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比”字句语法教学
- 格式:docx
- 大小:27.24 KB
- 文档页数:7
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比”字句的基本句式和特殊句式,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比”字句基本句式的对外汉语教学,从语法点的展示、讲解与练习三方面,针对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比”字句简介“比”字句是由介词“比”构成的介词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两种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
"比"字句的基本形式包括:1.A (主语)+比B (状语)+C (谓语中心语),女口:今天比昨天暖和。
2.A (主语)+B1比B2(状语)+C(谓语中心语),如:这个学校的学生今年比去年增加了一千名。
3.否定式:用“没有”替换“比”或用“不比”替换“比” ,前者是直接的否定,没有歧义,后者可能包含两种含义即“没有/ 不如”或“一样” 。
此外,有时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在语言的表达中还有一些变化的形式,即不用单个介词“比”,而用一些固定的句式来表达,即“比” 字句的特殊句式。
如:A和/跟/与/同B相比/比起来,A怎么样;论D1, A不敢/能同/和/与/跟B相比;论D2, A比B怎么样。
本文主要探讨“比”字句基本形式的教学。
二、“比”字句的偏误李大忠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偏误作了细致的分析。
他指出“比”字句在习得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三类偏误:误用、误加、否定式偏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比”字句的使用多数是正确的, 但也有一部分存在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比” 字句在用法上的偏误具体有:1.误加:“比”字句中的形容词不能受“很” 、“非常”等副词修饰。
但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知识“很/ 非常+形容词”这一语法点的泛化,出现了误加。
如:大连的化妆品比衣服很贵。
2.搭配偏误:“比”字句常用形容词作谓语,但有些句子谓语形容词与比较项搭配不合适,学习者使用时造成偏误。
如:今天的温度比昨天热。
比字句对外汉语教案摘要:比字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使用也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比字句的定义、结构和用法,并提供一份对外汉语教案,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比字句。
一、引言比字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型,是指由“比”字引导的句子。
它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比较和对比两个事物时。
掌握比字句的用法对于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教授比字句。
二、比字句的定义比字句是通过使用“比”字来引导的句子,用于进行比较和对比。
比字句由“比”字本身,后跟被比较的一方和比较的一方组成。
比字句的结构为:“比 + 被比较的一方 + 比较的一方”。
三、比字句的结构比字句的结构相对简单,但需要注意一些语法细节。
一般来说,被比较的一方位于“比”字前面,而比较的一方位于“比”字后面。
在比字句中,被比较的一方通常使用“更/比较 + 形容词/副词 + 的”结构修饰,而比较的一方则可以是名词、形容词或者副词。
四、比字句的用法比字句在汉语中使用广泛,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比较情境。
下面是比字句常见的用法:1. 比较两个人或物的特点:例如,“我弟弟比我高”、“这本书比那本书重”。
“更/比较 + 形容词/副词 + 的”结构用于修饰被比较的一方,用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2. 比较不同时间或者地点的事物:例如,“北京比上海冷”、“昨天比今天晚”。
在这种情况下,比字句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不同地点或时间的差异。
3. 比较不同人之间的能力:例如,“他比我会打篮球”、“她比我唱得更好”。
比字句可以用来表达不同人之间的能力和技能的差异。
4. 比较不同价值或程度的事物:例如,“这个电视比那个便宜”、“这个任务比那个难”。
比字句可以用来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价值或程度。
五、比字句对外汉语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掌握比字句的定义和结构。
2. 了解比字句的用法,能够正确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和对比。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字句,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对比。
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探究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探究引言:“比”字句在中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使用频率高且灵活多变。
对于非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和掌握“比”字句的正确用法和语境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比”字句的语法结构、基本用法以及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对外汉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比”字句的使用。
一、“比”字句的基本语法结构“比”字句常用的基本语法结构为“A 比 B + Adj./Adv. + 一些比较标志”或“A 比 B + 更/比较 + Adj./Adv. + 一些比较标志”。
