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馒头发霉了
- 格式:ppt
- 大小:6.52 MB
- 文档页数:19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3 馒头发霉了》苏教版 (3)一. 教材分析《1.3 馒头发霉了》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馒头发霉的现象,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了解微生物在食品腐败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生活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知道微生物在食品腐败过程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生活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食品腐败的原因,微生物在食品腐败过程中的作用。
2.难点: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馒头发霉的现象,引发思考。
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馒头发霉的样本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馒头发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食品腐败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简要介绍食品腐败的原因,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馒头发霉了?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馒头发霉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讨论食品腐败的原因,总结微生物在食品腐败过程中的作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止食品腐败,提出建议,如:保持食品干燥、清洁,避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食品安全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调查身边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8.板书(5分钟)–食品腐败的原因–微生物的作用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食品腐败的原因,知道了微生物在食品腐败过程中的作用。
馒头发霉了去掉皮还能吃吗馒头发霉了能做酱吗馒头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很多人日常都喜欢吃馒头,我之前买了一些馒头,昨天拿出来看的时候已经发霉了,馒头发霉了去掉皮还能吃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一、馒头发霉了去掉皮还能吃吗不要吃。
馒头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物,其主要制作原料为小麦粉,属于发酵工艺食物,馒头如果长时间保存或者放在高温环境下保存就容易出现发霉的情况,如果是发霉了,就不要继续食用了,如果馒头表面出现发霉的情况,那么其霉菌毒素感染面积一般较大,除了表面肉眼可见的发霉位置外,其他地方也可能已经有霉菌污染,而霉菌毒素耐高温,日常的蒸、煮、炸、炒等烹饪方式无法杀灭,如误食发霉的年糕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导致身体出现剧烈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其次,霉变食物长期食用还会产生健康风险。
二、馒头表面有绿点里面还能吃吗建议不要吃。
馒头表面长绿点就说明馒头已经被细菌污染了,所以外面产生了霉斑,这样的馒头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导致的发霉,都不能吃了,我们需要了解到,食物只要是发霉了,就不能再吃,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及时扔掉,以免误食或污染其他食物也出现发霉现象。
三、馒头为什么长红色霉变质导致的。
馒头上面长了红色的霉,说明这个馒头已经变质了,只有变质的馒头上面才会出现一些霉点,馒头是用小麦粉经过加工制作而成,其温度和湿度很适宜霉菌的生长,而且,馒头里面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可以为霉菌生长提供营养,因此,日常在保存馒头的时候要注意将馒头放在低温的环境下保存,如果暂时不吃的话,可以将馒头放在冰箱冷冻保存。
四、馒头发霉了能做酱吗建议不要用发霉的馒头做酱。
做酱的过程中,食物会发酵,产生菌丝,看起来和发霉的食物有些相似,但是两者完全是两回事,发霉的食物就不能再继续食用了,也不要用来做发酵食物。
小贴士:除了那些按照规范工艺生产出来的发酵食品,比如蚕豆酱、黄豆酱、腐乳、臭豆腐、臭奶酪等,在符合保存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放心食用,其他的普通食品,因此,如果馒头发霉了,还是直接扔掉吧。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馒头发霉了》是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微小的生物》单元的第3课。
本课通过让学生认识霉菌,了解霉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观察馒头、橘子等常见的食物发霉现象,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这是在学生对菌类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不断扩大对生命多样性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为他们后续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课前查阅真菌的相关资料,以及准备发霉的馒头和橘子。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分三部分。
活动一:观察霉。
通过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逐步深入地了解霉的颜色和形态,并结合观察进行描述,使学生充分认识霉的表象;活动二:探究馒头发霉的原因,霉菌的生长繁殖一般要受温度、湿度、阳光等因素的影响。
这三方面的因素可分为六个条件,对六个条进行组合,选择只有一个因素变化,另外两个条件相同的一组作为对比,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明确霉菌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及其中的原因,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三部分,研究馒头发霉的条件。
活动三:认识霉的功与过。
