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的详细解读。
2. 中山陵艺术价值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山陵的认知和感受。
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中山陵有哪些了解?2.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占地面积、建筑风格、结构布局等。
(2)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如雕刻、建筑风格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 比较分析(1)教师展示其他类似建筑,如南京明孝陵、北京天坛等。
(2)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中山陵与其他建筑的异同,深入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提问: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3)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爱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6. 布置作业(1)请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加深对中山陵的了解。
(2)写一篇关于中山陵的短文,阐述自己对中山陵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巍巍中山陵》(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巍巍中山陵》(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巍巍中山陵》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必修的一首诗歌,也是为人们回味毛泽东主席半个世纪的丰功伟绩而作。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生动地描绘出中山陵的宏伟景象和毛泽东主席的卓越人格,讴歌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的伟大事业和至高境界,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一、教学内容本课以《巍巍中山陵》这首诗歌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诗歌美学要素、欣赏诗歌中的情感、领略作者的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1.教材意义本课的教材意义在于通过“学思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使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
2.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中表现毛泽东主席崇高的政治风范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如戏谑、悲壮、抒情等等。
三、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理解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迅速找到相关信息,正确理解诗意。
2.身临其境式的唤起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感受能力,让学生在情感丰富的情况下更能深入了解和理解诗歌,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
3.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通过学习诗歌中的美学要素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章素材,培养学生的文学合作能力,更好地实现读写联系。
四、教学流程1.预览环节通过让学生观看中山陵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方面了解中山陵的线条和气氛,培养学生的语感基础,让诗歌中形象生动的场景愈加形象。
2.引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中山陵为话题,学生读过相关信息或少许的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让学生知晓诗歌的背景和具体内容,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期待。
3.阅读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字面和常识方面理解诗歌的内涵,同时掌握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深入诗歌。
4.情感欣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和电影等场合,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学生的感受获取,让诗歌回荡在学生的心里。
《巍巍中山陵》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烈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建筑特色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山陵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1)让学生浏览教材,找出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讲解与分析(1)教师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分析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如陵墓的布局、雕刻艺术等。
(3)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中山陵,如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民族精神等。
4.案例分析(1)展示中山陵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建筑之美。
(2)引导学生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的关系。
5.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山陵的文化价值。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后作业2.调查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讲解分析、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尊敬先烈。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关于中山陵的建筑特色: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中山陵在设计上有哪些独特的建筑特色吗?学生1:老师,中山陵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风格。
巍巍中山陵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巍巍中山陵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
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学情分析: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
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巍巍中山陵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公开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中山陵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之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2.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3. 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三、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2.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四、教学难点: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五、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与学生交流,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中山陵的重要性。
2. 示范法:教师通过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展示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
3.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或小组合作探讨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中山陵是什么?它对中国有什么重要意义?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步骤二: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建立时间、地点,以及中山先生的重要历史地位。
2. 教师通过讲解中山先生的生平和他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引导学生理解中山陵作为对中山先生的纪念和怀念的象征。
步骤三:讲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2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山陵的建筑平面图和立面图,讲解中山陵建筑的整体布局和设计特点。
2. 教师分别介绍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宫殿和陵墓等部分的建筑特点、装饰意义等。
步骤四:小组探讨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15分钟)1. 学生分组或小组合作探讨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包括中山陵在国内外的影响等方面。
2. 各小组展示探讨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五:总结与思考(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山陵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扬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七、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展示以及学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 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和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建筑风格的独特性;2. 中山陵在我国建筑史上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中山陵的照片、平面图等;2. 视频资料:关于中山陵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3. 参考资料:关于中山陵的历史、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的书籍和论文;4. 网络资源:关于中山陵的网页、论坛、博客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特点;(2)提问:“你们知道中山陵是谁设计的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搜集关于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和中山陵的关系;(2)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风水、布局、建筑风格等;(3)阐述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如雕刻、建筑材料、设计理念等;(4)讲解中山陵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如对后世建筑的影响等。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总结拓展(1)总结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价值和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建筑文化。
6. 布置作业(2)选择一座我国优秀的现代建筑,进行观察和研究,了解其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教案: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中山陵的壮丽和历史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详细信息。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山陵的感受和认识。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布局、建筑风格等。
2.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山陵的建筑艺术。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布局、建筑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山陵建筑艺术的感受和认识。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中山陵的建筑艺术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
第三章:中山陵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中山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巍巍中山陵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教学重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和布局,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
122 教学难点理解中山陵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中山陵的相关知识,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色等。
1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山陵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133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分析其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
14 教学资源141 教材文本《巍巍中山陵》的课文内容。
