R):18次/min,血压(BP):139/90mm Hg。
专科检查:宫高28cm,腹围87cm,胎方位LOA/RSA,胎心125/140次/min,先露头/臀,衔接S-2,胎膜破裂,宫口开大2cm。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199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32U/L,乳酸脱氢酶(LDH)1061U/L,总胆红素(TBiL)25μmol/L,肌酐129μmol/L,纤维蛋白原(FIB)1.2g/L,D-二聚体15.04mg/L。
血常规:白细胞(WBC)10.8×109/L,血红蛋白(HB)124g/L,血小板(PLT)148.4×109/L。
患者3d前出现恶心、呕吐,食纳减退,伴有上腹部不适,于2016年4月26日因“停经30+4周,下腹痛3h”入院。
转入过程中羊水自破,入院后予完善相关检查,吸氧,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胎动计数,阴道试产。
于2016年4月26日17:15侧切生理产一大男婴,1610g,评分8~9分,于17:18产一小男婴,1600g,评分2~5分。
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AFLP)起病急,严重危及母儿生命安全。
早诊断、早治疗、及时终止妊娠是抢救孕产妇生命的有效手段。
我科于2007年9月至2009年2月收治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12例,均抢救成功。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至2009年2月我院收治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24例,年龄23~34岁,平均28岁。
初产妇16例,经产妇8例。
孕29周2例,孕32~37周14例,孕38~41周8例。
肝功能受损严重,AST>500μmol/L,血清胆红素>15μmol/L。
分娩方式:剖宫产及全子宫切除14例,阴道分娩8例,阴道分娩加子宫切除2例。
将2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1.2 临床表现孕晚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乏力、厌食、黄疸及肝功能损害等症状。
血白细胞(15.3~22.8)×109/L,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平均20s),总蛋白平均44.2g/L,纤维蛋白原平均1.15g/L。
部分患者血氨、血尿酸增高,血糖降低等。
1.3 临床治疗与护理入院后进一步完善各项检查,实施重症监护,并进行必要的对症支持处理。
如多次放腹水治疗,以缓解呼吸困难;给予氨苄西林、替硝唑等药物以有效控制感染;给予白蛋白、肌苷葡萄糖注射液、血浆、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等营养支持治疗;给予甘乐、前列地尔、还原型谷光甘肽等护肝、降酶、退黄治疗;门冬氨酸钾镁、精氨酸以纠正肝性脑病。
治疗组同时进行系统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不进行系统心理干预治疗。
1.3.1 病情观察将AFLP患者安置在单人房间,设专人护理。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最好建立中心静脉置管,以观测中心静脉压,调节输液速度和输液量,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15~30min记录一次,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每小时观察尿量,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
严密监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及时送检标本并迅速反馈结果。
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
金宪美;陈丽君
【期刊名称】《现代妇产科进展》
【年(卷),期】2000(9)4
【总页数】2页(P319-320)
【关键词】妊娠;合并症;急性脂肪肝
【作者】金宪美;陈丽君
【作者单位】济南市市中区医院妇产科;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255
【相关文献】
1.妊娠期糖尿病双胎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1例护理 [J], 周元琦
2.妊娠急性脂肪肝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J], 李传胜;熊号峰;刘景院;郭利民;向攀;蒲琳
3.妊娠急性脂肪肝合并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J], 熊号峰;张铭;刘景院;郭利民;李传胜;谭建波;刘玉凤;孙瑶;蒲琳;向攀
4.妊娠急性脂肪肝合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一例报道 [J], 刘燕
5.35^(+3)周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急性脂肪肝1例报告 [J], 马小玲;张玉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个案报告·苯二氮卓类药物致慢性肾衰患者昏迷1例报道张诗义,张莉,张新(中航工业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急诊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66)1临床资料女性,70岁,“慢性肾衰”透析治疗7年,2012-12-13因“头晕跌倒摔伤头部”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5ħ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0mmHg,神志清醒,贫血外观,颜面浮肿,左肺下闻及湿罗音,心率86次/min,节律整齐,无杂音。
肝脾未触及,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浮肿。
血肌酐462.7μmol/L,血红蛋白52g/L,头部CT:双侧基底节区轻度腔隙性脑梗塞、脱髓鞘样改变、脑萎缩、顶部头皮下血肿。
入院后隔日透析一次。
因睡眠差口服艾司唑仑1mg,1次/d,共7d;12月17日和19日透析时病人烦躁给予地西泮注射液15mg静注,共2次;12月20日病人出现意识模糊、躁动,继之昏迷;昏迷原因在除外了尿毒症脑病、脑血管病、脑外伤引起的昏迷后,给予了苯二氮卓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静注,病人清醒,确定了病人昏迷的原因是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
2讨论地西泮和艾司唑仑属于苯二氮卓类长效和中效镇静催眠药[1]。
地西泮静注4 10d血药浓度达稳态,半衰期20 70h,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为去甲地西泮(半衰期30 100h)和去甲羟地西泮,亦有不同程度的药理活性,代谢产物可滞留血液中数天甚至数周,停药后消除较慢,以代谢物游离或结合形式经肾排出。
艾司唑仑半衰期10 24h,排泄则较慢。
该患者虽使用为治疗剂量,但由于排泄障碍导致蓄积中毒,而血液透析和灌流对苯二氮卓类无效[2],氟马西尼是苯二氮卓类拮抗剂,通过竞争抑制苯二氮卓类受体而阻断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作用[2]。
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引起昏迷的鉴别。
这个病例提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即使正在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也要特别注意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使用。
参考文献1陆再英,等.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41.2陆再英,等.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44.(收稿日期:2012-11-04)妊娠合并脂肪肝1例报告周茜,廖邦兴(四川省什邡市人民医院腔镜中心,四川什邡618400)1病例摘要病人,女,24岁,居民,停经37周,因呕吐数次、乏力、出汗、心悸伴上腹部隐痛2d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