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的详细解读。
2. 中山陵艺术价值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山陵的认知和感受。
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中山陵有哪些了解?2.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占地面积、建筑风格、结构布局等。
(2)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如雕刻、建筑风格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 比较分析(1)教师展示其他类似建筑,如南京明孝陵、北京天坛等。
(2)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中山陵与其他建筑的异同,深入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提问: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3)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爱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6. 布置作业(1)请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加深对中山陵的了解。
(2)写一篇关于中山陵的短文,阐述自己对中山陵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巍巍中山陵》(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巍巍中山陵》(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巍巍中山陵》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必修的一首诗歌,也是为人们回味毛泽东主席半个世纪的丰功伟绩而作。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生动地描绘出中山陵的宏伟景象和毛泽东主席的卓越人格,讴歌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的伟大事业和至高境界,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一、教学内容本课以《巍巍中山陵》这首诗歌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诗歌美学要素、欣赏诗歌中的情感、领略作者的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1.教材意义本课的教材意义在于通过“学思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使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
2.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中表现毛泽东主席崇高的政治风范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如戏谑、悲壮、抒情等等。
三、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理解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迅速找到相关信息,正确理解诗意。
2.身临其境式的唤起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感受能力,让学生在情感丰富的情况下更能深入了解和理解诗歌,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
3.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通过学习诗歌中的美学要素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章素材,培养学生的文学合作能力,更好地实现读写联系。
四、教学流程1.预览环节通过让学生观看中山陵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方面了解中山陵的线条和气氛,培养学生的语感基础,让诗歌中形象生动的场景愈加形象。
2.引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中山陵为话题,学生读过相关信息或少许的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让学生知晓诗歌的背景和具体内容,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期待。
3.阅读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字面和常识方面理解诗歌的内涵,同时掌握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深入诗歌。
4.情感欣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和电影等场合,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学生的感受获取,让诗歌回荡在学生的心里。
《巍巍中山陵》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烈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建筑特色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山陵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1)让学生浏览教材,找出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讲解与分析(1)教师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分析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如陵墓的布局、雕刻艺术等。
(3)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中山陵,如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民族精神等。
4.案例分析(1)展示中山陵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建筑之美。
(2)引导学生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的关系。
5.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山陵的文化价值。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后作业2.调查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讲解分析、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尊敬先烈。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关于中山陵的建筑特色: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中山陵在设计上有哪些独特的建筑特色吗?学生1:老师,中山陵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风格。
巍巍中山陵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巍巍中山陵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
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学情分析: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
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巍巍中山陵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公开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中山陵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之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2.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3. 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三、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2.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四、教学难点: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五、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与学生交流,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中山陵的重要性。
2. 示范法:教师通过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展示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
3.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或小组合作探讨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中山陵是什么?它对中国有什么重要意义?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步骤二: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建立时间、地点,以及中山先生的重要历史地位。
2. 教师通过讲解中山先生的生平和他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引导学生理解中山陵作为对中山先生的纪念和怀念的象征。
步骤三:讲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2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山陵的建筑平面图和立面图,讲解中山陵建筑的整体布局和设计特点。
2. 教师分别介绍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宫殿和陵墓等部分的建筑特点、装饰意义等。
步骤四:小组探讨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15分钟)1. 学生分组或小组合作探讨中山陵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包括中山陵在国内外的影响等方面。
2. 各小组展示探讨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五:总结与思考(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山陵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扬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七、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展示以及学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 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和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建筑风格的独特性;2. 中山陵在我国建筑史上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中山陵的照片、平面图等;2. 视频资料:关于中山陵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3. 参考资料:关于中山陵的历史、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的书籍和论文;4. 网络资源:关于中山陵的网页、论坛、博客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特点;(2)提问:“你们知道中山陵是谁设计的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搜集关于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和中山陵的关系;(2)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风水、布局、建筑风格等;(3)阐述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如雕刻、建筑材料、设计理念等;(4)讲解中山陵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如对后世建筑的影响等。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总结拓展(1)总结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价值和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建筑文化。
6. 布置作业(2)选择一座我国优秀的现代建筑,进行观察和研究,了解其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教案: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中山陵的壮丽和历史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详细信息。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山陵的感受和认识。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布局、建筑风格等。
2.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山陵的建筑艺术。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布局、建筑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山陵建筑艺术的感受和认识。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中山陵的建筑艺术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
第三章:中山陵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中山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巍巍中山陵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山陵的建筑布局和设计特色。