其中,“A”和“B”可以是名词、名词短语、代词等,表示进行比较的双方,而“Adj./Adv.”表示比较的属性或程度,比较标志可以是“更”、“比较”、“很”等。
二、“比”字句的基本用法1. 形容词的比较:通过“比”字句可以表达两个事物或人之间某种属性的比较,例如:“他比我高。
”、“这个苹果比那个苹果红。
”在进行形容词的比较时,可以使用“比...还/更...”来加强比较的程度,例如:“这本书比那本书更有趣。
”2. 副词的比较:同样,通过“比”字句可以表达副词的比较。
例如:“她比我慢一些。
”、“他比我跑得快。
”同样地,也可以使用“比...还/更...”来加强比较的程度。
3. 动词的比较:在某些情况下,“比”字句也可以用来比较动词的程度。
例如:“我比他多做了一些工作。
”、“我们比他们少玩了一会儿。
”4. 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例如:“这个学生比那个学生聪明。
”、“她的汉语水平比我高。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字句的教学方法1. 意义辨析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对比来帮助他们理解“比”字句的意义。
可以使用图片、实物或例句等多种教具,与学生一起进行对比,引导他们发现不同之处。
例如,教学中可以将两个橙子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它们的大小、颜色等特征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字句的用法。
2. 句型转换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句型转换的练习,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句型应用到“比”字句中去。
对外汉语比字句教案第一篇:对外汉语比字句教案比字句教案一、教学对象: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
二、教学内容:本课型教学内容以讲解“比”字句的语法点为主,并辅以课文《今天冷还是昨天冷》加以理解。
1、掌握词语:习惯、凉、低、容易、油腻2、掌握语法:“比”字句3、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方法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及语法,理解透彻。
2、能够掌握课文重点内容,并能够复述课文。
3、在给定素材的情况下,学生能够仿课文写作(二)重点目标充分理解并掌握语法点,完成课后练习题四、教学方法:主要按照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原则来进行。
归纳法:先举出课文中的一些例子,在总结语法规则。
化繁为简的解释法:比较句的格式用公式表述。
练习方法:机械性练习、交际性练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问答总结法】A:杰克:你今天几点起床的?答:8点杰克:你昨天几点起床的?答:7点那我们总结出:他今天比昨天起床晚。
B:迈克:你多高?答:180cm 迈克:他多高?答:185cm 那我们总结出:他比你矮。
C:马里:今天多少度?答:零下10度马里:昨天多少度?答:零下20度那我们总结出:昨天比今天冷。
大家注意我刚刚总结的这三句话,它们中都有一个“比”字,而且每句话都表明比较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一下“比”字句。
(二)课文学习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带有“比”字的句子:1、早晨和夜晚比中午凉多了。
2、有时候早、晚的温度比中午的低10℃。
3、现在觉得比昨天好点儿了。
(三)语法点讲解我们管这一类的句子叫“比”字句,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比”字句的基本句型:1、A比B+形容词2、A比B+形容词+一点儿/多了/数量补语第一类比字句是可以和其他句子相互转换的,如: A比B+形容词←→A没有B+形容词/B没有A+形容词(四)练习语法点 I、连词成句1、苹果、好吃、桔子、比2、太阳、地球、的、大、体积、的、比、体积3、这本书、厚、比、书、那本4、洞庭湖、一点儿、小、面积、的、比、青海湖5、大多了、伊藤、李五轮、比6、金、五岁、歌博特、小、比 II、句型转换1、今天没有昨天冷。
对外汉语比字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实用汉语课本》第6册第7课,主要教学内容为“比”字句的用法和结构。
详细内容包括“比”字句的构成、用法、意义及常见句型,如:“A比B+形容词”、“A比B+动词/动词短语”、“A比B+数量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 培养学生运用“比”字句进行描述、比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增强汉语交际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运用“比”字句进行各种比较。
2. 教学重点:“比”字句的结构、用法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物(如水果、玩具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组实物(如苹果、橙子、香蕉等),引导学生用“比”字句进行描述和比较。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例句,讲解“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并进行板书。
3.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句子,运用“比”字句进行描述和比较。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可以用“比”字句进行比较的事物,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比”字句的结构:A比B+形容词/动词/动词短语/数量词2. 例句:我比你高。
→ 我比他高。
这本书比那本书厚。
→ 这本书比那本书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比”字句,描述下列事物:a. 妈妈的裙子和小丽的裙子。
b. 这座楼和那座楼。
(2)根据下面的句子,用“比”字句改写:a. 小明跑得快,小华跑得慢。
b. 这个苹果大,那个苹果小。
2. 答案:(1)a. 妈妈的裙子比小丽的裙子长。
b. 这座楼比那座楼高。
(2)a. 小明比小华跑得快。
b. 这个苹果比那个苹果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
