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管理学概论

文化管理学概论

文化管理学概论
文化管理学概论

文化管理学概论

1.文化管理:是指文化活动的整体系统或者组织、团体为了达到特定

目标,不断进行的一系列有意识、有计划的协调活动。

2.文化管理学:是在对于文化活动内在规律、生产与流通过程予以把

握的基础上,对于文化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其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管理原则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研究的专门学科。

3.文化管理学的基本性质:它是一门以文化学及艺术学、出版学、新

闻学、传播学等文化类学科为基础,以现代管理学为指导,以众多相邻学科为参照和借鉴,以研究文化管理的基本规律为主旨的边缘性新兴学科。

4.文化管理学的特征:理论与应用的并重

人文与科学的互渗

动态与创新的一致

整体与地域的统一

5.中国文化管理的历史实践与特点(这题(*^__^*) 老师只划了大框)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管理主要体现为代表皇权意志的统治者的管理。

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文化管理活动主要体现在:1对于文学艺术的管

理2对于艺术教育的及图书建设的重视。

对于文学艺术的管理:1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对其中的乐舞在内容和形式上

均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实施过程中的等级差别也相当严重。2在西汉,统治者对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其一,倡导辞赋:其二,扩大乐府:

其三,发展百戏。3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地位提高,大多统治者和文论家仍然沿袭两汉的传统,强调绘画的“鉴戒”作用,重视其社

会功能。一些统治者极力推崇佛教,使之有助于维系统治。敦煌壁画

和云冈的石刻画都突出这一点;同时,乐舞地位得到加强,统治者和

士人阶层均把改造传统乐舞、重新确立乐舞的正统地位作为努力的目标。南宋时宋文帝确立了刘宋王朝的礼乐制度,梁武帝亲自完成了礼

乐的修订4隋唐时期,统治者对绘画的喜爱促进了绘画艺术发展,唐

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始置翰林院”。隋唐时期国力强盛,音乐舞蹈艺

术也达到了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的高峰,出现空前活跃和多姿多彩的景况,隋设清商署,唐增设教坊、梨园等专职机构,管理和从事乐舞活动。5宋元时期,画院制兴起,宋代各朝都设翰林图画院。6明朝初年,统治者设立画院,吸引和培养了一些宫廷画师。明代的建筑艺术是人

类建筑史上的瑰宝。明王朝对皇家建筑的实施管理非常严格,制作精

益求精。洪武35年在景德镇设御窑20座烧造供御器物。明代官府还

设有“铸冶局”专门制造兵器以及宫廷御用金属器皿。江南广大地区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为戏曲的发展造成了必要的条件,为

戏曲在社会上获得了生存基础。戏曲表演具有了商业性,对戏曲的管

理也就在商业活动的制约下进行。7在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酷爱和提倡书法,形成风尚,出现了“馆阁体”书法;清廷为显示自己的权

威和统治,重视与建筑相联系的雕塑艺术。乾隆七年内阁总管仪宾的

工布查布编译《造像度量经》,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执行,对于佛教各种偶像的姿态、服饰、比例、尺寸、座子、背光等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纺织工艺随着纺织业的发展而兴盛,清廷在各地设织造局。清廷对戏曲演出控制很严,曾在扬州专门设局,为人修改剧本,并大搞文字狱,对戏曲创作妨碍很大。

对于艺术教育及图书建设的重视:

二:历代统治者在文化管理政策上总是以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为其主导方面。

在漫长的时代封建社会,皇朝的最高统治者无不把文化活动和对其管理作为巩固和加强其封建政权统治的重要方面。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其文化政策的核心,便是强化思想与文化的统一,实行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以巩固其专制主义统治下的封建帝国政权。文化管理方面:其一,统一文字。其二,焚书。

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和所有考试都看重八股文,将天下读书人束缚在一个令人窒息的框架之内,称为统治者扼杀天才的工具。

三、民间和社会性的文化管理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得到发展。

元代的知识分子开始有了文艺社团性活动。

明代,许多画家离开宫廷来到民间,使民间美术得到较快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如“浙派”、“吴派”等绘画群体。

清代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对花鸟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四、中国古代文化管理长期处于一种无序的、自然的、缓慢的发展状态。