难点:理解中山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教学资源教材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网络资源5、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课堂讨论总结归纳作业布置6、教学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中山陵的地理位置、建筑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描述中山陵的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和总结中山陵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中山陵这一伟大的建筑工程,激发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深入分析中山陵的建筑布局和设计特色,包括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筑的位置、形状、结构和装饰。
让学生理解这些建筑元素如何共同构成了一个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整体。
12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中山陵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中山陵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孙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要引导学生从建筑的表象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中山陵的相关知识,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
巍巍中山陵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教学重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和布局,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
122 教学难点理解中山陵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中山陵的相关知识,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色等。
1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山陵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133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分析其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
14 教学资源141 教材文本《巍巍中山陵》的课文内容。
142 多媒体资料中山陵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143 相关文献有关中山陵的历史研究、文化解读等文献资料。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展示中山陵的图片或讲述孙中山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5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中山陵的概况。
153 精读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深入探讨中山陵的建筑特色、布局等。
15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
155 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重点知识。
15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山陵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中山陵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2. 教学难点:中山陵建筑艺术风格的分析和解读。
培养学生对中山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环境布局。
学生分享对中山陵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新课:教师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3.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山陵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互动交流的能力。
关注学生对中山陵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作业评价: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表达对中山陵的感悟和认识。
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资源: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包括建筑外观、环境布局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图片。
2. 视频资源:播放关于中山陵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山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中山陵的资料,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2)学会欣赏和评价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建筑风格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山陵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对中山陵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欣赏评价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中山陵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中山陵的美。
5.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对中山陵的认识,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出中山陵的画面。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7. 课后作业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受。
2. 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案:《巍巍中山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巍巍中山陵》。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中山陵的雄伟建筑和悠久历史。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培养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展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猜猜这是哪个地方。
教师简介:中山陵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的紫金山南麓。
它是一座雄伟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中山陵的课文。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精讲点拨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中山陵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中山陵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课题:巍巍中山陵1. 建筑特点:雄伟壮观、设计独特2. 历史背景: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一生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查找有关中山陵的资料,了解中山陵的更多历史背景。
2.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中山陵”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1教学课题:巍巍中山陵教学目的:1、体会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行和不朽的精神2、学习介绍陵园建筑以空间为序,由总到分展开说明的方法。
学习重点:目标2教学方法:研读、商量沟通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孙中山,一个世纪的伟人。
伟人,自有伟人的思想,自有伟人的追求,自有伟人的归宿!那巍巍的中山陵,就是伟人孙中山的归属。
中山陵,有怎样的特征?中山陵,有怎样的气魄?巍巍乎,中山陵!中山陵,巍巍乎!二、阅读主场〔一〕学生快速自读课文1-5段,获取介绍的主要信息,画出气泡图,小组沟通,班上发言。
1段:交代中山陵的方位:“位于南京东郊中山南麓〞2、3段:交代中山陵建筑于中山南麓的缘由:⑴地理环境有巍巍气概⑴人文环境丰富⑴中山先生生前愿望4段:交代中山陵的设计方案、特点及修建经过:⑴钟形图案⑴采纳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大面积绿化⑴1926年1月—1931年10月5段:交代中山陵的具体位置。
〔二〕按“讨论.练习二〞的要求,讨论6-11段。
先找出标号①-⑩所代指的建筑物名称,在班上试作游览解说沟通。
〔三〕由〔二〕的沟通引出对说明顺序的归结。
以空间为序,由总到分展开说明。
〔四〕重点阅读2、5、9、10段,划出段中描写的句子,体会并沟通描写在说明中作用。
2段:描写山形——“山顶坡悬崖峭〞,“山腰以下渐趋平缓〞,紧接着又以“大自然图画〞作比方,呈现了林海与山的幽美景色。
这些从上到下的描写,气象宏阔,生动的衬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概。
5段:采纳描写手法,从道上写到外丘岗坡坨。
道上是“浓翠蔽日〞,丘岗坡坨上是“林丛复叠,莽苍深邃〞,极力渲染了陵园庄严厉穆的气氛。
9段:呈现中山陵的建筑特征。
“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变化无穷的四时景色,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山河宽阔壮丽,钟山巍巍气概,陵园庄严厉穆,这正是中山陵建筑的特征。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对中山陵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建筑的尊重之情。
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基本信息。
2.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山陵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向学生介绍中山陵的基本信息,包括位置、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等。
2.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之情。
1.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2. 中山陵建筑艺术的价值。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山陵的建筑艺术价值。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山陵建筑特点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牌坊、祭堂、墓室等。
2. 引导学生分析中山陵建筑风格的艺术价值,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对称与和谐等。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山陵建筑特点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1. 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2. 中山陵建设的历史背景。
1.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山陵历史背景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1. 向学生介绍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主要贡献,如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等。
2. 通过展示图片和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山陵建设的历史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山陵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意义,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
2. 教学难点:中山陵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的解读。
学生对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山陵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关于中山陵保护与修复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意义。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度和知识掌握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和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中山陵建筑艺术风格的理解;(2)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与中山陵相关的图片、资料;(2)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和课堂提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2)了解中山陵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艺术风格及历史背景;(2)分析中山陵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4.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中山陵的建筑艺术风格;(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提问,解答疑问。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中山陵对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山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中山陵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的短文;2. 调查身边同学对中山陵的了解程度,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