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78
提高效率关键在于有效降低相对投入。
对于企业而言,有效降低相对投入的关键首先在于维持人员的精简。
台塑认为,企业的人员必须维持精简,如果违反了精简的原则,就将使人浮于事,人员的工作潜质无法正常发挥,过多的人员环节还会使事务的处理陷于混杂,两者相互作用,导致人员的工作意志逐渐消极、退化,事务处理在混杂当中滋生弊端,企业的效率日渐低落。
正如人体只有避免肥胖臃肿才能确保健康及灵活一样,企业要保持健康而灵活的工作效率,也唯有经过人员的精简才能达成。
人员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过多的人员往往导致一个企业效率低下、经营不善,而人员精简则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效益的最佳办法。
如美国JM塑胶管公司。
该公司在全美设有8个PVC下游工厂,当时由于经营不善,一年要亏损400万美元。
1982年年底,王永庆以1950万美元廉价买下这个公司之后,立即运用台塑模式的管理方法予以整顿,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仅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赚了600万美元。
这家公司8个工厂原来雇用1200多人,到1984年1200已减至800人左右,而产量方面却增加了50%左右。
台塑接管这家公司时,每名员工的平均生产量是12吨,到1984年10月已增加到30吨。
不到2年时间,产量提高了2.5倍。
台塑集团十分重视人员的精简,将人员的精简称为人员合理化工作。
台塑认为在各项降低成本的措施中,以“精简人员”最为重要,适当的精简,不但可以节约不必要支出,同时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士气和工作效率,一举两得。
台塑集团将人员合理化作为企业一贯的政策,人员合理化成为了台塑的一项长期性的人事管理工作。
台塑精简人员的过程非常的谨慎。
精简人员的一般流程是:首先,台塑集团要求所属各单位事业部,对所属的人员进行评价,提出人员合理化报告书,此报告书的内容,将送至台塑总管理处审核,总管理处有专门的小组对下属企业的人员进行评估,最后由总管理处确定下属企业合理的员工人数。
精简出来的员工以企业内部移转为主。
【关键字】学习学习台塑管理心得体会篇一:台塑管理模式学习心得台塑管理模式学习心得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深刻领悟到做好团队管理,管理知识和绩效管理的重要性,集团组织这次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必须不断的去学习和了解,才能更好的做好管理工作。
白崇贤教授的讲座使我启发很大,受益匪浅。
针对这次学习的重点总结如下:管理是智慧和思想的展现,管理形式上是“管”,其本质是关怀、关爱、服务、以人为本。
管理就是管处道理。
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让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停留在一定的地方,你能用钱在一天或一小时内,买到别人的肌肉动作;然而你却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买到主动、买到忠诚、也不能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奉献。
企业管理的至高境界是企业制度的完善,员工热爱企业,企业里人人的主人,人人是管理者,员工自觉性极高,自律性极强,员工的主人公意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对待绩效考核,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绩效管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绩效考核仅仅是绩效管理这根管理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与其它四部分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盲目地把绩效考核当作绩效管理,不但使绩效考核的作用大打折扣,而且也会对绩效管理产生抵触情绪,无法体现绩效管理的价值。
绩效管理则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所期望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即通过持续的沟通和规范化的管理不断提高员工和组织绩效、提高员工能力和素质的过程。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克服自身的缺点,转变思维方式、换位思考、开拓创新,用所掌握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实践,制定适合本处里的先进管理方法,做好集团的安全保卫工作。
纪检监察部保卫处龚亚旗篇二:台塑精细化管理培训考察心得台塑精细化管理培训考察心得张建新董事长XX年10月29日至11月5日,福建省国资委组织省属企业管理人员赴台参加?向台塑学习精细化管理?培训班,培训期间台塑高层管理人员亲自授课,并组织参观了设在高雄的仁武台塑公司。
台塑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介绍随着公司德阳新基地的建成竣工,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及生产组织模式已滞后于公司发展的需要。
作为总公司组织变革的试点企业,公司一方面积极按照总公司的安排部署实施组织变革,另一方面,继续大力推进“三个转变”,提升公司的竞争实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搬迁德阳新基地之际,特把台湾塑料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介绍给广大的干部职工,以学习和借鉴。
为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根据集团公司党组总体部署,在国资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石化先后二期赴台塑考察,台塑高管层又到中国石化进行了回访交流,取得了预期效果。
其中,第一期考察团以刘运总会计师为团长,总部发展计划、财务、人事、物装等部门领导,以及部分企业领导参加,于2月19-27日对台塑的整体管理情况进行了考察。
在第一期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塑造中国石化特色管理模式”的总体安排,集团公司第二期赴台塑学习考察团在树林总经理和春光副总经理的带领下,分为管理架构、管理控制、公共事务、生产经营等四个专题小组,于8月10-18日赴台塑进一步深入考察学习。
