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景电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5.58 KB
- 文档页数:2
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规划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成为各个行业提升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
灌区是指有可靠水源和引、输、配水渠道系统和相应排水沟道的灌溉区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见灌区信息化建设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阶段。
在灌区开展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区域内的灌溉水平和效率,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还是存在着一些规划与建设脱节以及难以维护和落实等问题,并且会对灌区正常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相关部门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有效地提高管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效率及质量,为建立具有特色的管区管理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将会对我国目前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灌区;信息化;发展现状;对策规划;在我国水资源非常匮乏,虽然全国江河湖泊的面积很大,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比还赶不上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同时还是农业大国,农业支撑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灌溉。
根据我国2016年的灌区调查数据可知,截至年底我国的灌区总数已经达到了7807处,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为3304.6万h㎡,但是在参与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434处大型灌区中,只有一百多处开展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建设,而且灌溉效率也比较低。
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经达到了0.7以上,但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对灌区水有效利用系数的规定才0.6,因此我国灌区急需开展信息化建设,以科学调配水资源、提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既可以保障灌区灌溉的质量,还能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全国水利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该时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数据从采集到分析的数字化、智能化及网络化改善,完善水利信息化的建设。
一、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根据对我国灌区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后可以发现,由于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比较难,因此灌区信息化建设的起步也比较晚,并且从基础和资金的投入方面来看也比较薄弱,因此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问题的阻拦,导致管区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而灌区作为水利现代化的关键工作,加强对其的运行管理可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的实际功用,更好的为社会各项生产生活服务。
本文结合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灌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可行的解决对策,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借鉴。
标签: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作为水利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灌区信息化发挥的作用非常多,更是灌区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是灌区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
通过在灌区运行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将信息网络与数据库搭建出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同时做出准确、科学的信息反馈与预测,达到管理的网络化与智能化,为灌区的各项管理决策提供指导.1、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型灌区共有约有501处,灌溉总面积约为2.85亿亩;中型灌区约有6050处,总灌溉面积约为3.02亿亩;小型灌区约有215.8万处,灌溉总面积约为4.68亿亩。
由此可见,灌区已经成为维持农业生产重要保障,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水利现代化的标志。
在灌区运行管理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将灌区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实现灌区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
(1)鉴于灌区面积较大、范围广,有着较多的供水调度测量点,采用人工测报数据工作效率低、准确性不高;(2)因为缺乏完善、系统的信息处理系统支持,对采集到的信息数据分析较困难,难以生成科学的调度方案。
而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可以将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网络系统及数据库搭建出来,并运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增强了,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制定提供了支持,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2、灌区信息化建设具体方法2.1信息化工程组成与功能(1)防汛、抗旱预警功能。
将灌区已经将渠系水位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构建出来,可以在重要闸门将自动化控制装置配备上,达到预警水位时,系统会自动对水位调节。
灌区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解析摘要:为了促进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推进信息技术在灌区运行管理中的应用,实现灌区的现代化,本文对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引言在目前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灌区运行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在合理的角度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技术,同时全面优化灌区运行管理工作,有效采集与加工传输信息,为实际运行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根据,最终提升灌区运行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
1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用水形式的不断改变,需要快速改变灌区职能,不仅需要将管理职能进行全面发挥,还需要扮演好“服务”的角色,灌区功能既受限于供水,同时还需要提供更多良好的服务,最终使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对灌区管理提出的严格要求。
