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8.84 KB
- 文档页数:8
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_八年级政
治教案
初步培养学生在环境问题上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意识;通过对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培养学生在环保问题上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重点: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难点: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师生互动、归纳法、等。
导入:
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学习新课:
1、国家颁布的环保法律法规。
多媒体出示相关法律,形成环保法律金字塔。
2、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①
多媒体播放《人说山西好风光》,通过今昔对比,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第一个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②
多媒体播放《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施工建设中的事例,分析归纳第二个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③
出示《白洋淀》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例入手,分析归纳第三个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
[1]
[2]。
我国法律规定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我国法律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犹如一道道坚固的防线,为我们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首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强调在环境问题出现之前,就要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而不是等到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发生,再去进行治理。
比如,在规划新的工业项目时,要提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分析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已经存在的污染源,要采取治理措施,将污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体现了公平和责任的理念。
谁造成了环境污染,谁就应当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和费用。
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肆意排放污染物。
如果造成了环境污染,就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恢复环境的质量。
同时,这一原则也有助于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化环境管理”原则是确保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实施的关键。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规,并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
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违法行为。
同时,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各部门协同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
公众有权了解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有权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决策发表意见和建议。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鼓励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动,如节约能源、减少垃圾排放、爱护花草树木等。
只有公众广泛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强调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
道德与法治初中保护环境教育教案一、引言保护环境是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重大议题之一。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与价值观建立的关键阶段,因此,道德与法治初中保护环境教育教案的设计对于他们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二、培养道德与法治意识1. 道德教育道德是人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环境保护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初中生的道德意识:(1)开展主题班会:组织班会活动,让学生分享对环境的思考和体会,引导他们讨论环境问题的道德层面。
(2)建立激励机制:设立自愿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通过具体的行动践行环境道德,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3)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环境保护榜样,如环保志愿者等,让他们通过模仿和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法治教育法治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
在初中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方面以培养初中生的法治观念:(1)开设法治课程:增加法治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引导他们理解法律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模拟法庭审判环境犯罪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法治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度和尊重度。
(3)邀请法律专家讲座:请法律专家对环境保护法律进行解读,向学生普及环境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
三、激发环境意识和责任感1. 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是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环保工厂、植树活动、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行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2. 增加环保知识学习通过课堂教学、讲座、专题研究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的知识,包括气候变化、能源利用、水资源保护、减少废弃物等。
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政治教案-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一、引言保护环境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
本文将介绍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二、基本原则1.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基础,通过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并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2. 公民的环境权利和义务我国法律赋予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义务。
公民有权享受健康和良好环境,同时也应当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3. 预防为主的原则我国法律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即通过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环境损害的发生。
这一原则要求各地区和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必须事先考虑环境因素,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4. 污染者负有责任和环境公益原则我国法律规定了污染者负有责任和环境公益原则,即环境污染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赔偿义务,同时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
5. 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主导责任,要求政府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制定环保规划和政策,推动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
6. 司法保护环境的原则我国法律体系中包括了司法保护环境的原则,即保护环境权益的纠纷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公民和组织可以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要求法院保护环境权益,追究环境污染者的责任。
7. 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原则我国法律鼓励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三、结论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些原则涵盖了政府、公民、污染者以及司法机构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同时,这些原则也体现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诺。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引言保护环境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不仅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涉及到各国的长远利益。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对环境保护问题尤为重视。
