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集团经营管理-A
- 格式:pptx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76
台塑的管理制度与异常管理编者按:随着商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不少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增长困境。
对于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喧嚣一时的多元化与专业化之争并没有触及到问题核心,我们不妨从那些成功突破困境的世界级优秀企业身上寻找答案。
台塑集团(以下简称台塑)是台湾最大的民营工业集团,也是世界最大的石化企业之一,经营领域横跨塑胶、化纤、货运、机械、医疗、教育等。
从一家小塑胶厂起步,发展到今天,台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台塑近60年的管理实践中,其创始人王永庆始终认为,企业永续经营主要靠制度。
他甚至说,台塑95%的利润都是内部管理合理化的结果。
可以说,持之以恒地推行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是台塑成功的秘决。
在王永庆的带领下,台塑的管理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较好地融合了西方的科学管理方法,依据其治理结构确定了责任明确、执行到位的运行模式,在管理方面实行严格有效的制度管理和异常管理,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电脑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管理创新之路。
循着台塑的发展轨迹,让我们来看一下,台塑的管理机制是如何在追求合理化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完善的。
从“乱”到“治”在1967年以前,台塑主要以台塑、南亚、新茂木业三家核心子公司为发展重心,集团的经营事务主要由领导人王永庆来主导监督与协调,没有正式的管理制度与组织。
到1968年,由于集团规模扩大,子公司间业务关系渐趋复杂,迫切需要建立较正式的协商与管理制度。
于是,台塑开始在集团成立总管理处来对子公司进行监督和控制,并提供专业服务。
1970年,由于台化建厂规模庞大,组织及产品复杂,再加上工厂管理极为混乱,造成连年亏损,于是公司开始从管理上进行整顿。
公司高层在对台化进行调研时发现:集团从原料到成品上下游工厂居多,但由于各厂都没有独立的成本和质量考核,造成各厂成本层层转移累积,且责任无法追究到人,造成亏损,而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源在于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集团开始以会计成本核算为基石,着手为各单位建立“责任中心和利润中心”制度,核算各厂盈亏情况。
王永庆:台湾石化大王的经营管理探索王永庆的理念和思想,真是有如登上了高耸入云的台北101大厦,顿时有了101种心情。
王永庆的“台塑集团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自己的工业化道路”:一个偶然事件催生了一个塑胶加工企业;一个单个的塑胶加工企业又整合成了一个石化产业;而一个单个的石化产业却彻底改变了台湾的石化事业;如今,台塑集团发展成了台湾企业的典范。
1. 管理合理化的关键是推行单位责任制在台塑集团近60年的管理实践中,王永庆始终认为,企业永续经营主要靠制度。
他说:“管理合理化对于企业营运而言,好像是铺设顺畅而有系统的轨道,促使企业各项事务工作,都能在轨道上顺利运行,并且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因此它是一项基本的建设工作,攸关企业的发展前途至巨。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王永庆主要透过制度设计来激发管理者的责任感。
他后来把这一套做法自称为单位责任制,并且认为此一做法是确保台塑集团实现永续经营的一剂良方。
单位责任制也叫责任中心制。
王永庆推行此一制度的目的是,在赋予各单位主管充分的经营决策自主权的同时,也下放提升该单位经营绩效的责任,以便使管理者摒弃官僚作风并改以企业家精神做事。
为强化此一制度的作用,王永庆还要求企业对管理者成绩考核的依据主要应该基于其贡献度,而不仅仅是其管理技能或专业能力。
至于后者,王永庆说,最好当成是其首次聘任时的考核指标,一旦走上了管理工作岗位,贡献度差不多就是唯一标准。
在台塑集团,产销活动基本上是以事业部为单位展开的。