虽然自周代开始,我国便有一定层面的文化管理,如数千人的音乐

机构,曾有以大司乐为首的多级官员对其进行严密的管理;《诗经》的出现,也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民歌广泛采集的结果。

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领域自然也就在漫长的岁月里较为缓慢地发生着衍变,滞留在一种低水准、小规模的层面上。

五、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管理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的融入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进入20世纪后,开始了一个百废待兴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20世纪20年代一来就不断探索、建设和发展革命新文艺的道路。毛泽东同志1942年写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对文化的许多方面作了马克思主义的阐述,而且也涉及了特定的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管理活动。

1949年以后,从文化管理方面来看,它直接受到国家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均设立了由各级党的有关部门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的文化工作的庞大系统。1978年以后,党纠正了左的思想指导之后,全国的文化管理工作便迅速走向正轨,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文化的兴盛和繁荣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他们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及艺术的商品属性等思想,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管理的理论,努力适应我国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的文化理论、体制和政策,积累了大量经验,社会主义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出现了来良性运行机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党和政府及时提出了努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正确方针,特别是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为我国文化建设带来巨大推动。

6、西方现代文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相对有序的管理机制。

二、不断健全的政策与法规。

三、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

四、文化管理领域的弊端与痼疾。

7、文化管理主体系统的构成

一、国家和政府的管理

二、社会及民间的管理

三、产业与市场的管理

四、传播与交流的管理

8、文化管理者的素质与修养

1 政治素养2人文品质3 管理技能4艺术才能5经营才干6宏观能力

9、公益性文化系统

公益性文化的内涵:是与纯粹产业化和市场性文化艺术相对应的社会文化。

公益性文化的特性与意义。

特征:文化性、服务性、多元性、

意义:1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大小与先进与否,是一个国家精

神文明层次高下的重要标志。2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3努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抵御腐朽与没落文化对人民精神侵蚀的重要举措。4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在社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当代,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益性文化艺术部门的基本构成:1公共图书馆2博物馆3群众文化艺术部门4广播和电视部门5其他公益性文化艺术部门

10、文化产业系统

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

1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阶段的客观要求。2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3发展文化产业,是使中国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11、文化管理客体系统的基本特性

一、生产及商品特性

二、民族特性

三、意识形态特性

四、审美特性

12、文化的宏观管理:行政管理、经济调节、法律制约、舆论引导

行政管理:一、适时调整文化政策。二、制定文化发展规划。三、文

化市场监督

经济调节:一、加大财政投入。二、拓宽融资渠道。三、完善税收政策。四、放开文化产品价格

法律制约:一、加强文化立法。二、加大执法力度。

舆论引导:一、加大宣传国家文化政策。二、树立文化建设先进典范。

三、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四、开展新闻、文艺评论。

13、文化的微观管理

一、个人化的文化生产组织及其管理

二、工业化生产组织及其管理:

工业化文化生产组织的特点;1生产方面的创造型人才不再是组织的核心。2组织内包含尽可能齐全的生产、销售部门和细分的生产、销售环节。而且销售部门及环节要远大于生产部门和环节的设置比重。3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是集体。4使用配方程式进行产品生产。

三、专业化文化生产组织方式及其管理。

14、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价值链管理

一、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价值链

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并非仅仅通过生产而获得,而是通过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的。这些活动根据其创造价值的直接与否,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所有的这些活动及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二、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价值链管理。1打造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横向价

值链。2打造文化事业单位的纵向价值链

15、文化信息管理:定义:

既是指文化管理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有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的阶段,又是指文化管理过程中所需要和搜集的各种信息的总称。

文化管理信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管理系统的信息;二是文化管理对象系统的信息。二者集中统一,才能构成文化管理的信息系统,为文化活动的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背景和依据。

16、影视制片管理:一、策划融资期。二、拍摄前期。三、拍摄期。

四、后期制作期。五、宣传营销期。

17、演出经营管理:一选择项目、二控制创作、三营销管理、四演出统筹

18、图书项目管理;一、图书立项。二写作管理、三书稿编辑、四市场运作

19、、文化经纪管理:

经纪人,根据国家工商总局2004年8月28日颁布的《经纪人管理办法》的界定,经纪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经纪或者代理等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纪组织’.

