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导学案7(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96 KB
- 文档页数:4
巍巍中山陵一、学习目标: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择材料,突出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介绍对象的方法,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3、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2三、课前预习1、注音山麓( ) 莽原( ) 嵯峨( ) 汲取( )参错( ) 灵柩( ) 坡陀( ) 深邃( )牌坊( ) 琉璃( ) 门楣( ) 趺( )嵌( )2、中山陵相关知识四、教学过程1、整体地感知课文。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3、分析课文内容1)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2)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4)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5)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6)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
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4、总结课文内容五、课堂检测1.给加点字选择准确读音。
山脉(A.mài B.mò) ( ) 崖峭(A.yá B.yé)( )中轴(A.zhóu B.zhú) ( ) 灵柩(A.jiù B.qū)()穹隆(A.qióng B.qiōng)() 纤细(A.qiān B.xiān)()参错(A.cēn B.cān)( ) 门楣(A.mié B.méi)( )称道(A.chēn B.chēng) () 龟趺(A.fū B.fú)()2.解释加点的字。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的详细解读。
2. 中山陵艺术价值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山陵的认知和感受。
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中山陵有哪些了解?2.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占地面积、建筑风格、结构布局等。
(2)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如雕刻、建筑风格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 比较分析(1)教师展示其他类似建筑,如南京明孝陵、北京天坛等。
(2)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中山陵与其他建筑的异同,深入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提问: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3)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爱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6. 布置作业(1)请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加深对中山陵的了解。
(2)写一篇关于中山陵的短文,阐述自己对中山陵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巍巍中山陵》教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
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介绍对象的方法,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3、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二、课前预习
1、注音
山麓()莽原()嵯峨()汲取()
参错()灵柩()坡陀()深邃()
牌坊()琉璃()门楣()趺()
嵌()
2、中山陵有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
1、整体地感知课文。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分析课文内容
1)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
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标题:《巍巍中山陵》主备:吴海峰课型:新授审核:初一备课组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揣摩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课前预学】1.积累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zuò()落林yīn()大道叱咤.()风云嵯.峨() chán()岩深suì()纤.()细jùn()工断垣.()颓壁参差.()2.俗话说:“文史不分家”。
老师想考考你的历史知识。
课文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评价:【课堂导学】1.第二段为什么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3.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4.你认为中山陵的哪些建筑、设计直接表现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课堂检测】A层:阅读文章第9小节,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吗?3.请根据原文写出“工笔长卷”和“泼墨山水”具体所表现的内容。
1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并就其中一处比喻,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B层:阅读《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节选自七(下)《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1.在括号内填写“我们”走进万人大礼堂的路线: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朝西直入大礼堂2.从走进万人大礼堂的路线来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大会堂的?3.从第3段中摘录一些描写语言,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作者在介绍突出了万人大礼堂在建筑规模上的什么特征?5.第四段中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两个词语是从哪个角度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座布局特点的?【拓展延伸】如果有一群外校的学生慕名来到我们学校参观校园环境,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请简单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
十一巍巍某某陵【预习·导学】一、用圈点勾画法朗读课文,我已经读了遍了。
二、我可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了。
突兀.()灵柩.()丫杈.()龟趺.()伏鳖.()参.错()南lù()叱()zhà()风云chán()岩qióng()窿()深suì()juān()刻我还想补充一些生字注音:三、通过查工具书,我能解释下列词语了。
巉岩:嵯峨:断垣颓壁:栩栩如生:我还想补充一些词语解释:四、《巍巍某某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预习之后,你能根据学习说明文方法,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
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讨论·探究】一、某某陵的特点是“巍巍”。
“巍巍”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巍巍”在文中的含义?二、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孙某某是某某香山人。
为什么要把某某先生葬在某某的钟山脚下呢?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某某的青睐呢?三、这篇文章是介绍某某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谁能解答一下这个疑惑问题?四、前面我们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某某陵的“巍巍”的含义。
当时人们在为孙某某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
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
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五、上面我们又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某某陵的“巍巍”。
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中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的第4自然段,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六、下面我们再从陵园布局的组成,理解某某陵的“巍巍”。
请对照着课文,边阅读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某某陵的?①:②:③:④:⑤: ⑥:⑥: ⑧:⑨: ⑩:作者按照由到,从到的空间顺序来介绍说明某某陵的陵园布局。
《巍巍中山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 体会本文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
2. 难点: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山陵的雄姿,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征。
-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 拓展延伸:让学生讨论中山陵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6.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中山陵的建筑特征。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案:《巍巍中山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巍巍中山陵》。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中山陵的雄伟建筑和悠久历史。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培养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展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猜猜这是哪个地方。
教师简介:中山陵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的紫金山南麓。
