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发霉实验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馒头发霉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馒头发霉的原因和危害,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学会保持食品卫生,避免食品过期发霉。
二、教学内容:1.馒头发霉的原因和危害;2.如何识别发霉食品;3.保持食品卫生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新鲜馒头、过期馒头;2.实验器材:放大镜、实验盘、显微镜等;3.课堂准备:PPT、实验记录表、发霉食品样本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发霉食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食品卫生的重视;2.学习:介绍馒头发霉的原因和危害,让学生明白食品过期发霉会带来健康隐患;3.实验:让学生观察新鲜馒头和过期馒头的区别,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馒头表面的微生物;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识别发霉食品,讨论保持食品卫生的方法;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五、作业设计:1.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食品,记录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现象,并写出改善措施;2.找一种常见的食品,了解它的保存方法及相关知识,撰写一篇小论文;3.设计一份食品安全宣传海报,用于提高同学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六、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表、讨论质询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馒头发霉知识的掌握情况;2.评估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进行考核。
七、延伸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工厂或超市,了解食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2.邀请食品安全专家或医生来校进行食品安全知识讲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
同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第二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本作业设计针对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进行探讨,以预防食品发霉、保障食品安全为主题,帮助学生了解食品保存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实践能力。
《馒头发霉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霉菌的发展条件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增强学生的自我珍爱认识。
二、教学内容:1.霉菌的发展条件和特点;2.食品发霉对人体健康的风险;3.如何防止食品发霉。
三、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馒头发霉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食品发霉的现象;2.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食品发霉的原因和如何预防。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块发霉的馒头,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究欲望;2.实验:将一块馒头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观察其发霉过程,记录实验结果;3.讨论:分组讨论馒头为什么会发霉,如何预防食品发霉;4.总结:总结食品发霉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五、作业设计:1.观察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的食品,找出有可能发霉的食品,并记录下来;2.实践作业:让学生自行制作发霉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食品的发霉情况;3.调查作业:让学生调查身边同砚或家人对食品发霉的认识和预防措施;4.写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食品发霉的文章,包括原因、风险和预防方法。
六、评判方式:1.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过程记录、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2.讨论表现:评分标准包括参与度、逻辑性和表达能力;3.作业完成情况:评分标准包括内容完备性、条理性和语言表达。
七、延伸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或实验室,了解食品安全检测和控制的过程;2.邀请专业人士进行食品安全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重视水平;3.组织学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周围人群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学生将在实践中深入了解食品发霉的原因和风险,培养自我珍爱认识,提高食品安全认识,从而更好地珍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2024年小学科学《馒头发霉了》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教材第四册第五章《生活中的微生物》,具体内容为第一课时“馒头发霉了”。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本节课重点探究馒头发霉的原因及如何防止食品发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微生物的基本特点,了解馒头发霉的原因及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健康,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点,馒头发霉的原因及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
