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第八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论cee
- 格式:pptx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64
西方文论绪论一、什么是“西方”?有选择的地理概念,即欧洲、北美。
特定类型系统的文化概念,即发源于古希腊与古希伯来文明的欧洲文化。
“西方”的所指范围是近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遗留物;经济与政治的强权在思想文化上的优势地位的体现二、何谓“西方文论”?文论,亦称文艺理论,对文学艺术现象的性质、特征、效应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加以探讨的学问。
“西方文论”:以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主要学说,梳理其中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形态,总结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且更深入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
三、西方文论与西方文化西方文论的开端扎根于西方文化的源头“两希文明”西方文化中信仰与求知的精神特质为西方文论提供思想文化氛围西方社会文化的近现代转型都推动了西方文论的相应变化西方文论可以作为透视西方文化及其形态的一个途径四、西方文论的分期古典文论:古希腊~17世纪近代文论:18世纪~19世纪后期现代文论: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当代文论(后现代文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部分古希腊文论一、古希腊社会文化概论地域时间跨度:前3000~前30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普通人智者二、柏拉图生平经历重点:苏格拉底之死作品:对话《大希庇阿斯》、《伊安》、《斐多》、《会饮》、《国家》、《法律》等对话体思想家柏拉图思想的入口:理想国柏拉图文论思想的入口:理想国里不需要文艺为何需要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求知与哲学王的统治为何理想国里不要文艺?——文艺与感性的天然关系——古希腊宗教信仰——感性对人的品质的败坏,一如文艺对国家正义的破坏柏拉图的文艺观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现实世界的实质:理式世界的仿制品伪真文艺的实质:现实世界的摹仿物更伪伪用摹仿来说明文艺与世界的关系,是古希腊人思考与表述的习惯。
理式(Idea)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存在;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又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现实世界按照理式世界的样子被创造;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真善美的统一,可以创造一切,即创世主,柏拉图称为“事物原型”、“绝对真理”;凡人只有抛弃感觉、依赖理智与领悟,方能领略理式世界之一端。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梁工内容提要:西方文论发展和嬗变的历史上交织着纷繁复杂的文学观念和理论学说,粗略划分,可分出三个主要阶段,依次是从古典时代到16世纪、从17世纪到19世纪,以及20世纪。
这三个阶段各有其主导性的文论形态,分别是本体论文论、认识论文论和语言学文论。
从本体论文论过渡到认识论文论,以及从认识论文论过渡到语言学文论,构成西方文论形态的两次重大转型。
关键词:西方文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转型作者简介:梁工,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圣经文学、比较文学。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多元文论与圣经批评的关系研究”(编号07 BZW004)的阶段性成果。
Title:Three Patterns and Two Transforms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Abstract: There are complicated literary ideas and theories in the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history of westem literary theory. Generally speaking,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uccessively: classical times to the 16th century, the 17th t0 19th century, and the 20th century. The three stages have their dominant literary theories which are separately concemed with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linguistics. Two great transform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re the change from ontology to epistemology, and the change from episte- mology to linguistics.Key words: westem literary theory ontology epistemology linguistics transform Athor: Liang Gong is professor at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Culture, Henan Uni- vercity. His research area is Bibl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mail: hdlianggong@ 263. net.一、本体论文论西方文论发端于古希腊,以古希腊哲学为根基。
西方文学理论导言1、西方文学理论的分期划分的标准: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
(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2)近代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实证主义、自然主义(3)现代文论时期: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诗歌、心理分析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存在主义、英美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4)当代文论时期(后现代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读者接受文论、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论1、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源头。
2、古希腊文论大致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达到高峰。
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2)赫拉克利特、(3)德谟克利特(“艺术是模仿自然的产物。
”)、(4)苏格拉底(时代的分界点。
将模仿论具体化。
“艺术需要再现肉体和精神都美的人”“艺术家不仅应该模仿对象的外形,还要模仿对象的心灵。
”)3、柏拉图代表作《伊安篇》《会饮篇》《理想国》。
4、理念与模仿(柏拉图的模仿论)(1)、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2)、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模仿论。
(3)、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模范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5、文艺的社会作用(1)、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哲学家,柏拉图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文学艺术必须为完善公民的品德服务,进而为建立理想国的目标服务。
