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论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20世纪是西方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多变的时期,它见证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开放化。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大的文学派别和运动出现,作家们的写作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
本文将从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角度来评述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
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来看,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打破文学的传统结构和形式,将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意识流引入到作品中。
他们追求“艺术的自由”,超越了现实和表面现象,试图探索更深层次的精神性和真实性。
例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其复杂的结构和内心独白体的写作风格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他通过简练的语言和象征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然而,现代主义的复杂性和内向性也引发了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批判。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现实主义文学迅速兴起。
新现实主义作家们试图与现代主义的自我追寻和实验性创作相对立,回归到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写。
他们将重心放在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和人性探索上,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反映社会上的冲突和人类的困境。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都是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塑造了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现代社会的不公正和人类命运的困境。
然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再次打破了新现实主义的观念和写作方式。
后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呈现出来,以非线性的故事结构和破碎的叙事手法来揭示混乱和不确定性。
他们通过文本的自我反思和互文性的构建,打破了作品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并引发了读者对意义和真实性的思考。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重要性》和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_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第一篇: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_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一、发展概况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曾经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
虽然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前后不过15年左右的光景,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却十分深远,从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到法国的结构主义都带有它的痕迹。
自诞生之日起,俄国形式主义内部就有两个不同的派别:建立于1915年的莫斯科语言小组,以罗曼·雅各布逊为首,成立于1916年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首,主要成员还有鲍里斯·艾亨鲍姆和尤里·特尼亚诺夫等人。
这两个派别研究文学的视角有所不同:前者认定诗歌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语言,很注重从韵律入手研究诗歌,后者认为诗歌的主旨不仅仅在于呈现语言材料;前者认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社会学基础,后者坚持艺术形式具有完全自主性。
即便在每一个流派内部,不同成员之间也是歧见纷出。
在形式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主要观点也经历过变化,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整齐划一的形式主义流派。
俄国形式主义这个名称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提法,暗指在这些形式主义者手里,文学批评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从作品表现的内容(如社会现实、作家生平和作品的主导思想)转向文学形式(技巧)本身。
它批判的对象是当时批评界较为盛行的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如:根据作者生平阐释文本的传记式批评,将作品完全归结为社会思潮反映的社会学批评,以及借用文学阐述批评家本人哲学思想的哲学批评。
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探讨文学表现什么内容,为此而去考究作家生平、与作品有关的社会事件和作品孕育的主题思想,把文学的组织形式、文学作品何以成为文学的原因放在次要地位。
俄国形式主义把批评的重心转向了文本的形式和结构,试图从科学角度准确描述作品叙述技巧的特征和功能,因为,按照他们的说法,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用雅各布逊的话说:“文学科学的主题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那些使某一作品称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1、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走向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各包括哪些主要流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突出的是文学的社会性和主体性(人本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对文本自身语言结构的分析研究(科学主义)读者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社会意识、主体意识与文本意识的结合(人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2、概述伊格尔顿对20世纪文论三条线索。
①精神分析与心理批评②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叙述学、符号学、英美新批评③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3、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理论的关键词:无意识;性本能;创作家与白日梦;情结;无意识,指隐藏于人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其他非理性的情感、意念等。
无意识的显现领域:口误(欲望在语言层面的错误型暴露)笑话(“玩笑,或是为了获得快乐,或是把自己已经获得的快乐用来攻击别人。
”弗洛伊德《论幽默》——快乐原则[欲望]的无意识满足)动作倒错(欲望在动作层面的错误型暴露)文学艺术(深层欲望的升华型显现)性本能(里比多Libido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创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
