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管理研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470.00 KB
- 文档页数:49
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化服务提供商管理优化方案设计第1章引言 (3)1.1 背景分析 (3)1.2 目标设定 (3)1.3 研究方法 (3)第2章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化服务提供商概述 (4)2.1 平台化服务提供商的定义 (4)2.2 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特点 (4)2.2.1 开放性 (4)2.2.2 互动性 (4)2.2.3 个性化 (4)2.2.4 高效性 (4)2.2.5 可扩展性 (5)2.3 平台化服务提供商的发展趋势 (5)2.3.1 服务多样化 (5)2.3.2 技术创新 (5)2.3.3 跨界合作 (5)2.3.4 规模化发展 (5)2.3.5 社会责任 (5)第3章管理现状分析 (5)3.1 管理模式分析 (5)3.1.1 管理架构概述 (5)3.1.2 管理职能分析 (5)3.1.3 管理流程分析 (6)3.2 管理问题诊断 (6)3.2.1 管理体制问题 (6)3.2.2 管理职能问题 (6)3.2.3 管理流程问题 (6)3.3 管理效率评估 (6)3.3.1 人力资源效率评估 (6)3.3.2 财务效率评估 (7)3.3.3 市场营销效率评估 (7)3.3.4 技术效率评估 (7)第四章服务流程优化 (7)4.1 服务流程梳理 (7)4.2 流程优化策略 (8)4.3 流程优化实施 (8)第五章技术支持优化 (9)5.1 技术架构分析 (9)5.2 技术支持策略 (9)第6章人员管理优化 (10)6.1 人员结构优化 (10)6.1.1 人员结构现状分析 (10)6.1.2 人员结构优化策略 (10)6.2 人员培训与激励 (10)6.2.1 培训体系构建 (10)6.2.2 激励机制设计 (11)6.3 人员管理机制建设 (11)6.3.1 员工招聘与选拔机制 (11)6.3.2 员工考核与评价机制 (11)6.3.3 员工关怀与离职管理 (11)第7章质量管理优化 (11)7.1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2)7.1.1 体系构建原则 (12)7.1.2 体系架构设计 (12)7.2 质量控制策略 (12)7.2.1 服务过程控制 (12)7.2.2 人员培训与考核 (12)7.2.3 质量监测与改进 (13)7.3 质量改进实施 (13)7.3.1 质量改进计划 (13)7.3.2 质量改进措施 (13)7.3.3 质量改进效果评估 (13)第8章风险管理优化 (13)8.1 风险识别与评估 (13)8.1.1 建立风险识别体系 (13)8.1.2 风险评估方法 (14)8.2 风险防范策略 (14)8.2.1 制定风险管理政策 (14)8.2.2 加强内部控制 (14)8.2.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14)8.3 风险应对措施 (15)8.3.1 市场风险应对 (15)8.3.2 技术风险应对 (15)8.3.3 操作风险应对 (15)8.3.4 合规风险应对 (15)第9章营运策略优化 (15)9.1 市场定位与拓展 (15)9.1.1 市场定位 (15)9.1.2 市场拓展 (16)9.2 服务产品创新 (16)9.2.1 产品研发 (16)9.2.2 产品迭代 (16)9.3.1 组织架构优化 (16)9.3.2 业务流程优化 (16)9.3.3 服务体系优化 (17)9.3.4 人力资源优化 (17)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7)10.1 管理优化成果总结 (17)10.2 存在问题与挑战 (17)10.3 未来发展展望 (18)第1章引言1.1 背景分析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化服务提供商在各个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目标管理原则是对管理活动的科学总结,是从管理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
管理方法是管理原则的具体化和实践,管理学家曾经提出许多管理原则和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一般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
本章内容一、系统原则二、人本原则三、效益原则四、能级原则五、弹性原则六、一般管理方法第一节系统原则一、系统的涵义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部分或要素组成,在一定环境下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二、系统的分类与特征(一)系统的分类1、系统的自然属性: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2、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3、系统的运动属性: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二)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
任何系统都是由两个以上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2、相互依存性。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
3、层次性。
系统是分层次的。
4、开放性。
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与周围事物发生各种联系。
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原理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三、管理系统(一)管理系统的涵义管理系统是指由管理者、管理对象等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管理整体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13></a>.整体性2.构成的多样性3.结构上的层次性(二)管理系统的构成1.管理目标2.管理者3.管理对象4.管理环境5.管理方法四、系统原则的应用(一)具有全局观念具有全局观念,是充分发挥管理系统整体功能、系统原则的具体体现。
管理研究方法第三版孙国强选择题# 第一章:管理研究概述。
题目1。
管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A. 描述现象。
B. 解释现象。
C. 预测趋势。
答案:D。
解析:管理研究的目的包括描述现象,即对管理领域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解释现象,深入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预测趋势,根据研究结果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所以A、B、C选项都是管理研究的主要目的,答案选D。