结合阅读教材,对霉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对霉的认识由表象上升到理性。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霉的特点,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发霉所需的条件,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孩子从小对于生活中物体发霉现象就十分感兴趣,也十分熟悉,六年级学生已经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书本中获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但霉菌的模样和习性大部分学生不太清楚,少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常识知识。
在技能方面,对观察和实验有了一定的基础。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中的第3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探究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现象,既加深了对微生物的认识,也练习了显微镜的使用。
同时也引入了对霉菌的认识,增强了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教材内容:本课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馒头”作为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菌的探究兴趣,并作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
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编排。
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1)观察,认识霉有不同的形态。
(2)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运用研究成果,探讨防止霉变的方法。
(4)介绍霉的作用和有害之处,简述抗生素的诞生,扩展学生对霉的认识和了解。
2、学情分析(1)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霉菌,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霉菌,但没有注意霉也是一种微生物。
(3)大部分学生单一地认为霉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3、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2)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微生物;(2)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3)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3)能够自己亲身设计、完成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教学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教学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课件,视频,实验记录单。
学生材料:一次性手套、镊子、托盘、放大镜、显微镜,发霉的物品。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
《3.馒头发霉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1.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生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
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
(做好巡视和辅导)3.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5.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6.讨论: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
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
写好实验报告。
第2课时一.复习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1.隔绝空气。
3 馒头发霉了一、教学目标:1.仔细观察发霉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这一现象。
2.能根据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的记录的数据。
二、学习目标:1.会设计对比试验探究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并对实验现象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2.通过实验认识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真菌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的记录的数据。
四、知识点:教材以“馒头发霉”这一活动为载体,目的是想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探究馒头发霉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中走进真菌的世界。
在设计对比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定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具学具的准备:1.发霉和新鲜馒头、培养皿,手套、镊子。
2.放大镜、显微镜、霉菌切片。
(课前调整好)3.操作材料:新鲜馒头、塑料袋、小刀、线、黑色遮光纸、透明胶带。
资料引用:科学教师用书,教育局资源网课时安排:1课时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周老师把馒头和橘子分别装在两个透明的塑料袋里,教师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品。
同学们仔细观察带来的这两种物品,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这种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它们是什么样子?(二)猜想假设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种现象吗?回忆现象2.那么发霉的原因是什么?与什么条件有关?由学生进猜想、交流。
可能是因为天热,也可能因为空气潮湿-----(温度、水分、通风、光照等)(三)制定方案1.我们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实验)2.小组内讨论方案:可分组进行:研究温度对霉菌的影响,研究水分对霉菌的影响,可灵活安排。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因素,设计验证方案。
《3. 馒头发霉了》习题
一、判断题
1、霉是一种微生物。
()
2、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馒头容易发霉。
()
3、霉菌都是有害的。
()
4、细菌都是有害的。
()
5、细菌繁殖的速度比细胞繁殖的速度快。
()
二、多项选择题