对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批评: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用来指称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厄勒克忒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来指称女孩对父亲的乱伦欲望和对母亲的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性错乱现象里必有先天的基础,但是这种先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在生活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十分的明显。
管窥蠡测——现代西方文论略览1、背景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文明和理性遭到破坏和怀疑②战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加剧人的异化的精神危机↓导致对常识、理性和客观真理本身的怀疑在荒诞的形式中表现出来↓决定现代文学的特点2、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总趋势①以创作为中心→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②传统作品中的英雄越来越具有讽刺性③强调批评的独立性3、批评的时代“文评”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从社会各学科吸取观点和方法4、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5、形式主义文评注重作品的语言文学【本义&肌质】传统文评注重传记和历史【背景&身世】6、新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单部作品语言技巧的分析,忽略了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结构主义: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学总体的一个局部,透过各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
为结构主义文评奠定了基础。
7、语言&言语:二者是抽象规则和具体行动的关系——【瑞士】索绪尔↓影响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批评家的兴趣转移到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类型作品的共同规律8、结构主义文评的特点①把语言学的模式应用于文学,研究文学的规律(“语法”)②作品的组织结构完全遵循文学语法的规则③把同一类的许多作品归纳简化成几条原理(删繁就简)9、决定文字符号的意义的超然结构→文字符号本身↓影响追求文学“语法”的枯燥抽象的趋势有所改变10、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特点①注重形式:把分析作品本文当做批评的主要任务或出发点②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在某些方面的玄虚和反理性主义倾向,都与其哲学基础有关第二节谁能告诉我:我是谁一、精神分析的产生1、人类认识自己的历史,是由外及内,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外界→认识自己→认识身体肌肤→认识思想心灵2、浪漫主义时代的探索:对个人心理的探索→对个人无意识的探索二、佛洛依德的基本理论1、许多精神病的产生都与医院和情绪受到过度压抑,得不到正常发泄有关↓“疏导疗法”把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意愿和情绪带到意识领域,使之得到发泄2、“疏导疗法”:人的精神活动如同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具有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3、人格结构:①本我:处于最底层,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本我里包裹着里比多,即性欲的内驱力,成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②自我:在本我要求和现实环境之间起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帮助本我实现要求,既防止多度压抑造成危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③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层,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社会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4、性本能佛洛依德认为性本能对人格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开始于儿童时期的俄狄浦斯情节(每个儿童暗中恋爱异性父母而嫉妒同性父母的倾向)5、自我的保护性措施:压抑&升华①压抑:把这类危险中途和念头排除于意识之外,不让它们导致危险行动②升华:把性欲冲动引向社会许可的某种文化活动的渠道,使之转变成似乎与性欲无关而且十分高尚的行为↓把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都看成里比多的升华,看成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6、梦在《梦的解释》一书中,佛洛依德认为,才能再现实中得到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到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7、反面影响:泛性欲主义加快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三、精神分析派文评1、“精神分析法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病的范围,而且可以扩大到解决艺术、宗教和哲学问题”——《大学里的精神分析教学》①默里对麦尔维尔名著《白鲸》的分析②玛丽·波拿巴论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2、精神分析派批评:作者的无意识通过作品得到象征性表现,获得意愿的满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居作用,同样得到想象的满足佛洛依德透过意识活动表面寻找无意识机动的理论,对结构主义者追寻深层结构的努力很有影响。
【20世紀西方文論】0 導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概觀一〃學習目的和要求瞭解當代西方文論的發展概況及其規律。
二〃課程內容0.1兩大主潮: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
0.2兩次轉移:從作家到作品和從作品到讀者接受。
0.3兩個轉向:“非理性轉向”和“語言論轉向”。
三〃考核知識點0.1 當代西方文論的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主潮。
0.2 當代西方文論的“非理性轉向”和“語言論轉向”。
四〃考核要求0.1識記:人本主義文論的主要理論派別和科學主義文論的主要理論派別。
0.2領會:“非理性轉向”的含義和“語言論轉向”的含義。
1 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論一〃學習目的和要求瞭解象徵主義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論著,掌握其理論的基本觀點。
二〃課程內容1.1瓦萊裏以音樂化爲核心的象徵主義詩論。
1.2葉芝的理性與感性相統一的象徵理論。
1.3龐德、休姆的意象主義詩論。
三〃考核知識點1.1 象徵主義文論的代表作家瓦萊裏、葉芝及其主要論著。
1.2 瓦萊裏的詩歌“音樂化”論。
1.3 瓦萊裏強調抽象思維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1.4 葉芝對隱喻與象徵的區分。
1.5 葉芝論感情的象徵和理性的象徵。
1.6 龐德的“意象”定義。
1.7 休姆論“幻想”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1.1識記:瓦萊裏、葉芝及其論著。
1.2領會:瓦萊裏“音樂化”論的要點:(1)和諧的整體感覺效果;(2)詩情世界與夢幻世界的內在聯繫;(3)語言的音樂化。
1.3領會:瓦萊裏論抽象思維的重要性。
1.4識記:葉芝對隱喻與象徵的區分。
1.5領會:葉芝對象徵的要求:包含著感情象徵的理性象徵。
1.6識記:龐德的“意象”定義:“一個意象是在瞬息間呈現出的一個理性和感情的複合體。
