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8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对比组、研究组。
对比临床指标、疗效、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对比组的CD3+、CD4+、 CD4+ /CD8+等T细胞免疫水平、血红蛋白含量>研究组,其外周白细胞水平<研究组(t=18.721/32.548/5.090/15.396/4.963,P<0.05);对比组疗效<研究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X2=10.769/6.050,P<0.05)。
结论:增加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有效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增生,提高特殊免疫功能,显著提高疗效并有效预防不良反应事件。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甲磺酸伊马替尼;疗效;安全性CML的患病概率较大,为频发的白血病类型之一,约占总体白血病的20-25%,并且每个年龄段人群的患病概率有所差异,中老年患者为频发人群,而常规治疗为药物或者放疗治疗,但治疗缺陷在于副作用较大,并且难以治根,反复发作[1]。
本研究对比常规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CML的效果差异,以证实其应用价值和优势,现如实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起/止时间为2018年01月/2019年12月;例数:8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例分组方法:随机数字化分组;组别例数和命名:40例对比组,40例研究组。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知情、同意研究;配合度较高;精神正常;无心理疾病;无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无读写障碍;无沟通障碍。
排除标准:孕期或者哺乳期;肝肾功能严重异常患者;出现药物过敏或者存在相关药物过敏者。
表1基础资料[n(%)/(x±s)]组别n男/女年龄/岁病程/月疾病分期: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对比组422/1843.56±3.557.26±2.4520/15/5研究组421/1943.85±4.077.35±2.6019/16/51.2方法1.2.1治疗方法对比组:基础化疗,慢性期选择干扰素+羟基脲方案;其他疾病进展期选择长春新碱+6巯基嘌呤+强的松方案。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研究余霞【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14(000)024【摘要】目的: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慢性期(CML-CP)患者IM中位剂量为400 mg/d,加速期(CML-AP)患者中位剂量为600 mg/d,对于急变期(CML-BP)患者采用IM+HAG联合治疗方案即IM 600 mg/d联合高三尖杉酯碱2 mg/d,阿糖胞苷25 mg,1次/12 h,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0μg/m2。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血常规和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用药。
治疗初期每周复查血常规,治疗3个月后每月复查,治疗期间3~6个月复查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核型及BCR-ABL融合基因。
结果CML-CP患者治疗3、12个月后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与CML-AP,CML-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ML-CP患者1、2、4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与CML-AP、CML-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M治疗CML具有较好的效果及安全性,特别对于CML-CP患者的治疗可获得较高的细胞遗传学与分子学缓解,总体生存期得到延长,而对于CML-AP、CML-BP患者的治疗远期疗效不甚理想。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of imatinib (IM)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 Methods IM median dose of CML chronic phase (CML-CP)patient was 400 mg/d.IM median dose of CML accelerated phase(CML-AP)patientwas 600mg/d.IM+HAG combination therapy scheme including IM(600 mg/d),homoharringtonine(2 mg/d),cytarabine (25 mg,1once/12 h),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200 g/m2) were used in CML blastic phase(CML-BP).The drug dose was adjusted timely and suspend medication was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blood routine test and the severity of drug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Blood routine test was reviewed weekly in early treatment,after treatment of 3 months,blood routine test was reviewed monthly,marrow cell morphology,chromosome karyotype and BCR-ABL fusion gene were reviewed from 3 to 6 months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of 3,12 months,CHR rate,CCyR rate,MCyR rate and CMoR rate of CML-CP patient compared with CML-AP patient and CML-BP patient,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1,2,4-year disease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rate and overall survival rate of CML-CP patient compared with CML-AP patient and CML-BP patient,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IM in the treatment of CML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especi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 with CML-CP can obtain higher cell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the overall survival is extended,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ML-AP,the CML-BP forward curative effect is not very ideal.【总页数】3页(P105-107)【作者】余霞【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血液科,成都 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相关文献】1.使用国产伊马替尼(格尼可)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J], 汤丽2.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 [J], 黄婷3.TPA联合伊马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的临床疗效[J], 刘真真;房佰俊;宋永平;张莉;周健;罗长庚4.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治疗初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疗效观察 [J], 王慧睿;郭淑利;李波;肖蓬莉;王万里;王松云5.国产伊马替尼与进口伊马替尼治疗初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比较 [J], 刘影; 孙玲; 张澍; 马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运用至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救治中的成效。
方法挑选院内2020年1月-2022年1月救治的7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6例。
研究组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救治,参照组予以羟基脲及干扰素救治,观察对比两组病患的救治总有效率与负面反应。
