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62.00 KB
- 文档页数:7
第23卷第11期(2008)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NORM AL U NIVERSIT YNo 11Vol 23(2008) 被 字被动句研究综述聂志军*(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对汉语 被 字被动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关注,50年代以后进入发展时期,80年代进入高潮阶段,本世纪以来也一直是语言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关键词:被;被动句;综述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8)11-0064-04被 字被动句是汉语一类比较特殊的句式,很早就引起了语法学家的注意。
我们结合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把对它的研究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解放前;50年代至文革结束;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至今。
下面分别叙述。
一、20年代至解放前最早论及 被 字被动句的应该是黎锦熙先生,在其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中,虽然没有单独列出 被 字句,但是认为 被 字句是属于被动句的。
他认为外动词 被 有两种特用: (1)用在副位实体词前面,可当介词。
(2)若用在动词前面,却成表被性的助动词。
表被性的助动词还有#见∃、#挨∃等字,不过本意也都是外动词。
[1]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此时表示被动的 被 字还没有从外动词 被 中独立出来,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用法;对于这种特殊用法的词性,根据所处的句法位置,已经分为介词和助动词两大类。
这种划分对于今后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很多对于 被 字词性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结合语用情况来分析 被 字句,这样从动态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他还进一步指出,除 被 以外,白话里还有用 叫 、 让 也可表示被动。
此外,他还注意到 被 字句和 把 字句的对照和联系,以及 把 、 被 糅合在一起的句法现象[2]。
吕叔湘提出的这些问题,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研究的热点。
新词“被XX”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摘要:本文比对新兴“被XX”结构与传统被字句在格式、语义和用法上的差别,以及新兴“被XX”词法化明显的状况下将“被XX”作为一个词来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了新词“被XX”的几种组合形式、内含意义以及它折射的社会意义。
最后根据对新词“被XX”的研究,结合新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情况,提出了对于新词“被XX”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新词“被XX”;结构;语义;社会意义;教学一、新词“被XX”简介新兴“被XX”与传统被字句在语法形式与句法结构上有大变异和大违背。
传统被字句格式为“受事+被(施事)+及物动词”这个动词是及物动词而且通常是双音节的。
然而在新兴的“被XX”中,它的格式式为“受事/施事+被+不及物动词Vi(后来又扩展为少数的及物动词,但与一般的被字句意义不同,另外还有形容词和名词)。
传统被字句的动词谓语,在意念上支配主语,动词后一般不带宾语。
因此“被XX”不能简单的就归于被字句一类来解析。
从句法结构看,新兴“被XX”是一个无法扩展,紧密度很高的动词性语言单位,而非粘着性的句法结构,也不能补充省略的施事宾语。
“被XX”新词常常用引号标明作为一个独立性成分,表达特定的含义。
所以我们更倾向“被XX”是属于词法现象的。
所以在本文的观点是更偏向于“被XX”的词化,将“被XX”作为一个新兴词汇来研究。
二、新词“被XX”的结构与语义(一)结构“被XX”由两部分组成:“被”和“XX”。
这两个部分在句法结构上是紧密相邻的,且两部分的语序是固定的。
它们共同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被XX”中“被”是稳定不变的,可变的成分是“XX”这部分。
“被XX”可有哪些词语分类。
而在语义方面,“被+X X”都是与某一特定事件相关的,也就是说它已经在语言世界代表了一个稳定的概念。
1、被+动词这种形式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被+不及物动词;例如:被自杀、被就业等等。
另一类是被+及物动词;“被”字后面接及物动词的有被录取、被代表、被赞成、被统计等。
从构式语法角度看对外汉语“被”字句教学语法是汉语教学的重点。
“被”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基础句式,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遵循传统的“主谓宾”,“施动受”的语法结构进行讲解,对语义和语用涉不多,其次从学生的使用情况来看,出现的偏误较多,学生的
掌握情况不尽如人意。
构式法的出现强调了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