文化经纪管理:一、选择经纪对象、二、制订发展计划。三、进行产品管理。四、整合宣传与推广。五、以人为管理之本。

文化会展管理:一、展前阶段、二、展出阶段。三、展后阶段,

20、文化管理创新的特征:1强烈的时代性特征2鲜明的实践性特征3丰富的人民性特性

21、文化管理创新的当代意义:

一、文化管理创新与可持续性发展理论

二、文化管理与发展文化生产力

三、文化与保障人民大众的文化利益

22、文化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Y一、文化管理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二、文化管理与发展文化产业

三、文化管理建与建设和培育文化市场

四、文化管理与跨文化传播

五、文化管理与现代科技

六、文化管理与国家文化安全

七、文化管理与文化体制改革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小学教育-现代教师学导论试题(带答案)2016.12-.24

小学教育-现代教师学导论试题(带答案) 1. 教师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这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 b )决定的。 A.未成熟性 B.差异性 C.主动性 D.向师性 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反映了教师劳动(a )上的特点。 A.手段 B.成果 C.对象 D.过程 3.下列哪一个不是师生关系的特点( c )。 A.对象的限定性 B.关系的规范性 C.学生的被动性 D.教师的主导性 4. 在师生冲突过程中,教师的体罚往往导致学生的( a )。 A.报复 B.逃避 C.顺从 D.自尊 5. 许多教师认为,( c )是热爱学生的较高层次的标准。 A.了解学生 B.尊重学生 C.喜欢学生 D.惩罚学生 6. 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的是(c )。 A.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 B.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 C.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D.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能力 7. 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是()。 A.可行的,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B.有意义的,但对教学能力没有提高 C.没有必要,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好学生 D.当今教育界所不提倡的 8. 对两种需要都想拒绝而又无法回避的冲突情境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正负冲突 9. 哪种情况下学校不能处分教师()。 A.体罚学生 B.因生病没来上课 C.侮辱学生 D.因缺课造成学生成绩普遍下降 10. 教师在发展期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 A.适应环境 B.学习基础知识 1 / 5

C.熟练化 D.做出创造 11.( a ),是教师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A. 学习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 学习和宣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C. 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D.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12. 在教师的培养体制中,所谓非定向型培养是指()。 A.不舍专业不分科 B.非师范学校培养 C.不确定发展方向 D.不事先联系工作单位 13. 教师对自己进行生涯设计()。 A.只能在开始工作时 B.在有了成功的愿望后 C.在快要退休时 D.在发展过程中随时可以 14. 教师在创造期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 A.适应环境 B.学习基础知识 C.教育教学能力的熟练化 D.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 15.从某种角度看,教育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所倡导的教育观念,另一类是()。 A.价值性的教育观念 B.个体所采用的教育观念 C.多数人所采用的教育观念 D.操作性的教育观念 1. 教师学是以教师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既研究教师职业与群体的演变规律,也研究教师个体的发展规律。 2. 教师的角色冲突包括适应其他职业的人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两个方面。 3.教师的地位一般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的部分。 4. 与教师道德素养相关的四大问题是: 对待工作的道德问题;对待同行的道德问题;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对待自身的道德问题。 5. 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所谓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 堂教学的导人 、。 7. 教师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既研究教师职业与群体的演变规律,也研究成长发展的规律。 8. 压力的心理反应有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认知反应。 9.在职业生涯目标的设计中,教师的自我定位包括和两个方面。 10. 生涯设计的过程包括自我反思、目标设计和成长设计三个阶段。 1.良好师生关系的人际行为模式包括那几个阶段?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和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得分 评阅人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密封线内勿答题) 姓名 学号 学院(系) 专业 年级 班(密封线内勿答题)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 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7月自考试卷_1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2003年7月自 考试卷 浙江省200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湖北自考网3月14日整理 课程代码:0064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是_______、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发展性。 2. 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包括语言传播革命、书写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_______和互动传播革命。 3. 信息侵略一旦突破了_______的防线,后果将不堪设想。 4.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中的横向方法指的是控制论方法、_______、系统论方法“三论”方法。 5. 区别和认识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可以运用_______、参与程度、传播速度、保存时间、媒介威望、传播过程等六种尺度和标准进行分析。 6. 广播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被人们称为_______媒介。 7. 求新求快、求实重尊、求知得趣、求富重乐、求近重软、求曲重奇、求深重活、求真重美是受众_______的八种表现。 8. 中国大陆在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值得重视的研究倾向是重复性、依赖性、_______、实用性。 9. 运用赞扬法要注意四点:真心诚意、明确具体、符合实际、