难点: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馒头、霉菌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发霉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馒头发霉的原因。
2. 新课导入: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生活条件,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与馒头发霉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进行实验观察馒头发霉的过程,分析馒头发霉的原因。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馒头发霉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6. 知识拓展: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其他作用,引发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馒头发霉了2. 内容:微生物的概念与特点馒头发霉的原因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家里的食品储存情况,找出可能导致食品发霉的原因,并提出防止食品发霉的措施。
2. 答案:学生需根据自己的观察,列出可能导致食品发霉的原因(如储存环境不当、食品受潮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如保持干燥、密封储存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馒头发霉的原因,培养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馒头发霉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背景介绍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屡屡会遇到一些食物发霉的状况,比如面包、馒头等。
发霉食物不仅影响食用安全,还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甚至中毒。
因此,正确地处理发霉食物是分外重要的。
为了援助同砚提高食品安全认识和正确处理发霉食物的能力,本次作业设计了《馒头发霉了》这一主题。
二、作业目标1. 提高同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认识;2. 增强同砚正确处理发霉食物的能力;3. 培育同砚对食品卫生的责任感。
三、作业内容1. 同砚自行筹办一份馒头,并放置在开放环境中等待发霉;2. 同砚观察馒头的发霉过程,并记录下观察结果,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3. 同砚依据观察结果裁定馒头是否已经发霉,并给出处理建议;4. 同砚撰写一份关于处理发霉食物的好用指南,包括如何正确存放食物、如何裁定食物是否发霉等。
四、作业流程1. 同砚完成筹办工作,包括筹办馒头等;2. 同砚开始观察馒头的发霉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3. 同砚依据观察结果裁定馒头是否已经发霉,并给出处理建议;4. 同砚撰写好用指南,并在班级内分享。
五、作业评判方式1. 观察记录的准确性;2. 裁定发霉食物的能力;3. 处理建议的合理性;4. 好用指南的全面性和适用性。
六、作业延伸1. 班级展示馒头发霉的试验过程和结果;2. 邀请专业人士就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讲座;3. 组织同砚参观食品加工厂或超市等处所。
七、作业反思1. 同砚反思自己在处理发霉食物过程中的不足的地方;2. 沉思如何改进自己的食品安全认识和行为;3. 反思整个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本次《馒头发霉了》作业设计,期望能够引导同砚正确处理发霉食物,增强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警惕性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同时,也期望通过此次作业设计,让同砚深刻熟识到对待食品要谨慎小心,严防食品发霉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馒头发霉了》是一部富有哲理的寓言小故事,通过描述馒头发霉的过程,让读者沉思人生的意义和选择。
3.馒头发霉了【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教学目标】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进行有效深入的观察发霉的食物,感知食物放久会发霉这一现象;能根据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品、衣物发生霉变的条件,亲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的记录的数据,与他人交换意见。
2、体会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交流参与探究活动。
3、能通过实验认识食品、衣物等物品霉变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又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观察、实验中探究食品、衣物发生霉变的条件。
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难点:设计对比试验探究物品霉变的条件,学生对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课前几天将馒头、橘子放入塑料袋之中,封口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食品发霉原因的实验材料:面包、馒头、橘子、西红柿、少量米饭、擦手的纸巾、科学记录表、相关霉变、真菌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小刀、滴管、水、胶带、塑料袋;相关霉变食物、真菌知识图片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谈话:老师在几天前给大家准备了许多礼物(师从纸箱里依次拿出用塑料袋密封的已经发霉的各种食物展示给学生看,分组发放),同学们喜欢这些礼物吗?(不喜欢)为什么?(发霉了)教师提问: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发霉的物品?看到你手中发霉的物品,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提出问题: 1、馒头为什么会发霉?2、什么是霉?3、馒头会在什么环境里发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馒头发霉了”板书:馒头发霉了。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观察霉的样子,猜测馒头发霉的原因(1)讨论观察方法。
大家带来的物品和老师准备的食物都发了霉,那么霉是什么样子的呢?想不想自己观察一下?你想怎样观察?学生交流观察方法。
教师提示观察方法:像老师这样(演示):带上手套、用镊子来取,发霉物体的味道很难闻辨别气味时不要直接把它们凑到鼻子前,用手轻轻扇动。
