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肉中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93.76 KB
- 文档页数:1
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首先,基于生物传感的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的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传感技术利用生物体如细胞、酶等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生物分子作为传感器材料,可以实现对农兽药残留的高效检测。
例如,利用抗体或核酸等生物材料构建的免疫传感器和核酸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农兽药残留物的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检测。
其次,化学传感技术也是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化学传感技术主要包括色谱、质谱、电化学和光学等方法。
其中,色谱和质谱技术由于其高分离能力和灵敏度,被广泛应用于农兽药残留的分析检测。
电化学方法基于农兽药残留物与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特性,通过测量电流、电势等电化学信号实现残留物的检测。
光学方法则利用农兽药残留物与特定光子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监测光学信号的变化实现对农兽药残留物的检测。
此外,物理传感技术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物理传感技术主要包括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和纳米技术等。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通过在基底表面引入金属纳米颗粒,使分子的拉曼信号得到增强,实现对农兽药残留的高灵敏度检测。
纳米技术可以利用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如表面增强效应、荧光效应等,实现对农兽药残留物的高灵敏度检测。
例如,利用金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效应可以实现对一些农兽药残留物的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样品前处理的复杂性、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等方面。
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还包括发展更加简便、高效、经济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提高检测速度和准确性等。
综上所述,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基于生物传感、化学传感和物理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将为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提供更加可靠、高效的方法。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研究
动物源性食品是指来源于动物的食品,包括肉类、禽蛋、乳制品等。
由于现代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保证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健康,常常会给动物喂食一些兽药。
兽药在动物体内代谢产物残留于食品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兽药残留检测是保证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兽药残留检测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
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
物理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技术来测定兽药残留的数量和种类。
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利用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技术来测定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这些方法在兽药残留检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摄入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物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二是长期摄入兽药残留物可能会引起慢性疾病,如肿瘤、癌症等。
研究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三、兽药残留防控技术的研究。
为了减少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物,需要在养殖过程中加强管理,合理使用兽药,并及时排除兽药残留。
兽药残留防控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兽药残留检测研究对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推动食品安全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或避免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这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也有利于食品质量的提高。
兽药残留检测研究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促进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发展。
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危害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近期,因兽药残留引发的治安案件屡见不鲜。
社会各行业对畜禽产品的食品安全出现了信任危机,食品安全信任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为此,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兽药残留带来的风险。
为此,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描述了兽药残留的风险,然后分析了当前工作中较为常用的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为今后的兽药残留检测任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我国是世界上畜禽产品的生产加工与消费大国。