_______。 10. _______、符号、信息是传播媒介的三个构成要素。 11. 媒介信息的主要特征为新闻性、_______、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 12.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有补充作用、_______、强调作用、否定作用、重复作用、调节作用。 13. 对于传播者和决策者,在传播谋略策划中,最困难的不是做决策、想主意,而是充分地占有、正确地把握_______。 14. 因为新闻报道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信仰体系,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现实中完全没有成见、像白纸一般的_______报道是不存在的。 15. 意见领袖的形成因素包括价值、信源、知识面、_______、人际交往、社会地位等。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符号用来代表什么,叫做( )。 A. 符号的形式 B. 符号具 C. 能指 D. 所指 2. 亚历山大·戈德所说的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属于传播的定义的( )。

现代教师学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现代教师学导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一自我指向型_和任务指向型一两种类型。2?请说出两种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设疑式导入,温故式导入 3?请说出两种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实物直观法,语言描述法 4?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所谓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_社会适应—完美状态。” 5.动机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一种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学家把人的动机冲突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 6 ?《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7?教师考核的内容可以分为德能勤绩_四个方面。 8?我国教师现在的任用制度实行_聘任制的方法。 9?一般来说,教师的成长阶段可以分为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和创造期等四个阶段。 10?生涯设计的过程包括自我反思、目标设计成长设计—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在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所谓“本体性知识”是指( A )0 A ?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 B ?教师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开展教学的 一种知识类型,这也就是具体的教育科学知识 C ?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即教师在实现教学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D ?教师所具备的十分广博的文化知识 2?在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所谓“条件性知识”是指(B)。 A ?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 B ?教师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开展教学的 一种知识类型,这也就是具体的教育科学知识 C ?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即教师在实现教学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D ?教师所具备的十分广博的文化知识 3?在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中,所谓“教学认知能力”是指( A )0 A ?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B ?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重要的教学因素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

文化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文化管理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232013 (二)课程英文名称:Cultural Management (三)开课对象:公共事管理专业专科 (四)课程性质: 文化管理学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课程。 (五)教学目的: 通过文化管理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掌握文化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我国文化管理的科学水平,加快我国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组织、文化领导、文化决策、文化管理执行与监督、文化管理技术与方法等几个部分。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36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八)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文化概述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特点;掌握文化管理的地位、方针和原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化概述 1、文化定义 2、文化分类 3、文化结构 4、文化功能 第二节:文化管理的地位、方针和原则 1、文化管理的地位 2、文化管理方针 3、文化管理原则 第三节: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2、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3、文化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4、学习文化管理学的意义 考核要求: 1、文化定义、分类、结构和功能(识记) 2、文化管理的地位、方针和原则(识记) 3、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领会) 第二章:文化组织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组织的含义、特点;掌握文化组织类型及各种文化组织的区别;了解我国文化组织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发展前景;掌握文化组织设置的一般原则。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化组织概述 1、组织与文化组织的定义 2、文化组织特点 第二节:文化组织分类 1、文化行政组织 2、文化企业组织 3、文化事业组织 4、文化社会团体 第三节:文化组织改革与文化组织设置 1、我国文化组织改革的基本过程 2、我国文化组织改革前景分析 3、文化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电大《现代教师学导论》形考作业答案