事业部经营的原则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且以事业部经理为中心,独立运作,因此它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可以自行提出投资计划及人事调配计划,自行制订产销计划、营业政策和产品售价等等。
后来,随着各事业部规模的不断壮大,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为使其经营责任更加明确、合理,王永庆遂下令将各事业部以厂别或产品别再划分为若干个“利润中心”,独立计算其损益,并透过会计做投入与产出分析,衡量其经营绩效,以便于各单位甄别各自的责任归属。
台塑企業企管系許雨喬2005.11.20一.大綱台塑專業營建部門自成立以來,舉凡企業內各類廠房、醫院、校舍、辦公大樓、工業區以及港區等之興建、擴建以及維護修繕等;營建部在規劃設計與監造等階段,均秉持著工兵部隊開疆闢土、打第一仗、立第一功的精神,為台塑企業之永續經營與版圖之拓展,立下無數汗馬功勞。
尤其六輕麥寮工商綜合港之填海造地工程,在極端惡劣的天候環境下與海爭地,短短幾年間即蒼海變桑田,發電廠、煉油廠、輕油裂解廠、晶圓廠、汽電廠、重工機械廠以及油品儲存槽等工程陸續完工營運;期間,工程之艱鉅、品保之確實以及進度管理之效率,更為國內營建工程史上寫下最為璀璨與輝煌的一頁。
台塑營建部之成立有其獨特的企業需求與文化背景,相較於國內其他產業,甚少有類似的專責部門職司營建業務。
多年來,台塑營建部之管理型態,亦自然承襲了企業內追求「合理化管理」的理念以及「追根究底」、不斷「檢討改進」以達「止於至善」的精神;無論在工程行政、招標作業、資材請購、商情資訊、圖說規範、異常反應以及驗收標準等各方面,均已發展出相當完善、務實且嚴謹的管理機制。
二.內容台塑企業為建立一完善制度作為企業經營之準繩,同時藉由不斷檢討改善,以謀求經營管理合理化,達成提高企業經營績效之目的,長期以來極相當重視管理幕僚機能之強化。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公司,不論規模大小皆有其制度存在,然制度設定時有無經過深入檢討,能否符合實際需要,實施以後有無再行研議是否有窒礙難行之處,並即予改善修訂;另一方面,執行人員有無充分發揮應有之工作機能,能否主動發掘並反應異常,俾據以改善等,方是管理機能可否發揮的關鍵所在。
凡此種種,均需有相當專精之幕僚人員負責推動,始能獲致良好效果並竟其全功。
總經理室針對各項管理機能之需要,再分設有生管一組、二組、三組、營業、資材管理組、資材審核組、工程管理組、財務管理組、人事管理組、專案改善組、土地組、辦公室自動化組、電腦處及公共關係組等。
台塑集团企业经营理念1经营理念勤劳朴实止于至善永续经营奉献企业文化的,可以说是经由经营理念长期孕育而成。
而台塑企业的经营理念,归纳起来,就是以「勤劳朴实」的态度追求一切事物的合理化,并且以「止于至善」做为最终的努力目标.由于客观环境变动不拘,事实上任何事物是永远达不到「至善」之境,但是经由全体永无休止的追求,乃构成推动企业不断提升经营绩效及竞争条件的原动力,企业乃得以不断,达到「永续经营」之目的,同时基于「取之于,用之于」之宗旨,持续「奉献」。
以勤劳朴实态度,追求管理合理化在台塑企业的经营理念中,向来十分重视「勤劳朴实」的精神.所谓勤劳,在不同的时代,基于客观环境条件的转变,应该有不同的内涵。
处在现代,所谓勤劳,其实质含意应该是兼指勤于运用脑力智慧的力量;所谓朴实应该是简朴的生活习性和的工作态度。
对于企业的经营而言,就是必须以的态度和追根究底的精神,透过不断的检讨改善,点点滴滴谋求管理合理化。
所以我经常提醒台塑企业的**级干部,强调管理合理化是永无止休的追求过程.至于经营者能不能长期持续致力于此,殚精竭智为建立企业可长可久的坚实基础而努力,永,基本上可以说是系于其所秉持之理念。
如果经营企业纯粹只是为了赚钱,那么当它在赚到庞大财富以后,由于目标已经达成,在经营态度上就有可能因为感觉满足而导致松懈,甚至因而造成衰退。
反之,如果经营企业能够同时兼顾本身利益的追求,以及对于的贡献,才有可能基于对的使命感,持续不断努力追求更为良好的经营绩效,在赚取利益的同时,也同步对于作出更大贡献。
所以企业经营所追求者,应是在于创造需要的满足,以此作出实质贡献,并且在辛苦工作过程中开发管理的智慧,藉此谋致良好的营运绩效。
管理合理化对于企业的营运而言,好像是铺设顺畅而有系统的轨道,促使企业**项事务工作,都能在轨道上顺利运行,并且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因此它是一项基本的建设工作,攸关企业的前途至巨。
另一方面,管理合理化固然极端重要,但是由于缺乏客观明确的衡量标准,不像生产在线,有生产数量及产品质量可以衡量生产效率,因此容易遭到忽略,甚至不知从何着手。
台塑大王经营管理成功之道案例一个成功挤身世界500強企业,它的成功秘诀是什么?铸就企业辉煌的经营管理之道又有哪些?是否有可供探究的规律,我认为一定有许多促其成功的特色经营管理之道,让我们总结学习,供企业借鉴之用。
