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一一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0
归田园居陶渊明一、归田园居陶渊明——追求心灵自由之路来自南阳的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文学家。
他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倡导了归田园居的思想,这种思想被广大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和跟随。
在这里,我想以学生的口吻为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归田园居陶渊明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
首先,归田园居的核心是追求自由。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们所要面对的是各种等级和阶层制约,有着压抑和束缚。
但是,陶渊明所追求的是心灵自由。
他在自然中逐渐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寻找了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式,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
其次,归田园居陶渊明还体现了文化价值。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的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的精神追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传颂至今。
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品格与气韵。
最后,用词上我们应该注重表达的简洁、明快。
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思路。
同时,要注意用词准确、得体,符合文章要求,尤其是注意不要使用一些过于拗口的词汇,引起读者的难以理解和沉闷情绪。
二、归田园居陶渊明——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陶渊明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学家,他创作的“归田园居”被广大人民所崇尚。
那么,这种田园生活方式的魅力究竟何在呢?通过学习,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种生活方式自由自在。
陶渊明在田园中过着慢节奏、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再被封建社会所束缚。
他能够尽情地拥抱自然、观赏美景,好像短暂地拥有了一个充满自由、美好幸福的人生。
其次,归田园居的建立对家庭、社会、环境都有积极的影响。
陶渊明在田园中过着朴实、节俭的生活方式,注意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更好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用词方面我们要注意文章的行文结构,把握文笔,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意义。
注意语言的规整、严谨,生动活泼,注重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让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人物。
总的来说,归田园居陶渊明,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更是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篇章。
陶渊明自由作文陶渊明,这名字一入耳,就仿佛能让人嗅到那田园间清新的泥土气息,感受到那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
说起陶渊明,我就想起了曾经的一次乡村之旅。
那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村落,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有的只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和那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
我沿着小道漫步,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了田野里稻穗的清香。
路旁的野花野草肆意生长,它们可不管什么整齐美观,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舒展着身姿。
远处,有几间农舍,烟囱里升腾起袅袅炊烟,那是农家人在准备午饭。
我走进一家农舍,院子里有几只鸡在悠闲地踱步,一只大黄狗懒洋洋地趴在门口晒太阳。
主人热情地招呼我进屋,屋里的摆设简单而温馨,墙上挂着一串串干辣椒和玉米棒子。
我跟着主人来到屋后的菜园,那可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小世界。
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就像一个个小灯笼;翠绿的黄瓜顶着小黄花,鲜嫩欲滴;紫色的茄子藏在叶片下,像是在和人捉迷藏。
主人随手摘下一根黄瓜,在衣角上擦了擦,递给我:“尝尝,这可是自家种的,新鲜着呢!”我咬了一口,那清脆的口感和清甜的汁水,瞬间让我陶醉。
离开农舍,我继续前行,来到了一条小溪边。
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溪边有几棵垂柳,柳枝随风飘舞,轻轻地拂过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
我蹲下身子,用手捧起一捧溪水,凉凉的,感觉特别舒服。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
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种远离尘世纷扰,与自然为伴的自在,不正是我此刻所感受到的吗?在这个小小的乡村里,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城市的快节奏压力,人们依照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简单而快乐。
陶渊明之所以让人向往,不就是因为他所追求的那种自由、宁静、纯粹的生活吗?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地回归田园,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在中写道:“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是他对自己过去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坚定选择。