现代教师学导论作业1(第1-3章) 一、简答题 1、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的特征是什么? 答:(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2)专业知识和技能。(3)专业训练和资格。(4)专业自主。(5)专业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6)专业地位。 2、师生关系的意义是什么? 答:(1)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3)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也影响教师。 二、论述题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倡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关键是教育和人才资源。而我国教育还比较落后,今后一定时期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质量的问题,而质量问题的根本是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理想,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需要事实具备与之想适应的素质,这些都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因此,提倡教师专业发展在素质教育过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师生互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1)双向性,在课堂情境中,既有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影响,也存在学生对教师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从师生互动而言,学生个性多样性差异为教师提供了广泛的影响源,教师因材施教其实也是学生影响教师行为的一个表现。(2)情感性,不仅情感互动是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而求任何形式的师生湖动行为都会引起师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映,情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居于核心地位。(3)同质性,课堂情境中的师生心理和行为互动的性质具有一致性。(4)非言语互动作用的显著性。师生间的非言语交流或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加非言语交流或互动能够促进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分析题 答:关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这样三点含义:第一,教师的工作是非常重要而 且非常高尚的,他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灵魂内。一个人的灵魂是好的、善良的、有智慧的,那将是非常了不起的。同时,这个隐喻也说明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因为灵魂是一个很高层次的东西,它不是知识、技能这些比较具体、可操作的东西。知识可以传授和掌握,而一个人的灵魂却是不容易出动和改变的,没有高超的艺术,是很难给人的灵魂打下烙印。第二,影响人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工作的有机性质和生命本质,他影响的饿是活生生的人。第三,作为"工程师"却带有工业生产的印记,作为工程,事先要有图纸的设计,有 同意的标准,用这种方式去影响一个人的灵魂,似乎是不恰当的、矛盾的。因而,这个隐喻带有互相矛盾的性质。相反,"园丁论"则带有农业模式的味道,是比较尊重植物自身规律的,教师起的作用只是创造生长条件。 作业2(第4-6章) 一、简答题 1、现代教师应具备哪些角色?答:(1)学生的诊断师;(2)学习的指导者;(3)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4)评价者与 激励者;(5)学生的管理者;(6)研究者;(7)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8)真善美的追求者。

文化管理学概论

文化管理学概论 1.文化管理:是指文化活动的整体系统或者组织、团体为了达到特定目 标,不断进行的一系列有意识、有计划的协调活动。 2.文化管理学:是在对于文化活动内在规律、生产与流通过程予以把握 的基础上,对于文化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其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管理原则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研究的专门学科。 3.文化管理学的基本性质:它是一门以文化学及艺术学、出版学、新闻 学、传播学等文化类学科为基础,以现代管理学为指导,以众多相邻学科为参照和借鉴,以研究文化管理的基本规律为主旨的边缘性新兴学科。 4.文化管理学的特征:理论与应用的并重 人文与科学的互渗 动态与创新的一致 整体与地域的统一 5.中国文化管理的历史实践与特点(这题(*^__^*) 老师只划了大框)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管理主要体现为代表皇权意志的统治者的管理。 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文化管理活动主要体现在:1对于文学艺术的管理2对于艺术教育的及图书建设的重视。 对于文学艺术的管理:1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对其中的乐舞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实施过程中的等级差别也相当严重。2在西汉,统治者对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其一,倡导辞赋:其二,扩大乐府:其

三,发展百戏。3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地位提高,大多统治者和文论家仍然沿袭两汉的传统,强调绘画的“鉴戒”作用,重视其社会功能。一些统治者极力推崇佛教,使之有助于维系统治。敦煌壁画和云冈的石刻画都突出这一点;同时,乐舞地位得到加强,统治者和士人阶层均把改造传统乐舞、重新确立乐舞的正统地位作为努力的目标。南宋时宋文帝确立了刘宋王朝的礼乐制度,梁武帝亲自完成了礼乐的修订4隋唐时期,统治者对绘画的喜爱促进了绘画艺术发展,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始置翰林院”。隋唐时期国力强盛,音乐舞蹈艺术也达到了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的高峰,出现空前活跃和多姿多彩的景况,隋设清商署,唐增设教坊、梨园等专职机构,管理和从事乐舞活动。5宋元时期,画院制兴起,宋代各朝都设翰林图画院。6明朝初年,统治者设立画院,吸引和培养了一些宫廷画师。明代的建筑艺术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明王朝对皇家建筑的实施管理非常严格,制作精益求精。洪武35年在景德镇设御窑20座烧造供御器物。明代官府还设有“铸冶局”专门制造兵器以及宫廷御用金属器皿。江南广大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为戏曲的发展造成了必要的条件,为戏曲在社会上获得了生存基础。戏曲表演具有了商业性,对戏曲的管理也就在商业活动的制约下进行。7在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酷爱和提倡书法,形成风尚,出现了“馆阁体”书法;清廷为显示自己的权威和统治,重视与建筑相联系的雕塑艺术。乾隆七年内阁总管仪宾的工布查布编译《造像度量经》,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执行,对于佛教各种偶像的姿态、服饰、比例、尺寸、座子、背光等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纺织工艺随着纺织业的发展而兴盛,清廷在

