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渊明是的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对陶渊明的评价]陶渊明评价篇一:[陶渊明评价]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800字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
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
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
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
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
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
”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
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
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
我则不然。
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
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
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
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
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
对自祭文中陶渊明生死观的理解1.引言1.1 概述生死是人类永恒不变的命题,而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文学家,在他的自祭文中对生死问题有着独特的看法与思考。
本文旨在对自祭文中陶渊明的生死观进行深入的解析与理解。
陶渊明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诗歌作品将自然景物与人性的关系融为一体,体现出对生命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其中,他的自祭文更是展现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独到见解。
自祭文是陶渊明于晚年创作的一篇寓言散文,借着寄托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来表达对生死的认识与思考。
在这篇文中,陶渊明以一个虚构的角色自述自己的一生,以及对生命和死亡的感悟。
通过阅读自祭文,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生命的态度是既接受又超越的。
他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无常性,意识到人生的短暂与脆弱。
他用诗意的笔调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洞察力,并在其中传达出对死亡的接受与超越。
陶渊明在自祭文中也展现了自省与反思的品质。
他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从中汲取教训并不断成长。
他通过深入的思考,逐渐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与短暂,并以此深深珍视和感恩生命的赐予。
因此,本文将对陶渊明自祭文中的生死观进行详细的剖析。
从他对生命的无常性的认识、对死亡的接受与超越、自省与反思以及对生命的珍惜与感恩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陶渊明生死观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分析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本文要讨论的主题——陶渊明自祭文中的生死观。
我们将介绍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生平及其文学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同时,我们会介绍自祭文是陶渊明的一篇重要代表作之一,探讨它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部分:正文在正文的第一章节,我们将详细探讨陶渊明的生死观。
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生命的无常性和对死亡的接受与超越。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派创始人、代表作《陶渊明集》,其人生态度: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自己人格的高洁,二是安贫乐道,躬耕自食,虽贫贱而自得其乐,保持自己精神上的高贵。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
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俭约浅浮雕,著重情感的民主自由抒写,著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就是一种非常低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倡导艺术真实,还是尊崇文学的自然,都就是为了磅礴淋离地整体表现人生。
这就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据传郡官派督邮来见到他,县吏就叫做他穿好衣冠迎。
他感叹说道:“我岂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奈何!”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误为尽如人意谈论。
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提及《列子》、《庄子》典故多达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说道对老庄思想拒绝接受甚深。
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就是生活劳动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田园生活竟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光辉。
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扩散在艺术上,则就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消磨自然的美学风格。
《陶渊明传》重点词语释义(学生手册)陶渊明传重点词语释义本文档旨在提供《陶渊明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释义,以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阅读这部作品。
1. 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优美的诗文和深邃的哲思而闻名于世,被后人尊称为"陶仙"。
他的诗作主题包括了田园生活、忧国忧民、自然与人性等,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2. 田园诗田园诗是一种主题围绕田园生活的诗歌形式。
它通常描绘了宁静、自然和平和的乡村生活,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对比和思考,有时也探讨了人性的问题。
陶渊明被誉为田园诗的代表,他的田园诗作品以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3. 唐宋四杰唐宋四杰是指唐朝和宋朝时期的四位著名文学家,包括陶渊明在内。
他们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品深受赞赏,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蓝本。
这四位文学家在当时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引领了文学界的发展。
4. 志士仁人志士仁人是指具有远大理想和高尚品德的人。
陶渊明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志士仁人,他忧国忧民,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并为人们提供了诗歌的安慰和鼓励。
