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水城花乡特色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 格式:pdf
- 大小:1006.42 KB
- 文档页数:3
【经管新视野】收稿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不确定性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及其体系建构”(项目编号:22ASH02)作者简介:于俭(1982-),山东威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于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摘要: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模式。
目前,学界更多从产业集群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增长极理论、城市更新理论去探讨这一现象,而从社会学角度讨论的较少。
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都与社会学社区理论紧密相连,并且创建了社区发展的一种新的理想类型。
不同于传统产业园,建设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特色产业的社区化,即在打造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将之拓展成为包含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在内的“社区共同体”。
由此而言,社区共同体建设至关重要,是特色得以成镇的关键。
基于此,文章选取上海市Z 特色小镇作为案例展开田野考察。
研究发现,基于特色文化的价值共同体、基于公共生活的治理共同体以及基于关系互动的情感共同体是推进特色小镇社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这种新的区域发展类型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特色小镇;价值共同体;治理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7-0083-07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成为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2016年以来,国家及各省份密集发布特色小镇政策并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特色小镇出现爆发性增长。
但是,特色小镇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未能以文化、居民、信任等形成共同支撑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难以实现在一个集聚的空间范围内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择优培养、重点发展中心镇和特色镇作者:王玉玲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02期摘要: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主要节点是小城镇。
当前黔西南州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规模效应有限,难以成为带动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增长极。
因此,必须重点培育那些区位优势明显、规模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集聚能力的中心镇和特色镇。
关键词:城镇化;中心镇;特色镇小城镇属于城市体系的最低层次,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是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黔西南州加快推进城镇化,应当重点培养部分小城镇,重点发展中心镇、特色镇。
一、重点发展中心镇和特色镇的重要性(一)中心镇与特色镇我国的小城镇通常是指国家批准设立的建制镇(包括县级政府驻地镇)和非建制的小集镇。
本文探讨的中心镇是指城镇体系中介于城市与一般小城镇之间、区位较优、实力较强、潜力较大,既能有效承接周围大中城市辐射,又能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发展的城镇,其组成包括县级政府驻地镇和部分发展程度较高的建制镇。
中心镇仍然属于镇,但它在人口的聚集、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市镇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明显要高于一般的建制镇,其作为小区域中心的地位突出。
特色镇是指传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有标志性建筑,有城镇自有的特点,与其他城镇形成差异化,经过策划提炼形成,更具有吸引力的建制镇。
(二)发展中心镇和特色镇的重要性1.中心镇和特色镇的发展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的有序推进。
中心镇在一定区域内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一个重要连接点。
中心镇可以改变区域中心分布不合理的现象,可以提升区域产业层次,改良区位优越,对周边农村具有较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通过这些中心地区的发展效应,增强其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变“重点发展小城镇”为“发展重点小城镇”,是黔西南州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
第三节新时代下,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命题视角(一)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之一。
[教材案例]四川成都新农村综合体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简称“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计划到2025年成都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500个以上。
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要避开地质灾害区和生态敏感资源,选择背山、面水、近林盘和靠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要尊重自然,顺应地形,做到不填塘、不毁林、不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和少改路,突出自然地貌特征。
按照“小规模集中”的要求,四川成都合理控制新农村建设规模,坝区以50~300户为宜,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内部每个小组团控制在20~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
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平方米。
建设“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特色民居,建筑层数控制在1~3层。
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充分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避免夹道建设。
新农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组团构成,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各组团间距离不宜小于30米,组团之间道路宽度不宜超过6米。
新农村综合体还围绕“微田园”设计,根据群众意愿规划出前庭、后院,让农户在房前屋后和新农村其他可利用空间种植蔬菜、水果等,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农村风貌,展现乡野田园风光。
(中图版必修第二册P38“案例研究”)[思考探究]1.新农村综合体是如何规划设计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提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林盘和水系、山林及农田;房屋前后有小农田;建设成为“紧凑型、低楼型、川西型”特色民居。
2.新农村综合体是如何处理村民适宜居住、环境良好和节约土地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利用乡村空间的?提示:背山、面水、近林盘和靠近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尊重自然;不填塘、不毁林、不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少改路,建设特色民居,节约土地;建设组团,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土地,种植蔬菜和瓜果。