全国传播学概论试题_1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 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传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 A.自我传播 B.亲身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第一个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 A.李普曼 B.拉斯韦尔 C.卢因 D.施拉姆 3?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 B.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

C.第一个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概念 D?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4?霍夫兰的代表作是() A.《传播与说服》 B.《宣传、传播与舆论》 C.《报刊的四种理论》 D.《权力的媒介》 5?把符号还原成意思的过程叫() A.编码 B.译码 C.组码 D.释码 6?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的美国学者是() A.施拉姆 B.霍夫兰 C.赖利夫妇 D.拉斯韦尔 7?在控制实验中,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A.实验组B.控制组 C.测量组 D.模拟组 8?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实 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第一章 1、传播学起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直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交往”的概念。 文中并没有明确作出一个总体定义,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1)“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2)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可以说,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第二章 1、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可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符号传播时代。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4、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

现代教师学导论形考答案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1、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1、提出问题:对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预诊,提出行动改变的初步设想。 ?2、分析问题:对诊断所提出的问题予以界定,进行初步讨论,分析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 制定计划。研究小组成员必须有资料,( 与问题有关的文字、数据、图片、声像、等供问题分析的材料)。 ?3、似定整体计划:包括研究的目标研究人员的任务分配、研究的假设、搜集资料的方法 等。 ?4、制定具体计划|:根据总计划再制定具体措施,.通过有计的干预行动,要解决实际问题, 改变现状。 ?5、行动实施:在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具体计划的指导下,落实具体计划。应包括:对 参与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学握基本研究技术;按计划采取干预行动;应用有关的方法,如直接观察、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测试等手段,深入现场,收集资料,对行动后的结果进行评价。通过结果反馈来验证设想和计划是否可行、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或调整。在修改的基础上再进行第步的具体计划和行动。总之,行动研究是一种不断扩展的螺旋式结构,重要的在于求得实际问题的解决。 ?6、提出报告:在全部研究完成之后,对整个研工作做出总结。应以客观、求实、严谨的 态度,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的程度做出解释,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管理学下的团队文化

管理学下的团队文化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管理学下的团队文化 西安大学生绿色营赵荣 摘要:本文阐述了团队吸引其成员参与文化共建的过程便是组织文化传承的过程这个个人感受,结合一个猎人调动猎狗捕食的故事引出了管理学的三个层次:“科学管理——内部激励——绩效考评”,并着重强调绩效考评中的两种测评方法。 关键词:文化共建传承文化运营管理学内部激励绩效考评工作分析满意度测评 1.漏水桶理论 一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这是众所周知的着名的木水桶理论。这个理论应用在学生组织和社团上,似乎还可以再引申一下,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每块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或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一个团队可能某一个人的能力很出色,但是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紧密的团结成一个强大的整体。 2.文化共建即传承 无论是区域性环保组织(以下简称组织),还是在校环保社团(以下简称社团)都是非盈利性组织。非盈利性组织有着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运营方式。它有别于企业的资本运营,不同于政府的官长决策,非盈利性组织应侧重于对文化的运营。 组织、社团在保证自身生存空间的同时,要营造出一个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影响力的氛围,它用团队文化来吸引人,用志愿者精神来感染人,用环保行为来影响人。 如何来创建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呢?我认为是要采取团队文化的运营方式,团队文化是些捉摸不定的,是些有形又无形的东西,参与共建团队文化的过程又是团队文化传承的过程。 组织和社团要为自己的成员提供不同大小的向心力,吸引着不同层次的成员在它周围环绕,而不会脱离它的轨道。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现代教师学导论