的研究方法和语料的来源。
第二章主要为背景介绍部分,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被”字句和构式语法的研究综述。
本文第三章首先分析留学生对“被”字句的习得偏误状况并找出偏误原因,再通过分析不同教材中“被”字句的教法,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第四章在构式语法的背景下,总结出的“被”字句的四种构式义,并且根据构式义设计出的一套教学方案,希望能为“被”字句的教学提供些许建议。
第五章为结语部分。
是对论文的总结概括部分。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本文的不足。
现代汉语中“被”字句的研究摘要:“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最基本的句式,它自身独特的类型、特点及作用使”被”字句的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长久以来,众多研究者对”被”字句的研究和分析都是从多个层面进行的。
当然,现代汉语使用中“被”字句的运用也是极为广泛的,它不仅存在于书面语中,还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存在于口语中,这无形中加大了我们对“被”字句研究的兴趣。
本文从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形成,“被”字句传统与现代的差异等方面来尝试对“被字句”进行研究。
并对“被”字句的发展及特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总结“被”字句的偏误和规范给它新的定义和理解。
深究“被”字句的语用功能,体验“被”字句和“把”字句的互换智慧。
关键词:“被”字句;发展;特点一、前言在语言学界,不少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被字句的研究上,有关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
按照研究的方向来进行分类,能够划分成四个部分,其中主要是以下几个部分:①现代汉语方言被字句研究。
②现代汉语共同语被字句研究。
③古代汉语被字句研究。
④英汉被字句比较研究。
按照上面这个四个方面来划分,为了能够对当前被字句的使用起到相关基础理论铺垫,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现代汉语共同语被字句研究上。
二、“被”字句的特点及发展(一)被动句的特点存在变换关系的几种句型一般是被字句、一般主动宾句以及把字句。
三种能根据实际情景内相互之间进行转换,而变化关系能够找到对应的整齐句型。
我们研究被字句的谓语成分可以得到其中主要是动词。
而对于谓语动词来说,有的能在“被”字后面,有的则不能在“被”字后面。
我们这里主要提出几种无法充当被字句谓语的动词类型。
一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不及物动词,如前进、死劳动等。
②关系东西,如像、没有、好等。
③一部分心理认知的动词:害怕、后悔、小心等。
(二)发展在现代汉语中,“被”的问题在被字句成为了语法学术界关注的关键性内容,总结起来,一共能够含有下面两种观点:1.两分说“被”字句能够在语法中引起关注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就是现代汉语能够分为“NP+被+NP+VP”和“NP+被+VP”。
汉语“被”字句句法结构研究综述本文对汉语“被”字句句法结构研究问题做了比较详尽的概括和总结。
不同时期,不同句法学家对“被”字结构有不同的见解。
“被”字被认为是介词、动词、不完全动词、次动词、功能语类词等。
围绕格的赋予和两种不同的“被”字句式,学界做出了各种解释,这些争论推动了句法理论的发展。
标签:“被”字句次动词介词功能语类动词一、引言“被”字句,一直以来是句法研究的重点问题,其研究的进展对生成语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被”字句的研究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了生成语法理论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不同时期,不同句法学家对“被”字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被”曾经被认为是介词、动词、次动词、带有强名词性特征的功能语类等。
“被”字句也被分为长式“被”字句和短式“被”字句,从而进行不同的研究。
二、“被”字句的界定王力指出,“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别,而是主要借用主动的形式来表达被动。
”而“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到汉代才普遍应用,这时的“被”字后面还不容许有施事者出现,只是简单的把“被”字放在被动词的前面。
带有施事者的“被”字句则萌芽于汉末,到了唐代,这种用法越来越多,并为现代汉语的被动式奠定了基础。
“被”字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主语为受事,谓语为及物动词,“被”所引导的是该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肇事者。
例如:“衣服被铁丝钩破了”。
“被”引导的施事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根据上下文不言而喻、没有必要说出来的,或者无从知道等)。
如:“钱包被偷了”。
李临定将“被”字句分为30多种形式,但是在生成语法研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者沿用Ting和Huang的做法,主要根据“被”字后面有无施事者,将“被”字句分为长式“被”字句和短式“被”字句。