我国法律体系中包含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旨在规范和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本文将介绍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1. 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根据该法,我国坚持实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一基本国策强调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2. 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我国法律对环境污染的防治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预防为主原则,即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手段,防止环境污染的发生。
其次是综合治理原则,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全面治理环境污染。
此外,还包括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即污染者应承担相应的环境治理成本;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参与和监督;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原则,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支持。
3. 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生态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对生态保护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首先是保护优先原则,即对生态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进行重点保护。
其次是修复和补偿原则,要求修复和补偿被破坏的生态资源。
此外,还包括了可持续利用原则,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态资源。
4. 法律责任和监督的基本原则为了确保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实施,我国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监督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依法治理原则,要求所有相关行为必须依法进行。
其次是责任追究原则,对环境违法行为要严格追究责任。
此外,还包括了信息公开原则,要求对环境信息进行公开,以提高监督的透明度。
5. 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为了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我国法律强调了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基本原则。
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第一框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环境、环境问题、生态平衡的涵义,了解并识记环境要素、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
2.要求学生初步学习用历史观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
3.通过有关环境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环境问题的危害性。
教学方法:电脑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教学过程:[引言]地球孕育了一切,生态却在变化。
地球已变得千疮百孔,什么原因?原来是人类自身的糟蹋。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
今年长江上游的降雨量并未超过1954年,但洪水水位却比1954年高,原因就是长江上游森森遭受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这场从南到北的洪涝灾害,实质上就是一场生态大灾难,是生态破坏危及国家环境安全的典型例证。
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摒弃无视大自然、损害大自然的生产方式,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作为中学生,有必要增强环境意识,从我做起。
我们这一课就学习: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打出结构表]1)人类环境一.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危害依共法有保的护家人园类二.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法律和法规1)国家颁布一系列环境环境的基本原则2)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三.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师]“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国环境问题相当严峻。
保护环境,建设清新、洁净、优美、舒适的家园,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要承担这一任务,我们必须要学习有关环境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这幅漫画:出示漫画老师归纳:学生看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板书)学生阅读思考(P60-61)1)什么是环境?2)什么是环境要素?3)环境要素包括哪些?4)环境分为几类?其含义是什么?出示三幅图片,由学生区别属于哪类环境。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前言保护环境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存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中都包含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本文将介绍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1. 生态优先生态优先是我国法律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求在经济发展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按照这一原则,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制定发展计划和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实践中,生态优先的原则体现在多个方面。
例如,国家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同时,各地政府也会采取措施限制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例如设立生态保护区、禁止砍伐植被等。
2. 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我国法律对环境保护的另一个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表明,在保护环境方面,预防污染和环境破坏比事后治理更重要。
法律规定了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从立法层面来看,我国制定了多项法规要求企业、机构在生产经营中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在其生产过程中应用环保设施和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和排污标准,对各项排放物的含量进行了限制。
3. 治理与修复治理与修复是我国法律对环境保护的另一个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了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治理和修复的重要性,以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
根据法律规定,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这包括修复受污染的土壤、水体和空气,恢复植被、动物等生态资源,以及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修正和补救。
在实践中,治理与修复的原则体现在多个方面。
例如,对于环境污染源,政府要求企业进行污染治理,限制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
本教案将介绍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应遵守的法律法规。
二、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1. 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根据法律规定,保护环境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和福祉。
在进行环境管理和决策时,公共利益应该始终放在首位。
这意味着在发展经济和实施相关项目时,应该确保不损害环境,不威胁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2. 预防原则法律对环境保护提出了预防措施的要求。
预防原则要求在环境风险可能出现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
这包括制定预防性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环境标准和规范、管理和控制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等措施。
3. 综合治理原则法律规定的综合治理原则要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综合的措施和方法。
综合治理包括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制定统一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促进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 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
法律规定,公众应该参与环境决策的过程,发表意见并参与决策的实施和监督。
公众参与可以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保障公众利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5. 偿付原则偿付原则要求环境污染者应当对其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修复和赔偿。
根据法律规定,环境污染者应当承担修复环境损害、恢复环境功能和支付环境损害赔偿费用的责任。
这可以激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
6. 合作共治原则合作共治原则要求各相关方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工作。