世界成功企业的秘诀与宝贵经验,成就了哈弗工商学院MBA丰富的教学案例就是最好的说明。
如果说企业创业诞生之初,它在注冊时只是一个自然企业法人,一个载体躯壳,尚不具备成长壮大与快速发展的条件,只有具备确立起企业经营理念的灵魂---企业文化,构建起企业基础管理的神经脉络---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企业才具备一个充滿活力勃发健康法人。
因此,一个成功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成熟稳健形企业,不仅有载体躯壳---生产作业场所,更应有注重塑造的企业文化---灵魂理念丶价值观,健全法人必须的经络脉稍---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制度。
才能确保企业稳健经营,发展永续,经受市场风浪洗礼,立足于市场竞争挑战不败之地!中国台湾的著名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已故王永庆先生,祖籍福建安溪,被誉为中国的“经营之神”。
台塑集团目前旗下辖南亚、台塑石化、塑胶工业、南亚科技丶华亚科技等十多家核心二级企业集团,分别进行独立核算。
其中台塑石化挤身进入为世界500强企业。
2021年台塑集团营业额合计2,2632亿新台币(约800亿美元),营业利润约2500亿新台币(约90亿美元)。
台塑集团经营稳健,持续几十年保持了高额利润效益。
接下来让我们从四个方面,对王永庆先生的经营方式进行一些探究,从中发现该企业成功而具特色的经营管理之道。
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实行利润中心管理模式。
王永庆的企业利润中心管理模式:主张给予下属充分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承担该单位经营绩效的责任,使管理者摒弃官僚作风并确保以企业家精神做事,同时也十分强调员工自主管理,以期透过个人能力的发挥来增强集团整体绩效的提高。
在台塑,产销活动基本上是以事业部为单位展开的。
事业部以事业部经理为中心,独立运作,自主经营,独立核祘,自负盈亏。
台塑集团的总管理处台塑集团是如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样庞大的集团是如何组织实施,又是如何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呢?王永庆认为,经营企业应和树有细根一样,必须从最容易忽略的根源着手,才能理出头绪,使事物的管理趋于合理化。
台塑管理模式的最大特色就是“只求根本,不问结果”的求本精神。
台塑集团管理机制的发展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在1967年以前,当时集团主要是以台塑、南亚、新茂木业三家核心子公司为发展重心,集团主要由领导人王永庆来主导监督与协调,并无正式的集团管理制度与组织。
到了1968年,集团规模扩大,子公司间业务关系渐趋复杂,需要建立较正式的协调与管理制度,台塑成立集团总管理处来对子公司进行监督、控制并提供专业服务。
1970年,由于台化建厂规模庞大,组织及产品复杂,管理又未能走上轨道,造成连年亏损。
王永庆让其弟弟王永在前往整顿。
王永在经调查发现:台化生产化纤毛毯所用的是缧萦棉,生产缧萦棉的原料是来自山区林场的枝梢残材,从原料到成品,分别成立十几个工厂。
每个工厂负责一道工序,厂与厂之间衔接紧密,连续性强。
由于各厂都没有独立计算成本,对上一道工序的产品,不论成本高低,质量好坏,照单全收,于是成本层层累计转移,造成公司亏损累累。
没有人对此事负责,没有人知道应该负什么责任,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源在于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为此,王永庆把有着多年会计经验的伍朝煌从南亚会计处调至台化会计处,负责建立“责任中心”制度,即“利润制度”,也就是发挥会计功能,为各单位核算成本。
伍朝煌带领台化会计处的职员,用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为歌唱核算了盈亏情况。
伍朝煌把结果制成报表,盈利的厂用黑字,亏损的厂用红字,结果自然是红多黑少。
报表完成,王永在把亏损厂的厂长训了一顿。
此后,各单位的主管厂长纷纷主动去了解会计资料的来龙去脉,对于本厂的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
红字的单位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力求把红字改为黑字;黑字的单位则再接再厉,再求进步。
一时间,台化出现了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