”1.7領會;休姆論“幻想”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
2 表現主義一〃學習目的和要求瞭解表現主義文論的發展概況和主要觀點。
二〃課程內容2.1克羅齊的藝術即直覺即表現論。
2.2科林伍德的表現理論。
三〃考核知識點2.1 表現主義文論的代表作家克羅齊和科林伍德及其主要論著。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西方文论是中国当今文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马列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在内,是三大文论来源之一。
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多于或高于此前所有的文论。
学科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系统:作家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和文化——社会系统。
作家系统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
作品系统包括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
读者系统包括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文化——社会系统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学、存在主义和社会批评理论。
此外,还有后现代系统,包括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走向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现代到后现代,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解体、1991年前苏联解体。
二是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即从知识文化到意识形态文本。
此外,还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转变,文学理论批评自成体系。
总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对于中国当今文论的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诗学文化是从艺术性出发,研究文学在语言、结构和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在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文论中,隐藏着文化的内涵。
文化诗学则是以非文学系统和视角分析、研究文学现象,展示文化与文学和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探索文学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表达文学对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
精神分析、现象学、阐释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多重视角介入文学研究和批评。
20世纪下半叶文化诗学的五个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解构和后现代。
以意识形态为轴心,从世界和历史、文化、男权和女性、建构和解构等多重维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化诗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20世纪文论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整体上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依照男权文化的定义,男性是伟岸、坚强、充满阳刚美的大丈夫,是柔弱女性的庇护神,而女性则是男性的附庸、私有物。
在几千年的男权文化延续中,这种性别角色分配将女性长期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下,并在人们心中形成集体无意识,成为行为抉择的潜意识心理基础。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中国理论家的理论作品还处在酝酿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8、1989年,这个阶段主要是西方经典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而以李小江为代表的中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了自己对于中国性别问题的思考;第三阶段从1990- 1995年,这个阶段翻译著作数量较少,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章、讲稿被引入,对女作家和女理论家有较大的启示作用;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之后,世妇会在中国的召开,世界女性主义资源大量、密集地进入中国,具体表现为译介作品的大量出现;学术界的积极应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以及本土学者积极的理论构建:他们重新解读女性文学作品,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建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史和文学经典,并试图构建真正的女性诗学。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却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宏观理论: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
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
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也是门类繁多,不胜枚举。
在此试举几例:交换理论、网络理论、角色理论、地位期望理论、等等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她的小说《飘》中,塑造的一位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光辉形象便是女主人公斯佳丽。
她在坚强,勇敢,反叛与传统,敢于走出家庭,为争取女性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奋斗方面凸显了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和哲学社会思潮,鼎盛期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
女性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如同一股强劲的飓风,猛烈地横扫为男性所统治的话语阵地。
1936年的小说《飘》应运而生,恰到好处地顺应了这一潮流。
小说以斯佳丽的成长和转变为主线,描写了美国内战和战后重建时期佐治亚州的社会变迁,使浪漫爱情与现实主义完美融合。
笔者试着用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斯佳丽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处境。
从整体上来说,斯佳丽是一个处于时代大变革中敢于冲破“男尊女卑”传统偏见的藩篱,走出家庭,跟父权制社会里的男人竞争的独立而又坚强的女性。
以下我们来做具体分析:一、坚强与勇敢作为一位女性,斯佳丽以她的坚强、勇敢令人佩服。
阿希礼说过“:斯佳丽,你不懂得害怕的含义,……你具有狮子般的勇气。
”(第三十一章)媚兰也说过“:你一向什么都不怕。
”(第二十章)的确,斯佳丽是勇敢的。
一旦出现困难,斯佳丽就会敢于面对和斗争。
斯佳丽的坚毅一直是《飘》的一大亮点,赋予其黑色,因为黑色有纯粹的一面,如斯佳丽对生活始终持有坚定的信仰。
斯佳丽绝对称不上是一位完美的女性。
但她的魅力却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
她坚强,自信,对生活充满激情。
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中,能够在倍受创伤和打击之后,不留恋以前豪华高雅的生活,坚强的站起来,下地摘棉花,不惜让自己娇贵的双手长满老茧,而目的只是为了让住在陶乐园的人不再挨饿。
她在陶乐园红色的土地上得到了黑色的坚毅,如她父亲杰拉尔德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与日月同在。