政府、企业、公众等应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各方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解结合讨论的方式进行。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我国几个主要的环境保护法律名称,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保护环境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辨别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环保法规,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建议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本框的教学重点,课程标准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提出理解要求,是因为这些内容是环境保护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教法建议:1、利用教材或将学生通过网络、影视等途径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展示于课堂,使学生意识到环境的资源的重要性,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污染和破坏的严重性。
启发学生思考一些如:为什么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应采什么措施保护环境,国家颁布了那些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等问题。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
2、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去收集身边的环境问题的案例,设计研究专题。
然后以文字、照片、图片、课件等形式在课堂上交流;也可用讨论会、辩论会等形式进行探讨。
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3、学生根据发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垃圾的处理、白色污染等,可提出治理的建议或采取行动,让学生知道自己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过程:第一步:通过提问复习导入新课:(1)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危害?(2)面临如此严重问题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请同学们就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本节新课。
第二步:介绍有关环境保护法规。
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一、引言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规范和管理方式,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工具。
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并探讨与之相关的道德价值观。
二、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1. 依法治国的原则依法治国是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强调在国家治理中,所有行为都必须依照法律进行。
法律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约束,通过法律来保护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依法治国也要求国家以法律为准绳,行使国家权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依法治国的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有积极的影响。
从小学习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只有依法而行,才能使社会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2. 平等和公正的原则我国法律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平等和公正。
平等意味着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地位、性别、种族等背景。
公正则是指法律的适用和实施要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公众的权益得以维护。
平等和公正的原则是道德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要树立平等和公正的观念,尊重他人的权益,不歧视任何群体或个人。
只有在法律面前,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3. 保护人权的原则我国法律体系倡导保护人权的原则。
人权是指每个人所享有的基本自由和权益,包括生命、健康、财产、言论、信仰等方面。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旨在保护每个人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保护人权是道德价值观的核心之一。
我们要倡导尊重他人的人权,不侵犯他人的权益,关心弱势群体,支持他们获得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通过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坚守保护人权的道德准则。
三、如何培养学生了解我国法律的意识为了培养学生对我国法律的了解与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集体讨论与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安排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法律和法治的理解,同时引导他们分析法律案例,从中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保护环境》教学设计苏州草桥中学 程洁【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时内容是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0课第3框题《保护环境》,在学习了我国的人口国情和资源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和保护环境的政策,有助于学生了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落实在行动中。
2.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如何保护环境”, 可以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结合苏州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节能小卫士。
难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从理论上说,初二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应该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教师再给予理论总结。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①了解我国的环境国情,培养搜集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②知道我国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策,学会宣传这些基本国策,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
③认识到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提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图片、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分成四个学习小组,确定组长和发言人。
分别了解一类环境问题,搜集典型案例,制作PPT 。
【教学过程】播放视频,导入新课教师:这个女孩提到哪些令她担忧的问题?学生:饥饿的儿童、野生动物灭绝、臭氧空洞、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活动:四个学习小组展示PPT ,介绍一种环境问题,限时3分钟第一组 大气污染——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
第二组:水质污染——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中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现象。
第三组:食品污染——食品中混入有害人体健康的病菌和化学物质的现象。
第四组:土地荒漠化教师总结:环境问题(P 129),包括: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等2.环境破坏:生态恶化、森林草场的减少等讨论:你认为导致以上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人类的贪婪,无节制的索取、占有教师:环境问题的成因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
教案: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为了保护环境,制定了哪些法律法规吗?2.讲解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1)预防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讲解预防原则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2)综合治理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多种措施,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讲解综合治理原则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3)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发挥公众在环保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讲解公众参与原则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4)损害赔偿原则: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依法进行赔偿。
讲解损害赔偿原则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3.案例分析(1)分析环境污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原则判断案例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2)讨论如何运用这些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践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了保护环境,如何改进。
四、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短文。