它是一座雄伟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中山陵的课文。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精讲点拨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中山陵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中山陵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课题:巍巍中山陵1. 建筑特点:雄伟壮观、设计独特2. 历史背景: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一生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查找有关中山陵的资料,了解中山陵的更多历史背景。
2.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中山陵”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对中山陵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建筑的尊重之情。
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基本信息。
2.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山陵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向学生介绍中山陵的基本信息,包括位置、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等。
2.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之情。
1.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2. 中山陵建筑艺术的价值。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山陵的建筑艺术价值。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山陵建筑特点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牌坊、祭堂、墓室等。
2. 引导学生分析中山陵建筑风格的艺术价值,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对称与和谐等。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山陵建筑特点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1. 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2. 中山陵建设的历史背景。
1.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山陵历史背景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1. 向学生介绍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主要贡献,如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等。
2. 通过展示图片和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山陵建设的历史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山陵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意义,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中山陵的壮观景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建筑风格的理解和把握。
2. 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3. 合作探讨: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欣赏评价:学生欣赏中山陵的图片和视频,提高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搜集更多关于中山陵的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中山陵与其他文化遗址进行比较,加深对中山陵的认识。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中山陵的相关课件,展示中山陵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教材:准备七年级下册的《巍巍中山陵》课文。
3. 参考资料:搜集关于中山陵的历史、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资料。
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 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3.揣摩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一.走进本课:多媒体——出示孙中山先生图片,了解他的一生由此导入。
二.课题及作者把握:1.从课题中你明确了什么?2.走近作者:刘叙杰是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刘敦桢之子,南京师范大学附中49届校友,东南大学教授,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建筑学家。
三.学——目标学习:(一)一读——课文整体把握:1.字词掌握:山麓( ) 莽原( ) 嵯峨( ) 汲取( ) 参错( ) 灵柩( ) 坡陀( ) 深邃( ) 牌坊( ) 琉璃( ) 门楣( ) 趺( ) 嵌( ) 巉岩()竣工()叱咤风云()可歌可泣()2.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3.中山陵的地理位置,孙中山陵墓选在这里的原因?4.吕彦直的设计方案选中的原因?中山陵的总体布局?(二)二读——文体知识探究:1.作者是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特征的?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中山陵园的?并结合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二”。
3.说明方法及语言探究。
(找例句并作出分析)(三)三读——走近人物:1.陵墓主人的形象分析.(找出能体现人物形象的语句)2. 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练——能力提升:1.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无不感染着我们,学了这一课你将如何表达此时的心情?2.中山陵已成为旅游胜地,如果你有幸成为那里的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请简单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3.片断练习:介绍属于你的天地——选择你的书房、家庭、班级、学校写一篇短文,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说明方法。
十二巍巍中山陵(第课时)【学习重点】.熟读课文,摸清作者思路,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能按空间顺序理清中山陵的整体布局,了解中山陵的特征。
【预习导学】.给加点字注音。
南瓶()草.()尊峨()嶙岩()灵柩()突匹()蟆工()牌叫0纤细()门榔)参错()与()窿.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ou you 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w8 i 有钟山众多嵯峨的峭石幔岩,以及些许残存的断y uan 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
()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c ha 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bi 日的林yin 大道。
()屋身用花岗石qi 成无梁殿式样,正中矣ng 门楣上j uan 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阅读课文,根据划分的四个部分,分别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段)交代中山陵的。
O第二部分:(第〜段)说明中山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第四部分:(第段)说明o【当堂检测】阅读下边的语段,完成〜题。
陵园的设计是通过竞赛入选的,当时对送选的余份设计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
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
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
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
这一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
在具体设计方面,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4、感受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和空间顺序。
(2)品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2、难点理解中山陵的建筑设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中山陵的视频或展示几张中山陵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领略中山陵的雄伟壮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思考: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山陵的哪些方面?(三)精读课文,分析建筑特征和空间顺序1、分组讨论:中山陵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中山陵的?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中山陵的总体特征是“巍巍”,即高大雄伟。
文章是按照由南往北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依次介绍了中山陵的入口、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
3、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中山陵各个部分建筑特征的语句,进行分析和品味。
(四)品味语言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进行圈点批注。
2、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文中准确、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五)探究内涵1、思考:中山陵的建筑设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它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3、明确:中山陵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精神,如博爱、民主、平等。
(六)拓展延伸1、介绍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巍巍中山陵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巍巍中山陵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这一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2.培养学生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3.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运用。