(2)、鉴于模仿文艺的巨大危害,柏拉图主张建立严格的文艺审查制度。
6、诗的迷狂7、柏拉图认为,不同于画家和雕刻家,也不同于工匠型诗人,真正的诗人在神灵感发的迷狂状态中,不靠模仿的技艺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8、柏拉图是西方文论史上最早对灵感与迷狂现象做出生动描绘和系统研究的人。
9、著作《诗学》《修辞学》10、模仿论(1)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2)文艺模仿对象是现实人生。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依照男权文化的定义,男性是伟岸、坚强、充满阳刚美的大丈夫,是柔弱女性的庇护神,而女性则是男性的附庸、私有物。
在几千年的男权文化延续中,这种性别角色分配将女性长期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下,并在人们心中形成集体无意识,成为行为抉择的潜意识心理基础。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中国理论家的理论作品还处在酝酿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8、1989年,这个阶段主要是西方经典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而以李小江为代表的中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了自己对于中国性别问题的思考;第三阶段从1990- 1995年,这个阶段翻译著作数量较少,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章、讲稿被引入,对女作家和女理论家有较大的启示作用;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之后,世妇会在中国的召开,世界女性主义资源大量、密集地进入中国,具体表现为译介作品的大量出现;学术界的积极应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以及本土学者积极的理论构建:他们重新解读女性文学作品,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建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史和文学经典,并试图构建真正的女性诗学。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却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宏观理论: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
西⽅⽂论论西⽅⽂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学理论的不同侧重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世界的⽂学理论即西⽅⽂论,它以西⽅哲学为基础,通过西⽅美学,与西⽅⽂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纵观西⽅⽂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致分成为“四⼤时期”,每⼀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
不同时期的⽂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变化,然⽽⽂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西⽅⽂论是⼀个与东⽅⽂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地区的⽂学艺术理论,⼀般说来是以西⽅哲学为基础,通过西⽅美学与西⽅⽂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它是对⽂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学本⾝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进⾏思考的结晶。
美国当代⽂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书中提出了⽂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学作为⼀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然、⽣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学活动的分法为⼈们普遍接受。
⽽统观西⽅⽂论史,⽂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变化。
⼀、⽂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学活动是⼈的⼀种精神活动,是⼈所从事的⽂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世界是⽂学活动产⽣、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学⽣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更是以⾃⼰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学活动也是⼀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20世紀西方文論】0 導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概觀一〃學習目的和要求瞭解當代西方文論的發展概況及其規律。
二〃課程內容0.1兩大主潮: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
0.2兩次轉移:從作家到作品和從作品到讀者接受。
0.3兩個轉向:“非理性轉向”和“語言論轉向”。
三〃考核知識點0.1 當代西方文論的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主潮。
0.2 當代西方文論的“非理性轉向”和“語言論轉向”。
四〃考核要求0.1識記:人本主義文論的主要理論派別和科學主義文論的主要理論派別。
0.2領會:“非理性轉向”的含義和“語言論轉向”的含義。
1 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論一〃學習目的和要求瞭解象徵主義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論著,掌握其理論的基本觀點。
二〃課程內容1.1瓦萊裏以音樂化爲核心的象徵主義詩論。
1.2葉芝的理性與感性相統一的象徵理論。
1.3龐德、休姆的意象主義詩論。
三〃考核知識點1.1 象徵主義文論的代表作家瓦萊裏、葉芝及其主要論著。
1.2 瓦萊裏的詩歌“音樂化”論。
1.3 瓦萊裏強調抽象思維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1.4 葉芝對隱喻與象徵的區分。
1.5 葉芝論感情的象徵和理性的象徵。
1.6 龐德的“意象”定義。
1.7 休姆論“幻想”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1.1識記:瓦萊裏、葉芝及其論著。
1.2領會:瓦萊裏“音樂化”論的要點:(1)和諧的整體感覺效果;(2)詩情世界與夢幻世界的內在聯繫;(3)語言的音樂化。
1.3領會:瓦萊裏論抽象思維的重要性。
1.4識記:葉芝對隱喻與象徵的區分。
1.5領會:葉芝對象徵的要求:包含著感情象徵的理性象徵。
1.6識記:龐德的“意象”定義:“一個意象是在瞬息間呈現出的一個理性和感情的複合體。
”1.7領會;休姆論“幻想”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
2 表現主義一〃學習目的和要求瞭解表現主義文論的發展概況和主要觀點。
二〃課程內容2.1克羅齊的藝術即直覺即表現論。
2.2科林伍德的表現理論。
三〃考核知識點2.1 表現主義文論的代表作家克羅齊和科林伍德及其主要論著。
第一章:绪论——西方文论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西方文论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文学理论的历史就是人们的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文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即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文艺思潮的研究等。
批评和研究的展开不能离开特定的文学观。
即批评的标准。