现将台塑的基本情况和管理经验介绍如下:一、台塑在公司发展、治理和运营方面的基本情况王永庆于1917年1月18日出生在台北县新店,祖籍福建省安溪县。
1932年,15岁的王永庆在嘉义米店当学徒,2年后,向父亲借200元旧台币开办米店。
1954年,王永庆成立福懋塑料公司(后更名为台湾塑料公司,简称台塑),生产PVC。
经过55年的发展,台塑已形成以炼油化工为主,电力、电子、钢铁等产业并行发展的跨国公司,员工94268人。
2008年营业额为21705亿台币(折合人民币4838亿元),利润186亿台币(折合人民币41亿元)。
在55年的发展过程中,台塑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分级管理、层次清晰,各行其责、运行流畅。
这主要体现在:(一)用心务实、永续经营的发展历程。
台塑1954年创立以来,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54-1967年的自然成长阶段,从1954年日产4吨PVC的小厂起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实现多角化经营。
台塑成功之道——台塑管理模式台塑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在於台塑集團的締造者,在台灣被稱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在台塑持之以恆地推行一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極其完善的"台塑管理模式"。
什麼是"台塑管理模式"?王永慶比喻說,以一棵樹為例,樹的上面有樹幹枝葉,下面有根,根中有大根與中根,連接中根的還有很多細根。
樹的生長是靠細根吸收養分,經中根、大根而到整棵樹,才能長得枝葉茂盛。
而人們注意的,往往只是茂盛的枝葉而忽略了看不見的根部,使事務的管理趨於合理化。
台塑管理模式的最大特色就是"只求根本,不問結果"的求本精神。
台塑集團管理機制的發展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在1967年以前,當時集團主要是以台塑、南亞、新茂木業三家核心子公司為發展重心,集團主要由領導人王永慶來主導監督與協調,並無正式的集團管理制度與組織。
到了1968年,此時集團規模擴大,子公司間業務關係漸趨複雜,需要建立較正式的協商與管理制度,台塑成立集團總管理處來對子公司進行監督、控制並提供專業服務。
1970年,由於台化建廠規模龐大,組織及產品複雜,管理又未能走上軌道,造成連年虧損。
但是這一切,外界並不了解。
王永慶讓其弟弟王永在前往台化進行整頓。
王永在經調查發現:台化生產化纖毛毯所用的是縲縈棉,生產縲縈棉的原料是來自山區林場的枝梢殘材。
從原料到成品,分別成立十幾個工廠。
每個工廠負責一道工序,廠與廠之間銜接緊密,連續性強。
本來,這種生產方式非常符合大生產的需求,但是,由於各廠都沒有獨立計算成本,對於上一道工序的產品,不論成本高與低,質量好與壞,統統照單全收,於是成本層層累積轉移,造成了公司虧損累累。
沒有人對此事負責,沒有人知道應該負什麼責任,也沒有依據可以追究誰負什麼責任,導致這種結局的根源在於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王永在了解情況時,各廠主管都堅持自己單位是賺錢的,氣得王永在衝著那些主管說:"大家都說賺錢,事實上公司在虧錢,難道錢是我拿去了?"王永在急得不知從何下手。
台塑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介绍文化理念-—从“勤劳朴实、刻苦耐劳”到“追根究底、止于至善",再到和下游客户“共存共荣"、“回报社会、永续经营”.推进—-“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电脑化”.随着公司德阳新基地的建成竣工,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及生产组织模式已滞后于公司发展的需要.作为总公司组织变革的试点企业,公司一方面积极按照总公司的安排部署实施组织变革,另一方面,继续大力推进“三个转变”,提升公司的竞争实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搬迁德阳新基地之际,特把台湾塑料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介绍给广大的干部职工,以学习和借鉴。
为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根据集团公司党组总体部署,在国资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石化先后二期赴台塑考察,台塑高管层又到中国石化进行了回访交流,取得了预期效果。
其中,第一期考察团以刘运总会计师为团长,总部发展计划、财务、人事、物装等部门领导,以及部分企业领导参加,于2月19-27日对台塑的整体管理情况进行了考察。
在第一期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塑造中国石化特色管理模式”的总体安排,集团公司第二期赴台塑学习考察团在树林总经理和春光副总经理的带领下,分为管理架构、管理控制、公共事务、生产经营等四个专题小组,于8月10—18日赴台塑进一步深入考察学习。
现将台塑的基本情况和管理经验介绍如下:一、台塑在公司发展、治理和运营方面的基本情况创立于 1954 年的台塑集团,从世界最小规模的 PVC 粉生产厂起家,逐步成为在世界石化产业占有一席之地的跨国企业,在多项领域位居领先地位. 2009 年集团营收高达人民币 3000 多亿元,占台湾 GDP 的 11.8%,是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
在了解了台塑集团的基本情况,让我们一起再看看,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的传奇一生.1916 年 1 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15 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16 岁,用父亲借来的 200 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1954 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 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 (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 9 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部资本额在 1984 年就达 45 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 30 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 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