对外汉语比字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对外汉语教程》第5册第6章,详细内容为“比较句”的讲解与实践。
重点讲解“比”字句的用法,通过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让学生掌握比较句的结构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能够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生活中用比较句进行交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比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较句的结构和用法,特别是“比”字句的连接词。
2.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比较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卡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两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异同。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比”字句的结构,结合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模仿。
3.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用“比”字句描述图片或生活中的事物。
4. 课堂互动(10分钟)老师提问,学生用“比”字句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较句——“比”字句2. 内容:(1)比较句的结构(2)例句展示(3)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比”字句描述一下你的学校和家乡。
(2)请举例说明比较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我的学校比家乡的学校大,有很多教学楼和操场。
(2)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比较句来形容天气:“今天的天气比昨天好多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字句的掌握程度如何,哪些环节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比较现象,学会用比较句进行描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可以拓展一些相关词汇,如“相似”、“相同”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比较句的结构和用法,特别是“比”字句的连接词。
对外汉语比字句教案教案: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三册,第十课“比一比”。
本节课主要教学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
2. 学生能够听懂并能够用中文进行简单的比字句交流。
3. 学生能够通过比字句的表达,提高对中文比较结构的认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
难点:比字句的语序和正确的比较对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两张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用“比”字句进行表达。
2. 讲解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比字句的结构“A比B+形容词”,并解释其用法。
3. 例句讲解:教师给出几个比字句的例子,让学生跟读并理解其含义。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比较对象,让学生用比字句进行表达。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练习用比字句进行比较。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比字句的结构“A比B+形容词”,并在旁边附上几个例子。
七、作业设计1. 用比字句描述下列物品:书包、手机、桌子。
答案:我的书包比你的大。
2. 用比字句描述下列人物:老师、同学、妈妈。
答案:妈妈比老师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讲解、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和运用比字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三册,第十课“比一比”。
本节课主要教学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
2. 学生能够听懂并能够用中文进行简单的比字句交流。
3. 学生能够通过比字句的表达,提高对中文比较结构的认知。
浅析对外汉语“比”字句语法教学“比”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
现代汉语中关于“比”字句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但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研究“比”字句习得和教学的还很少。
且大都只是对汉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特别是研究结果与教学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一、“比”字句本体研究概述“比”字句,其特征是含有形式化的标记“比”,最早可见于朱德熙先生的《关于“比”字句》。
八十年代,明确为“比”字句下定义的是殷志平,他在《“比”字句浅论》一文的开头说:“‘比’字句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
”吕叔湘(1942)曾指出,两件事情必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能有比较关系。
“比”字句就是对两件东西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表示前者胜过后者。
丁声树(1979)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说:“‘比’字句的说法是程度差别,‘比’字的用法可以分成两小组,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