小学科学《馒头发霉》优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章《生活中发酵技术》中第3节“馒头发霉”。
我们将详细探讨馒头发霉原因,解霉菌生长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防止食品发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馒头发霉原因,理解霉菌生长条件。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他们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霉菌生长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馒头发霉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馒头、霉菌标本、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发霉馒头,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馒头发霉原因。
2. 例题讲解:(1)霉菌生长条件有哪些?(2)如何防止食品发霉?3. 讲解与演示:(1)讲解霉菌生长条件,如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2)演示显微镜下霉菌形态,让学生解霉菌结构特点。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馒头发霉情况,分析原因。
(2)讨论如何防止食品发霉,提高食品保存方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霉菌生长条件和预防措施,形成共识。
六、板书设计1. 馒头发霉原因温度湿度营养物质2. 霉菌生长条件适合温度适当湿度营养物质丰富3. 防止食品发霉方法保持干燥低温保存适当通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馒头发霉原因。
(2)列举三个防止食品发霉方法。
2. 答案:(1)馒头发霉原因包括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等。
(2)防止食品发霉方法有:保持干燥、低温保存、适当通风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解馒头发霉原因和防止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高他们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里观察食品保存情况,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科学素养和生活技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关注1. 理解霉菌生长条件和影响因素。
馒头发霉了实验报告《馒头发霉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馒头在不同条件下发霉的过程,了解发霉的原因及防止方法。
实验材料:新鲜馒头、水、塑料袋、温度计、湿度计。
实验步骤:1. 将新鲜馒头分别放置在室温下、冰箱内和潮湿环境中的塑料袋内。
2. 每隔一天观察馒头的状态,并记录温度和湿度。
3. 每天检查馒头的外观和气味,记录发霉的程度。
实验结果:1. 在室温下,馒头在第三天开始出现霉斑,第五天已经严重发霉。
2. 在冰箱内,馒头在第六天开始出现霉斑,第九天已经严重发霉。
3. 在潮湿环境中,馒头在第二天就开始出现霉斑,第四天已经严重发霉。
实验分析:1. 在室温下,馒头发霉的速度较快,因为室温条件下霉菌繁殖较快。
2. 在冰箱内,由于低温和干燥的环境,馒头的发霉速度较慢,但仍然会发霉。
3. 在潮湿环境中,馒头发霉的速度最快,因为潮湿的环境更容易滋生霉菌。
实验结论:1. 发霉是由于馒头表面的水分和空气中的霉菌共同作用所致。
2. 防止馒头发霉的方法包括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潮湿和高温环境。
3. 在冰箱内存放馒头可以延缓发霉的速度,但仍需注意保持干燥。
实验启示:1. 发霉的食物会产生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要及时清理发霉的食物。
2.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物的存放环境,避免食物发霉。
3. 学会科学的食物存储方法,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减少食物浪费。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馒头发霉的原因和防止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我们对食物安全的重视。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食物的存放和保鲜,健康饮食,远离食物中毒的风险。
馒头发霉的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馒头在不同条件下发霉的规律和时间,了解馒头发霉的影响因素。
实验器材:5个普通馒头、5个保鲜袋、盐水、温湿度计、实验记录本实验方法:1. 将5个馒头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常温常湿的环境中,一组放在常温较干的环境中。
2. 每组馒头都各放两个,一个放在保鲜袋中,一个不包装。
3. 每个保鲜袋中加入少量盐水,以增强防霉效果。
4. 每隔一天将袋中和未包装的馒头取出,记录其发霉情况。
实验结果:在常温常湿条件下,未包装的馒头在第2天就开始出现发霉现象,第3天已经严重发霉。
而经过包装的馒头,发霉时间延迟了一天,即第3天才出现部分发霉的迹象,第4天才开始出现明显的发霉。
在常温较干的条件下,未包装的馒头发霉时间稍延迟,第3天出现发霉现象,而经过包装的馒头,在第4天开始出现发霉现象。
通过测量温湿度计,得知常温常湿环境中温度约为28℃,相对湿度约为85%;而常温较干的环境中,温度约为24℃,相对湿度约为30%。
实验结论:1. 温湿度对馒头发霉有重要影响,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馒头发霉的速度越快。
2. 包装能延缓馒头发霉的时间,保鲜袋中加入一定量的盐水,能够起到更好的防霉效果。
实验建议:1. 在存放馒头时,应注意环境的温湿度,尽量选择干燥、通风好的地方存放。
2. 在包装馒头时,可以加入少量盐水,或者使用其他食品防腐剂,延缓馒头的变质时间。
3. 在购买馒头时,应选择较新鲜的,避免购买过去时间较长的馒头。
实验结论和建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存放、保鲜馒头,有效减少食品浪费和降低食品安全隐患。
馒头发霉实验设计
研究的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我的假设:在潮湿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实验设计:1、使第一块馒头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馒头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
2、在第三块馒头和第四块馒头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馒头放进冰箱,第四块馒头放到温度较高的地方。