5. 离骚《离骚》是陶渊明的一篇著名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虚拟的方式叙述了陶渊明内心的矛盾和追求,表达了对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思考。
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美的词汇,它给人们带来了深入的思考和感慨。
6. 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深受后人的尊敬和追捧,被誉为"书圣"。
陶渊明和王羲之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的友谊和相互影响使得陶渊明的诗作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上是一些《陶渊明传》中的重点词语的释义。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的含义,可以深入理解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更好地欣赏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希望这份学生手册能为学生们提供帮助和启示。
逍遥自在:陶渊明《饮酒·其五》评析引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以描绘田园生活和追求自由自在的主题而闻名。
其中,《饮酒·其五》是他的一首代表作品,通过对诗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诗歌背景《饮酒·其五》是陶渊明晚年创作的一首田园诗,表达了他对于世俗烦扰的逃避与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诗中描述了一个人独自在山间小屋内享受美酒,并以此寄托自己超越尘俗束缚、追求心灵自由之情怀。
意象描写陶渊明通过精彩的意象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祥和、充满大自然风景的场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构在人群之外平静无喧嚣)这里通过"结庐在人境"的形象比喻,表达了陶渊明摆脱尘世纷杂的愿望,进一步升华了逍遥自在的主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需要很高高人迹可见)这句诗以山的高度作为隐喻,传达了“高人迹可见”的含义。
陶渊明认为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才是真正使之出类拔萃和闻名于世的重要因素。
情感表达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展现出了他个性坦然、志向高远的情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要立身就让别人立起来自己想要成功就帮助别人成功) 这句诗表达了陶渊明对于个人理想和他对他人福祉的关注。
他主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去影响他人,从而实现自己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哲理思考《饮酒·其五》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旁采菊花平静自如地看到南山)这句诗表达了陶渊明追求内心平和、无忧无虑的人生态度。
他通过简单自然的行为,将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对于精神境界和心灵宁静的向往。
结论陶渊明《饮酒·其五》通过意象描写、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传递了他对于逍遥自在生活追求的主题。
诗中所展示的自我满足、舍弃名利、关怀他人等优秀品质也是我们今天仍可借鉴和学习的。
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田园诗。
这首
诗以陶渊明自己隐居归田的心情和生活为主题,描绘了他忘却尘世烦恼,享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平静。
诗的开头,“将归去也,独住无所扰”,写出了陶渊明准备离开
纷扰尘嚣,回归田园的决心。
他选择独居,没有任何干扰,意味着对
世俗的摒弃和对宁静的向往。
接着,“无人问无人志,岁晏一园草木凋”,表达了他归隐后生
活的静谧,没有了他人的打扰和嘈杂,只有自然的声音和景色。
时间
的推移,使得园中的草木渐渐凋落,再现了岁月的流转和事物的变迁。
紧接着,“萧条画鸡鹊,烟落花似流韶”,通过描绘园中凄凉的
景象,如同画中孤零的鸡鹊,烟雾散逸中凋落的花朵,营造出一种寂
寥而美丽的意境。
以此反衬出渊明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喜爱。
最后,“远山眉黛轻遥合,散漫春光扫地开”,揭示了山水相依
的美景,山峦远远相视,春光洒在地上,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寄托
了陶渊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整篇诗旨在表达陶渊明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痴迷,通
过描写田园景物和自己的隐居生活,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宁静、美丽、
恬淡的田园图景。
这首诗用简明的语言,展现出陶渊明对于理想生活
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传统美学的追崇。
一、概述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人生哀愁而闻名。
在他的田园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念,这些观念对我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观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田园诗,分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
二、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他深情地描绘了田园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眷恋和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自然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他所描绘的自然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与人的情感、意志和品性相通联的。
这种自然观念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三、山水情怀与诗意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山水元素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他诗作的主要表现对象。
在他的诗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诗意境界,从而使得山水成为了一种承载诗人情感的意象。
他的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山水元素,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景仰和对人生的幽远思考。
这种自然观念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怀,以及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
四、自然万物与生命共通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融入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理解。
