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476.10 KB
- 文档页数:42
第三章实验研究设计【思考与练习】一、思考题1. 实验设计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2. 实验研究中,随机化的目的是什么?3. 什么是配对设计?它有何优缺点?4. 什么是交叉设计?它有何优缺点?5. 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的目的是什么?二、案例辨析题“三联药物治疗士兵消化性溃疡”一文中,对2000~2006年在某卫生所采用三联药物治疗的3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分析。
内镜检测结果显示,痊愈13人,显效14人,进步7人,无效4人,有效率达89.5%。
据此认为该三联疗法的疗效较好,且由于其价格适中,可在部队卫生所中推广。
该结论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三、最佳选择题1.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 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实验场所B. 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受试对象C. 受试对象、研究人员、处理因素D. 受试对象、干扰因素、处理因素E. 处理因素、实验效应、研究人员2.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是A. 随机化、对照、重复B. 随机化、对照、盲法C. 随机化、重复、盲法D. 均衡、对照、重复E. 盲法、对照、重复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A. 处理因素B. 观察指标C. 抽样误差D. 观察时间E. 纳入、排除受试对象的标准4. 为了解某疗法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用12头健康雌性良种幼猪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仅实验组给予该疗法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
7天后观察两组幼猪的存活情况。
该研究采用的是A. 空白对照B. 安慰剂对照C. 实验对照D. 标准对照E. 自身对照5. 观察指标应具有A. 灵敏性、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客观性B. 灵敏性、变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客观性C. 灵敏性、特异性、变异性、均衡性、稳定性D. 特异性、准确度、稳定性、均衡性、客观性E. 灵敏性、变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均衡性6. 比较两种疗法对乳腺癌的疗效,若两组患者的乳腺癌分期构成不同可造成A. 选择性偏倚B. 测量性偏倚C. 混杂性偏倚D. 信息偏倚E. 失访性偏倚7. 将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都进行实验,该实验设计方案是A. 随机区组设计B. 完全随机设计C. 析因设计D. 配对设计E. 交叉设计8. 在某临床试验中,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试验药+对照药的模拟剂,对照给予对照药+试验药的模拟剂,整个过程中受试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受试对象的分组。
第三章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心理学研究设计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确定研究问题、目的和策略的过程。
根据研究目的、变量控制和数据收集方式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实验设计、相关性设计和描述性设计三种基本类型。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设计类型。
实验设计通过控制和操作自变量来确定因果关系。
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由自变量产生的结果或变化。
实验设计的基本特征是随机分配和对比组设计。
1.随机分配:实验设计要求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条件中。
通过随机分配,可以减少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增加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对比组设计: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设立对照组,以提供相对比较的依据。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他方面要尽可能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
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两组设计和多组设计。
两组设计是指只包含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的设计,常用于探究一个因变量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差异。
多组设计是指包含多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常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同一个因变量的影响。
多组设计可以是完全随机设计、随机组内设计或反复测量设计。
二、相关性设计相关性设计用于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性设计不涉及自变量和对照组的操作,而是通过相关性分析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相关性设计分为两组设计和多组设计。
两组设计是指研究两个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系数来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多组设计是指研究多个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常通过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来探索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描述性设计描述性设计用于描述和了解其中一种现象的特征和性质,而不涉及因果关系的推断。
描述性设计通过观察和测量来收集数据,然后用统计方法进行描述和总结。
描述性设计包括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个体或个别事件进行深入观察和描述,通过详细记录个体的行为和经历来获得细致的描述。
调查研究是对大量受试者进行测量和观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观察等方式来收集信息和数据。
2024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案新颖完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三章“研究设计”和第四章“数据收集与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研究设计的步骤与要素,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点及适用场景,数据收集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数据分析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关键要素,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学前教育研究的设计。
2. 让学生了解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基本概念,能够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3.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研究设计的方法选择与数据分析技巧。
教学重点: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与要素,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学前教育研究案例,引发学生对研究方法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和要素,让学生了解研究设计的全过程。