1.句法层面殷志平(1987)指出,“比”字句由比较项、比较点和比较值构成。
被比较的事物是比较项,比较的内容是比较点,比较点的程度量值是比较值。
刘月华(2001)将“比”字句分为两类,(一)A(主语)+比B(状语)+谓语,在这一类中她详细分析了可以充当谓语的词或短语的词性,指出作为比较方面的谓语可以是:(1)形容词充任;(2)“有”+抽象名词;(3)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4)一般动词,前面带“早”、“晚”、“先”、“后”、“难”、“好(易)”、“多”、“少”等状语;(5)一般动词,后面有形容词充任的情态补语时,形容词之后还可以有“一点儿’,、“一些”、“多”、“得多”等;(6)能愿动词+动词;(7)表示增加或减少,提高或降低之类意义的动词。
(二)主语+A比B(状语)+谓语,这一类“比”字句往往用来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处所情况有所不同或者表示程度差别的累进。
比字句对外汉语教案教案标题:比字句对外汉语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
2. 能够正确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
2. 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
教学难点:1. 正确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
2. 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 比字句的例句和练习题。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利用幻灯片或者实物引起学生对比字句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已学过的形容词和副词。
Step 2:讲解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1. 通过幻灯片或者黑板展示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
2. 解释比字句的构成要素,如“比”字、形容词或者副词、被比较的对象等。
3. 给出一些例句进行讲解和解释。
Step 3:练习比字句的构成和用法1. 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完成一些填空或者改错的练习题。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答案,加深对比字句的理解。
Step 4: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1. 提供一些实际场景,让学生根据提示和要求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
2.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小组讨论,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Step 5:总结和拓展1. 总结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强调注意事项。
2. 提供一些拓展练习,如写一篇关于两个城市比较的短文。
Step 6:作业布置1. 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如观察和记录身边事物的比较。
教学辅助措施:1. 利用多媒体工具呈现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视觉体验。
2. 鼓励学生互动和合作,提高课堂氛围。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批改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角色扮演活动,进一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提供更多的比字句练习和例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和运用。
对外汉语比字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
2.培养学生运用“比”字句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汉语语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1.“比”字句的结构:A比B+形容词/动词2.“比”字句的用法和语义3.“比”字句的拓展:比较级和最高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
2.难点:正确运用“比”字句进行复杂句子的构建。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进行导入,如展示两件物品,让学生用“比”字句描述它们的不同。
2.简单句型练习教师展示例句,如:“这本书比那本书厚。
”让学生模仿例句,用“比”字句描述其他物品或事物。
3.拓展练习教师引导学生用“比”字句描述人物、地点、时间等,如:“他比她高。
”“这里比那里美。
”“昨天比今天冷。
”4.复杂句型练习教师给出复杂句型的例子,如:“他比他的哥哥高,但比他的弟弟矮。
”让学生尝试用“比”字句描述类似的复杂情况。
5.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用“比”字句进行讨论,如:“你们觉得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6.比较级和最高级教师解释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概念,给出例子,如:“这本书比那本书厚,但那本书最薄。
”让学生练习用比较级和最高级描述事物。
7.课堂小结8.作业布置让学生用“比”字句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的不同。
五、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设计得较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简单句型练习中,学生能迅速掌握“比”字句的基本结构。
3.拓展练习和复杂句型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比”字句,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