142 多媒体资料中山陵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143 相关文献有关中山陵的历史研究、文化解读等文献资料。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展示中山陵的图片或讲述孙中山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5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中山陵的概况。
153 精读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深入探讨中山陵的建筑特色、布局等。
15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
155 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重点知识。
15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山陵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中山陵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2. 教学难点:中山陵建筑艺术风格的分析和解读。
培养学生对中山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环境布局。
学生分享对中山陵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新课:教师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3.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山陵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互动交流的能力。
关注学生对中山陵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作业评价: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表达对中山陵的感悟和认识。
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资源: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包括建筑外观、环境布局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图片。
2. 视频资源:播放关于中山陵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山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中山陵的资料,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巍巍中山陵海安县雅周初级中学王红梅教学目标:⑴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⑵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教学重点:理清说明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教学难点: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
清明刚过,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
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
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刘叙杰,去巍巍的中山陵,深情地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
(出示幻灯片1)二.出示目标三.学法指导《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自然就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三字经”。
【明确】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出示幻灯片2)四.交流学习走近中山陵1.明对象,抓特征同学们在课前都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明确】明对象→中山陵;(表明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的陵墓)那它的特征呢?(注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出现在标题或开篇的文字中,比如咱们刚学习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就出现在文章第一段:巍峨、雄伟、庄严。
)【明确】抓特征→巍巍(高大);巍巍:指高峻的样子(外观气势),又指崇高而伟大(精神品质)“巍巍”既指中山陵园的外观气势,又指墓主孙中山先生的崇高精神。
(出示幻灯片3)2.理顺序析内容刚才老师和同学们明确了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庐山真面目”。
(1)自由朗读5、6两段,说说中山陵园的区域规划,周围环境,以及总平面布局各有什么特点?(出示幻灯片4)【明确】区域规划:三区名胜,联为一体周围环境:安详宁静,庄严肃穆总平面布局:南北两区,钟形图案(注:这两段是对中山陵的整体介绍)(2)刚才,我们匆匆的游览了一下中山陵,对里面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一番。
请同学们读一读7——11段,在文中圈点勾画,注意表明文中游览顺序的词,想想中山陵园的建筑由哪些部分组成,填写示意图。
(出示幻灯片5)【思考】对照着课文,边读边完成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明确】 1.说明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如祭堂,墓室),由南向北。
总体上是运用了空间顺序介绍的。
(出示幻灯片6)2.讲解: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交流】你能根据7——11段的内容说说”巍巍“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占地面积大、组成部分多、设计精巧、用料考究、外观宏伟、人格精神(出示幻灯片7)(3)说到精巧的设计这一方面,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明确】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
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
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
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最终为何选择吕彦直的钟形图案的设计方案?【明确】立意深刻巧妙,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地形的和谐协调;中西合璧,且弘扬了民族传统建筑的精华;追求形神兼备,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
(出示幻灯片8)(4)那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
大家都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吧!(广东香山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明确】因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请大家默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明确】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即自然环境优美,并且有历史的厚重感,也就是有人文环境厚重。
(出示幻灯片9)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明确】一、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3.找方法品语言(1)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列数据尤为突出,下面老师列举一例,跟同学们一起讨论。
(出示幻灯片10)第九段有这样一句话:“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5步至40步不等,共290级。
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试着分析其作用。
(请学生上黑板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明确】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直观地说明石阶级数之多,平台规模之大,突出了从石阶至平台地势之高峻,同时体现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
突出“巍巍“特征。
当然本文还运用了其他的说明方法,对于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老师这里有些小小的技巧(出示幻灯片11),大家课后作业时不妨试试。
(2)知识介绍: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语言通常有两大特点:一是准确简洁;二是生动形象。
根据这两种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说明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平实说明;一是生动说明。
平实说明就是用一些平淡朴实的语言进行说明,而生动说明就是用一些形象优美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描写,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
现在,请同学们看幻灯片1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学生上黑板完成,集体订正)“陵园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至1929年基本完成“一句中”基本“一词能否删去?【明确】“基本”说明1929年陵园工程大体上完成,但是还未全部完工,如果去掉,意思表达不准确,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试体会这句话的生动性:“当阳光灿烂时……变幻无穷的奇妙风景。
”【明确】这里运用景物描写,形象刻画了从大平台上看到的美丽景象,不仅体现了中山陵园环境的优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而且增添了文采,增强了说明效果。
七.总结全文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孙中山先生曾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今天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课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读通读懂课文,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3.所有学生都要学会本文的知识点,掌握答题规律。
4.同步阅读:葛凡《最豪华的墓地》、斯蒂芬·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自学辅助资料知识链接1.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患肝癌于北京逝世,临终前夕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其遗体如友人列宁一样得以保存,归葬南京紫金山。
中山陵于1926年春动工兴建,1929年3月方竣工。
1929年6月1日举行盛大隆重的奉安大典,全国各地都沉浸在哀伤之中。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2时,在101响的礼炮声中葬入墓穴。
一代伟人就此安息在紫金山麓。
1940年,国民政府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2.吕彦直吕彦直,中山陵的设计者,中国近代建筑师。
1925年5月,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公开悬奖征求中山陵墓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
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一举夺魁,荣获首奖。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3.中山陵景区南京中山陵景区,古称金陵山。
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
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基本完成。
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
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前后施工六年,使用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400余万元。
同年6月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
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
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仰止亭、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预习练习题一、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常常容易读错,请你先注音,然后再逐个查字典,看看自己有没有读准。
纤细()气氛()机械()城犹潜蛇()凹穴()牌坊()分外()隐约参错()想想哪个好,为什么?(钟山)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________,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________,草莽________。
蓝色的天幕下,山腰______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________,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________的大自然的画图。
【参考答案】一、略二、邃峻陵兀穆枢匾楣奠三、突兀、森郁、绵连、苍翠、映衬、和谐课堂思考题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2.自由朗读5、6两段,说说中山陵园的区域规划,周围环境,以及总平面布局各有什么特点?3.请同学们读一读7——11段,在文中圈点勾画,注意表明文中游览顺序的词,想想中山陵园的建筑由哪些部分组成,填写示意图。
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5.你能根据7——11段的内容说说”巍巍“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说到精巧的设计这一方面,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7.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最终为何选择吕彦直的钟形图案的设计方案?8.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9.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10.第九段有这样一句话:“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5步至40步不等,共290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