试论陶渊明的归隐情怀1000字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归隐情怀被广泛赞颂和传颂。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主要表现在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以自己的诗文表达了内心深处对宁静、自由和纯粹的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归隐者之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战乱连连。
陶渊明曾经历过政治生涯,但他深感政治的黑暗与繁琐,使他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俗人以俗世为身,吾以高洁为怀。
俗人以名利为务,吾以清静为寿。
”这句诗表明了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认为清静才是真正的福气和幸福。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也体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喜欢在自己的田园里种植花草树木,欣赏山水风景,与鸟兽相伴。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在田园中的宁静与愉悦。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也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追求。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而不是追逐名利和权势。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追求真理和超越世俗的态度,认为归隐田园才是真正的归宿。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文中,也体现在他的生活实践中。
他辞官归隐,远离尘嚣,过上了田园生活。
他在自己的田园中种植花草树木,修建亭台楼阁,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还与友人聚会,吟诗作画,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观。
他的归隐生活成为了后人追求宁静与纯粹的典范。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是他内心深处对宁静、自由和纯粹的追求。
他对政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使他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
他以自己的诗文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漠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不仅在他的诗文中体现,也在他的生活实践中展现。
他的归隐情怀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归隐者之一。
陶渊明:我本自由,不受桎梏说起陶渊明,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那篇《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那里住着最干净、最光明的自己。
我们小心翼翼地守护这方净土,使它不被黑暗的洪流所污蚀。
陶渊明便是如此,他坚守了一生一世——那份高洁和真实。
备受后人推崇的,不单单是他的才华,更多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坚贞气节、文化修养以及生活态度。
做简单真实的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古往今来,也唯有一个陶渊明而已。
——前言【少年:心有壮志,亦爱丘山】影响陶渊明一生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曾祖父陶侃,另一个是外祖父孟嘉。
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盖世,官至大司马。
只是后代不济,家境日渐衰微。
陶渊明自幼立志要像陶侃一样大济苍生,名扬四海。
孟嘉则是江州一带有名的儒士。
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孟嘉便将他接来照顾。
孟嘉饱读诗书,文采斐然,其人清逸温雅,淡泊处世。
桓温曾问:歌妓弹唱,为什么听起来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歌喉之声?孟嘉说:那是因为逐渐接近自然的缘故。
这些品行深刻地影响了陶渊明。
四年后孟嘉去世,留下的遗物就只有一室经书。
家境微薄,陶渊明只好半耕半读。
“猛志逸四海,骞翮(hé)思远翥(zh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个是建功立业,一个是崇尚自然,两种不同的思想在陶渊明心底扎了根。
【仕途:洁身自好辞官归隐】东晋取士按“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陶渊明空有文韬武略,苦于出生寒门,迟迟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直到年近三十,才得以初仕。
江州刺史王凝之赏识陶渊明的文采,邀他来做别驾祭酒(官名)。
陶渊明满怀壮志来到江州,本以为可一展身手,却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
王凝之潜心修习五斗米道,整日烧香磕头。
江州诸事,他非但不闻不问,还将公款挪作他用。
一次,王凝之用于加固湓浦口长江堤坝的钱,用来修建自己的道观。
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文山学院代宇辰】【内容摘要】:中国隐逸文化发达,历史上有众多的隐者,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历来的隐者都被认为是在消极的避世,陶渊明也不例外。
但是我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并非是消极的避世,而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与行为上的自由。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自由心为行役中国隐逸文化发达,历史上有众多的隐者,如竹林七贤,许由,商山四皓,⑴陶渊明等。
《晋书》,《宋书》《南史》⑵等书中都有关于隐逸文化的记载。
对于中国隐士归隐的态度,历来都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或者是消极的反抗。
我却认为他们之所以归隐是为了保持他们天然的,质朴的心灵免受尘世污浊的玷污,然后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从而使自己的心灵与行为发生冲突,产生一种“心为行役”⑶的感觉,也就是让自己从心灵到躯体受到一种束缚,完全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是失去了自由。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充分说明了自由比生命更珍贵,比爱情更宝贵,放弃自由比放弃生命和爱情更痛苦。
所以说古时候的隐士之所以宁愿放弃尘世中的功名利禄去隐居,目的就是要在远离尘世的环境中追求他们精神上和行为上的自由。