现代教师学导论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教师学是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既研究教师职业与群体的演变规律, 也研究(教师个体)的发展规律。 2.教师的专业化包含(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两个方面 3.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划分,教师的三种领导方式或三种领导作风是(专制作风型)、(放任作风型)、(民主作风型)。 4.教师的期望是指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关于当前与未来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的(推断) 和(预测) 5.与教师道德素养相关的四大问题是:对待工作的道德问题;对待同行的道德问题;对待 (.学生)的道德问题;对待(自身)的道德问题。 6.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 定) 7.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 指向型)两种类型。 8.教师的教学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或有声语言) )、(书面语言(或教学板书) 和(身体语言(或无声语言) )三种类型。 9.我国教师现在的任用制度实行.(聘任制)的方法。 10.在职业生涯的设计中,自我定位包括对(类型的定位)和(对层次水平的定位)两个方面。 二、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 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专业是在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类特殊职业。下面不属于专业性的 职业是( .D )。 A.医生 B.律师 C.会计师 D.售货员 2.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不可能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应该 像医生一样,成为( .A )。 A.学生的诊断师 B.学习的指导者 C.学生的管理者 D.不断进取的人 3.在师生冲突过程中,教师的体罚往往导致学生的( .A )。 A.报复 B.逃避 C.顺从 D.自尊 4.许多教师认为,( B )是热爱学生的较高层次的标准。 A.了解学生 B.尊重学生 C.喜欢学生 D.惩罚学生

我的文化管理哲学(1)

我的文化管理哲学(1) 陈少峰 我想在登陆到百度文库的文章里系统地介绍我的文化管理哲学。 从上大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研究),我的研究范围一直比较广泛,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的专著包括6个学科或者专业领域的内容:(1)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生命的尊严—中国近代人道主义思潮研究》);(2)中国伦理学史(《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册、《中国伦理学史新编》、《德育志》);(3)伦理学(《伦理学的意蕴》、《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4)社会正义(《正义的公平》);(5)企业管理哲学(《企业家的管理哲学》、《学而优则商》、《企业兵法》);(6)文化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文化产业读本》、《文化的力量》)。我归纳自己研究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哲学”。 从实际的著述内容来概括,可以说,我研究的文化管理哲学包括了三个部分:文化哲学(含伦理学、文化和文化产业),管理哲学(含国学与管理、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文化管理的哲学(含社会正义、国家治理和企业家精神等)。前两个部分也是为第三个部分奠定了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恰好和我今年毕业的博士生的论文题目是一致的(该博士论文题目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正义》)。因为近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正义的公平”视野下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分配正义(社会保障正义)之间的关

系。我认为,需要经过行政改革之后,政治改革才有支撑。因此,我很关注一种可以在日常行政管理中付诸实践的正义理论,特别是纠正正义的主张,它也是我的系列原创性思想内容之一。 在以上所涉及的六个主要领域中,我都围绕一些自己所提出的核心概念(独特的名称,如“身份性伦理”或者“活动经济”等)来认识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的某些本质特点,以便更加通俗易懂,或者至少更加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学者的使命是努力创造出足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或者知识)。当然,我也并没有刻意追求与众不同;但是我希望自己确实能够注重实事求是和学以致用。在学术领域,我的老师们都不喜欢一下的三类人的做法:有的人没有研究就当起人生导师,把严肃的问题当鸡汤;有的学者喜欢拉虎皮(比如出书的标题是什么给“北大学生上课”之类,假冒的或者没意义的—我们的职责就是给北大的本科生、硕士生、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进修教师、副教授、教授、总裁班学员、在职研究生、旁听生、各地来的干部和大官员们上课啊),有的学者喜欢当御用文人。我觉得老师们对学术的态度都是很严肃的。因此,虽然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或者深刻,但都是经过我自己理解而且是独立深思的结果。 文化管理哲学或许是个崭新的课题。它的核心是以文化驱动或者提升管理(含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如奢侈品的塑造和政府治理、公共管理等),乔布斯的经验就值得企业界借鉴。我希望自己能够超越其他学者们已有的研究,并能给读者带来启发。(系列内容且听下回分解)(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