对比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点,指导学生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一个具体的学前教育问题,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4. 例题讲解:讲解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设计一个数据收集方案,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六、板书设计1. 研究设计:步骤、要素2.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特点、适用场景3. 数据收集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4. 数据分析:基本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针对一个学前教育问题,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研究设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学前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提高研究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调研活动,锻炼实践能力。
第三章教育研究的设计教育研究问题确定之后,就要对所确定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
教育研究设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主要包括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类型与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变量、形成研究计划等方面的工作。
在这几个方面中,有的人是将研究假设放在研究问题的确定之中讲,还有人将研究假设单独作为教育研究的一个步骤来讲。
一、形成研究假设(一)教育研究假设概述1.研究假设的概念简单地说,假设就是研究问题的暂时答案。
具体地说,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
例如,针对“学业成就与智力两者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可提出以下假设:学业成就与智力存在正相关。
2.假设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研究假设具有如下3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假设能明确地规定课题。
假设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起着定向作用,有假设的研究,内容更具体,方向更明确,目标更集中,既便于研究者把握研究的主攻方向,又易于别人理解课题内容。
第二,假设是研究的核心,在有假设的研究中,整个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展开的,假设就像大海中的航标,为研究指明方向。
例如,资料的收集就受研究假设的指导,在研究假设的指导下,研究者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和资料,使研究者对有用的重要的材料更加敏感,而免于浪费时间,或收集不需要的资料。
第三,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
假设是有待验证的理论,它具有理论的某些特征,是对有关现象的概括,当假设的基本观念或预言被证实或被证伪时,该假设就上升为理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有假设,有些研究是没有假设的。
预先提出假设的研究被称为有框架研究,而没有明确提出假设的研究被称为无框架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3.好的研究假设必须具备的基本特点怎样的假设才是好的假设呢?教育研究假设应该符合如下标准:第一,研究假设应该是可以验证的;第二,研究假设应该叙述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三,研究假设应该与大多数已知的事实相符合;第四,研究假设应尽量简洁,避免采用不必要的复杂概念;第五,研究假设可以直接解释某一问题或现象,而不必附加其他假设;第六,研究假设应尽可能以量化或便于量化的形式加以表述;第七,假设的叙述应限定范围;第八,假设应有一定的广度,以便导出很多推论。
第三章 研究設計第一節研究方法組織中群體標準、價值、態度與技能多是經由口語溝通而形成的(Cartwright 1953)。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做跨文化研究,分析不同國家品牌企業之品牌故事之內容是否因不同的文化價值、屬性與品類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因為內容分析是研究者針對訊息本身進行的研究分析,而非訊息傳遞者或聽眾(Fearing 1953)。
內容分析是一種客觀、有系統與數量化描繪溝通內容的技術(Berealson 1952),可用以衡量內容間差異(Holsti 1969);潛在的內容就像是表明的內容一樣,經過訓練的編碼員可以依據個別陳述,以一系列客觀定義的準則判定與描述之(Fearing 1954),內容分析提供一有系統之技術,得以觀察並分析研究者所選擇的溝通行為(Kolbe & Burnett 1991)。
內容分析不能說明該文章好壞,但能辨別文章間風格與形式的差異(Lasswell, Lerner, and Pool, 1952),因此,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以探究不同層次變數差異對品牌故事內容之主體選擇之影響,依「國家文化」、「品牌屬性」、「產品品類」三個層次討論之。
Kassarjian(1977)根據過去研究經驗,將內容分析法的步驟整理如下:1、從蒐集的資料中選取樣本(Sample),2、選擇衡量單位(Unit of measurement),3、根據已制定規則訓練評估者(Judges),4、進行統計及資料分析。
第二節資料收集與定義對於外部利益關係人而言,他們並未聽過完整的品牌故事;他們可能從企業的年度報告、廣告或是企業網站中瞥見部分的故事(Dowling 2006)。
在知名企業相較於一般企業擁有較良好之品牌管理與豐富地網頁資訊內容之假設下,本研究選擇Business Week與Fortune2006全球前一百大企業為研究目標,於企業網站的「關於我們」(About Us) 收集品牌故事(Pollach 2005),希望歸結出影響品牌故事內容與價值呈現之關鍵因素。
第三章实验设计本章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实验设计的概念二实验设计的内容三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Ⅰ四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Ⅱ一实验设计的概念实验设计(experimentaldesign)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二实验设计的内容①自变量(或刺激变量)的确定及其呈现的方式;②因变量(或反应变量)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③对一切有关变量(或变项)的控制措施;④确定被试总体及被试样本人数和选择被试的方法;⑤拟定主试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者要说的指导语;⑥规定实验次数;⑦安排实验程序;⑧规定使用仪器的型号;⑨规定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怎样确定被试样本人数一项研究应从总体中抽取多少被试好?容量越大越好?容量越小,会影响样本的代表性,使抽样误差增大而降低实验研究推论的精确性。
样本容量过大,虽然减少了抽样误差,但可能增大过失误差,增大无谓的经费开支和精力。
怎样确定被试样本人数在样本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是样本要有高的代表性,愈有代表性的样本,类推样本总体的性质就愈正确。
对总体而言,选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根据下列三项因素而定:一是选取的样本大小是否足够,二是样本选取时抽样的方法是否恰当;三是从样本处所获得的数据是否精确。
取样的样本要多少才算“够大”?在研究设计中,被试的数目要多大才算具有代表性,多大的样本才算够大,这个议题,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似乎无一致结论。
其中,学者sudman(1976)提出的看法,可供研究者参考。
Sudman认为:初学者进行与前人相类似的研究时,可参考别人样本数,作为自己取样的参考。
如果是地区性的研究,平均样本人数在500-1000人之间较为适合;而如果是全国性研究,平均样本人数约在1500-2500人之间较为适宜。
学者Gay(1992)对于样本数多少,则提出以下看法:描述研究时,样本数最少占总体的10%,如果总体较小,则最小的样本数最好为总体的20%.相关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变量间的有无关系存在,受试者至少须在3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