在对自由的追求上,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表现的尤为突出。
为什么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突出的对自由的追求呢?一个人要去追求自由,必然是他的自由受到了限制,那么陶渊明受到了一些什么样的约束呢?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
著名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⑷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显著。
陶渊明年幼丧父,家庭衰微,多在外祖父孟嘉家生活。
孟嘉是当时的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衿,未尝有喜韫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5〕”陶渊明的曾祖父和外祖父对陶渊明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父辈。
”〔6〕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其外祖父的遗风。
以回归自然为题的议论文以回归自然为题的议论文(精选5篇)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其中的议论文,更是常见,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
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以回归自然为题的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以回归自然为题的议论文篇1三月的微信朋友圈,到处流传着几张关于黄金风铃木的图片。
图中的花簇一片金黄,一朵朵花倒挂着像一个个风铃,很是招人喜爱。
可显然几张图片根本满足不了我的欲望,我一边上网查着黄金风铃木的花期,一边筹划着周末出游亲自拥抱一场盛大的花事。
科技日益进步,为人们认知自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轻点鼠标,便可查花木属性,打开电视,便可知雨雪阴晴。
科技向人们传递着“足不出户知天下”的理念,却让奔走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劳碌众生以为凭此便可尽得自然。
他们以为冰冷玻璃背后的几个符号、几张图片便是自然的全部,甚至有人妄想从中可收获古人常说的能润泽心灵的自然甘霖。
殊不知,这种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只能让他们看到“黄花”就认为是油菜花,听到黄花梨木只会想到砍了赚一笔,见到木棉花只会捡回家煮一锅去湿汤。
对自然只知皮毛,不曾深入体会,注定他们也无法获得自然的恩赐,所以他们的心灵依旧贫瘠与干涸。
自然不是困在玻璃柜中失去生气的标本,它是鲜活的,立体的,有声有色、甚至有语言有情感的。
而这些,必须走出去,投进自然的怀抱才能体会得到。
你可以在电脑上搜索出很多关于“长江”的解释词条,却无法感受到亲临长江时的心境壮阔,也无法体会江水翻滚着诠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意义;你可以躲在石屎森林中打开电视看着一派田园风光,却无法感受到身临田园的心旷神怡,也无法收获山水煞费苦心安排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的一刻明净安谧;你可以通过手机玩着虚拟的种菜游戏,却无法感受到亲手收割庄稼的丰收喜悦,也无法真正领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谛。
感知自然,就如同做一道写景诗的鉴赏题。
浅谈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论文关键词:陶渊明;自然和谐;“质性自然〞;躬耕田园;委运任化;物我为一论文摘要: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质性自然〞;二是躬耕田园。
“质性自然〞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根底,躬耕田园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主要表达。
他通过读书弹琴、饮酒赋诗、游乐交友特别是躬耕田园等方式,到达了委运任化、物我为一和与道冥合的高超境界,即到达了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这是和谐理论研究的一次大升华。
而1600年前陶渊明就已到达了与自然高度和谐。
陶公的自我和谐及与他人的和谐已达很高境界,而与自然的和谐将其思想修养似乎已到达了一个化境。
笔者已有两篇文章论述了其自我和谐及与他人的和谐,本文试从陶公崇尚自然与躬耕田园两个方面,试论其与自然的和谐。
一、“质性自然〞: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根底崇尚自然、“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是陶渊明坚决不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他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和基矗“从这种保持本性、崇尚自然出发,渊明开朗的胸襟,就能领会万物的生机,获得自然的乐趣。
〞[1]陶公诗文中约有100篇〔首〕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象,涉及到数百个自然名物。
陶公诗文中的“自然〞包括两类含义:一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大自然,指除人以外的天地万事万物;一是指人的精神状态,是老庄的核心思想,指人不受外界拘束的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状态。
杨仲义先生认为陶渊明的“质性自然〞,有五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曰“性本爱丘山〞;二曰“少无适俗韵〞;三曰“静念园林好〞;四曰“依依在耦耕〞;五曰“聊且凭化迁〞。
[2]也即本文所指的“自然〞两类含义的具体细化。
笔者拟将这些自然景物分为三类〔另将“园田〞放在第二局部论述〕:〔1〕动植物。
a.鸟类。
如:飞鸟、失群鸟、翔鸟、羁鸟、孤鸟、倦鸟、归鸟、高鸟、凤鸟、黄鸟、青鸟、边雁、丛雁、鸿雁、别雁、云鹤、春燕、新来燕、离鹍、鸣鸥、孤鸾等。
回归自然一一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内容提要魏晋是人的生命意识觉醒的时期。
本文试图从政治理想(’’惠和千里,’)和人格理想(’’质性自然,’)两方面揭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自由”既有人格的意义,也含有为实现目标而确证自我力量的意志的自由。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自然”、“真”、“自由”是相通的,“自然”包含三层意思:本真的自我,人格的自由和自然界。
陶渊明以自我精神的完善,超越羁绊和痛苦,赋予生命以充实和圆满,实现人格的自由与回归。