三、教学准备1.PPT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纸和笔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介绍中山陵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基本情况。
2.知识讲解(15分钟)2.1中山陵的历史背景讲解中山陵的建设背景,介绍中山陵的命名由来。
2.2中山陵的基本情况介绍中山陵的位置、规模以及建筑风格等基本情况。
3.图片展示(10分钟)通过展示中山陵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中山陵的宏伟壮丽,引发学生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4.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伟人,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他们的事迹,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每个伟人对他们的影响。
5.整合讨论(10分钟)要求每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选取的伟人的事迹和对他们的影响,让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并对其他小组的分享进行评价。
6.延伸活动(15分钟)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与他们选取的伟人相关的地点,并进行PPT展示,介绍该地点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相关的文化传承。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中山陵的感悟和对先烈的敬仰之情的文章,并明天上交。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中山陵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通过小组活动和展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些伟人的事迹和对他们的影响。
通过展示和延伸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写作作业,可以让学生对中山陵有更深的思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巍巍中山陵》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中山陵的特征。
2.按合理的说明顺序解说事物。
3.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以说明为主,兼有记叙、描写)[学习过程]一、学:1、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由于他后来在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所以又叫孙中山。
他在少年时就有救国救民的志向,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民族危难中,他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同年冬,孙中山在香山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
他亲自为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并在1911年武昌起义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
1924年1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
因为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孙中山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标注在书上)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完成〖探究●练习〗二,填出表格。
二、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纤.细()气氛.()机械.()南麓.()嵯峨..()城犹潜.蛇()凹穴..()牌坊.()分.外()淳.朴()叱咤..()隐约参.错()深suì()险jùn()莽.苍()横biǎn()门méi()断垣.颓壁()突wù()肃mù()灵jiù()diàn()基伏鳖.()chán岩()2、解词:嵯峨——竣工——深邃——3、找出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三、析:(了解文章结构特点,学会概括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 3.12《巍巍中山陵》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3.12《巍巍中山陵》学案苏教版【语文故事】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
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
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
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
我们下次再来吧。
”一个姑娘说。
“等一下儿,我来敲。
”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
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
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
快请进!”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
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
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 “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
”孙中山笑着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叱()咤()风云líng()墓南麓()险jùn()草莽()山diān()巉()岩嵯( )峨( )断垣()汲()取中轴()灵柩()jùn()工奠()基深邃()牌坊()琉()璃( ) 横匾()门楣()镌( )刻龟趺()田圃()纤()细参()错圆券()门栩栩()如生瞻()仰qióng()隆2.词义辨析雄伟雄壮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含有“强有力,有气魄”的意思。
“雄伟”表示“雄壮而伟大”,多从气魄、气势的角度形容建筑物、自然景物、伟大塑像、蓝图等,如“钟山气概雄伟”。
“雄壮”表示“强大有力”,多从气魄、声势的角度形容声音、歌声、诗篇、队伍等,如“雄壮的国歌声”。
突兀巍峨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高大的意思。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7(含答案)
导读:刘叙杰,建筑教育家刘敦桢之子、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建筑学家。
《巍巍中山陵》发表于1981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
2.给加点字注音。
南麓(lù)巉岩(chán)嵯峨(cuó)灵柩(jiù)深邃(suì)
牌坊(fāng) 琉璃(liú)(lí)釉料(yòu)纤细(xiān) 参错(cē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许多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
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2)些许残存的断垣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
形容建筑物倒塌或残破的景象。
4.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园陵说明文。
作者以空间为主要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建筑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说明中山陵的园陵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峨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5.文章结构及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的概况。
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中山陵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永垂不朽。
第四部分(第12段):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十分关注。
合作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紧扣哪两个字来写中山陵的?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中山陵这一特征的?
题目中“巍巍”二字概括了中山陵的总体特征,作者也是紧扣这两个字来介绍中山陵的。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中山陵的“巍巍”的:其一是中山陵所处的山势“巍巍”;其二是中山陵本身的建筑“巍巍”;其三是孙中山先生的道德品格“巍巍”。
问题二:作者在介绍中山陵平面布局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根据课文,说一说中山陵的平面布局像什么图案?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从南到北、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南起)石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前平台——祭堂——祭堂后墓室。
中山陵的平面图宛如一座大钟。
这样设计,是因为“钟有‘示警’和‘自由’的含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钟山相吻合”。
问题三:假设你是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先生,请你谈谈你的设
计为什么会入选?你认为中山陵的建筑如何体现了你的设计理念?在课文中找适当的语句回答。
入选原因:
(1)钟形图案:有象征意义,又与所在地中山吻合
(2)注重谐调,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结合。
(3)弘扬民族精华,采用中轴对称总平面布局和民族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
(4)形神兼备,既表现了陵园庄严气氛,又突出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问题四:阅读第5和第6段,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
思考三个问题:
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
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
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
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了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存。
3.既然文章第7~11段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
问题五:通读全文,作者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
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品格和精神的象征。
作者营造了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