所以,灌区应基于当前发展的前提下,加快构建管理队伍,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养,强化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然而这些都需要灌区优化与变革信息化管理,呈现出崭新的管理面貌。
2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主要构建方式灌区运行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将测控、软件系统和信息传输等几个方面作为核心进行。
测控系统在灌区运行管理过程中主要是搜集重要信息的一种方法,经过搜集与转化信息,采用数据化的手段上传信息,为有关物理控制决策的拟定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信息传输系统主要是传输各种信息数据与指令,其属于整个信息化网络主要信息的基础与结构构成部分。
然而软件系统主要是分析搜集到的数据,同时拟定相关的决策与分析,进而快速实现灌区运行管理工作的目标,拟定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方案。
2.1信息化测控系统建设通常而言,灌区内部信息化控制要求控制泵站与闸门,当控制供水泵站时,需要根据与采用工业化自动控制技术的方法,同时整合机电设备改造、节能改造等要求,实现相关的工作目标。
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科学合理地调整不同泵站。
甘肃兴电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及其成效作用1.甘肃兴电灌区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甘肃兴电灌区信息化建设目标是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和重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通过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水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摆脱水利行业设施老化、技术落后、管理薄弱的状况。
推进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水利行业现代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确保灌区工程安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促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兴电灌区信息化最终目标是实现灌区管理的现代化。
建立一个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以高速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为手段,以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现代化灌区管理系统。
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信息资源,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
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科学供水、优化配水和合理用水提供基础保障。
有效地提高灌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科学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提升灌区管理的效能,促进灌区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从而为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实现灌溉用水信息管理现代化、灌溉工作及灌溉设施管理现代化以及灌区行政事务与附属设施管理现代化。
综合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管理灌区,将渠系配水实时精确监测控制,准确计量,达到合理分配,有效节约和高效利用;将泵站提水、渠道及建筑物输水实时监测控制;采用计算机网络统一管理。
实现泵站、变电站、渠系闸门的远程及就地自动控制;所有提水、输水、配水指标实时监测;气象、墒情、水情、水质、社会、环境、农作物种植等情况的有效监测;电量、水量、水费等经济指标的准确计量;采用业务查询系统,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兴电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集散结构。
其项目工程建设的任务为:建设信息化管理中心总站1个,设为管理层;在全灌区8座提水泵站、3座配电变电站和9个渠系配水管理水管所,建设泵站监控子站8个,变电站监控子站3个,水管所监控子站9个,设为现场监测控制层;建设专用光纤传输网络线路98km,将总站与所有子站联接成星形结构的局域网。
文章背景:为贯彻落实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会议精神,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推动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于2019年9月24日~26日在甘肃省景泰县举办了“灌区信息技术与应用培训班”,主要培训内容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灌区量水技术与设备、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与管理、以及典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
来自全国大型灌区的近200多名代表参加了培训学习。
甘肃省兴电灌区在培训班上做了题为《甘肃兴电灌区信息化建设做法与经验》的交流发言,与会代表认为甘肃兴电灌区泵站监控与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多级提水灌溉泵站计算机自动监控和信息化管理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前言兴电灌区位于甘肃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壤地带,为沿黄河高扬程提水的大型灌区。
受益区为甘肃靖远县、平川区和宁夏中宁县、砂坡头区的10个乡镇,受益人口18万多人,其中移民7.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1万人。
灌区是高扬程电力提水的农业灌溉工程。
设九级泵站提水,总扬程477.75m,配电变电站三座;设9个水管所,建成总干渠1条,干渠2条,支干渠7条,支渠54条,斗渠493条;设计灌溉面积30.18万亩。
设计提水流量10m3/s,年提水1.2亿m3。
灌区工程于1976年开始建设。
当时是为了建设一处灌溉扶贫工程,解决兴堡川及周边干旱地区人民的饮水和吃粮问题。
在温饱的基础上逐步脱贫致富,同时改善灌区的生态和环境。
工程开始发挥效益,为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治理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效益显著。
特别是在多年大旱中,为抗旱保粮扶贫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灌区人民生存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水、输水及水量分配是灌区管理的中心工作。
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手段落后、方法陈旧,造成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灌区经济的发展。
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持和服务,已成为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新型技术被不断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所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
在水利信息化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灌区信息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灌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就需要对现有的灌区水利信息化进行完善与提高。
关键词: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1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灌区水利工程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促进意义,并加强农民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尤其是在干旱或者洪涝季节时,降低自然环境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进而保证其水利工程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积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还可以有效的促使当前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升循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满足当前实际的需求。