结果研究组病患的救治总有效率为97.22%、负面反应出现率为8.33%,参照组救治总有效率为77.78%,负面反应出现率为47.22%,两组对比,研究组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救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
关键词:甲磺酸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前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类以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繁衍而诱发的恶性肿瘤病症,病患是以白细胞计数不断递增、中性粒细胞增加为经典特性,可以对骨髓造血功能形成负面影响,进而诱发贫血、出血、器官浸润与感染等病症,严重伤害病患的生命健康[1]。
为提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成效,对院内2020年1月-2022年1月救治的7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患开展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挑选院内2020年1月-2022年1月救治的7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6例。
其中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0:16,年纪22-65岁,平均年纪(48.3±4.1)岁。
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9:17,年纪22-66岁,平均年纪(48.3±4.3)岁。
两组病患性别、年纪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开展观察对比。
1.2方法参照组予以羟基脲及干扰素救治,羟基脲的规格为20-60mg/kg.次,1个礼拜2次,干扰素的规格为300万单位/次,肌内注入,1个礼拜3次。
研究组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救治,口服摄入,400mg/次,1天/次,可以参考病患的病症所需优化给药规格。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及用药不良反应评价摘要】目的:评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中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对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于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化疗,实验组加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比较组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经统计学软件验证比较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数据差异后发现,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中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效果较佳,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和临床症状的缓解,且该药物的应用还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
【关键词】甲磺酸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儿童患者较少[1]。
在临床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又被称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是发生于人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生性肿瘤。
临床研究表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无明显症状,具有起病缓慢的特点,患者典型症状为消瘦、乏力、多汗、脾大和低热等,常规体检过程中仅见外周血异常增高,诊断难度较大[2]。
我院为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就诊的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并采用分组的方式对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进行了比较,现总结相关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已上报我院伦理委员并获得批准同意,根据入院时间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分组,每组纳入3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在排除合并精神疾病病史和认知障碍的患者后,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可随时退出研究。
国产伊马替尼(格尼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目的国产伊马替尼(格尼可)与进口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方法选取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一组为格尼可组,一组为格列卫组。
结果格尼可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格列卫组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兩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格尼可组患者4年总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均同格列卫组患者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
结论格尼可同格列卫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相当,但格尼可费用显著低于格列卫,使更多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得到较好治疗。
标签:国产伊马替尼(格尼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及研究,进口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确切,但价格昂贵,许多患者因经济压力过大而放弃治疗,或单纯口服羟基脲控制白细胞数量治疗,而不能清除Ph阳性细胞,从而不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目前随着国产伊马替尼问世,通过研究其疗效,使更多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亦能得到较好治疗。
为进一步了解国产伊马替尼(格尼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进行研究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格尼可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5~74岁(49.68±5.67)岁;病程2个月~5年(2.57±1.67)年;23例慢性期,5例加速期,2例急病期;格列卫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6~75岁(50.04±6.35)岁;病程3个月~5年(2.61±1.81)年;22例慢性期,5例加速期,3例急病期。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纳入标准年龄为25~75岁;经血液学、细胞学、分子学已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初治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2-12-04T11:11:23.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李莉1 王莺燕2 康志杰1 武克宇1 闫金松1 [导读]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应用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半定量RT-PCR技术对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进行动态监测,评价血液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缓解率。
李莉1 王莺燕2 康志杰1 武克宇1 闫金松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辽宁大连 116027)(2大连医科大学诊断学实验中心辽宁大连 116044)【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0198-02【摘要】目的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应用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半定量RT-PCR技术对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进行动态监测,评价血液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缓解率。