关键词:生命意识“惠和千里”“质性自然”意志自由回归自然目录引言 (1)一、“惠和千里”的入世情怀·························……’‘’.“””””’“2(一)意志自由···················································……‘·’2(二)出仕的原因····································……””‘’.”‘”’‘’3(三)“惠和千里”·····································……”“‘”””5二、“质性自然”的人格理想 (7)(一)归田的原因·····························……”””””‘’‘’‘”‘””7(二)归田后的收获 (9)(三)桃花源 (11)三、回归自然 (14)(一)“自然”的含义······························……‘”””””””14(二)回归自然··································……‘·…”””””””’15结语.........................,. (23)注释 (24)主要参考文献··················································……”’‘”””26后记 (27)引言魏晋时代是人的觉醒的时代。
向内而求宁静而自由从陶渊明说起小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向内而求宁静而自由从陶渊明说起小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陶渊明的作文,说他是一位追求内心自由和宁静的伟人。
陶渊明是谁呢?他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东晋时期,大概距今有1700多年了。
那个时候中国疆域虽然比现在小,但国家风云变幻,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可是陶渊明并不喜欢当官理政事,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过着自由自在、逍遥自在的生活。
后来,陶渊明辞去了朝廷的官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桃花源。
那里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美好去处。
在那里,陶渊明种菜耕种,自给自足,过着悠闲惬意的日子。
他觉得只要有一亩三分地,就足以养家糊口,还能游手好闲、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样的生活多自在啊!陶渊明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歌《桃花源记》,描写了他发现的一处世外桃源。
那里群山环绕、溪流淙淙,居民们纯朴友善、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陶渊明在那里度过了几天,觉得那是世上最安详、最自由的地方。
可惜后来他无意中走失了回去的路,再也找不到那处世外桃源了。
《桃花源记》让我很向往。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找到一处世外桃源,那该有多棒啊!虽然现实生活中很难完全摆脱世俗,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就像陶渊明一样,做一个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人,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面对生活的压力时,反过来想想陶渊明的精神。
虽然他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但他选择了一条踌躇满志的道路。
他通过耕作、诗文、饮酒等方式,在内心寻求宁静和自由。
这种追求内心自由的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只有内心获得自由和宁静,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就像陶渊明写道:"结庐人境,而无车马喧;问渔樵于野,托酒交加欢谑矣。
"这句诗描写了他在田园生活中,远离尘世喧嚣,与朋友们相聚饮酒、快活无忧的景象。
这就是他向往的自由生活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渴望过这样自在自由的生活呢?只要用心体会陶渊明的诗词,就能感受到他内心追求的宁静和自由。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2010级学员邓海萍内容摘要:本文试图用传统的社会学方法为主,以心理学方法和文化研究方法为辅,探讨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和回归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美。
陶渊明长期在农村与农民为伍,这使他对农村有更多的了解,对农民有更多的同情,因而他的思想和行为就少了一份士大夫的文雅与风流,而多了一份田园的质朴与清新。
陶渊明在仕途上不得志,生活中也很不顺心,陶几次徘徊于仕隐之间。
又促使陶渊明接受了道家回归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平心静气地把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氛围和理想归宿,把自我融入田园中。
他的灵魂与田园密不可分,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因而他能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述淳朴自然的生活与心情。
其诗歌结构浑融一体,描写景物,神与物会而少夸张铺饰。
选词造句看似信手拈来,却用心良苦。
关键词:陶渊明生平思想田园诗艺术美Summa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supplement, discussion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ao Yuanming's pastoral poetry and personality beauty of returning to nature,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freedom.Tao Yuan-ming's long run in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hich made him more about rural areas, farmers have moreympathy with his thoughts and actions, this is less of a scholar-officials of the elegant and romantic, and a pastoral simplicity andfreshness. On Tao Yuan-ming in career does not have a successful career, life is very frustrated, pottery around several times between the official hidden. Tao Yuan-ming's accepted the return to nature, and longing for freedom of thought of Taoist school, calm and idyllic pastoral life as their ideal of life and incidence, integrate themselves into the