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城市品牌建设研究综述杨礼茂;程晓珂;李文静【摘要】City brand building as a hot topic nowadays, by the great concern of city managers, how to pass the city value through the city br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 becomes the topic discussed by government, media, academic community together. Through th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city brand building, from six aspects of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of city brand, structure of city brand, positioning of city brand, spread of city br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city brand, this paper m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China's city brand construction.%城市品牌建设作为时下热门话题,受到城市管理者的极大关注,如何通过城市品牌传递城市价值,提高城市竞争力,成为政府、媒体、学界共同探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品牌建设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从城市品牌的概念界定、城市品牌构成、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综合评价和建设实践等六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研究,为我国城市品牌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研究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研究民国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其城市规划建设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综述,探讨广州在该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一、民国时期广州城市面貌民国时期,广州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之一。
广州的城市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现代化特征。
市区的道路和建筑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交通便捷,公园、广场和劳动者休闲场所丰富多样。
广州市内的房地产业也逐渐兴起,许多现代化的住宅和商业建筑在这一时期出现。
二、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成果在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规划建设主要集中在立案、街道、建筑和公共设施方面。
政府设立了城市规划机构,引进了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案。
在立案方面,广州的街道规划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充分考虑了市民出行和交通流线的便利性。
在街道建设上,广州增加了许多主干道、次干道和背街小巷,有效地改善了市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在建筑方面,广州引入了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建立了一些标志性建筑,并推广了标准化的住宅建设。
在公共设施方面,广州兴建了一些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和教育机构,满足了市民的文化、休闲和学习需求。
三、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的挑战尽管广州在民国时期取得了一些城市规划建设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资金短缺是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民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动荡和贫困的时期,政府的资金有限,城市规划建设难以得到充分的投入。
其次,人员和技术力量不足也是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的困难之一。
尽管政府设立了城市规划机构,但其在人员和技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此外,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还面临土地利用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如土地扩张、户籍管理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
四、对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对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城市群协调发展文献综述城市群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它通过空间上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实现多个城市间的共同发展。
如何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政策、机制、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意义城市群协调发展在中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的时间比较晚,主要起源于2004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随后在不断的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政策上,城市群协调发展被列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既要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也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和支持,以及改善都市圈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力,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推动“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需要构建城市群发展的机制体系,统筹规划和建设城市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城市间合作和协调管理等。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是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我国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推进城市群的政策协调与制度协调,建立城市群治理体系和决策机制。
城市群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有效地利用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实现经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其经济规模显著增强,人口流动更加活跃,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市场需求逐步扩大。
城市群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群协调发展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会带来面临的资源缺乏、污染和环境恶化等诸多环境挑战,因此应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城市群环境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国内外特色小城镇建设文献综述作者:张承成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现状、基本规律以及发展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以此提出我国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应自觉融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小城镇特色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特色小城镇建设研究的述评,全面认识并且更好的推动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积极应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对特色小城镇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建设;文献综述1.引言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城镇化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发展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城市迅速成为改革聚焦的中心。
20世纪末期以来,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迎来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79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要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此时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进入80年代后,中央进一步指出“加强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作为转移和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平台”,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我国城镇化率加速增长的新贡献。