她干脆坚决,办事果断,雷厉风行,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人。
二、反叛于传统从小时候起,斯佳丽就表现的与众不同,斯佳丽内心充满了叛逆和反抗。
她敢于突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平等、自由和幸福。
她不顾一切,我行我素。
她将自己置身于世俗的道德规范之外,摆脱上层社会的压力和束缚,成为一个背离传统的自由人。
读者可以通过斯佳丽这一形象窥见到早期女性主义者的精神追求和独立的人格意识。
《飘》表现了人物世界多变的自我,寻求人物的解放和自由,深刻地表达了作家女性主义的进步思想。
斯佳丽是一名强调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新女性。
在关系到自己终身幸福的婚姻大事上,斯佳丽更体现了她对旧习俗的反抗和个性的叛逆。
我们不得不被斯佳丽某些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斯佳丽具有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意识、顽强的意志、不甘沉沦的生活态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斯佳丽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坚强、勇敢却又任性、固执,有着叛逆性格的女性。
有着与当时社会相背逆的思想,作者在作品《飘》中不自觉地构筑了女性主义的视觉,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具有争取爱情婚姻自主、人格独立和自信心的女性形象,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作者已经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女性精神。
三、独立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以后,斯佳丽对现实的认识更具有了实在的意义。
她可以为了赚钱,丢开妇女足不出户的规矩,抛头露面地经营木材厂。
一个女人经商,而且也像男人一样赚钱,这在亚特兰大是前所未有的。
饿过、痛过,受过屈辱和伤害,可斯佳丽还是坚持下来了。
她指挥起一家人开始各得其所地工作,自己也事必亲躬,带头到田里去采熟了的棉花,在北方佬来临前带领大家将食品和牲口藏好。
为了挣更多的钱,她毫不顾忌那种以为女人应该是无知无识,不能有自己意见的上流社会的传统观念,而是冒险混进了男人女性话语权的先决条件——经济的独立。
一个女人惟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会有独立的人格,可靠的保障。
结语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
要求男女平等,鼓励女性从婚姻家庭中解放出来,争取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
斯佳丽的光辉形象成为一盏指路的明灯,为一代又一代女性争取独立自由、平等互爱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飘》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具有争取爱情婚姻自由、人格独立和自信心的女性形象,女性始终依靠自己是最有保障的,这与女性主义的理论和策略不谋而合。
[1]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李美华译.南京:译文出版社,2004. [3]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伍尔夫所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方新旧妇女运动的转型期,她既继承了第一次妇女运动(法国大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成果,又开启了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的新立场,着重于从思想文化层面来反拨父权制的文化霸权。
具体到文学创作中来说,伍尔夫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寻求和营建与女性作家的性别身份相吻合的文学话语方式作为一个具有明确的女性意识追求的现代作家,伍尔夫对在西方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文学的男性性别存在给女性作家所造成的戕害与约束是极为敏感的,她认为传统小说中的语言是男性的语言,小说的传统形式也是由男性根据自己的需要指定的,并不适合女性的使用,正是这种与传统小说中语言和意识上的男性沙文主义相抗争的决心,使得伍尔夫在自己的创作中总是有意识地寻求并营建一种新的文学标准,以求能更准确有效、更生动自由地表达文学中本应包含着的女性身份特色,而这也使得伍尔夫的现代叙述艺术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透露了一种女性主义的意识形态。
她也一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重建并延续女性的创作方式。
她的一系列作品,如《夜与昼》、《邱园记事》、《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奥兰多》等富有女性特色的作品。
她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和她开创的独特的女性话语方式和结构方式。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所揭示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反叛精神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创举。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简·爱追求男女平等、具有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的人物形象,全文洋溢着激情、叛逆、女性独立的人性主题。
在有关《简爱》的政治评论性文章里,常常用“激进”和“保守”来衡量它。
桑德拉·M·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喜欢用“反抗的女性主义”评述夏洛蒂·勃朗特的文本。
简·爱是英国19 世纪个人奋斗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英国1833 年宣布解放黑人奴隶后,许多先进人士马上意识到成千上万的男女工人和童工事实上仍是奴隶,他们为改善“机器的奴隶”的处境呼吁,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另一种处于奴隶地位的人,这就是无钱无权的平民知识分子(主要是女家庭教师) ,即使是经历了三次高潮的宪章运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工人和劳动人民参加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也没能提出男女平等问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夏洛蒂通过一个孤女一生的故事,反映当时英国妇女的悲惨处境,也反映了妇女要摆脱男子的压迫和歧视的要求,这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
在作品中,主人公简·爱奋力维护平民尊严。
如小说的开篇“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 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 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们是平等的。
”简·爱这番独立宣言就是那火山爆发般激情的集中体现,也是作者塑造女主人公形象的纲领,透过表面上规范化的故事程式。
《简·爱》全书激荡着妇女对男性压迫者的抗议和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
一、宁折不弯、傲视权贵———童年的反抗简·爱的童年是在孤苦悲惨的环境中度过的,孤儿简·爱寄人篱下,经常无缘无故受到舅妈和表兄的虐待、欺凌。
简·爱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伤害。
细小的心灵蒙受着耻辱。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人的性格是由环境所造成的”,正是这没有家庭温暖没有亲人爱护,冰冷凄凉的社会环境才使简·爱从小形成孤独高傲反抗的性格。
简·爱在盖兹海德府一反下等人“服从”、“忍耐”等传统“美德”,勇敢和里德少爷“对打”,对里德太太的刻薄和伪善大胆的揭露,并且直呈自己对她的憎恨。
但这些严酷的外在条件,并没有改变简·爱的个性,使她驯服,她仍是那样的桀傲,仍是不畏压迫,勇敢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