如:“李平被张老师批评了”(长式“被”字句);“李平被批评了(短式被字句)”。
三、对“被”字的语类特征的句法分析(一)作为介词的分析20世纪80年代,在管辖与约束理论阶段,对“被”字结构的分析基本沿用了英语被动句的分析方法:“被”字为介词,被赋予抑制域外论元,吸收谓语动词赋格能力的特征,从而促使充当宾语的名词性词组为取得格位而移至“被”字句的主语位置,而被抑制的域外论元则变成了一个附加成分。
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被”字句分析与教学设计(五篇模版)第一篇: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被”字句分析与教学设计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被”字句分析与教学设计摘要:“被”字句是表达被动语态的一种句式,是被动句的一种。
被字句作为汉语句式中的基本句式,尤其独特的类型、特点及作用,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留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句式。
本文立足于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以结构主义、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教学理论为构思的框架和写作思路,对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被”字句的概念、特点、功能、类型作了较为充分的描写和解释,并根据被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和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归纳了偏误类型,分析了偏误原因,进一步依据偏误类型及学生等级设计了教学对策。
关键字:对外汉语,“被”字句,习得偏误,教学对策一、“被”字句的定位“被”字句是指谓语动词前,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在书面语中,用“被·····所”“为····所”的文言格式表示。
凡句中没有“被”之类特定虚词的被动句不在“被”字句分析之列。
例如:(1)衣服被雨淋湿了。
(2)我被他诚恳的言辞打动了。
(3)他让坏人给骗了。
(4)弟弟不想叫蜜蜂(给)蛰了一下。
(5)书给他拿走了。
(6)他的心灵第一次被震撼了。
(7)晚会被取消了。
(8)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所战胜。
(9)新的软件系统为广大用户所关注。
(10)他曾经为情所困。
“被”字句是一种特殊的被动句,“被”字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
一般来说,介词“被”后的动作施事可以省,如例(6)、(7);口语中,用介词“给”、“叫”、“让”等代替“被”表示被动后的动作施事不可省,如例(3)、(4)、(5);用“被····所”、“为····所”的固定格式表被动,是古汉语的遗留形式,一般旨在书面语中使用,如例(8)(9)(10)。
汉语无标记被动句相关研究综述汉语被动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标记被动句“被”字句上,对无标记被动句的专门研究相当少,本文梳理了与汉语无标记被动句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期找到无标记被动句研究的新突破。
标签:无标记被动句“被”字句一、引言被动句一直是语言学家讨论的课题和研究的对象,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当多,且主要集中在有标记被动句“被”字句上,对无标记被动句的专门研究相当少。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偏误普遍表现在将无标记被动句误用为“被”字句,而目前的研究尚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梳理了与汉语无标记被动句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汉语无标记被动句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
由于文献中涉及到无标记被动句的分析大多都和“被”字句密切相关,所以,虽然本文要分析的是无标记被动句的研究情况,但是文中还是会出现不少和“被”字句的研究密切相关的内容。
二、关于无标记被动句的本体研究吕文华(1987)、王静(1996)探讨了汉语有“被”句与无“被”句的同义转换条件。
王灿龙(1998)提到:“动词作为无标记被动句的结构核心,制约和决定着进入该句子的其他成分的语义和语序。
但另一方面,为了能使这种制约关系正确运用,它自身得具备相应的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也就是说无标记被动句对动词有严格的语义选择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 of semantics)。
”他将及物动词分为表生命体(animate)动作的动词和表非生命体(inanimate)动作的动词两类,分析了这两类进入无标记被动句的及物动词的语义特征。
他认为表生命体动作的动词能进入无标记被动句的语义特征是[+可控,+强性动作,+可致果],表非生命体动作的动词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某种自然力造成的动作的词,因其具有[+强性动作,+可致果]的语义特征,所以也能进入无标记被动句。
有些动词既表生命体动作又表非生命体动作,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动词的义项,而动词的基本义项和表义具体明确的义项更容易进入无标记被动句。