随着经济发展,为了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我国生产贸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近几年以来,各地区因兽药残留问题引发的安全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所以,人们对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所产生的信任危机正在严重影响我国畜牧产业的发展,更制约了我国畜禽产品出口的“瓶颈”。
为了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少不了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是推进畜禽产品标准化、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提升我国畜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分析兽药残留的危害性随着现代畜牧养殖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集中化,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等的使用已成为保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幸的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经济效益,药物滥用在养殖业中普遍存在,兽药滥用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摄入后会影响人体健康,造成兽药残留,兽用食品中兽药残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1]。
(1)能够危害人体健康畜禽产品兽药残留超标会破坏人体内的肠道菌落平衡。
由于人体消化系统中生物菌落的类型相当多样化,这些菌落能够有效防止消化器官受到过度刺激,并稳定肠道内生态平衡,保护人体肠道健康。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如果大量的使用抗生素,那么敏感菌株便会逐渐产生强耐药性。
这些菌株随着畜禽产品进入人体,依靠普通药物一般难以有效消除,而且这类细菌会干扰后续的诊断治疗,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2)能够污染生态环境在畜禽的实际养殖过程中,若长期不当使用兽药,那么极有可能会在粪便中留下一定量兽药,有些药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会轻易降解,因此会保留一定的作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更会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构成潜在危害[2]。
X u m u s h o u y i近年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这也对食品检测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兽药检测,在这样的背景下需积极应用各种高效检测技术,不断提升检测效果,因此才能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基于此,本文首简单阐述了兽药残留检测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当前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兽药残留检测的重要性近年我国出现了很多次和食品安全有关的事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和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兽药残留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因此做好兽药残留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
近年我国家兽药残留检测方面有了非常显著的进展,极大提升了是要材料检测水平,主要体现在生物学检测和理化检测两方面,因此为了推动兽药残留检测的不断发展,还需要从这两方面出发展开分析。
二、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1、生物学检测当前的生物学检测中主要应用的有免疫分析和生物学分析两种方法,接下来本文将分别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1)免疫分析检测法免疫分析检测法建立在抗原抗体特性以及可逆性结合反应的基础上,可以快速筛查食品中的兽药残留物质。
一般兽药都有着非常小的分子量,无法通过免疫原性对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进行刺激,所以只能通过人工合成抗原的形式,检测生物体内的兽药含量,当前免疫分析检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酶免疫检测法这种检测方法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可以利用酶对兽药进行标记,操作过程非常简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出猪肾内氮哌醇、氮哌酮、乙酰丙嗪等药物的残留量,也可以对牛奶中四环素类药物的残留量进行精确判断。
目前这项技术早已商品化,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兽药残留检测当中。
②荧光免疫检测法这种检测法的标记物为荧光物质或潜荧光物质,过去在使用过程中激发荧光所使用的是普通光,但容易受到干扰,近年号荧光偏振、荧光猝灭、时间分辨荧光等荧光免疫检测法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这项技术的灵敏度。
③胶体金免疫检测法这种检测方法将胶体金颗粒作为的标记物,可以快速检测出兽药残留。
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王小清1许燕贞2(1.武汉市黄陂区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武汉430300;2.晋江市农业农村局福建晋江362200)摘要本文从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的意义、兽药残留的危害及种类、检测技术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当前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兽药残留检测的意义危害检测方法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31(2024)01-0033-05R es earch progres s on vet eri nary drug res i dues and t hei r det ect i on m et hods i n l i ves t ock and poul t ry product sW ang X i aoqi ng1X u Y anzhen2(1.W uhan H uangpiD i s t r i ctPubl i c I nspect i on and Tes t i ng Cent er,W uhan430300;2.J i nj i ang A gr i cul t ur e and R ur alBur eau,Fuj i an Ji nj i ang362200)A bs t ract Thi s ar t i cl e el abor at es on t he si gni f i cance,har m,t ypes,and det ect i on t echni ques of vet er i nar y dr ug r es i dues i n l i vest ock and poul t r y pr oduct s,i n or der t o have a com pr ehens i ve under s t andi ng oft he cur r entr es ear ch pr ogr es s on vet er i nar y dr ug r es i dues and t hei r det ect i on m et hods i n l i ves t ock and poul t r y pr oduct s.K ey w ords V et er i nar y dr ug r es i due H az ar d D et ect i on m et hod1兽药残留检测的意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升,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牦牛的养殖过程中,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极易受到饲养环境、管理方式以及杂交方式的影响。