菏泽市天香公园景观调查与分析作者:杨文杰李霞来源:《绿色科技》2018年第09期摘要:指出了天香公园是菏泽市一所集休闲、娱乐、游览、健身于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型公园。
通过搜集资料、现场考察和拍照对天香公园景观现状做了详细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出入口设置、景区划分、园内道路、景观建筑、景观小品及植物等方面。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丰富地被植物、健全服务设施等改进的建议,以期为其他景观设计和建设提供经验和依据。
关键词:天香公园;景观;调查;分析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045-031 引言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产品。
菏泽有赵王河和洙水河带状公园、曹州牡丹园和天香公园几大城市公园,赵王河兼防洪与观景于一体,洙水河带状公园以排水为主,曹州牡丹园以牡丹观赏为主,相比之下,天香公园集观赏与游玩于一体,位于市中繁华路段,日常游人量最高。
2 天香公园概况天香公园始建于1990年10月,占地约10hm2,其中硬化面积0.8hm2,绿化面积5.8hm2,湖水面积3.3hm2。
1997~2001年12月承包经营管理,2001年12月拆墙透绿,改为开放式公园。
2009年,对功能分区、园路功能和铺装、景观小品等局部景观进行了提升改造。
改造后的公园分为人口区、游乐区、牡丹种植区、休闲岛、亲水区、山景区6个区域。
3 调查方法与内容3.1 调查方法搜集资料、实地调查、现场拍照。
3.2 调查内容分别对天香公园的出人口设置、景区划分、道路、水系、植物、景观建筑等景观元素进行详细调查,对附近居民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对其满意度进行总结分析。
沭阳:虞姬故里东方花都苏北花卉示范园沭阳县苏北花卉示范园位坐落在美丽的新沂河畔,虞姬故里花乡沭阳,是在沭阳县原有30万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中心区域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充分依托西楚大地花乡沭阳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并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整体规划创办的。
整个示范园占地1600多亩,办公科研机构占地200多亩,绿化覆盖率高达98%,示范园分为东西两个大区,分布着常绿乔木种植区、落叶乔木种植区、花灌木种植区,乡土树种种植区等十多个种植区近百个品种,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小桥流水,曲径通幽。
中国花木之乡颜集镇颜集镇位于沭阳县偏西方向,距县城20多公里,是宿豫、新沂、沭阳三县交界处。
这里因盛产花木,闻名全国。
全镇共有4.3万亩耕地,花木面积竟达4万亩;在14个行政村中,村村种花育苗,专业村占12个,共有8000多个种花大户,花卉品种共2000余种,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
1999年堰下村被国家农业部、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2000年5月,颜集镇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首批“中国花木之乡”花木基地根据历史遗文乃至古迹和传说考查,由于两千多年来虞美人享负盛名,虞姬故乡成为文人雅士凭吊和颂扬的胜地,这里形成了浓烈的文化氛围,这也是颜集镇一带盛产花木、美化生活乃至使花木成为商品的重要原因。
这里古有虞姬庙,以及许多文人重视虞姬的历史事实,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沭阳县志》载:“虞姬庙在治西四十里颜家集,……明崇祯十七年建,乾隆三十六年邑人吴九龄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修后楼,光绪初宿迁叶祥麟重修。
”公元前202年冬,项羽兵困垓下,自知大势已去,虞姬自刎后,家乡人为纪念她,建造虞姬庙。
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前往瞻仰凭吊。
清代大诗人袁枚在沭阳任知县期间,曾瞻仰过虞姬庙,离开沭阳后,到古稀之年,从南京又一次来沭,专程赶来凭吊虞姬庙,并作《题虞姬庙》诗: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
2023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6.在检查研学笔记结语部分时,结合前面两个部分,你发现画线的句子存在问题,对它作出修改。
7.你想选择下面的一幅书法作品作为研学日志封面标题,思考后你选择了一幅,并在展示中向同学们阐明理由。
甲乙8.默写。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2)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3)边塞诗经常借助具有边地特色的声音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雁门太守行》中“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用声音营造出肃杀悲壮的战场氛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中军置酒饮归客,_____”两句,用声音传递着热烈中带有忧伤的离情别绪。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本诗记叙了诗人到农家出游的一次经历。
首联中的“_____”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颈联写村民们庆祝社日时热闹非凡的场景,描摹了山西村的风俗画卷;在尾联中,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山西村的_____ 之情。
10.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提到“唐人主情”而“宋人主理”,请结合本诗的颔联,谈谈你对“宋人主理”的理解。
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山地公园的概念包括地理学上的山地、丘陵、高原的综合,又包括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具备山地特点的公园[1]。
山地公园利用自然山体的现有形态特征和山体现有植被来营造供城市居民休闲、游玩、娱乐的场所。
城市的自然山体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属于大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项目。
山地公园由于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公园植被在不同位置会呈现出不同的种类和层次,这也使得山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湖南省益阳市会龙山公园位于益阳市中心城区西部,东接资江一桥,西靠志溪河,南临花乡路,北接资江,地理位置优越,该公园为自然山体,属典型山地公园,总面积为204.7hm 2。
该研究拟针对会龙山公园的植物景观现状,分析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背景与存在的问题,在城市景观视觉的要求之下,再对会龙山公园地形、道路、水体、建筑等景观要素的植物景观分别采取设计优化工作,提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1会龙山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在会龙山公园总体规划下,公园景观结构规划清晰,公园功能区域布局合理,景点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完善,公园以山脊、山顶、山坡等地形为主,水体有三眼塘及临资江的滨水景观,因此,会龙山山地公园具备有良好的山水景观格局,同时,会龙山公园自然植被丰富,为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提供了良好基础,为会龙山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规划背景。
2会龙山公园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1)宏观尺度上,会龙山公园的规划设计,特别是其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由于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植物规划的意识,忽视了会龙山公园植物景观同城市整体设计的协调,使得城市整体的风格同会龙山公园植物景观的风格不太协调,最终影响到会龙山公园的景观视觉及城市整体的景观视觉效果。
再者,因为会龙山公园植物景观尺度大,植物景观主要以群体为单位展现,呈现大面积的群体林相景观或小尺度的植物群落景观,而弱化了植物个体的视觉效果。
2)微观尺度上,会龙山公园植物景观因植物类型较少,在植物配置中稍显凌乱,层次感也不强,已收稿日期:2023-10-07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20K024)。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08昆明旅游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李晓冰 云南行政学院 云南昆明 650111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昆明旅游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目前也面临着旅游指标位次下降、由传统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逐步变为旅游中转站、景区景点缺乏品牌档次等问题。