3、七天后观察。
实验记录:第二块馒头发霉了。
实验结论
食品或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约7天可以观察到现象)。
一、实验目的1. 探究馒头发霉的原因及过程;2. 分析馒头发霉的防治方法;3. 提高食品安全的意识。
二、实验材料1. 新鲜馒头若干;2. 实验室培养箱;3. 玻璃培养皿;4. 酵母片;5. 高压锅;6. 温度计;7. 生理盐水;8. 纱布;9. 移液管;10. 移液瓶;11. 纸笔。
三、实验方法1. 将新鲜馒头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个,分别标记为A、B、C;2. A组馒头在常温下放置,B组馒头放入实验室培养箱中,温度设置为25℃,C组馒头放入高压锅中,压力设置为0.1MPa;3. 每天观察三组馒头的变化,并记录;4. 对A、B、C三组馒头进行生理盐水浸泡,以观察馒头发霉的菌落生长情况;5. 将馒头发霉的菌落进行分离和鉴定。
四、实验结果1. 在常温下放置的A组馒头在第3天开始出现馒头发霉现象,馒头发霉速度较快;2. 在实验室培养箱中放置的B组馒头在第5天开始出现馒头发霉现象,馒头发霉速度较慢;3. 在高压锅中放置的C组馒头在第10天开始出现馒头发霉现象,馒头发霉速度最慢;4. 对馒头发霉的菌落进行分离和鉴定,发现馒头发霉的主要菌种为酵母菌和霉菌。
五、实验分析1. 馒头发霉的原因:馒头发霉的主要原因是馒头的湿度、温度和空气中的微生物。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空气中的微生物会侵入馒头,使其发霉;2. 防治馒头发霉的方法:(1)保持馒头干燥:将馒头放在干燥的地方,避免潮湿;(2)控制温度:将馒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高温;(3)减少微生物的侵入:在存放馒头时,注意密封,避免空气中的微生物侵入;(4)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馒头的存放情况,发现馒头发霉及时处理。
六、实验结论1. 馒头发霉的主要原因是馒头的湿度、温度和空气中的微生物;2. 防治馒头发霉的方法包括保持馒头干燥、控制温度、减少微生物的侵入和定期检查;3. 馒头发霉的实验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的意识,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食品的存放和卫生。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避免污染;2. 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3. 实验数据应真实可靠,不得伪造。
3.馒头发霉了【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教学目标】1.认识食品、物品发霉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真菌。
2.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3.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涉及对比实验,能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能善于与他人交换意见。
4.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乐于用学到的只是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认识物品发霉的原因。
教学难点:在模仿操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研究物体发霉条件的研究。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 有关霉的资料、图片、视频等。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霉的相关知识及准备分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讲述:(出示一发霉的馒头)前一天,老师把吃剩的馒头放在塑料袋中,可才一天的功夫,馒头就这样了。
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提出问题:你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馒头上生的霉?是什么形状?都有哪些颜色?想不想看看?2.学生分组观察馒头上生的霉。
老师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发霉的馒头或煎饼,以供学生们分组观察。
3.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观察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摸、捏,用放大镜观察等。
4.提出问题: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活动一: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预设1. 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1.学生观察回答(1)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
(2)毛茸茸的。
(3)捏上去有点滑或粘。
······2.小结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毛茸茸的,捏上去有点滑或粘等等。
预设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品发霉?1.学生举例。
炊饼 桔子、苹果、香蕉等2.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预设3. 馒头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1. 学生交流讨论2.小结: 大家认为馒头在潮湿温暖的环境里容易发霉。
预设4. 实验验证,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组装。
苏教版小升初科学试
验复习题
馒头发霉实验设计
研究的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我的假设:在潮湿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实验设计:1、使第一块馒头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馒头上滴10滴水,分
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
2、在第三块馒头和第四块馒头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
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馒头放进冰箱,第四块馒头放到温度
较高的地方。
3、七天后观察。
实验记录:第二块馒头发霉了。
实验结论
食品或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约7天可以观察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