由此可知,积极进行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不仅是民生发展问题,也是当前的资源节约战略工程,进而满足当前实际的需求,迎合时代的发展。
例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近年降低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促使社会和谐。
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进行有效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工作实现,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促使其积极进行合理的管理,协调管理,从根本上提升工作效率,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促使现代化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迎合时代的发展。
2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灌区运行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关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并且有关的系统本身建筑上也缺乏足够的配套效果,对于当前根据本身的具体运行管理上,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持和配合。
部分灌区虽然对于水情信息进行了采集,并且设置了相应的阀门控制系统,但是由于相关资金落实不到位,很多采集数据在实际的应用上也没有得到有效地保障,整体灌区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与此同时,部分灌区本身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上,相关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很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摘要: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新时期要因地制宜,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依托信息化载体,推动“传统水利”向“数字水利”“智慧水利”的转变。
因此,灌区要瞄准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 +、信息大数据等,全面谋划,整体设计,加强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一方面为防汛抢险提供及时、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能优化水资源调配,合理灌溉,高效利用区域水资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引言灌区信息化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灌区建设的全过程。
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代替人工提高灌区的蓄水能力,以水量平衡等关键任务实现信息化管控、智能研究判断、数字传输,提高灌区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显著减少人力成本投入,科学计算农产品需水量,准确匹配相应水量,使农业灌溉高度智能化、系统化。
1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灌溉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智能农业和信息化农业日益发展,灌区也不例外。
灌区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灌区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举措。
所谓灌区现代化主要是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实时、动态化、全方位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汇总、存储灌区的土壤墒情、水雨情,以此达到灌区现代化、数字化管理的目的,促进灌溉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直观、实时的动态管理下,实现对灌区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灌区节水、增效,改善生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发展中灌溉是农业的生命之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当前灌区管理也因时而立,因势而为,朝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基于此,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要聚焦各种先进信息化手段,借助信息化的“东风”提升灌区管理水平,节约用水,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此做到防洪减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服务和稳定“三农”发展的目的。
2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甘肃兴电灌区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兴电灌区是高扬程电力提水的农业灌溉工程。
设八级大型泵站提水,总扬程高达439.75m,安装水泵机组89台套,总装机容量6.1万kW;配电变电站三座,总变电容量8万kVA;建成总干渠1条,干渠2条,支干渠7条,支渠54条,斗渠493条;设8个水管所,灌溉面积30.18万亩。
提水、输水及水量分配为灌区管理的中心工作。
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手段落后、方法陈旧,造成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灌区经济的发展。
因此,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提高对信息的收集、传送、处理、查询、使用及管理功能,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测控制与管理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1998年,兴电灌区就将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列入议事日程。
抽调技术人员,组织学习、培训、咨询,走访和调研等活动,并邀请相关院校及开发商的专家来现场研讨论证,从而积累了一定经验。
初步编制出适合兴电灌区实际,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信息化系统工程规划方案。
在此基础上,根据水利部司局函《关于开展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完成了《兴电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
灌排中心受水利部农水司委托,组成专家组,于XX年10月莅临灌区现场,对上述方案进行了评估。
并签发《关于〈甘肃省兴电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报告〉及其〈实施方案〉评估意见的函》,认为《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符合编制要求。
其评估意见中对灌区信息化的技术方案、运行管理和经济评价等部分提出了应进一步明确和论证的要求。
兴电灌区经灌排中心多次培训指导和邀请专家咨询讲座,共同研讨论证。
对信息化建设方案做了更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随后兴电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 从XX年开始分年度投资实施。
兴电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集散结构。
规划建设规模为:调度中心信息管理总站1个,泵站监控子站8个,变电站监控子站3个,水管所监控子站8个;建设专用光纤传输网络线路98km,将总站与所有子站联接成星形结构的局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