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505.50 KB
- 文档页数:23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气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精气、气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
但中医学属于自然哲学,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
在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气、血、津液等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
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贡: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贡;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戎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
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精:气:血、津液的生戎和代谢,有赖于驻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则气为阳。
阳气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宣运行不息而;宜郁滞;精、血、津液为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宜宁谧、秘藏而不宜妄泄。
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怛皆本源于气:故曰:“人有精、气、津、液,立、脉.余意以为—气耳”,《灵枢·决气》:气聚而成形,散而无形—气与精,血液.津液相对而言.则气无形。
而精、血、津液有贡:气与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与转化,体现了在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
第五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概念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古代哲学的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2.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作用③化血作用④化气作用⑤化神作用3.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①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后天之气(宗气)J I清气:来源于自然界②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
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