因而,养殖人员应当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选择适宜的放牧方式,发展人工种草,不断提高牦牛的繁殖性能,只有这样,才能为牦牛养殖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陈晓霞.牦牛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10):77.[2]王金辉.牦牛生长影响因素和相关改善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08):89.鸡肉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郭禹(山西省饲料兽药监察所太原030001)摘要:随着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也层出不穷,鸡肉中的药品残留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焦点。
目前我国的鸡肉检测技术主要有超临界流体萃取、加速溶剂萃取、毛细管固相微萃取等。
文章对这些鸡肉检测方法的原理以及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兽药残留的基本概念是动物生前所服用的药物没有得到分解或者消化,而是残留在动物的器官或是其他身体组织内。
现阶段所能发现的残留药物主要分为抗生素、抗病虫药物、激素类药物以及促进生长发育的药物等。
由于残留药物的种类过多,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因此就需要提高对鸡肉中残留药物的检测技术水平。
1检测前期的样本处理技术1.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传统的检测技术中,因为硬件水平较低以及操作的流程比较麻烦,因此就导致了检测的结果不准确,甚至是差距过大的结果。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比较先进的处理技术也随之产生。
例如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处理技术,它们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准确性高、节省成本等优点。
在一般情况下,超临界流体萃取使用的是二氧化碳来作为萃取剂,然后将样品中所需要检测的物质逐一地分离出来,这种处理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提取技术能够缩短接近一半以上的时间,而且减少了化学药品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化学药品对于样本的影响。
这种技术比较适用于结构复杂的样本或者是性质不稳定的样本等。
禽肉中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作者:李政轩徐英豪高宝龙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22期摘要:禽肉已经成为我国第2大肉类消费品,随着禽类饲养过程中不合理的使用兽药,导致兽药在禽体内的高剂量残留现象不断发生,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探索对禽肉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介绍的苏丹红类药物残留检测技术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化学发光分析法,核酸适体技术,人工模拟抗体。
关键词:禽肉;药物残留;检测技术中图分类号:S86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79禽肉因低脂肪、高蛋白、低胆固醇、低热量、价格低廉,是国内外消费者最青睐的食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禽肉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2015年我国禽肉占整个肉类消费比例高达18.4%,已经成为我国第2大类肉类消费品[1]。
但是在禽类饲养过程中使用大量兽药来预防疾病以改善产品的品质、增加产量,然而乱用兽药、不合理地滥用导致兽药,导致禽体内的高剂量药物残留,不仅损害人们的健康,而且影响我国禽产品的出口,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了有效控制禽类中兽药残留,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因此探索对禽肉中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高效液相色谱法我国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苏丹红药物的一个主要依据是欧盟标准。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如下优点:适用范围宽。
无论何种形式的样品,都可以用本标准对食品中药物进行检测。
高提取率。
对于纯油基的样品直接用正己烷溶解,可使提取效率达到95%;而对于水基的食品,用水和丙酮分散,再用正己烷提取,也可使提取效率在85%以上。
高浓缩倍数。
首先获得纯净的目标化合物的洗脱液,然后以任意比例进行浓缩,进而可以获取纯净的目标化合物,这样既可大大降低检出限,也不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利用本方法可以除去内源性干扰,也可以发挥出色谱准确定性及定量性的优势。
2 化学发光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CL)就是基于化学发光强度和被测物含量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化学发光现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方法不用复杂的光源和色散装置设备,因而避免了光源不稳定性,避免了散射光、杂散光的干扰。
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食品安全关系着人类身体的基本安全。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许多商家为达到利益最大化,不惜采取一些违规违法的手段来降低成本。
众多问题食品安全之一的农兽药不规范使用成为重灾区。
根据全国食品样品监督抽检通告显示2017 年第二季度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问题占不合格总数的22.0%,比一季度高7.0 个百分点,其趋势并不乐观。