5.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讲解让学生对“比”字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6.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
“比”字句在对外汉语中的教与学“比”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
本文尝试以对外汉语“比”字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偏误分析理论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习得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在促进和改善对外汉语“比”字句的学习和教学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标签:“比”字句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比”字句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两种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语法项目,对学习者学习汉语以及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来分析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比”字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探讨解决方法。
一、对外汉语“比”字句的研究现状“比”字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备受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关注。
随着20世纪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的引入、发展和应用,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字句研究也在逐渐增加,研究者们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习得顺序及语法点排序等方面对比较句进行了探讨。
但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比较句的研究,“比”字句作为比较句的重要句式之一而进行附带讨论。
(一)对比分析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语言迁移,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偏误源于母语的干扰,因此希望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从而有意识地减少偏误的发生。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对比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比较句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将汉语与韩语、英语、法语、日语、越南语等语言进行了对比,分别探讨了等比比较句、否定比较句、“比”字句、比较结构、比较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如柳英绿的《汉韩语比较句对比》,王文斌、陈月明的《若干英汉否定比较句的语义分析》,贾秀英的《汉法比较句的差异》,赵永新的《谈谈英语和汉语比较方式的异同》,陆长缨的《英汉比较结构的系统对比》等。
比字句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教学主题:比字句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
2. 学生能够使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
3. 学生能够运用比字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喜好。
教学重点:1. 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
2. 使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
3. 运用比字句表达观点和喜好。
教学准备:教材:教学用书、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教具:黑板、彩笔、笔记本。
教学过程:步骤1 - 引入1. 教师出示图片或物品,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样东西有什么区别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比较的概念,并引入比字句的概念。
步骤2 - 讲解1. 教师通过示例句子和练习题,讲解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
例如:"A 比 B + adj/v + 得多/得多了"。
2. 教师解释比字句中的修饰词可以是形容词或动词,例如:"A 比 B 重得多了"。
3. 教师强调比字句中的"得多/得多了"表示程度或差异的增加。
步骤3 - 操练1. 教师出示比字句的练习题,并让学生完成填空或改错。
2. 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编对话,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
步骤4 - 拓展1. 教师出示更多的比字句例句,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作。
2.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字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喜好,例如:“我觉得A比B好,因为...”步骤5 - 总结1. 教师向学生总结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
2. 教师强调比字句可以用于比较描述和表达观点喜好。
步骤6 - 家庭作业1. 学生完成比字句的练习题。
2. 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两种食物的比较。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操练环节的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学生写的短文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是否准确。