“被”字句的偏误与对策在汉语写作中,“被”字句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句式。
它表达了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被动关系,强调动作的接受者。
然而,许多学习者在运用“被”字句时常常出现偏误。
本文将分析这些偏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被”字句。
让我们来看一下“被”字句的偏误类型。
根据大量语料分析,常见的“被”字句偏误主要包括缺少成分和结构错误。
缺少成分。
许多学习者在使用“被”字句时,往往忽略了某些句子成分,导致语义表达不完整。
例如:错误例子:他被老师批评了。
这个句子缺少了动作的具体内容,使得句子意义不够明确。
结构错误。
学习者在构建“被”字句时,有时会忽略汉语的语法规则,导致句子结构出现问题。
例如:错误例子:他被老师骂了。
这个句子虽然包含了“被”字句的基本结构,但动词“骂”应该指向动作的接受者,即“他”,因此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他被老师批评了”。
针对以上偏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提高“被”字句的使用准确性:掌握语法规则。
学习者应充分了解并掌握“被”字句的语法规则,注意句子成分的齐全和结构的准确性。
例如,“被”字句的基本结构是“受事+被+施事+动词”,其中受事是动作的接受者,施事是动作的执行者,动词是具体的动作。
增加词汇量。
学习者应扩大词汇量,以便在写作时能够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被”字句的偏误,还能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加强写作能力。
学习者应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注重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这样在运用“被”字句时,才能更好地把握句子的整体结构。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如何运用上述对策解决“被”字句的偏误问题。
缺少成分的纠正:他被老师批评了。
(可以改为:他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
)结构错误的纠正:他被老师骂了。
(可以改为:他被老师批评了。
)通过上述对策,我们可以看到,正确的“被”字句应该具有完整的句子成分和准确的语法结构。
学习者在运用“被”字句时,应该充分考虑句子的整体结构和具体的语境,以避免出现偏误。
新世纪以来“被”字句研究综述“被”字句是汉语中的一个特殊句式,一直受到语言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新世纪以来,“被”字句研究在“被”字的性质和语法地位、“被”字句的结构特点、“被”字句的语义归纳、“被”字句语用等各个角度都有所突破,但随之也出现了理论生搬硬套,语法教学脱离实际等问题。
标签:“被”字句语法语义“被”字句是汉语中的一个特殊句式,一直受到语言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关于“被”字句的著作和论说也是不可胜数的。
20世纪20年代,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将“被”字句首次归入被动句范畴。
新世纪以来,“被”字句研究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新理论的引入、新分析方法的兴起都带动了“被”字句研究的繁荣。
相应地,“被”字句研究取得的新成就也不断丰富着语言学理论。
下面分别从“被”字的性质、“被”字句的句法结构、“被”字句的语义特征、“被”字句的语用分析四个角度对近十年来“被”字句研究的新成果进行叙述总结。
一、“被”字的性质和语法地位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根据“被”字的分布将“被”字看作是介词。
虽然“被”在古代汉语中是动词(王力,1943),但是在“被”字句中,“被”字在句中的位置固定,不能重叠,组词能力弱,已经失去了动词的主要特征,因此“被”作为介词的看法占据了主流。
新世纪以来仍然有论家坚持这种看法,但“被”字的介词身份常由于“介词悬空”现象受到质疑,况且“被”字“介词说”不能回答“被”字句生成问题。
熊仲儒(2003)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将“被”视为“轻动词”,李红梅(2004)认为“被”是一个汉语特有的名词性特征较强的功能语类,则是在生成语法框架下对“动词说”的丰富。
石定栩、胡建华结合生成语法主张双重词性说:动词前的“被1”是被动标记,施事名词前的“被2”是介词。
所谓“被动标记”,即相当于早期生成语法的功能性语类成分,作为小句的一个成分,对整个动词短语起作用。
当两个“被”按线性顺序紧紧相连时,按照汉语的习惯,“被2”会因为同音词重复被删除或被合并,所以表面上只会出现一个介词“被2”。
汉语“被”字句句法结构研究综述作者:王世龙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4期摘要:本文对汉语“被”字句句法结构研究问题做了比较详尽的概括和总结。
不同时期,不同句法学家对“被”字结构有不同的见解。
“被”字被认为是介词、动词、不完全动词、次动词、功能语类词等。
围绕格的赋予和两种不同的“被”字句式,学界做出了各种解释,这些争论推动了句法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被”字句次动词介词功能语类动词一、引言“被”字句,一直以来是句法研究的重点问题,其研究的进展对生成语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被”字句的研究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了生成语法理论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不同时期,不同句法学家对“被”字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被”曾经被认为是介词、动词、次动词、带有强名词性特征的功能语类等。