1、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A.不需要任何“食物”
B.需要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
C.从动植物身上吸取“食物”
2、()可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A.冷藏
B.擦酒精
C.高温煮沸
D.阳光曝晒
E.勤用肥皂洗手
F.捂住鼻子打喷嚏
3、()能防止物品发霉。
A.真空包装
B.套上塑料袋
C.低温冷冻
D.用纸包裹⑤放干燥剂⑥洒水
4、()是影响香蕉腐烂速度的主要因素。
A.温度
B.细菌的数量
C.二氧化碳的多少
D.灰尘
E.水
5、食物发霉的条件有()。
A.干燥
B.潮湿
C.温暖
D.寒冷
三、简答题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怎样防止家中的物品发霉。
小学科学《馒头发霉了》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册第四章第一节《馒头发霉了》。
教学内容详细阐述了馒头发霉的原因,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条件,掌握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馒头发霉的原因,知道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条件。
2. 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学会在生活中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馒头发霉的原因,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条件。
难点:如何防止食品发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馒头、霉菌培养皿、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放大镜、记录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发霉的馒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馒头的现象。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馒头现象,教师引导思考:为什么馒头会发霉?2.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馒头发霉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条件。
(2)教师通过显微镜观察霉菌,让学生了解霉菌的形态结构。
3.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防止食品发霉?4. 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馒头的发霉情况。
(2)实验过程中,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原因。
六、板书设计1. 馒头发霉的原因(1)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条件(2)霉菌的形态结构2. 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馒头会发霉?(2)如何防止食品发霉?2. 答案:(1)馒头会发霉是因为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繁殖。
(2)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保持食品干燥、清洁;密封保存;低温保存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了解馒头发霉的原因及防止方法,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继续探索其他食品发霉的原因及防止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馒头发霉了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教学目标: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镊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你在哪里见过霉?什么物体容易发霉?〔学生自由发言〕2、关于霉,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一〕观察霉的形态1.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霉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用放大镜来观察,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显微镜下看到的霉。
有一点务必请大家注意:观察完毕,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双手。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等。
〔二〕猜测馒头发霉的原因通过刚刚的观察,我们对霉的种类和形态已经有所了解。
那么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会发霉?〔1〕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再请各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2〕各小组汇报猜测结果。
〔三〕提出疑问,引导设计比照实验设计比照实验方案。
〔1〕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比照实验。
〔2〕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控制变量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修改,得到比拟合理的、容易操作的实验方案〕〔3〕交流方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相互补充,之后再修改,使各自设计的方案更加科学。
小结: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馒头发霉》优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章《生活中发酵技术》中第3节“馒头发霉”。
我们将详细探讨馒头发霉原因,解霉菌生长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防止食品发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馒头发霉原因,理解霉菌生长条件。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他们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霉菌生长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馒头发霉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馒头、霉菌标本、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发霉馒头,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馒头发霉原因。