2.调查本地区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措施,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讲解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材料五:教材P1292、探究问题:①如果这种疾病不及时治疗会对地球和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危害人类键康,威胁生态平衡,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②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3、组织学生探究、讨论、交流(适当、适时对学生进行提示、点拨,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评价)板书设计: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我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1、环境污染的表现2、环境污染的危害3、环境污染的成因二、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应对环境问题的策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或目的要求三、践行环保理念,争当环保卫士作业设计保护环境一、选择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应该实行的基本国策是()①计划生育②节约资源③保护环境④改革开放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青藏铁路是我国目前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工程项目之一。
歌曲《天路》唱道:“一条巨龙翻山越岭,为藏家儿女送来了吉祥。
”在其两旁,藏羚羊与藏野驴“闲庭信步”。
“钢铁巨龙”与自然家园的和谐统一说明()A、我国的环境形势并不严峻B、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并举C、我国注重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D、运用高科技手段不会污染环境3、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大街小巷仍然充斥着各色超薄塑料袋,它们随风飘扬,继续成为城市的主要垃圾,成为环保工人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禁塑令遭遇尴尬的原因是()①消费者环保意识差,有禁不止②有关部门管理力度不够③多年来人们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不可能改变④某些商家只顾自己的利益,无视超薄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春赏桃花夏采莲,秋摘橘子冬品梅”是新农村的真实写照。
某市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将生态平衡、观光休闲农业列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规划中。
这表明该市()①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②重视农业生产,不重视工业生产③重视环境保护,不重视经济发展④重视环境保护,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5、小涛与同学清明节去烈士陵园帮园林工人清理垃圾,他们()A、是为了表现自己B、落实了环保行动C、只是为了好玩D、希望得到表扬二、材料阅读武汉市水务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武汉市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330平方公里,相当于东湖水面面积的40倍。
( 政治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八年级政治: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教学设计) Studying politics can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society earlier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八年级政治: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
基本原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我国几个主要的环境保护法律名称,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保护环境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辨别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环保法规,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本框的教学重点,课程标准将其作
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提出理解要求,是因为这些内容是环境保护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教法建议:
1.利用教材或将学生通过网络、影视等途径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展示于课堂,使学生意识到环境的资源的重要性,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污染和破坏的严重性。
启发学生思考一些如:为什么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应采什么措施保护环境,国家颁布了那些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等问题。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
2.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去收集身边的环境问题的案例,设计研究专题。
然后以文字、照片、图片、课件等形式在课堂上交流;也可用讨论会、辩论会等形式进行探讨。
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3.学生根据发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垃圾的处理、白色污染等,可提出治理的建议或采取行动,让学生知道自己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第一步:通过提问复习导入新课:
(1)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危害?
(2)面临如此严重问题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请同学们就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本节新课。
第二步:介绍有关环境保护法规。
二、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看教材第二段: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请大家思考,宪法的这一规定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划上相关重点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教材第一目题内容,概括出教材上所介绍的相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
根本大法:《宪法》
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专门性环保单行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请同学看投影资料:材料分析(详见扩展),学生分析后老师归纳,说明制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第三步:分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教师提问: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在环保法中的地位、作用如何?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划出相关内容并总结:它是我国环保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对环保方面的社会关系实施法律调整的基本指导规范,是环保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必
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教师提问:贯穿于环保法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教师重点分析"三同步"、"三统一"
教师提问:我国环境保护的其他原则还有那些?
学生回答:
2、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综合治理。
学生回答这一原则的核心是"防"还是"治"?为什么?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防",即着眼于产生环境问题的危害,否则就容易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结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因为环境污染于破坏一旦形成,一般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尤其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后,不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是难以恢复的,有的甚至是无法恢复的,所以必须以防为主。
3、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凡是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单位和个人,
不仅有开发的权利,而且有保养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凡是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都负有治理污染或补偿污染损害的责任。
4、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提问:在环境保护中,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原则?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环境质量好坏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攸关,尤其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保护环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每个公民都自觉地保护环境,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
第四步:教师简单归纳并概括本节课知识点。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让学生归纳。
)
用结构图表示如下:
探究活动
收集校内外有关白色污染的情况,并提出治理建议。
1、收集材料,可写成文字、也可拍摄成照片、制作成课件。
Z、组织小组讨论,同学介绍自己的有关材料和治理建议。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