fieldsAnd his soul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pastoral, reached the realm of heaven, so that he can use the clean simplicity of language describes the simple and natural life and feelings. Hun into the structure in one ofits poems, describing scenes, shop of God and be less exaggerated decorations. Choice of words to form sentences seem handy, but well intentioned.Key words: life thought of Tao Yuan-ming's poems art前言:陶渊明出身于官宦家庭,陶渊明出生时,他的家庭己衰落,加上他12岁丧父,以至一生下来就过着贫穷的生活,日常生活中也雇不起仆人,生计也成了问题,不仅如此,陶渊明在仕途上不得志,生活中也很不顺心,他一直隐居农村,因而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与农民为伍。
回归自然一一论渊明对自由的追求容提要晋是人的生命意识觉醒的时期。
本文试图从政治理想(’’惠和千里,’)和人格理想(’’质性自然,’)两方面揭示渊明的生命意识。
“自由”既有人格的意义,也含有为实现目标而确证自我力量的意志的自由。
在渊明的诗文中,“自然”、“真”、“自由”是相通的,“自然”包含三层意思:本真的自我,人格的自由和自然界。
渊明以自我精神的完善,超越羁绊和痛苦,赋予生命以充实和圆满,实现人格的自由与回归。
关键词:生命意识“惠和千里”“质性自然”意志自由回归自然目录引言 (1)一、“惠和千里”的入世情怀··……’‘’.“””””’“2(一)意志自由··……‘·’2(二)出仕的原因··……””‘’.”‘”’‘’3(三)“惠和千里”·……”“‘”””5二、“质性自然”的人格理想 (7)(一)归田的原因··……”””””‘’‘’‘”‘””7(二)归田后的收获 (9)(三)桃花源 (11)三、回归自然 (14)(一)“自然”的含义··……‘”””””””14(二)回归自然··……‘·…”””””””’15结语.., (23)注释 (24)主要参考文献··……”’‘”””26后记 (27)引言晋时代是人的觉醒的时代。
人们从汉代绝对统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个人的主体意识开始醒,思想界重新复归于多元化的局面。
面对残酷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神仙方术暴露出其虚妄的本质。
人们的生命意识趋向理性化,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长生不死说的荒谬。
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伴随这种进步而来的是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感伤。
面对永恒的宇宙,人们发现个人的渺小和无奈,特别是看到人的生命在天灾人祸中的脆弱和不堪一击时,理性的认识和非理性的愿望在晋人的胸中激荡,从而导致自身生命情绪的激烈化。
晋南北朝的士子层中弥漫着人生如寄的伤感,它的直接渊源是《古诗十九首》中那种人生如寄的感伤主义思绪:“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对死生、时空的咏叹几乎成为贯穿晋南北朝的时代主题。
从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短歌行))),秘康的“人生譬朝露,世变多百罗”(((五言诗》),到陆机的“夫死生是失得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大暮赋序))),到王羲之的“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兰亭集序》),直至朝江总,尚在《岁暮还宅诗》中伤情地唱道:“长绳岂系日?浊酒倾一杯。
”诚如王瑶先生所说:“我们念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感情。
”[l]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渊明亦叹道:“人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饮酒诗》其三、其十五)生命短暂的事实和企求永恒的愿望是矛盾的,而且不可调和。
人们“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和宝贵。
放弃了祈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2]。
当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增加生命的密度”即如何实现现有的人生价值时,生命的意义便变得更加复杂,形成许多思想分野。
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价值取向:一是追求生命的超越和不朽,企求在有生之年留下可以让后人景仰的东西:“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
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若著篇籍。
”[3]企图通过“立德”、“著篇籍”让生命穿越时空永放光彩;一是追求物质的满足,崇尚现世的享乐,一部《世说新语》为我们揭示了多少晋人放浪骸的生活。
“历史就是生回归自然一一论渊明对自由的追求与死的延续。
汉人想把死统一到生中来,在死后的‘世界’中也要服用大量生人器物。
晋人则清醒而痛苦地看到生必然统一到死中去,他们虽也企仰着游仙服食,但心对其效果却往往是怀疑的,所以他们的情怀是悲凉的。
于是不少士人乃倾心于现实的功业、著述以至享乐。
总之,所追求的是现实的、地上的,而非虚幻的、地下的,晋人对于今日是分外地执着了。
”[41其实,从晋人的诗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大一统的汉代,文人们各各不同的思想、人格在当时虽然痛苦却比较自由的时代还是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凸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演绎了生命的意义,以不同的方式实践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建安以降,士人们各各不同的言行举止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晋名士风流图,这可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世说新语》、《三国志》、《晋书》、《建康实录》等记载中得到证明。
渊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验了自己的生命,他以清醒的头脑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生命,表现出超越生死,委运乘化的闲适自得。
对渊明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思想的研究,历来讼争较多,主要围绕于他对政治和归隐的态度上。
笔者认为,渊明的人生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他的政治理想;一是他的人格理想。