他以一种超然的意境,描绘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灵的形态和气质,赞美了自然界中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怜悯,这种自然观念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五、自然与道法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透露出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和对道法自然的追求。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义准则,生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这种自然观念与我国古代儒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契合,表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六、结语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和道德理想。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24篇)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第1篇: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用了“落寞”两个字评价他辞官归隐后的心境,我有不一样的理解。
陶渊明从小就深受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的影响,逐渐的思想产生了“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家及朋友的鼓励下,他五次出仕。
然官府的黑暗,兵祸连年不断,根本无法实现心中的梦想。
十三年的宦游生涯,对陶渊明来说,仅仅是一场噩梦,他的《归去来兮辞》写得再明确可是了。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是心性与出仕的矛盾;“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是心性与世俗的矛盾;“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是心性与时代的矛盾。
既然如此,“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更何况“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抉择。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告别仕途,戡破宦海,归隐田园,是情之所致,性之必然。
所以即便是晚年的穷苦潦倒,但内心仍是甘之如饴。
所以他是幸福的。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第2篇: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用了落寞两个字评价他辞官归隐后的心境,我有不一样的理解。
陶渊明从小就深受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的影响,逐渐的思想产生了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家及朋友的鼓励下,他五次出仕。
然官府的黑暗,兵祸连年不断,根本无法实现心中的梦想。
十三年的宦游生涯,对陶渊明来说,仅仅是一场噩梦,他的《归去来兮辞》写得再明确可是了。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是心性与出仕的矛盾;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是心性与世俗的矛盾;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是心性与时代的矛盾。
既然如此,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更何况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抉择。
历代对陶渊明的评价生活在士族秉政,门第观念压倒一切的时代的陶渊明,他那高尚的人品是受到人们尊敬的,可是,他那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学创作却很不被理解和接受。
就连他的崇拜者、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里,对他的诗文创作也仅仅以“文取指达”四字而轻轻带过。
身世寒微,才俊人杰的鲍照,首先以诗人的眼光注意到陶诗的价值,他曾经写过《学陶彭泽体》诗歌,并且标明是“奉和王义兴”的。
王义兴即王僧达。
诗歌抒写幽居之乐,闲逸之情,有意识地规步陶渊明的艺术风格。
这是迄今为止最早注意陶渊明的诗歌并且以之为楷模的效仿之作,说明陶诗的价值已经有人注意了,这大约离陶渊明辞世已经20多年。
钟嵘《诗品》把陶渊明作为重要诗人进行评价,不管他的评论是否准确、是否符合今人的标准,但是陶渊明作为重要诗人的地位已经被确认(前文已有论及)。
萧统出于对陶渊明作品和人品的敬重,广事搜求陶渊明的作品,辑成了第一部《陶渊明集》,并且写了《陶渊明传》和《陶渊明集序》,不仅高度推崇陶渊明的人格,而且对他的诗文创作也极为赞赏,还在他编纂的《文选》中辑入陶渊明的诗8首的同时,对他称颂不已。
沈约在《宋书。
陶渊明传》中不仅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还把《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与子俨等疏》和《命子》诗辑入《宋书》,只是令人遗憾地是他基本上没有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作出评价。
令人惊异的是陶渊明这样潦倒坎坷的文人竟同时被《宋书》、《南史》和《晋书》列传记载,这在历史上和文学史上是较为罕见的。
唐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是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
无论李白、王维,还是杜甫、白居易等人对陶渊明的隐逸既理解又不太赞同,而对他的文学创作倒是基本肯定和赞扬的。
李白一方面欣赏“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戏赠郑溧阳》),“梦见五柳技,已堪挂马鞭。
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寄韦南陵冰??》)。
却对陶渊明的归隐未必赞同,“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登巴陵道酒??》)。
杜甫和王维几乎也是如此。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真善美的隐士许多人都不理解陶渊明为何要选择辞官归田,不理解他的诗作为何如此的平淡,似乎没有一丝的盐味。
当我读完陶渊明的诗作后,慢慢的我懂了,真正的美丽在于生活本身,因为生活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是最美的。
俗语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田。
这并非说隐于田者为小隐,隐于市者便为大隐。
而是说的是人的心境。
如若心隐则即使闹市也如归隐田园,而若心喧即使归隐田园也如在闹市般不得宁静。
而陶渊明正是那种心隐,人也隐的人,是位隐于田的大隐。
他的诗自成一格,宁静且志远,诗如其人也。
我们就来具体解读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陶渊明的诗词清新自然,像春雨后泥土的芬芳,不带一丝的娇柔之情,感情真挚质朴,且让人回味无穷。
这里举他的《杂诗.其一》品读。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及时当勉力,岁月不待人。
”此首小诗直率,坦白,且经得起人咀嚼。
前四句是由一个具体物象所引起的对人生深深的思考。
“尘”,眼前之景,信手拈来。
把人生比喻成浮尘,随风飘散,又飘落,而这粒埃尘经过风霜雨雪,早已不是刚腾起的那粒尘埃了。
此四句言人生之可贵,需珍视之。
后面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体现了陶渊明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观,即众生平等。
这也和他生长在一个玄学佛学氛围有一定关系。
即使他看不上这样一班谈玄人物,即使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在儒学。
这句诗文表达的意思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人无贵贱之分”的意思相仿。
换而言之,既然都是兄弟,既然人无贵贱,当然也就没有了等级制度,更无压迫和被压迫,统治,被统治之念,完全的“共产主义”境界。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后辈,以“斗酒千金”的豪言闻诸于世的李太白先生。
“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高兴,愉悦的时候,就要尽情的欢乐,尽情的放纵。
尽情的让心跳荡,让心激动。
人生毕竟短暂,可贵。
但是这种激动,这种欢乐是否是该任意为之,是否是成天沉醉于温柔富贵之乡呢?答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读陶渊明心得读陶渊明心得篇1读陶渊明的心得,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比如个人生活经历、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启发性的主题:1.生活经历: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从小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他曾经担任过一些官职,但最终辞官归隐,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和哲学思想。