结果 11例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均达血液学缓解,其中9例患者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消失,提示遗传学缓解率为80%。
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能达到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缓解,优于常规化学药物治疗。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bcr-abl融合基因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细胞遗传学特征是具有Ph染色体,即t(9;22)(q34;q11),其分子水平上形成bcr-abl mRNA。
既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多以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控制白血病细胞数量,只能达到血液学缓解[1],而新的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简称伊马替尼)是一种高度特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抑制P210bcr-abl与P190bcr-abl酪氨酸激酶、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kit)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R),是针对Ph染色体阳性(Ph+)白血病致病基因产物(P210bcr-abl或P190bcr-abl)的分子靶向药物,使患者达到遗传学或生物学缓解[2]。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9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慢性早期患者69例、慢性晚期患者23例。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其相应剂量的伊马替尼进行治疗,并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治疗12个月后92例患者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CyR)为70.7%(65/92)。
慢性早期患者CCyR为73.9%(51/69),慢性晚期患者CCyR为60.9%(14/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早期患者耐药率为2.9%(2/69),低于慢性晚期患者的26.1%(6/23)(χ2=8.192,P<0.05)。
治疗12个月后,死亡4例,占4.3%。
复发6例,占6.5%。
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不易产生耐药性,疾病早期治疗往往可获得更为理想的疗效。
关键词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安全性;疗效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临床上的常见恶性疾病,伊马替尼的应用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1]。
在本次调查中,作者就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行分析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0例,女3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0岁。
69例患者为慢性早期(病程≤12个月);23例患者为慢性晚期(病程>12个月)。
1. 2 方法92例患者均将接受药物伊马替尼治疗。
伊马替尼(瑞士诺华公司),给药剂量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耐受程度而定,最低给药剂量为200 mg/d,最高给药剂量为800 mg/d。
治疗期间,每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查,自治疗3个月后,还需对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等指标进行检查。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国慢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标准进行评定,在治疗12个月后,依照微小细胞遗传学缓解率(MCyR)、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率(P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CyR)及完全分子学反应率(CMR)等级对患者进行评分。
治疗安全性评定参照NCCN 国际毒性标准。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治疗12个月后92例患者CCyR为70.7% (65/92)。
慢性早期患者CCyR为7
3.9%(51/69),慢性晚期患者CCyR为60.9%(14/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耐药性分析慢性早期患者耐药率为2.9%(2/69),低于慢性晚期患者的26.1%(6/23)(χ2=8.192,P<0.05)。
2. 3 死亡及随访情况治疗12个月后,死亡4例,占4.3%。
复发6例,占6.5%,包括遗传学复发4例及血液学复发2例。
2. 4 不良反应4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及体重增加等。
通常可通过暂停伊马替尼治疗方法而获得改善,或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症状自然减轻。
3 讨论
伊马替尼已逐渐应用至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
伊马替尼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为靶向抑制Bcr-abl转录本,进而达到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2]。
在本次调查中显示,伊马替尼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确可达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在疗效判定时,92例患者中CCyR为70.7%,虽然低于某些文献报道中的80%左右,但其差异并不明显,因此可能是因为治疗个体之间的差异所致。
此外,大多患者在治疗6个月左右即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提示以伊马替尼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研究报道中提示,将伊马替尼及传统的疗法进行比较,可发现伊马替尼组患者的死亡率较传统治疗组低,提示伊马替尼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或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3]。
本次调查中,最终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3%。
且死亡患者多处于慢性晚期状态,其病症程度较重,因此在患者的免疫能力、耐受能力及心态等方面均较差,笔者也认为这些因素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但在本次调查中确切提出,对于慢性晚期患者,其原发耐药性明显的升高,因此通常建议及早的对患者食欲伊马替尼治疗,以降低原发耐药性,更好的发挥药物治疗效果[4]。
治疗安全性,除了发生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外,其余均为常规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且观察上述常规反应均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大部分患者通过一定的适应症状得到缓解。
此外,对于白细胞减少等患者,本院通过指导患者暂停用药来进行改善,并获得一定的效果[5]。
由此可见,伊马替尼治疗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不易产生耐药性,疾病早期治疗往往可获得更为理想的疗效。
且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安全性较高,许多患者愿意接受。
但在本次调查中,因调查时间的限制,未能对患者远期生存情况进行分析,因此文献报道仍存在明显不足,作者后期将继续的追踪报道,以探讨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庄琳,赵腾,史雪,等.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山东医药,2012,52(45):55-57.
[2] 许娜,欧阳昭,杜庆锋,等.接合物蛋白磷酸化水平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25-28.
[3] 陈伟伟,孟凡义,钟建生,等.hOCT1、ABCB1mRNA水平對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2012,93(20):1405-1408.
[4] 王一,方美云.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远期疗效观察.实用癌症杂志,2012,27(2):181-183,192.
[5] 徐玉秀,孙慧.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疗效观察.当代医学,2011,17(28):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