因此,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研究快速、简单、高灵敏度、大批量检测食品的农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快速检测技术概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指在对食品进行检测时,一般实验室快速检测要求包括样品制备在内,能够在2 小时以内出具检测结果;现场快速检测能在30 分钟内出具检测结果。
现有的实验室精密仪器分析方法准确度、灵敏度很高,稳定性好,但是检测成本高,对检测人员要有完整的系统的培训和经验要求,尤其对检测环境要求严苛,检测时间过长,无法满足大批量样品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
因此,快速?z 测技术以其检测速度快、时间短、成本低、对检测人员要求低等特点,正逐渐成为食品安全检测中的主流技术。
常用快速检测技术酶抑制法。
酶抑制法是利用农药可特异性地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且抑制程度与农药浓度和颜色变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或测定酶与某种特定化合物反应的物理化学信号的变化,即可判断是否存在农药残留。
目前市场上已出现较为成熟的农残检测方法或设备,例如速测卡法(纸片法)、比色法(分光光度法)、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等。
该方法操作简便,对人员专业要求低,30min 即可出结果,适用于现场大批量样品的初步筛查;但其仅限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且酶活易受温度、pH 、样本基质等因素的影响,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
使用时应符合方法对样本的选择性要求。
免疫分析方法。
(1)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研究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动物源性食品已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兽药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兽药残留的问题,这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兽药残留进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主要介绍兽药残留检测的相关内容。
一、兽药的分类兽药是指用于畜禽的预防、治疗和促生长的药品。
按用途可分为预防用药、治疗用药和促生长用药。
按药物组成可分为化学合成兽药、植物提取兽药和生物制品兽药。
其中,化学合成兽药是应用最广的一类。
常见的化学合成兽药有抗生素、激素类药物、麻醉药和驱虫药等。
二、兽药残留的危害动物使用兽药后,其体内会残留一部分药物。
如果这些药物超出了安全限量,就会对人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如导致过敏反应、免疫功能下降、肝肾损害甚至致癌等。
另外,某些兽药还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对水体造成污染。
三、兽药残留检测的方法为保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要对兽药残留进行检测。
检测兽药残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兽药残留检测的一种方法。
它优点是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同时检测多种兽药残留,且不用预处理样品即可进行分析。
气相色谱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
它可以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因此适用于检测一些挥发性的兽药。
3. 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试剂盒中的抗体与兽药残留产生特异性结合反应,通过测定反应产物的吸收值来判断样品中兽药残留的情况。
4. 荧光法荧光法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
它利用兽药与荧光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测定反应产物的荧光强度来确定样品中兽药的含量。
荧光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的优点。
兽药残留检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兽药的种类繁多,且不断更新换代,检测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另外,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和分析仪器也是影响兽药残留检测的因素之一。
肉类食品中兽药残留快速检测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的公共安全问题。
在动物养殖过程中出现了使用替代品种代替重点监管兽药和不同类别、功效的兽药同时饲喂的新现象,动物源性食品中出现了多类别兽药、多残留的新问题,给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
本文就将对肉类食品中兽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肉类;兽药残留;检测;研究目前,市场中,很多的商家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一些禁用药物被非法添加在饲养动物中来提高肌肉生长速度或者保持肉中的水分。
这种方式虽然增加了肉的重量,但是其药物将可能残留在肉中,会严重的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所以今年来,肉食品的兽药残留的检测工作被人们重视起来。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面我就将从不同的层面对肉类食品中兽药残留快速检测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
1概述1.1食品安全现状近年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也出现了很多的食品安全事故,比如2013年欧洲惊爆马肉假冒牛肉的丑闻,对于我国来说,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自“三聚氰胺”中毒事件之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出来,比如染色馒头、地沟油、人造猪血、皮鞋明胶等等。
这些安全事件不仅给受害国家和地区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的危及到人类的健康,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恐慌,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安全问题。
1.2肉制品兽药残留对人类的危害兽药可以添加到动物的饲料中来预防以及治疗动物的很多疾病,很多的药品可以起到加速动物生长的作用。
比如可以加速蛋白质沉积,降低脂肪在屠体沉积来增加瘦肉率。
但是在肉制品以及其它动物源性食中兽药的代谢产物残留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有些残留会引起食物中毒,造成伤亡。
1.3兽药对肉制品质量的影响药物在动物上使用,或多或少的都要影响到肉品质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食用价值。