2.思想观念:陶渊明是一个儒家思想家,他主张“仁爱”、“礼制”等儒家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而不是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
了解他的思想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和哲学思想。
3.文学艺术:陶渊明的文学艺术成就非常高,他的诗歌、散文、游记等作品,都充满了诗意和思想性。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了解他的文学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和哲学思想。
总之,读陶渊明的心得,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只有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并从中获得启示和灵感。
读陶渊明心得篇2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诗歌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陶渊明的一些心得体会:1.自然主义哲学:陶渊明主张回归自然,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的诗歌中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批判。
这种自然主义哲学对后来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生命观念: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
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应该珍惜每一天,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这种生命观念对后来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化批判: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他认为当时的社会虚伪、贪婪、残酷,应该回归自然、真诚和善良。
这种文化批判精神对后来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语言艺术: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听陶渊明心得听陶渊明心得篇1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诗歌和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人。
作为一名现代读者,我通过阅读陶渊明的作品,获得了深刻的启示和感受。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他在诗歌中描述了自然的美景和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自然。
其次,陶渊明的思想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哲理。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表达了对和谐、平等和自由的向往。
他的思想涉及到人性、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让人深思。
他的思想让我更加关注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问题,激发了我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最后,陶渊明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他的书法飘逸洒脱,独具一格;他的绘画简洁明了,意境深远。
他的艺术风格让我更加注重艺术的表现和欣赏,提高了我的审美水平。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和思想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让人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不仅获得了人生的启示,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境界。
听陶渊明心得篇2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田园生活的情景,描绘了自然景物,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
听陶渊明的心得,也就是听他诗歌中的情感、主题、韵律和意义。
每个人的听赏都是主观的,因此最重要的是自己对于陶渊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如《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鸟和鱼的依恋来比喻对故园的思念,鲜明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如《饮酒·其五》中“虽未言相识,脉脉如有情”,描绘了诗人对那种亲密无间的情感的向往,以及“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表达了诗人对人际情感的深厚。
《陶渊明传》读后感5篇《陶渊明传》读后感5篇《陶渊明传》读后感1一、文人或者学者、做学问的研究诗人及其作品,一定要象政治家或者自然科学家那样,化繁为简、去伪存真、直奔主题,千万不要卖弄学问以显示出自己的学识多么丰富、学问多么渊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搞得读者云里雾里的。
二、研究诗人及其作品,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其研究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不仅与研究者的学识、方法有关,还与其个人的经历阅历有关。
如研究陶渊明,你有其类似的经历可能理解的更为接近些,但仍然不能做到准确,因为陶渊明所处的那个时代你是无法准确感知也是无法准确理解的。
三、就作品而言,读者对其把握有三种情形:一是与作者表达的意思吻合,二是超越或丰富了作者表达的意思,三是低于作者表达的意思。
从某种意义上讲,读一部作品,是读者根据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观点,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写感想的,也可算得上是新的创作,尤其是在当今网络时代,更加明显。
《陶渊明传》读后感2学习教科书,就喜欢陶渊明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读人物传记,对五柳先生又多了一些了解,多了一些感悟。
首先,我发觉陶潜并不是心目中那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仙人。
年轻时的陶渊明曾经意气风发、热烈奋力,“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抚剑”,原来隐逸诗人陶渊明也有过仗剑江湖、豪酣兴健的时代。
我想,他有崇拜荆轲的豪侠之情,也一定希望为百姓做些事情,像祖父一样建立功业。
原来,他的归隐有着许多的无奈。
朱熹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在门阀士族阶层的排挤之下“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他写下了《感士不遇赋》,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志不能酬。
同时,热烈的心境归于淡泊,也是对生活更深的挖掘。
丰子恺说过,人生的境界有三层,物质、精神、灵魂。
陶潜不为物质所动,“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精神的境界,但读书人也未必隐逸。
读陶渊明心得读陶渊明心得篇1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人生、人性的感悟和思考,深受人们喜爱和赞颂。