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发展开始进入以人为核心、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2014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国内研究综述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诸如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和转型升级等问题逐渐凸显,国家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要发展特色小城镇,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满足,人们对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要求也相应提升,乡镇发展特色小城镇已经势不可挡。
目前,国内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方面:(1)以发展经济为导向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机制研究①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
现代经济信息16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韩文艺 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综述通过对近年来研究新型城镇化的论文进行总结,梳理了中国学界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体系;综述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016-01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大关,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弊端,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为我国赢得后发优势,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
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梳理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定义、内涵和着重点,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对“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研究张占仓(2010)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相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
单卓然,黄亚平(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
鉴于此,可以说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集约、更高效、更绿色、更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过程。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研究新型城镇化和传统的城镇化有本质区别。
单卓然、黄亚平(2013)简明扼要地提出三个内涵,分别是民生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质量的城镇化,笔者也比较赞同此看法。
张占斌(2013)认为有四个内涵,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互动;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三是构建科学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于小城镇协调发展;四是实现人的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中国的城镇化。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作者:毛艺珺张运兴来源:《小城镇建设》2019年第10期摘要:文章基于城市边缘区概念、特征和范围的界定,通过对2008—2017年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作者合作网络、突变性关键词分析,探寻国外城市边缘区的地域结构理论及研究方向,进而了解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并在对城市边缘区研究方向权重最高的城乡规划学科的空间扩展、演变肌理、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问题。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土地利用;CiteSpace;综述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0.002?中图分类号:TU984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0-0005-07?文獻标识码:AResearch Overview of Urban Fringe Domestic and OverseasMAO Yijun, ZHANG Yunxing[A bstract] Based on the urban fringe’s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scope, writers cooperation network and mutation keywords were analyzed by the literatures of domestic and abroad from 2008 to 2017. The paper explores regional structure theory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foreign urban fringe,and also points out the progress and hotspot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extension,evolutionary texture, and land use issues of the urban planning, which is the highest weight in the urban fringe, the paper forecast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Chinese urban fringe.[Keywords] urban fringe area; spatial extension; land use; CiteSpace; review引言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交融区,是城市空间扩展、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西方学界研究农村建设问题,最早源于19世纪40年代科尔等学者研究农村聚落的景观形态,即农民的住宅研究。
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学者阿·德芒戎在《法国德农村住宅》的文中对法国农村居住形式与农业职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提出以农业职能来确定和划分农村住宅类型,随后他又在《法国农村聚落类型》一文中,首次对农村聚落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村落形成与自然、社会、人口、农业之间的关系。
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引起广泛关注后,尤其在日本,在原有村落共同体被破坏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从而使得农村共同体的活力变得脆弱,如何重建有活力的农村成为了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研究点。
在1994年,日本学者祖田修和大原兴太郎通过分析日本现代农村后揭示了因人口的过疏而弱化了农村共同体。
他们指出,以前的农村自然管理体系的丧失招致了众多问题的发生,尽管近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还是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相互融合。
同时,他们认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综合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及生活的价值,要更加重视农村居民的相互交流,满足农村居民的诸多诉求,尤其是社会与文化方面。
传统农业社会的村落主要还是零散特征为主。
到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工业产业的逐渐发达,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取代,乡村集聚的趋势不断发展,以下国家为主要代表:1.美国的郊区新村化美国的新村建设主要还是以郊区为依托开始的。
在二战以后,由于私人交通工具的发达和普及,美国郊区出现了低密度、空间上无计划地扩张,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污染、空间浪费、地价和房租上涨、基础设施超负荷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开始在郊区规划了新社区或新村。
其特点是土地混合利用、布局紧凑。
2.英国农村中心村随着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英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人口减少,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
2017年是吉华街道的开局元年,街道分设成立后,立即认真落实“深圳质量”、“东进战略”等各项部署,在开局首年树立了打造“产业吉华、平安吉华、幸福吉华”的总目标,搭班子、组架构、建队伍、绘蓝图、立规矩、抓安全、保稳定、提环境,扎实推进“六个新”工作全面落实,出色完成了吉华元年“首秀”,获得了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和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2017年主要工作总结(一)深挖产业潜力,建设“一镇两城”,经济发展实现“首年开门红”“文创第一镇”拉动“产业+地域”融合。