比如对于促生长剂的使用,使得结缔组织增加、肌肉内胶原质的不溶成分增加,导致肉品难以咀嚼。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畜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为了防止群体染病事件的发生,同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养殖过程中兽药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逐渐被扩大化,国家对于兽药的安全使用有很多规定,但因为养殖者对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不了解或受到利益的驱动,滥用、误用兽药,极易造成兽药残留超标。
食品安全监控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但兽药残留依然是动物源性食品中安全监管的重点和热点。
我国国家标准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1],但是这些方法存在预处理复杂、需要配备昂贵的大型仪器、操作繁琐、对人员素质要求高、试验成本高等缺点,不利于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场快速检测;而一些快检技术具有快捷、简便、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运用。
对近几年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酶联免疫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拉曼光谱检测技术等快速检测技术,并对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分析领域中,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 免疫技术酶联免疫技术酶联免疫技术是由免疫技术与现代测试手段相结合而建立的一种超微量测定技术[2],对于兽药残留的检测一般采用3种竞争分析模式,即抗体包被直接竞争、抗原包被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3]。
Wang L等人[4]进行胶体金吸附和酶联免疫吸附交叉试验,这种方法获得良好的相关性,可以快速测试动物源食品中14种磺胺残留。
王忠斌等人[5]建立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残留的直接竞争ELISA分析方法,快速检测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兽药中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王自良等人[6]研制的苯巴比妥ELISA试剂盒,线性检测范围广,达~ng/mL,灵敏度高,检测限低。
王选年等人[7]研制的盐酸克伦特罗ELISA试剂盒,线性检测范围为~ng/mL,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莱克多巴胺及多种抗生素均无交叉反应性。
鸡肉组织中四环素类兽药残留检测研究与分析为更详细了解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鸡肉组织中四环素类兽药残留情况,本文对国家标准GB/T6682-2008采用的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改良。
采用固相萃取法对鸡肉组织中的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残留同时进行提取、净化、富集、检测。
标签:鸡肉;兽药残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研究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一类广谱性抗生素,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可起到抑制杀菌的作用,因而被广泛的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微量添加在饲料或动物饮水中则用于预防疾病,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等。
久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引起畜禽等动物机体的正常菌群减少,导致动物体内维生素缺乏,后经食物链循环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损害。
因此,检测鸡肉组织中四环素类残留量对保障人体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根据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特性,采用HLB小柱作为固相萃取柱,用Mcllvaine-Na2EDTA缓冲溶液对鸡肉组织进行低温提取,并对GB/T6682-2008采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研究改良,运用于鸡肉组织的检测,建立了一种加标回收率高、灵敏度更高、检测结果更准确的检测方法。
1.材料与方法1.1样品来源本次研究于从临邑县不同地区市场随机购买12只肉鸡,每只肉鸡体重为2.0~2. 5kg,屠宰后取肌肉组织置于封口袋内,逐一标记,并保存在3℃的恒温保温箱里待检测。
1.2仪器设备高效液相色谱仪、旋涡振荡器、移液枪、固相萃取柱、0. 45 um微孔滤膜等。
1.3试剂盐酸土霉素、盐酸强力霉素、盐酸四环素、甲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柠檬酸、磷酸氢二钠氢氧化钠等。
1.4限量标准2.实验方法2.1 Mcllvaine-Na2EDTA缓冲溶液的配置分别称取1. 29g柠檬酸,1.09g磷酸氢二钠,3.72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于烧杯中,用90mL去离子水溶解,并用氢氧化钠调节pH=4.O±0.5,转移至lOOmL容量瓶中,并定容至lOOmL,摇匀待用。
畜禽肉制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畜牧、水产等养殖业应用广泛,但由于其给药过程中仅有一部分药物能被生物体吸收转化,并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除体外,大部分的药物则以原型药物的形式经生物体进入自然环境,因此对各类畜、禽产品氟喹酮类抗生素残留量的检测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和检测机构的重视。
本文将综述氟喹诺酮药物残留的重要检测方法,并阐述我院关于肉类食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联用技术;固相萃取1 氟喹诺酮类药物介绍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开发出来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代表产品有诺氟沙星(Norfloxacin hydrochloride)、氧氟沙星(Ofloxacin)、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恩诺沙星(Enrofloxacin)、盐酸沙拉沙星(Sarafloxacin hydrochloride)、加替沙星(Gatifloxacin)、巴洛沙星(Balofloxacin)等。
氟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其有结构相似、取代位点多、抗菌谱广、药物活性高等特性而受到广泛的应用。