“被”字句也被分为长式“被”字句和短式“被”字句,从而进行不同的研究。
二、“被”字句的界定王力指出,“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别,而是主要借用主动的形式来表达被动。
”而“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到汉代才普遍应用,这时的“被”字后面还不容许有施事者出现,只是简单的把“被”字放在被动词的前面。
带有施事者的“被”字句则萌芽于汉末,到了唐代,这种用法越来越多,并为现代汉语的被动式奠定了基础。
“被”字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主语为受事,谓语为及物动词,“被”所引导的是该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肇事者。
例如:“衣服被铁丝钩破了”。
“被”引导的施事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根据上下文不言而喻、没有必要说出来的,或者无从知道等)。
如:“钱包被偷了”。
李临定将“被”字句分为30多种形式,但是在生成语法研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者沿用Ting和Huang的做法,主要根据“被”字后面有无施事者,将“被”字句分为长式“被”字句和短式“被”字句。
如:“李平被张老师批评了”(长式“被”字句);“李平被批评了(短式被字句)”。
三、对“被”字的语类特征的句法分析(一)作为介词的分析20世纪80年代,在管辖与约束理论阶段,对“被”字结构的分析基本沿用了英语被动句的分析方法:“被”字为介词,被赋予抑制域外论元,吸收谓语动词赋格能力的特征,从而促使充当宾语的名词性词组为取得格位而移至“被”字句的主语位置,而被抑制的域外论元则变成了一个附加成分。
学 生 实 习 报 告实 习 名 称 学年论文院 部 名 称 人文学院专 业 对外汉语班 级 09对外汉语学 生 姓 名 李国军学 号 0902105045实 习 地 点 江宁校区指 导 教 师 衣玉敏实习起止时间: 2012 年5月16日至 2012年6月20日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金陵科技学院学生实习鉴定表学生实习报告撰写要求:(1)格式要求:封面——学院:公办写人文学院,民办写龙蟠学院;纸张——A4纸;文献综述标题:字体——黑体,字号——小三,格式——居中;正文内容: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左右页边距:3厘米。
(2)内容要求: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和行文格式,从选题中选择一题练习撰写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3000字。
附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研究综述一、研究背景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广受众学者的注目,对外汉语发展势头日益猛烈。
目前,学界学者就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指出了两条发展道路,其一是细化教学语法,其二是简化教学语法。
细化教学语法以虚词和句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长达二十多年的教学教育领域已硕果累累;相反,语法的简化研究则被相对忽视了。
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到“被”字句在汉语本体中占有很大的意义,“被”字句愈发受到了众学者研究青睐,学术界对“被”字句的发展过程做出了系统一致的研究,他们对不同时期的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得出了可信度较高的结论。
被字句基于这样坚实有力的基础其发展变化规律也具有强烈的说服信。
“被”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愈显出其重要性。
本文就被字句研究参考研读了大量文献,对被字句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做简要评析,粗略展示被字句在对外汉语中的框架,对部分问题进行探讨,为共促语言文化做贡献。
二、研究现状各学者根据大量文献提供的资料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分析:(一)被动句本体研究1.被动句式的提出1924年黎锦熙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鼻祖,该作者认为,动词有两种形式,即被动与散动。
随后,朱德熙、王力、吕叔湘等诸位大师先后以句法结构、句法发展、语义等逐个领域对现代汉语被动表达发表了研究看法,他们尤为重视被字句的发展。
时至今日,语法学界仍旧对汉语被动句保持着谨慎的研究态度;诸学者们透过不同的视角,引证不同的理论,时刻对被字句进行着方位系统的研究。
2. 被动句式的研究探索及发展刘进(2009)在《近代汉语被字句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中研究了“被”字是如何出现的,也就是被字句是如何实现其被动句式的变化的,其对“被”字的语义关系提出了质疑,指明“被”字作为语义关系仅表达了改字作用的微小部分,这部分或许并不重要,要深刻挖掘“被”字更为深层的意义要从话语的选题、性质等方面着手研究;刘殉(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区别了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式;邢福义(1996)《汉语语法学》文章中表述了被字句是可以在文章中广泛使用的;诸如此方面的研究不胜枚举。
