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的关系详解
- 格式:pptx
- 大小:451.34 KB
- 文档页数:23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输布、排泄的代谢过程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理功能。
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
根据阴阳的属性来划分,气属阳,精、血、津液属阴。
虽然四者在性状、分布部位及功能上各有不同,但在生理活动中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生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精与气的关系精与气密切相关,故有时并称为'精气',如肾中之精气、水谷之精气等。
精与气的阴阳属性不同,精属阴,气属阳。
精与气相互化生。
1. 精能化气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者结合输布于五脏六腑,可濡养各脏腑组织,促进气的生成。
如肾中所藏之精可以化生元气,饮食中吸收的水谷之精也可以化生营气。
因此,精对气有化生作用,精足则人体之气充盛,脏腑功能强健;精亏则人体之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
2. 气能生精人体之精的生成依赖有关脏腑的气化作用。
如脾胃之气旺盛,消化吸收功能健全,就可将饮食物不断地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水谷精微。
因此气的运行不息是化生精的动力,气盛则精足,气虚则精亏。
此外,气对精还有固摄作用,如肾气虚则固摄无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可见带下清稀等。
精与血的关系精与血均来源于饮食,赖水谷之精微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间又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说。
1. 精能化血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水谷之精在脾、胃、肺、心的共同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肾精生髓也能化血,所以精足则血旺。
如果水谷之精不足或肾精亏损,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引起血虚的病变。
2. 血能养精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
肾精源于先天,又依靠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
在肾精的生成与输布过程中,血液也可以充养肾精,如肝藏血,肝血就可不断地滋养肾精。
所以,血旺则精足,血液亏虚也能导致精的不足。
【推荐】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精与气的关系(1)精气互化: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互相资生,互相依存。
如肾精和肾气互生互化,合称为肾中精气。
若肾精不足,则肾气虚损;反之,肾气不足,又可使肾精亏虚,最终导致肾中精气不足。
(2)气可摄精: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精的无故流失。
如肾气不足,固摄失职,则可导致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症。
2.精与血的关系精血可以互化,精得血而能充,血得精而能旺,两者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病理情况下,精亏则血少,血虚则精衰,最终导致精血亏虚的病证。
3.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故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化为营气和津液,最后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血液,整个过程都是气运动的结果,所以气旺则血旺,气虚则血少,故临床上常见气血两虚之证。
治疗血虚证时,常配合补气药,使气旺则血生。
2)气能行血:指气对血液的运行起着推动的作用,即气行则血行。
若气虚血行无力,或气滞血行不畅,均可导致瘀血内阻。
故而在治疗瘀血内停的病证时,常在活血药中配伍行气药,使气帅血行。
3)气能摄血:指气统摄血液,使之循行于脉管内,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
气的这种作用是通过脾主统血的作用来实现的。
若脾气虚弱不能固摄血液,可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月经量多或崩漏等出血的表现。
故临床上治疗气虚出血证时,常采用补气摄血之法。
(2)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即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运行全身。
若气失去对血的依附,则漂浮无根而外脱。
故大失血时,常见气随血脱的表现,治宜益气固脱。
2)血能养气:指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气得到不断的补充。
故血虚气亦虚,治以养血益气。
4.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具体表现为。
(1)气能生津:是指气是津液的生成和输布的动力。
人体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又都依赖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正常生理活动才得以进行。
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况下,这些基本物质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一、人体之精的生理功能,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如《灵枢·本神》说:“是故五脏者,主藏精。
”《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机体内除了藏于脏腑中的精和运行于脉管内的血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
因此,津液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中医应用一、人体之精的功能精主闭藏而静谧于内,与气之运行不息相较,其性属阴。
精除了具有繁衍生命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繁衍生命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而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
由于具有遗传功能的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并且五脏六腑之精都可资助藏于肾的先天之精,故生殖之精实由肾精化生。
精气血津液神血津液详解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精气血津液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其中,精、气、血、津、液又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
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精精是指男女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子。
在中医理论中,精是人体的“根本之精”,被认为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精主要储藏于肾,肾主藏精、主生骨、主生发、主水液代谢等。
人的精并非无限的,男女受损于不同的情境,是人体应该保护的重要物质。
气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被视为血液循环以外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人体内分泌、细胞的新陈代谢、神经系统的活动,都离不开气的作用。
气主要包括真气和营气,真气是指由肺脾肾等脏腑所生的气,主要负责呼吸,水液代谢,能源提供等;营气是指由饮食所吸取的营养物质转化而成的气,在人体内流动,提供所需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和代谢功能。
血血是人体内循环的液态物质。
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血有补肾益气、生发滋润、通经止痛、充面美容等多种功效。
它主要由肝和脾所调节,肝主疏泄用于疏通经脉,而脾则主要负责产生营血来滋养身体各器官和组织。
津液津液是指人体内的一种液体物质,在中医理论中是滋润人体的重要物质之一。
津液涵盖了汗液、唾液、泪液、鼻涕等液体,主要调节人体的水分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稳态,以及保护身体免受外界刺激。
神神指人体内心理活动的反映,即情感、思维、意识等。
神主要由心包、肝、脾、肺、肾五脏所治,而肝则被认为是五脏之中掌管神的脏器,可以调节和管理人体的情绪和心态等精神活动。
总的来说,人体的精、气、血、津液和神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物质。
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不仅能决定人体健康的情况,也决定了人体心理的状态。
因此,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就需要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保养和调理。
中医的“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从生命活动的大体上来看,人体可分为“形”与“神”两个部分。
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
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概称之为“神”。
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人体生命来自于精,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气,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即是神。
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
《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
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
人生所赖,唯斯而已。
”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生化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升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舒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气能摄血的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副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
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津液来源于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吸收,生化津液以输布全身。
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脏腑整理活动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概念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古代哲学的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2.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作用③化血作用④化气作用⑤化神作用3.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①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后天之气(宗气)J I清气:来源于自然界②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
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