上述常见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结构式如图1所示,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可直接作用于细菌的细胞核,通过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使旋转酶不能在DNA的双链上引入切口,进而从分子机制上破坏细菌的代谢和增殖,如此既能杀灭细菌也能抑制细菌繁殖。
图1 几种常见氟喹诺酮药物的分子式欧盟自1999年开始对动物的肌肉、肝和肾中氟喹诺酮类兽药残留量规定限值;在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出口的动物源性食品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残留量实施监测,将检测残留限量控制在0.05mg/kg以内。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规定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牛、猪、禽等可食用肌肉组织中的允许残留量为0.2mg/kg。
我国虽然对喹诺酮类药物开发应用研究较晚,但目前氟喹诺酮类药物经过药监局批准的已经有十余种,其中主要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112020.01·试验研究 | Experimental research0 引言鸡肉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热量较低,低胆固醇,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在鸡养殖产业发展中,随着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多种动物疫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
整个养殖周期内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多种兽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
兽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善鸡肉的品质,增加产量,促进鸡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很多养殖户在兽药使用中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行为,多种类大剂量的使用兽药添加剂,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兽药添加剂,导致兽药在机体内的残留量不断增强,药物残留现象不断加重。
药物残留超标的鸡肉制品进入消费者体内后,轻者会造成严重的中毒反应,过敏反应,危害严重时还会造成致癌致畸致突变。
1 样品检测前处理技术在进行鸡肉兽药残留检测中,样品处理周期较长,操作比较繁杂,成本较高,处理的稳定性和特异性较差。
近在一定程度上为寄生虫的繁衍和传播创造便利的环境。
受到近年环境破坏严重,草地退化问题显著情况的影响,黄南州牧场范围日渐缩小,不同禽畜混牧的情况相对较为严重,加重黄南州牦牛养殖方面感染寄生虫病的几率。
此外,高原沼泽地带也为寄生虫病宿主淡水螺创造相应的栖息空间,为寄生虫病的感染和传播提供相应的媒介[2]。
牦牛养殖方面存在营养摄入不足、自身抗病能力差的问题,也会引发寄生虫病在地区范围内的传播。
3 防控措施为能在高原牦牛养殖活动中,对寄生虫病流行的问题进行合理化的控制,在实际工作中要制定合理的防控方案,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寄生虫病的流行进行管理,确保能降低寄生虫病的消极影响,促进牦牛养殖工作的稳定开展。
3.1 预防性驱虫在每年春秋季节,青海省黄南州都应该把握寄生虫免疫驱虫的关键时期,计划安排2次以上的驱虫工作,确保能对肺线虫、消化道线虫以及肝片吸虫和艾美耳球虫等进行合理的预防,避免引发寄生虫病流行问题的出现。
3.2 科学把握驱虫时机为显著提高牦牛寄生虫驱虫成效,在驱虫工作的安排方面,要尽量结合牦牛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的特点,系统解读寄生虫病动态规律和自然消长方面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驱虫工作,确保能实现对寄生虫病问题的合理化控制。
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危害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经验分析摘要:在畜禽产品安全检测过程中需要重视兽药残留检测,尤其是近些年来,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引发的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畜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因此,需要对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的具体危害进行分析,研究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为兽药残留检测工作提供可靠支撑。
关键词: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危害;检测技术前言随着畜禽产品安全事件频发,我国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在最新产品安全检测过程中,对兽药残留进行全面检测至关重要。
在畜禽养殖中,利用兽药会导致药物长期残留在产品内,一旦流入市场会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需要重视在畜禽饲养过程中的兽药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管理。
一、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危害(一)对人体的危害在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危害研究过程中,其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1)耐药性影响。
畜禽饲养过程中会利用一些兽药预防疾病,一些饲养场甚至会长时间向畜禽投喂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产生,主要表现是畜禽在生病时利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比较差,甚至会出现无效情况。
如果有人畜共患的耐药菌株,人一旦使用这一类肉类产品会导致疾病感染,对人体产生极大危害,主要表现是久治不愈,危害人体健康。
在生产过程中,畜禽产品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比较多,食用这类产品后对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从而危害人体健康[1]。
(2)致癌、致突变等危害。
一些过敏体质消费者使用兽药残留超标的肉类产品,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现象,甚至危及生命。
一些食品残留的兽药有致癌和基因突变影响,导致人体发生多种疾病。
(3)中毒反应。
在畜禽产品检测过程中,其药物残留必须严格遵照我国相关标准。
如果药物残留超过标准,食用后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损害,甚至发生药物中毒情况。
一般情况下,在畜禽产品中的兽药残留剂量并不高,也不会出现急性中毒,但是长时间使用兽药残留的畜禽产品会引发慢性中毒,甚至导致人体骨骼畸形,对人体内脏产生危害。
(4)肠道菌群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