为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一一人格的尊严和自由,他曾付出过惨重的代价,走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人生之路。
一、“惠和千里”的入世情怀(一)意志自由前文己经说过,晋是人的觉醒时期,特别是生命意识的觉醒。
个人以主体的姿态审视社会和人生,而社会是由人与人组成的。
人与物的最本质区别就是具有社会性。
对于现实事功的追际上是人以主体的姿态参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调整,以期影响他人和社会。
高尔泰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个体与群体总是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对立存在的。
个人以主体的眼光来看待整个社会。
个体的有目的活动能否得以顺利实现,其实是个体能否在社会中以主体的地位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人的自由的问题。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主要形式,通过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他们自身。
困这一点必然关系到人的意志问题:“意志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积极的能动主体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是人所独有的精神形态之一,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控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一种意识过程,是人由部意识导向外在实践的精神冲动力和实践欲望。
”[6j渊明曾多次出仕,是什么“部意识”促使他出仕呢?他想在仕途上实现怎样的“预定目的”呢?他的“有目的的活动”顺利实现了吗?他作为社会中的个体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获得了自由吗?(二)出仕的原因少年时的渊明本是“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的,而且以“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作为人生的目标。
所以他一踏上仕途,就象鸟儿关进了笼子一般的痛苦: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髻憩通衙;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吵吵孤舟逝,绵绵归思纤。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粪坎难与期。
崩浪枯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诅有几?纵心复何疑!(((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然而,另一方面,渊明年轻时又怀有济世之志:少时壮且厉其八)忆我少壮时,其五)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至幽州。
(((拟古》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霭。
(((杂诗》如果说这种“志”还主要是年轻人血气方刚时常有的意气的话,那么他回归自然一一论渊明对自由的追求踏上仕途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家庭环境的薰和所受教育的影响。
如他在《命子》诗中流露了对家族先辈们功名业绩的向往;又在《饮酒》诗第十六首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知他从儒家经典中获得过入世情怀。
在渊明的“部意识”中应当是有改造社会的具体设想的,而具体设想是由具体原因引起的。
这具体原因可分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经济原因,渊明的祖父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家境应该是殷实的,但后来家道衰落,如他所说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归去来兮辞序)))颜延之在《征士诛》中也提到他“母老子幼,就养勤匾,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
渊明是一个亲亲爱子,感情淳厚的诗人,他做官既是为“三径之资”(萧统《渊明传》),更是为养亲。
在机会来临时,他就“宛髻憩通衙”了,所谓为“贫”而仕,为“养”而仕。
政治原因则是晋宋易代之际的动乱局面,当时战乱不己,赋税、摇役繁重,人民不能生存。
据《书·食货志》载:“末天下大乱,生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懂,其幸存者,盖十五焉。
”渊明的家乡浸阳是当时军阀混战的必争之地,其惨状可想而知,据《晋书·毅传》载:江州(今地区)“自桓玄以来,驱壁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禅力竭,无以至此。
”面对百姓如此之惨状,渊明是不是无动于衷呢?宋徐铱《送刁桐庐序曰:“泽古之逸民也,犹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是知清真之才,高尚其事,唯安民利物可以易其志,仁之业也。
”[7]徐铱在《送序》中又说:“士君子所以贵于众庶者,以其能理民也。
理民者,莫若二千石。
其地广,其势重,仁以字之,义以断之,文以行之,信以成之。
于是乎优游暇豫以平其心、导其和。
数者缺一,则不足以为良二千石矣!”[s]联系徐铱二文,其“唯安民利物可以易其志,仁之业也”,可谓从另一方面道出了渊明后来多次出仕的目的。
渊明在《读(山海经》》、《咏荆柯》、《感士不遇赋》等诗文中以仁者正直之心,对遭遇不幸的弱者、无辜者、失败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有才能而无法施展的人寄予了哀伤,对统治集团欺天肆恶、残忍暴虐的种种不义行为表现出金刚怒目式的不平。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渊明的诗文中,他往往借神话和历史传奇人物事迹,歌颂节概,怀想剑客,寄情于抗暴御侮,扶危济难的烈士奇侠,以致于龚自珍在读其诗文时发出了“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己亥杂诗》)。
所以说渊明的出仕是带着“理民”“安民利物”的目的的。
叶嘉莹先生说:“从渊明的‘欲有为’来看,渊明原是一位生而具有着仁者之襟怀的人,因此渊明诗中,时时流露出对于好风、微雨、众鸟、新苗以及田夫、亲旧、近邻的一种亲切冲和的爱意。
渊明既爱此世之物,复爱此世之人,则如何能对于此人间世,然无所关心。
……则渊明之曾经有过用世之心,原该是一件极自然而必然的事。
,[9j(三)“惠和千里”那么,渊明改造社会的具体设想即政治理想又是怎样的呢?梁启超先生说:渊明《命子》颂扬他(指侃)的功德,说道:“功遂辞归,临宠不武。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侃有很煊赫的功名,这诗却崇拜他“功遂辞归”这一点,可以见渊明少年志趣了(((命子》诗是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