促进昆明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思考:一是按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要求推动昆明城乡旅游互动发展;二是注重规模特色,培育发展昆明特色旅游精品。
关键词:昆明旅游发展;成绩与问题;思考建议一、昆明旅游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昆明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昆明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面积2.1万平方公里,辖5区1市8县,总人口721万。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是一座“天天是春天”的城市。
昆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荟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昆明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星罗棋布,气候独特,发展旅游业基础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并在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创造了辉煌:1998年,昆明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昆明在海内外的知名度;2000年,昆明在全国首开城市形象宣传先河,在央视打出了昆明“天天是春天”的广告; 2005年,昆明被评为“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
2006年,昆明被评为“中国青年最喜欢的旅游城市”;2007年昆明又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并荣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第12名,在西部地区仅次于成都,名列第二名。
2008年被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国际旅游名城”荣誉,成为获此殊荣的全国首批12个国际旅游名城之一,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作者:蔡光辉来源:《林业与生态》2017年第09期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益阳市是林业大市,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是最大的优势。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新常态下益阳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益阳市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大力实施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倾力打造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格局。
同时,该市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以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生态增优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了兴林与富民的和谐共进。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46%,森林蓄积量达3100.533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303.03亿元,先后获得“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最适宜人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一张张耀眼的绿色名片。
以林业生态建设为抓手,着力建设区域性生态中心城市。
牢固树立抓生态就是抓民生、抓发展的理念,着力打造绿色益阳,建设区域性生态中心城市。
建设十大生态绿心。
近年来,益阳市精心建设了安化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化柘溪、桃江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安化雪峰湖、桃江羞女湖、赫山来仪湖、资阳黄家湖、沅江琼湖、南县南洲、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十大国字号生态绿心,同时,将南洞庭湖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为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了一批新亮点。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该市以城市中心区造林绿化工程、城市郊区造林绿化工程、绿色村庄造林绿化工程、绿色通道造林绿化工程及森林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创森工程”为载体,通过4年的不懈努力,建设了一批创森精品工程和民生工程,提升了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并于 2012年成功创建了国家森林城市,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森林城市创建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子。
着力保护绿色生态。
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全市纳入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26.03万公顷,使全市近半的林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提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办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五项制度》《治理林业“两乱”工作方案》《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严防严控森林火灾和林业病虫害发生,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森林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区域经济视角下的潢川潢川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地处豫、鄂、皖三省的连接地带,东距合肥227公里、南离武汉223公里、北至郑州413公里、西抵西安696公里,为豫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
“十一五”期间,潢川经济发展较快,但总体经济水平仍然不高。
潢川在政治上属于河南省,但在经济上受安徽、武汉的影响很大。
信阳潢川似乎夹在河南湖北之间,经济受郑州,武汉经济的排挤。
这也是信阳潢川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吧。
区域地理潢川县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城,一水东流,城分南北,两桥相连,独具一格。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区域优势进一步凸现。
京九铁路、宁西铁路及规划中的衡(水)潢(川)铁路,G45大广高速、G40沪陕高速,国道G312干线、国道G106干线,京九、乌沪两条光缆和西气东输两条支线均经过潢川,形成了五个黄金“十字交叉”,使潢川县具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独特交通通讯中枢条件。
潢川地处大别山侧洪积扇向淮北平原过渡地带,属合肥-潢川盆地,地质结构属淮阳古陆边缘的一部分,地貌为剥蚀侵蚀类型,地势南高北低,略向东北倾斜。
境内淮凤岗、七里岗、黄寺岗与寨河、潢河、白露河、春河“三岗四河”相间分布,淮河沿县北侧东流,将全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南部为低山丘陵,面积占11.4%;中北部为垄岗,面积占65.7%;沿河为平原洼地,面积占22.9%。
资源潢川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丰裕,四季分明,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红麻、水产、畜禽、花卉、茶叶等。
特色农业甲鱼年产35万公斤,有“甲鱼王国”之称;樱桃谷鸭养殖量达2400万只,居亚洲第—;花卉面积5万多亩,有200多个属类,是全国花木示范基地县和国家授牌的“花木之乡”。
潢川水资源充足。
水资源年均总量73.4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占7.9%、地下水占1.3%、过境水占87.9%交通潢川区位优势独特,交通通讯发达。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