目前被动句式的研究越来越完善、细致。
首先对被动句式的研究越来越细致化,分类也随之精细起来,赵清永(1993)《对被动句的再认识识》中把被字句型归类为19种,这还仅是对带有“被”字的句子进行的讨论;石定栩(2005)《“被”的句法地位》中更细致的分为了5大类别;随着对被字句的深入研究越来越热门,一些专业的研究课题也随之成立了。
各位大师如李珊 (1994)、祖人植(1997)分别发表了《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被”字句表义特性分析》等研究论文。
(二)被动句教学研究被动句的研究一直备受相关对外汉语研究机构和学的瞩目。
祖人植(1997)《“被”字句表义特性分析》文中从实际出发,分了在何种情况下必须用被动句式、何种情况不用被动句式,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使用。
文章中结合了留学生惯犯的语句毛病入手,分析了该使用被动句的语境和范围。
张兴旺(2009)在《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的语用分析》文中提出了“被” 字在对外汉语和实际使用中的缺陷,指出“被”字应当遵循教学理论,不仅要突出使用被动句的优点更要根据实际规范的使用被动句,他认为被动句教学应当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被”字句的入手色彩;其次,处于中间层次的“被”字句,如何更好的凸显语境;再次,“被”字句还有何种特殊用法。
周莹萍(2011)在《近二十年来被字句研究述评》指出语篇的核心是“被”字句,实际运用到教学,要充分结合语境,使学生真切领悟到“被”字句的优势并掌握使用技巧,使学生在使用被动句时有良好的语境作为陪衬,充分的了解到“被”字句的重要性,使其在语言应用中得心应手。
(三)被动句习得研究1 .被动句习得研究的产生相关被动句的研发成就,其鼻祖理应为佟慧君(1986)所著的《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中对被动句式进行了分析,此书列举了被动句式的四大偏误类型,在例举错误句式的同时补上正确句式方便比较,以被动句式的独特角度研究总结了病句的产生和杜绝方式。
祁晓倩(2008)在《对外汉语视角中的被动句研究》也具有相似的研究效果,除此之外,聂志军(2008)、周莹萍(2011)、张兴旺(2009)所发布的《被字被动句研究综述》、《近二十年来被字句研究述评》、《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的语用分析》都对以上观点进行了强有力的肯定。
2. 被动句习得研究的发展自21世纪以来,被动句式研究日益增多,众多著作和理论随之产生:聂志军(2008)《被字被动句研究综述》中分析了国外语言学习者对于普通话里带有“被”字使用的情况。
台湾师范大学中介语料库也对被动句的错误使用发表考察看法,该作者认为,被动句使用发生错误主要由于对动词使用不当造成,而过多的动词补语也是造成错误的一大原因。
文章围绕三大问题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第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要转移中介词语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二,要确定语法点的困难层次要着手于中介语。
第三,通过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出发及比较,挖掘汉语被字句的优势。
”然而,此研究办法并未成功,不过这种勤于思考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还认为:“要把汉语句法理论分析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基石,“被”字句要在教学上以一种严谨探究的态度传授给接受知识者。
”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是,“被”字的后面是不能接动词的,要对“被”字后面应该接何种类型的动词作一个详细归类,但这方面的学术还未曾涉及该问题。
周莹萍(2011)在《近二十年来被字句研究述评》指出,由于学习第二语言具备一定的难度,那么就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国外留学者充分掌握如何使用被动句的方法,在考察方面也要着重留意他们对被动句的使用水平,由于被动句的习得对于国外学者具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在对国外学者进行初级教育时就要开始融入被动句的使用教学,使他们对被动句学习有一个较早的起步时间。
对此,可通过看图说话、给词造句、连词成句等方式的结合融汇使他们更好的习得被动句的使用。
我们以中国研究生作为参照对象,对中山大学7个班的留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在日常句子使用中缺乏对被动句式的使用,他们刻意回避甚至不使用被动句,对被动句掌握状况不是特别理想。