*将通过陶渊明的诗歌作品,探讨他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和价值。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以自然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例如他的《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作品还充满了对人生和人性感悟和思考,如他的《饮酒》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敬畏之情。
陶渊明的艺术风格独特,他的诗歌作品语言简洁、清新,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他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作品还充满了情感和意境,如他的《咏荆轲》中,“荆轲已没万古间,壮士奋扬采芹焉。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性和人道的思考和感悟。
陶渊明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简洁、清新、深远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和赞颂。
他的作品通过对自然、人生、人性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作品还充满了情感和意境,如他的《咏荆轲》中,“壮士奋扬采芹焉。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性和人道的思考和感悟。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简洁、清新、深远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和赞颂。
他的作品通过对自然、人生、人性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作品还充满了情感和意境,如他的《咏荆轲》中,“壮士奋扬采芹焉。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性和人道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
所谓“靖节”,有“保守节操,显身之志”之意,这无疑是对陶渊明人格的最为恰当的评判。
陶渊明,中国文坛田园诗开山之宗,他的“出仕”与“出世”,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他的挣扎与无奈,都能从他的诗歌中窥见一二。
周敦颐说:“爱菊者,陶后鲜有人。
”陶渊明爱菊,人们所欣赏的事物要么是具有自己所不具备的特质,要么是与自己身上引以为豪的某些优点相通。
我认为陶渊明是后者,他爱菊,正是因菊的清高孤傲,菊的孤芳自赏就如同他自己,既坚韧顽强,傲岸不屈,又慷慨悲凉,尝尽世间苦楚。
陶渊明留在世人心中的是一个”隐士”形象,但在他的前期,他也不是没有做过入仕的尝试。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陶侃,作为望族之后,必定也是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
朱熹曾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
”他在咏怀诗《饮酒二十首》(其一)中写道: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这四句就作诗时的现状落笔,漫漫长夜,鸡不肯鸣,有谁能像当年刘龚了解张仲蔚那样,来了解我一介布衣心中的感情呢?透过平淡朴实的语言,一种有负平生壮志的遗恨突涌而出。
由于东晋实行“九品中正制”,而且“望非世族”,即使渊明祖上功勋卓著,到他这一代时家道已衰落至“箪瓢屡空”的贫困地步,有志难伸也让他发出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的感慨。
当现实的黑暗阻挡了陶渊明的进仕之路,加上政治动荡,虽先后出任过恒玄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和刘敬宣建威参军,但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真正欣赏的明主,然而政治局势的不明朗,世事翻覆,加上晋朝衰颓之势不可挽回与自己一心拥护晋朝的矛盾冲突,他最终选择了归隐这条道路。
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开始萌生去意,“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作者为行役所累,心中充满了沉重的失落感,想到要投冠归里,在茅屋中修身养性、保持名节。
抛开世俗烦恼享受美好生活
---------浅谈对陶诗的理解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
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有行役诗,多作于其宦游期间,诗作除了悲叹仕途的艰辛和对为官的厌倦外,还表达一种思念田园和渴望归隐的情感。
有赠答诗,平凡的场景寄寓着真挚的友人之情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杂诗》、《拟古》、《咏贫士》等,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
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陶渊明为人自然率真,想当官就当官,想归隐就归隐,贫困的时候可以上门乞讨,富裕的时候会杀鸡煮肉以丰盛的筵席款待客人(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他的诗歌和为人一样,自然率真,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
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是人的追求: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
经过长期痛苦而疲惫的求索,他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
道路虽然,曲折多艰,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
桃李桑树,茅檐鸡犬,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安宁祥和下来,抛弃烦恼,挣脱禁锢,找回自我。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情景交融等特点。
一、平淡自然;
陶渊明擅长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的诗歌容易读懂,但内涵需细细品味。
在这个方面,梁实秋先生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这个特点,在《饮酒》一诗中有所体现。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用“忘言”“忘怀”
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语言质朴,明白易懂;
陶渊明的诗歌生动的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悦心情和乡居乐趣。
诗句如农家口语,朗朗上口,质朴易懂。
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够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
3.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归隐后,他尤为珍视亲情,以及和家人共享田园生活的时光。
他的诗描绘常景、述写凡事、抒发真情,他依照生活本来的面貌、人性自发的情感和宇宙客观的规律来创作诗文——通过一个事物或者场景表露
一种可感知的情感,在情感表露下又蕴含着一种可感悟的人生真理!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如:
《饮酒》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宗白华《艺境·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50页)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和“田园诗祖”。
他喜欢用叙
说和议论入诗,将日常生活诗化,语言平淡,情趣盎然,富含哲理,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陶渊明的文章追求自由、自然、潇洒和飘逸,他的诗告诉我们:不与世俗同流,不去刻意地追求功名利禄,即使有一些失去也不必感到绝望,只要内心中保有最原始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简单而质朴的生活也可以是幸福的。
参考文献:
1、《陶渊明诗全集》
2、《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
3、《陶渊明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