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更多例句和材料,扩展和运用比字句。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活动,让学生运用比字句讨论喜好和观点。
浅析对外汉语“比”字句语法教学“比”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
现代汉语中关于“比”字句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但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研究“比”字句习得和教学的还很少。
且大都只是对汉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特别是研究结果与教学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一、“比”字句本体研究概述“比”字句,其特征是含有形式化的标记“比”,最早可见于朱德熙先生的《关于“比”字句》。
八十年代,明确为“比”字句下定义的是殷志平,他在《“比”字句浅论》一文的开头说:“‘比’字句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
”吕叔湘(1942)曾指出,两件事情必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能有比较关系。
“比”字句就是对两件东西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表示前者胜过后者。
丁声树(1979)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说:“‘比’字句的说法是程度差别,‘比’字的用法可以分成两小组,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
1.句法层面殷志平(1987)指出,“比”字句由比较项、比较点和比较值构成。
被比较的事物是比较项,比较的内容是比较点,比较点的程度量值是比较值。
刘月华(2001)将“比”字句分为两类,(一)A(主语)+比B(状语)+谓语,在这一类中她详细分析了可以充当谓语的词或短语的词性,指出作为比较方面的谓语可以是:(1)形容词充任;(2)“有”+抽象名词;(3)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4)一般动词,前面带“早”、“晚”、“先”、“后”、“难”、“好(易)”、“多”、“少”等状语;(5)一般动词,后面有形容词充任的情态补语时,形容词之后还可以有“一点儿’,、“一些”、“多”、“得多”等;(6)能愿动词+动词;(7)表示增加或减少,提高或降低之类意义的动词。
(二)主语+A比B(状语)+谓语,这一类“比”字句往往用来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处所情况有所不同或者表示程度差别的累进。
刘月华(2001)指出,一般来说,“比”前后的词,词性是相同的,“比”前后的短语内部结构是相同的。
如果“比”前后的词语中有相同的部分,为了语言的简练,可以省略,(多数情况是在“比”后的成分中省略),省略的原则以不改变原句句义为准。
有下列几种情况:(一)省略中心语;(二)省略中心语与结构助词“的”;(三)省略定语;(四)省略定语和中心语中的相同部分;(五)省略主谓短语中的谓语或主语(六)“A比B”作状语时,一般省略“比”前成分A;(七)A、B两项都是动词短语或都是形容词短语,即使有相同成分,也大多不省略。
任海波(1987)系统地分析了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
他把结论项分为AP、VP、AV、NP四大类型,AP结论项谓词只包含形容词,VP结论项谓词只包含动词,AV结论项谓词既有形容词又有动词,NP结论项以名词短语(包括名词)为被修饰成分。
并且给出每一种结论项的不同组合形式,共计十三种,而这十三种里面的每一种几乎都有几种不同的情形。
造成这么多不同的组合形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程度副词、助动词、数量短语、动词宾语以及“了”等与结论项的不同组合造成的。
比如:AP后出现数量短语或表示数量的形容词可以看作一种组合形式,而这种组合形式又可以有几种情形:(一)AP后可以只出现数量短语,比如:这妹崽比姓侯的大一些;(二)“了”和“出”可以交替出现在AP 和数量短语之间,如:他比过去胖了一些;(三)数量短语后面可以出现NP,如:与其说他别人多一分天分不如说他比别人更多两分努力。
2.语义层面从语义上看,比字句包含六个成分: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点,比较词“比”字,比较属性和比较量差。
六成分中,比较主体(记作X),和比较客体(记作Y)称为比较对象,比较属性和比较量差组成比较结果项(记作Z)。
马真(1986)研究了“比”字句内“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
她重点谈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比”字句N1的N+比+N2的N+VP(N表示名词性成分,VP表示谓词性成分)例如:(1)他的马比你的马跑得快。
(2)他的脾气比你的脾气好。
(3)他的马比你的马多。
(4)他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健谈。
这种“比”字句中的比较项“N2的N”,有的只能为“N2的”替换,如例(1);有的则不能为“N2的”替换,只能为N2替换,如例(2)有的既能为“N2的”替换,也能为N2替换,如例(3);有的既不能为“N2的”替换,也不能为N2替换,如例(4)。
造成种种不同替换的因素有五个,(一)N1/N2跟N的语义关系;(二)NI/N2及N的性质;(三) VP 的情况;(四)社会心理;(五)句子重音。
其中因素(三)(四)(五)对替换的影响只是局部的,而因素(一)(二)对替换的影响则是全局的。
徐燕青(1996)分析了“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
她认为对“不比”句各种语义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句外的和句内的两个方面。
句外因素主要是上下文的提示,而句内因素则包括(一)“不比”句所包含的心理因素;(二)“不比”句某种意义的特定的表现形式;(三)“不比”句本身的某些附加成分;(四)比较对象和比较结果的性质;(五)“不比”句所属的类型。