2. 例题讲解:(1)霉菌生长条件有哪些?(2)如何防止食品发霉?3. 讲解与演示:(1)讲解霉菌生长条件,如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2)演示显微镜下霉菌形态,让学生解霉菌结构特点。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馒头发霉情况,分析原因。
(2)讨论如何防止食品发霉,提高食品保存方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霉菌生长条件和预防措施,形成共识。
六、板书设计1. 馒头发霉原因温度湿度营养物质2. 霉菌生长条件适合温度适当湿度营养物质丰富3. 防止食品发霉方法保持干燥低温保存适当通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馒头发霉原因。
(2)列举三个防止食品发霉方法。
2. 答案:(1)馒头发霉原因包括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等。
(2)防止食品发霉方法有:保持干燥、低温保存、适当通风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解馒头发霉原因和防止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高他们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里观察食品保存情况,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科学素养和生活技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关注1. 理解霉菌生长条件和影响因素。
3.馒头发霉了【教育方针】1.能利用显微镜调查物品上的霉菌。
2.能够用图或文字表明显微镜下霉菌的特色。
3.能够规划有控制变量的探求性试验,研讨物体发霉的条件。
【教育要点】探求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简单发霉。
【教育难点】规划有控制变量的探求性试验。
【教育预备】教师资料:课件。
学生资料:一次性手套、镊子、培养皿、放大镜、显微镜,发霉的食物和新鲜食物。
【教育时刻】1课时【教育过程规划】一、导入1.同学们请看,我这有一块馒头,它怎么了?(长毛了)在科学上,这种现象咱们称作发霉了。
2.今日咱们就来讨论这个论题。
(板书课题)二、认识霉菌(一)开始调查1.这块馒头还能吃吗?2.对,发霉的食物有可能会危害人的健康。
所以,咱们在调查时,要带上手套,用镊子夹取,不要容易品味。
(教师演示)明白吗?3.请同学们仔细调查,比较发霉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有哪些不同?4.学生调查。
5.说一说你的发现。
(二)详尽调查1.放大镜调查A.其实,食物发霉是霉菌在作祟。
由于霉菌,新鲜的食物与发霉食物有了这么多不同。
那么霉菌到底什么样呢,咱们借助放大镜再次调查,这次要仔细调查霉菌,用精确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
B.学生调查。
C.放大镜下的霉菌是什么样的?D.看来霉菌有很多种,形状各异。
2.显微镜调查(1)同学们调查得很详尽,但还是有看得不够逼真。
由于霉菌实在太小了。
不过,把它们放在显微镜下看得就可清楚了。
想看吗?(2)教师在课前现已把霉菌切片做好并放到了显微镜下。
同学们只要仔细调查就好。
(3)咱们来看用显微镜调查的注意事项:(课件出示)调查要求:1.不要随意调整显微镜,光线暗时只能调整最下面的反光镜。
2.调查霉菌时要闭上另一只眼睛。
(4)小组调查、汇报。
(5)教师收集了一些显微镜下的霉菌,咱们一同赏识一下。
(课件出示视频)3.同学们经过肉眼、放大镜、显微镜逐步、具体的调查了霉菌。
那么你以为霉菌有生命吗?说出理由。
怎样才能证明?(学生提出想法)4.对,咱们来培养一些霉菌。
《馒头发霉了》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中的第3课。
教材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馒头”作为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作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
教材分为四个部分,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本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在利用显微镜下观察霉的基础上,探究霉产生的条件,研究霉的功过和防霉措施。
二、学情分析:学生见过发霉的物品,但对发霉的条件不清楚,也没有认真的探究过霉的功与过和防霉措施。
三、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微生物;2、知道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3、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微生物;难点知道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3、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五、教学准备:1.教师自制一套多媒体课件《馒头发霉了》2.学生分组观察器材:发霉的馒头、显微镜、放大镜、镊子、盖玻片、载玻片、培养皿、牙签。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毛豆腐图片,谈话: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吗?2.课件展示腐乳的图片那再看看这个呢,认识吗?3.讲述:腐乳的原料是豆腐干类的“白坯”。
给白坯接种品种合适的霉菌,放在合适的条件下培养,不久上面就长出了白毛——霉菌们大量繁殖起来啦。
这些白毛看起来可能有些可怕,实际上却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这些菌种对人没有任何危害,它们的作用只不过是分解白坯中的蛋白质、产生氨基酸和一些B族维生素。
对长了毛的白坯进行搓毛处理,最后再盐渍,就制成了腐乳。
同学们,关于霉,除了腐乳你还在哪里见过霉?学生回答问题(二)借助显微镜观察馒头上的霉1.师:展示发霉的馒头,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这是发霉的馒头2.大家想知道这些霉长什么样子吗?3.讲述:下面我们就来观察一下,看看这些霉都长成什么样子。
馒头发霉了实验作文400字作文一
《馒头发霉了》
前几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观察馒头发霉。
我把一个馒头放在盘子里,然后把盘子放在了厨房的角落里。
过了两天,我去看的时候,发现馒头上面有一些小小的黑斑。
又过了一天,黑斑变得更多更大了,馒头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
我好奇地用手摸了摸,感觉馒头变得软软的,还有点黏手。
妈妈告诉我,这是因为馒头上面长了霉菌。
通过这个小实验,我知道了食物如果保存不好就会发霉,我们可不能吃发霉的食物,不然会肚子疼的。
作文二
《馒头发霉了》
嘿,小伙伴们!我最近做了一个超有趣的实验,就是观察馒头发霉。
我从厨房里拿了个白白胖胖的馒头,放在一个小盘子里。
就把它放在了阳台的小桌子上。
第一天,馒头没啥变化,还是那么白白的。
可到了第二天,馒头的边上竟然有了几个小黑点,就像调皮的小墨点跑上去玩耍。
第三天再看,小黑点变大了,还多了一些,馒头闻起来也怪怪的。
我问爸爸这是咋回事,爸爸说这是霉菌在捣乱呢。
原来呀,霉菌会让馒头变质,不能吃啦。
这个实验让我学到了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