协助华侨城加速融汇文化产业链,VR电影《白鹭归来》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斩获两项大奖,“小凉帽魔法之家”亮相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建成全国首个“IP+VR+AI”实验基地。
采用“更新+旧改”大幅拉动片区产城融合,推动华侨城与秀峰工业区签订更新框架协议,建设“华侨城V谷数字创意中心”,该项目在深圳中部片区已形成较大产业集群效应。
吉华科创新城筑“好巢”引“美凤”。
引入、孵化高新科技企业127家,中海信签约及意向落户“孔雀计划”、“千人计划”团队39个,引进高科技创新骨干人才110余名。
深圳市孔雀计划展示交流中心正式启动,成功举办“寻找中国创客”夏季峰会和首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
赛格新城树立都市生活圈标杆。
项目二期已完成建设,新招租面积1.7万平方米,与法国欧尚超市、成龙耀莱影业等知名品牌签订招商协议,一站式都市生活圈已初步成型。
“精准、贴身”服务发挥优势。
制定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制度,跟踪辖区35家重点企业协助解决问题122个;加强政策宣讲协助申报国高企业47家,超额完成区下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建设深圳都市核心圈中的产城融合新城区——吉华街道2017年工作综述的目标任务;助推金龙羽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立街道商会吸纳会员123家。
社区集体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推进第五工业区、红提创客空间、上水国际文化创意园等5个产业综合整治项目转型运行;开展“三资”管理自查、督查和整改,甘坑股份合作公司顺利完成全市迎检任务。
国内外TOD模式研究综述及案例分析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种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将公共交通系统作为核心的发展策略。
TOD模式可以提供高效、便捷和可持续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同时也能够增加城市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减少对私人汽车的需求,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本文将对国内外TOD模式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进行案例分析。
首先,TOD模式的规划原则和设计准则是研究中的重点之一、研究表明,TOD的规划原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紧凑布局、多样化的土地利用、高密度开发、人性化设计等。
这些原则是实现TOD模式的基础,并且可以提高城市可达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关系是TOD模式研究的核心问题。
研究表明,TOD模式可以通过将住房、商业、办公等活动与交通枢纽相结合,促进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使用,从而降低对私人汽车的需求,并优化交通网络。
此外,研究还发现,TOD模式能够提高土地价值,并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最后,TOD模式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也是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研究表明,TOD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居民的社交互动和社会融合。
此外,TOD模式还可以减少交通拥堵、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从而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些国际TOD模式的案例分析,如新加坡的牛车水、美国的波士顿中央广场等,进一步验证了TOD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这些案例表明,TOD模式可以提供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提高城市可达性,优化土地利用,并促进城市的发展。
在国内,中国各地也有一些成功的TOD案例。
例如,北京的望京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TOD案例。
在望京地区,地铁和公交线路密集,周边有大型商业中心、办公楼和住宅区。
这种紧密结合的开发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交通效率,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并提供了丰富的商业和娱乐设施。
总结起来,国内外的研究和案例分析表明,TOD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9), 4909-4915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ass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669
文章引用: 李佳莹. 智慧城市与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文献综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9): 4909-4915. DOI: 10.12677/ass.2023.129669
智慧城市与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文献综述 李佳莹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3年7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4日
摘 要 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韧性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其中,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为城市韧性治理提供着基础保障。因此,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智慧城市内涵、建设现状以及基础设施韧性的相关研究三方面梳理了现有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前沿动态,并结合研究主题述评现存文献的不足。通过梳理前人对智慧城市研究的大量资料可以发现,从智慧城市自身的发展看,目前专家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发展现状、对其发展质量的评价等;从基础设施韧性的角度看,研究内容多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投资效率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效应等。
关键词 城市韧性,韧性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基础设施韧性
Smart Cities and 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Building: A Literature Review
Jiaying Li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搜集了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国内国外众多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系统梳理,试图探求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分析途径。
标签: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建设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一定地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虽然全国各个不同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目前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纽带的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报告,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呈超前发展态势,并带动所在经济区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
因此,如何抓住当前的有利形势,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中心城市建设这一主题,系统梳理国内外中心城市有关的理论与文献,探求尚待研究的领域,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理论上,国外对于中心城市的发展和研究分析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学的分析中。
(一)对中心城市经济因素的研究
最早的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他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循环的概念,以及这种循环的“动力泵”是经济因素不均衡所致的思想,即区域内经济因素的“差异”将带来经济循环结果。
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趋动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
缪尔达尔理论对于我们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使中心城市的经济因素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因素产生差异性,避免趋同化。
差异性越大,与其他城市的互补性越强,形成的经济环流势能越大,投资回报亦越多。
(二)中心城市对所在区域效应的研究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各(F.Peroux)于1954年发表了关于经济空间的论
文,1955年便正式提出了“增长极”这一术语。
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J.Bordeville)在1957年和其他学者一道将极的概念引人地理空间,并提出“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这样,增长极便同极化空间与城镇联系起来具有空间意义。