进而她将“不比”句的语义类型一共划分为六种:(一)“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一样X”;(二)“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一样X,甚至比B更X”;(三)“不比”句的意思是“A没有/不如B—X”;(四)“不比”句的意思是“A比B— X”;(五)“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差不多X”;(六)“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不一样”或“A不能跟B相比”。
她试图通过大量“不比”句的用例,对整个“不比”句系统的实际意义作出尽可能全面的考察,以期得出比较完整客观的结论。
3.语用层面王媛(2010)对“比”字句的预设进行分析,认为首先, 简单“比”字句通常都有存在预设和事实预设, 这是“比”字句所能触发的最基本的预设。
因为“比”的作用是介出比较对象, 即与事。
它的这种作用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存在预设或事实预设。
其次, 性质(或程度)预设不是“比”字句必然引起的预设。
简单“比”字句中这类预设的触发受到很多的限制条件:一是比较结果W 要有主观评价性;二是W 和Y(D)的感情色彩不能抵触;三是性质(或程度)预设有双向选择的可能性和交际中的心理倾向性。
而“更”类程度副词对性质(或程度)预设的触发则是绝对的,并且是正向的。
第三,影响“比”字句预设分析的主要是Y、D、W 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周小兵(1994)对“比”字句否定式的语用也进行了分析。
他将“比”字句否定式分为四类:(一)A+不+比+B+VP;(二)A+不+比+B+VP+数量;(三)A+比+B+不+VP;(四)A+比+B+VP+不+数量。
根据分析,他认为(一)式不是一般的句子否定,而是话语否认,其特点是:A.从功能上看,是用来否认或反驳别人的话语;B.从形式上看,要受语境的限制,很少单独成句,一般用于后续句,不用于始发句。
说话人发出(一)句式时,一般都有一个预设,即:有人认为A比BVP。
(二)式也是话语否认,也有一个预设,但跟(一)式有三点不同:A.预设和否定话语不同,(二)式的预设是:照理说A比B•VP•很多,否认的话语是:A比B•VP•很多;B.否定焦点不同;C.两种句式的含义不同。
(三)式与(一)式也有三点区别:A.预设不同,(三)式的预设是B不VP;B.否定类型不同;C.句子的蕴涵不同。
(四)式与(一)式的区别在于:A.预设不同,(四)式的预设是A比B•VP;B.否定类型不同;C.否定范围不同。
可见,句子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区别,通过不同形式的否定表达出来。
吴福祥(2004)研究了“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他认为“X不比Y·Z”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功能是表达反预期的话语信息。
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视点或态度,是语言主观性的表现,因此“X不比Y·Z”本质上是一种表达主观性的结构式。
话语中语言成分所传达的信息可以分为“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和“中性信息”三类。
“不比”句可以体现三种反预期类型:(一)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其功能是对受话人持有的某种看法、意见进行否认或辩驳。
(二)与说话者自己的预期相反,说话人原先对某一事态持有某种预期,但后来发现事实与其预期相反。
(三)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
在此基础上,他讨论了“X不比Y·Z”和“X没有Y·Z”话语功能的差别,他认为“没有”句是对“X 比Y·Z”这一差比命题的否定,而“不比”句是对某种预期的否定。
二、对外汉语“比”字句研究现状“比”字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直备受对外汉语教学界关注,随着八十年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比分析理论、偏误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的引入、发展和应用,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字研究逐渐增加,研究者们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习得顺序及语法点排序等方面对比较句进行了探讨。
但相对于现代汉语本体研究说,这类有针对性的研究还比较少。
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比较句的研究,附带讨论了作为比较句重要句式之一的“比”字句。
(乔燕妮,2010)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比”字句的研究,同时也是本文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留学生“比”字句的使用情况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有很大的不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受母语或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在目的语使用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偏误。
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即我们所说的“偏误”。
乔燕妮(2010)总结留学生在“比”字句用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这样几类:1.误加“比”字句谓语形容词前后常可带表示程度或数量的成分,如“更”、“一些”等。
我们知道,“比”字句中的形容词不能受“很”、“非常”等副词修饰。
留学生没有这种语感,就会出现Y后加“很、十分、非常”等程度副词。
如:他的嗓子比我的十分好。
2.搭配偏误“比”字句常用形容词作谓语,因为留学生词汇有限,或者是学过的词语没有真正掌握,在考察其“比”字句用例时,我们发现有些句子谓语形容词与比较项搭配不合适。
如:他的考试成绩比我想象的更快。
3.误用有时候留学生在本不需要使用比字句的场合用了比字句,因而造成偏误。
如:我觉得对这问题的好解决办法是改变,比现在的交通道路大。
这句话不需要使用“比”字句,可以简单地改成“我觉得对这问题的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宽道路”。
4.语序偏误“比”字句的基本格式是“N1+比+N2+VP”,但是有的留学生由于受母语或其他语言负迁移的影响,将顺序颠倒,写成“N1+VP+比+N2”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