题目2。
管理研究按照研究目的可以分为()。
A.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B.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C.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D. 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
答案:C。
解析:选项A是按照研究性质进行的分类;选项B是按照研究方法的数据性质分类;选项D是具体的研究方式。
而按照研究目的,管理研究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初步探索问题)、描述性研究(描述现象特征)和解释性研究(解释现象原因),所以答案选C。
# 第二章: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
题目3。
实证主义哲学强调()。
A. 研究者的主观感受。
B. 研究对象的客观性。
C. 研究过程的灵活性。
D. 研究结果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客观的现实,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主张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客观事实,以验证理论。
A选项研究者的主观感受不是实证主义关注重点;C选项研究过程灵活性不符合实证主义强调的规范和严谨性;D选项研究结果多样性也不是其核心强调内容。
所以答案选B。
题目4。
建构主义哲学认为知识是()。
A. 客观存在的。
B. 主观建构的。
C. 绝对真理。
D. 永恒不变的。
答案:B。
解析:建构主义哲学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等待被发现的,而是研究者在特定情境下主观建构的。
A选项是实证主义观点;C选项建构主义不认为知识是绝对真理;D 选项知识在建构主义看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不变的。
所以答案选B。
# 第三章:管理研究的问题与选题。
题目5。
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的特点不包括()。
A. 具有研究价值。
管理学原理教案(首页)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案(续页)三、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2.决策者因素3.组织文化4.时间因素任务二一、定性决策方法(一)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
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它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中在一起,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
这种方法适合于解决那些比较单一、严格确定的问题。
1.头脑风暴法实施的原则1.1提出不同的意见1.2追求数量1.3禁止批评和评论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
2.4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3.运用该方法要注意的问题3.1资选择适当的专家3.2 确定适当的专家人数3.3拟好意见调查表(四)哥顿法哥顿法主要是通过会议形式,根据主持人的引导,让与会者进行讨论,但会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实际上只有主持人自己知道,其他与会者都不知晓。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与会者避免受思维定势的约束,使大家能跳出框框去思考,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以实现方案的创新。
哥顿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变陌生为熟悉”,即运用熟悉的方法处理陌生的问题;二是“变熟悉为陌生”,即运用陌生的方法处理熟悉的问题。
二、定量决策方法(一)确定型决策方法1.盈亏平衡分析法2.企业经营安全状况分析(二)风险型决策方法1.决策树的构成2.决策树的计算方法3.单级决策树4.多级决策树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案(尾页)。
第三张方法研究1.方法研究是对现有的或拟议的工作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录和严格的考察,并以此作为,开发和应用更容易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及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的研究性工作。
2.方法研究的分析技术从宏观到微观一般可分为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和动作分析。
3.程序分析主要以整个生产过程为对象。
目的如下:取消不必要的程序,合并一些过于细分重复的工作,改变部分操作程序以避免重复,调整布局意减少搬运,重排和简化必要的程序重新组织一个效率更高的完整程序。
操作分析以人为主体的程序,使操作者人,操作对象物,操作工具机三者能科学地组织、合理的布局和安排,以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作业时间的消耗保证工作质量。
动作分析研究,人在进行各种操作时的身体工作,以排除多余动作,减轻疲劳,使操作简便有效,从而制定出最佳的工作程序。
4.方法研究实施的基本程序包括八个步骤:1.选择所研究的工作和工艺,需要考虑经济,技术和人的因素。
2.观察记录现行方法,最常用的记录技术是图表法和图解法。
3.严格分析所记录的事实。
4.设计最经济的方法。
5.评选新方案首先要考虑的是经济性,还要考虑安全与管理问题,相关单位的协作配合。
6.计算标准作业时间。
7.确定标准(撰写报告书,确定工作标准,确定工作的时间标准,实施与维持新方案)。
5.程序分析所用记录符号,第110页。
6.程序分析技巧包括:一个不忘-不忘动作经济原则,四大原则-取消、合并、重排、简化。
五个方面-操作、运输、储存、检验、等待。
六大提问技巧:对目的、方法、人物、时间、地点和原则进行提问。
7.程序分析的种类及相应图表a.整个制造工艺程序分析---工艺程序图b.流程程序分析(人型,物型流程程序图)。
c.布置与路线分析--线路图,线图d.闲余能量分析---联合程序包括人机程序图和联合作业程序图。
e.操作时双手的移动分析.---双手操作程序图。
8.程序分析的实施要点:书的第113页9.程序分析的步骤如下:选择,记录,分析,建立,实施,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