有些学者干脆把增长极看做中心城市,于是城市的发展完全系于中心城市之上。
增长极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中心城市,要强调其中心地作用,带动产业与带头行业作用,要注重中心城市的正面效应即扩散效应,同时,注意协调发展与共同繁荣,要注重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均衡发展,尽量避免回波效应,扩大其扩散效应,使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共同发展。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在其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中提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看做是由中心和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组成。
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空间子系统的边界将发生变化,空间关系将重新进行组合。
区域经济增长在其空间结构演化上始终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矛盾的过程。
极化效应使区域经济从孤立、分散走向局部集聚的不平衡阶段,扩散效应则使集聚逐步向全区域推进。
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使经济空间不断扩大,产业的空间组合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弗里德曼的重要贡献在于指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即中心城市不可能脱离经济区域而孤立地发展,经过一定时期,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呈现一体化趋势。
(三)对全球性的、世界性的中心城市的研究
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对世界城市作出解释,20世纪8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沃尔夫(G.wolff)和弗里德曼(J.Friedmann)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
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科恩(R.B.Cohen)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跨国公司和城市等级体系》中首次使用全球城市的概念,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A.D.King)发表了《全球城市:后帝国主义和伦敦的国际化》,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萨森(S.Sassen)出版了《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研究开始起步,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学者对中心城市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总结国内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中心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及其经济问题研究
马野等从1980年开始着手研究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理论问题,1986年10月在《天津日报》上发表的“试论经济中心的作用”一文是我国国内首篇专题论述经济中心问题的理论文章。
其后,马洪探讨了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和功能作用。
1987
年由林凌、蒋一苇牵头开展了对中心城市体制改革的系统调查研究。
研究结果详尽地阐述了我国中心城市过去所处的状况和自1982年中心城市综合改革的历程。
其非常明确的一个观点是:城市经济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中心城市的首要功能是市场流通功能。
充分论述了中心城市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995年,范沛然着重探讨了中心城市在区域联合开发中的作用,指出市场的法则是中心城市和区域联合开发的新内容,多重战略组合是中心城市和区域联合开发的新趋势,强化中心城市开发是中心城市和区域联合开发的新对策。
(二)对中心城市的划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划分与排序的尝试主要有:陈田(1987年)通过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空间组织的定量研究,提出了80年代初我国城市影响区域系统,将1982年全国232个城市的影响力分成五个等级。
顾朝林将图论原理与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全国1989年的434个城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价。
宁越敏等对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我国20个中心城市进行划分。
谢文蕙等人在《城市经济学》一书中,将中心城市分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性城市、具有跨省影响力的地区性城市、省级中心城市及省际内中心城市四类。
(三)对我国中心城市的综合研究
综合有关统计数据和案例对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整个现状进行分析,就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提出了宏观的或全面完整或有针对性的研究对策。
如2003年,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王君的《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苗建军的《城市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用宏观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城市发展极、发展力和发展序的理论为分析工具,概括了中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道路问题,在城市发展理论和路径成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理论框架。
肖金成等著的《打造中心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中,主要是围绕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及对策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探讨。
(四)针对单个城市或某个方面进行的针对性研究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的《发挥沈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加快辽宁中心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步伐》(2004),根据国内外中心城市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结合沈阳市的具体情况,对该城市定位和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米文宝、廖立君的《试论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以银川市为例》(2003),研究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问题,对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述评
综上,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研究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都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水平,具体来讲,国外对于中心城市的研究着重在一些基本理论的提出,而这些理论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中心城
市的研究均是基于这些基础理论,此后国外针对中心城市目前发展现状及某个具体城市的研究相对则较少。
国内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究,但发展迅速。
具体而言,概括性的研究较多,而详细性的研究较少;定性的研究较多,而定量的研究较少,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同时,由于各地的具体区位条件、发展水平、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在研究具体城市的中心化战略时,对于主导产业选择、区域定位等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全国范围来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问题和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就目前而言,这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彦琳,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胡舜,黄上国,付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文献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3).
[4]刘勇.国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启示[C].地理教育与科学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年会论文摘要集,2002.
[5]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基本界定[J]经济研究参考,2002,(5).
[6]杨洁,肖金成.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2,(52).
[7]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8]林木西.发挥沈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新华网,200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