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第8章第3节摩擦力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48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第3节摩擦力教案教案:运动和力第3节摩擦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和实际生活中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摩擦力的概念;(2)了解影响摩擦力的因素;(3)学会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2)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3)运用转化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难点:摩擦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木块、斜面、弹簧测力计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探究摩擦力的概念:(1)实验1:让学生用手摩擦桌面,感受摩擦力的存在;(2)实验2: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3. 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1)实验3:让学生用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斜面上滑行,观察摩擦力的变化,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2)实验4:让学生在斜面上放置不同厚度的物体,观察摩擦力的变化,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4. 探究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实验5:让学生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放置物体,观察摩擦力的变化,得出增大摩擦力的方法;(2)实验6:让学生在不同材质的接触面上放置物体,观察摩擦力的变化,得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难点:摩擦力的测量方法。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围绕摩擦力展开,教材为《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
具体内容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方向;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影响摩擦力的因素;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方向;2. 摩擦力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4)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系数。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实际的摩擦力问题,如自行车刹车原理、鞋底花纹的作用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滑板车滑行时的摩擦力等。
5.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加压力、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摩擦力概念1.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2. 相对运动时3. 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二、摩擦力方向1. 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三、摩擦力大小1. 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2.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四、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a. 增加压力b. 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 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2.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 减小压力b.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d. 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生活中一个摩擦力的例子,并说明摩擦力的方向。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第3节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
本节主要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3.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系数。
4.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油。
5.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代替滚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
2. 能够分析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以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引入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分类以及影响因素。
3. 实例分析:分析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自行车刹车时增大摩擦力,滑板运动时减小摩擦力。
4.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实际意义。
5. 随堂练习: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的分类3.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4.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5.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题(1)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2)静摩擦力一定小于动摩擦力。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代替滚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概念,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学会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描述摩擦力的方向。
2. 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如何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木块、滑轮、毛巾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现象,如走路、拿东西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接触面脱离。
3. 例题讲解: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自行车刹车、滑板运动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防滑鞋底。
5.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摩擦力的方向和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摩擦力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 增大压力2.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 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 减小压力2.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 使接触面脱离七、作业设计1. 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现象,并说明摩擦力的方向。
教案:《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三节,教材的章节为《摩擦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 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物体间的摩擦系数成正比。
4. 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可以使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方向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方向和计算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现象。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3. 讲解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物体间的摩擦系数成正比。
5. 讲解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可以使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
6. 例题讲解:让学生举例说明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friction.8. 板书设计:摩擦力的概念、方向、计算方法和作用。
9. 作业设计:题目1: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是什么?答案: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题目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物体间的摩擦系数成正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3节,主要涉及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进而深入探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分类;2. 让学生掌握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行车骑行、写字等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提问:“什么是摩擦力?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介绍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3)分析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系数等。
(4)讲解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增大压力、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以便学生随时查阅。
七、作业设计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摩擦力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讲解知识时,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3节《摩擦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木块、斜面、毛巾、滑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摩擦现象,如走路、写字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
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
3.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斜面上的物体、自行车刹车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例,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并提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六、板书设计摩擦力1. 概念:物体间相互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a.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b. 增大压力;c. 变滚动为滑动。
4.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b. 减小压力;c. 变滑动为滚动;d. 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
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a. 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
()c. 摩擦力只存在于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
()2. 选择题:a. 下列哪种情况,摩擦力会增大?A.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B. 接触面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C. 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都无关;3. 应用题:小明骑自行车上坡时,为了防止滑下,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大摩擦力?(提示:考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滚动与滑动等因素。
第3节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认识摩擦力的种类。
4、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形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改进。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时1 摩擦力的产生及种类
一、导入。
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是否感到桌面对手掌有阻碍作用。
二、教学。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对运动趋势的力。
这种力称为摩擦力。
“f”这一现象叫摩擦。
2、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体相互接触。
②.两物体相互挤压。
③.接触面要粗糙。
④.要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方向:总是与物体做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注:不是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
例:人走路,f也向前,为动力。
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三、摩擦力的种类。
1、静摩擦力:两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又保持静止,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例:推桌子不动,处于静止状态,则f=F推。
①.小明用50N的力推桌子不动,则所受f为。
②.若用60N的力推桌子仍未动,则所受f为。
说明:f随外力增大而增大,并时刻相等。
静例:人走路,地面对人。
向上攀爬,树对人。
自行车前轮对地面。
2、滚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轴动)例:滑冰时,滑冰鞋与地面,圆珠笔写字时,滚珠与纸面,骑自行车,前轮与地面。
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3、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轴未动)例:滑冰时:冰刀与冰面削铅笔时:铅笔与卷笔刀。
铅笔写字:铅笔与纸刹车时:车轮与地面。
四、小结。
课时2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摩擦力的产生及种类,也了解到f静、f滚的大小,那么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在探究前必须知道f的大小。
如何测量或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呢?
二、教学。
1、测量滑动摩擦力。
F
拉动木块运动,木块受F.
摩擦力,如何知道f。
①.原理:二力平衡。
f=F
②.实验法:转换法。
③.要求: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结果:f=F 拉。
2、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记录→分析→结论→交流评估。
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③.步骤: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木块,木板之I. f。
间的摩擦力1. f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测出此时II.2.
测出此时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fIII.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木板,3改变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IV.的速度。
.
保持压力、粗糙程度不变,改变接触面积,测出此时V.f5.
3、表格。
次数接触面粗糙接触面所受木块运动速接触面积摩擦力
2 S/cmF/N 度V m/s 程度的压力粗糙 2 V 100 0.4 1
2 V 0.5 100 粗糙2.5
3 100 V 更粗糙 0.6 2.5
4 100 更粗糙2V 0.6 2.5
5
0.6
2V
2.5
50
更粗糙
分析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2):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所受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3):当接触面所受的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快慢(3,4)运动状态及接触面面积大小(4,5)无关。
5、实验改进,不足之处。
①.很难保持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
②.弹簧测力计处于运动状态---读数不方便。
①.改变A对B的压力
②.改变接触面的粗才程度。
好处:①.滑动摩擦力与运动的快慢、状态无关。
②.木块静止受力平衡,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便于读数。
三、小结。
①.测量f的方法。
②.影响f大小的因素动③.实验不足之处的改进。
四、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