张兴旺(2009)在《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的语用分析》文中糅合了现代语言学句子和理论作为基石,运用北京语言大学中介语资料库对欧美留学生进行了系列问卷调查,对欧美留学生对被动句式使用的偏误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研究表明,句子的高及物性直接影响着欧美学生对被动句式的习得,也是造成偏误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得,要使这些西方求学者充分认识到被子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和表现价值,就要对被字句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谭晓平(2005)《汉语“被”字句的生成语法研究》中以国内学者对“被”字句的分类状况为基础,糅合具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学系统大纲以及教材对“被”字句的记载和使用状况,对语法项目的考察制定了一套标准和准则。
进一步考察了中介语材料库中的详尽细致的信息,对本族人运用“被”字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充分探讨分析了留学生要如何使用好“被”字句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以上言论,作者还留意了留学生学习被动句的一些学习特征和方法,对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虽然此研究问卷只有20份的容量,但对于普及被字句的学习还是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祁晓倩(2008)在《对外汉语视角中的被动句研究》中比较了汉英被动句的差别,以欧美学习者对被字句使用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归类,通过各种信息材料的辅助,分析出了被字偏误主要出现在欧美学者的何种状况下,从而帮助欧美学习者完善对被字句的学习。
研究指出,欧美学习者在对汉语“被”字的特点掌握上存在困难和疑问,也就是“被”字要在何种情况和语境下使用,有何特定的语言环境,这几个方面对于欧美学习者降低其在被字句语言偏误上都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黄月圆、杨素英、张旺熹 (2005)年,对于《从句子的及物性看欧美学习者汉语“被”字句的偏误》中所发表的论点都达成了高度一致,他们一致对国外留学生对学习被字句的情况作出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他们通过作文资料和大型专题测试资料对国外学习者的被字句使用状况和理解能力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考核,以“被”字为考核标准,强化学习者对“被”字的学习能力。
三、评述综上科研成果和理论知识不难看出,我国学者对于近现代汉语“被”字句的研究成果日益成熟,在被动句本体研究、教学研究、学习研究上的研究受益良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句型教学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接纳程度最高且教学效果颇高的一个教学方法,其中针对中国汉语语法中的句型进行了细化。
被字句做为现代汉语中典型的特殊句式,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是各大学者和教育界所关注的,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方式被字句教育是否还有更完善系统的方法和理论还需要我们去进行更深的探索和钻研。
四、参考文献[1]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2]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3] 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4]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 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6] 黄月圆、杨素英、张旺熹.从句子的及物性看欧美学习者汉语“被”字句的偏误[A].对外汉语研究与评论[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7] 吕文华.“被”字句中的几组语义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0,(2)91—97.[8] 赵清永.对被动句的再认识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98-103.[9] 祖人植.“被”字句表义特性分析[J].汉语学习,1997(3).[10] 石定栩,胡建华.“被”的句法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3).[11] 聂志军.被字被动句研究综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1).[12] 张兴旺.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的语用分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3] 刘进.近代汉语被字句研究中的主要问题[J].殷都学刊,2009.[14] 周莹萍.近二十年来被字句研究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5).[15] 谭晓平.汉语“被”字句的生成语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6] 祁晓倩.对外汉语视角中的被动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17] 佟慧君.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J].当代语言学,1986.[18]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