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的文学观念,就成为文论的历史。
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是西方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与七个不同历史时期。
一、先看两个阶段的情况两个大的阶段即传统西方文论和现代西方文论。
这个分界线基本上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约在1890—1915年之间)。
其依据是欧美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对现代主义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界线的划分(见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西方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相比较,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传统文论早期的摹仿说、实用说(即古典主义,如古罗马贺拉斯、十八世纪英国批评家菲利普·悉尼、理查德·赫德、塞缪尔·约翰逊等),后来的表现说(即浪漫主义)、再现说(即现实主义),无论是强调作品表现的对象,还是重视表现的主体作者,都是旨在探讨文学究竟是什么,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即本质论文学观。
而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把研究的对象转向作品本身,旨在研究文学文本,强调文学研究与社会(读者感受)和作家(作者意图)没有关系,即本体论文学观(也就是客观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文学研究影响的结果是,批评家和理论家在研究文学作品的同时,开始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到六、七十年代随着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文学研究的重心彻底由文本转向读者接受,出现了接受论文学观。
这是从问题的实质上看两阶段文论的特点。
另外,从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发展态势上看,特点也格外突出。
传统文论的兴起和发展都比较缓慢,一种文论思潮和观点一般会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现代文论的发展态势是流派多,更迭快,各流派之间是既有对立和矛盾,又有借鉴和影响,一种文论思想成为主流的时间很短,一个文论家会同时成为两个或多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会容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
绪论20世纪西方文论走向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Age of Theory)。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
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存在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则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作为人的本质。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则非常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文论中涌现出来的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这些批评流派受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的“文学性”——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结构、语义,注重揭示文学文本表层结构底下的深层结构或意义。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观———人本主义,他们在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并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的象征诗论、庞德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20世纪初,科学主义文论出现较早的是俄国形式主义及其后继者布拉格学派,,这一派文论收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他们剔除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即使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第八章后现代主义在今天的文论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最常见的一个术语。
由于它包括了从麦当娜到元叙述、从后福特主义到色情小说的几乎一切事物,所以也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毫无意义。
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今天无法回避的一个术语。
这里应该首先说明一下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区别。
在国内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有些人将这三个术语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们表示三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这三个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简单地说,后现代是个时间概念,指后期资本主义,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跨国资本时期,亦即现代化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性是个社会学概念,指后现代时期的社会特征,涉及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哲学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个风格概念,指后现代时期文化艺术表现的特点,包括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电视等各个门类。
在这三个概念中,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
后现代性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富于更多的社会历史和哲学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则比较狭隘,侧重于文化和美学特征。
就真理、理性、科学、进步和普遍解放等宏大叙事而言,由于它们被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所以后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
对后现代性来说,那些期望不仅历史地受到怀疑,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幻觉,因为它们使种种历史的可能性陷入了观念的束缚。
这种现代性的“专制体系”粗暴地破坏真实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情地取消差异,将所有的“他性”变成沉闷的同一性,还常常表现出一种极权政治。
它们是些“捉摸不定”的东西,通过在人们眼前晃动可能的理想,分散人们对政治变化的注意。
它们包含危险的绝对主义信念,相信变化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能够基于某种终极的、无可怀疑的单一的原则:理性或历史规律,技术或生产方式,政治乌托邦或普遍的人性。
与现代性相反,对于“反基础论”的后现代性,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的、不确定的,由纯粹的文化成规和传统形成,没有可以认同的始源或宏伟的目标;而所谓的“理论”,大部分只是说明这些继承下来的习惯和机制的一种浮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