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概论第二章农药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理
- 格式:pptx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131
常见的农药的原药成分作用机理及防治对象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化学制剂,主要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几类。
常见的农药有很多种类,每种农药都有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理。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药,包括其原药成分、作用机理和防治对象。
1.杀虫剂杀虫剂是用来防治农作物的昆虫害的农药。
常见的杀虫剂包括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和氯化硫酰类等。
(1)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以氨基甲酸酯作为原药成分,作用机理是破坏昆虫的神经递质传递,导致神经紊乱和死亡。
常见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有氨基甲酸乙酯,防治对象包括蚜虫、白蚁、秧蛾等。
(2)有机磷类杀虫剂:主要以有机磷酸酯作为原药成分,通过抑制昆虫体内的胆碱酯酶活性,导致神经递质不能正常分解,引起昆虫神经系统紊乱和死亡。
常见的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敌敌畏、马拉硫磷等,防治对象包括蚜虫、甲虫、粘虫等。
(3)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主要以拟除虫菊酯作为原药成分,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昆虫的神经生长调节激素(JH)的合成和释放,从而阻止蜕皮和生长,导致昆虫死亡。
常见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氟虫腈、虱螨脲等,防治对象包括害虫、螨虫等。
2.杀菌剂杀菌剂是用来防治农作物的真菌病害的农药。
常见的杀菌剂包括三唑酮类、磺酰类、苯酰脒类和吡唑酮类等。
(1)三唑酮类杀菌剂:主要以三唑酮作为原药成分,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和酶系统活性,阻断真菌的细胞壁合成和生长,导致真菌死亡。
常见的三唑酮类杀菌剂有弯唑酮、硅唑酮等,防治对象包括多种真菌。
(2)磺酰类杀菌剂:主要以磺酰脲类、磺酰胺类和磺酰氨基甲酸酯类作为原药成分,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内酶活性,干扰真菌细胞的代谢过程,导致真菌死亡。
常见的磺酰类杀菌剂有多菌灵、咪鲜胺等,防治对象包括白粉病、黑斑病等。
3.除草剂除草剂是用来防除杂草的农药。
常见的除草剂包括对氨基苯甲酸类、氨基甲酸酯类、吡唑酮类和三嗪类等。
农业农药使用工作原理农业农药的使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了解农药的工作原理对于科学使用农药、保障农作物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一、农药的定义和种类农药指的是一种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杂草等的化学物质。
它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几大类。
不同种类的农药针对不同的农作物问题起到不同的作用。
二、农药的工作原理农药的工作原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杀虫剂的工作原理杀虫剂通常通过干扰昆虫神经系统、破坏昆虫外壳或影响昆虫的代谢来起到杀虫作用。
例如,某些杀虫剂能够靶向昆虫的神经细胞,干扰其正常的神经传导;某些杀虫剂能够破坏昆虫外壳,导致水分丧失而最终致死;还有一些杀虫剂能够干扰昆虫的代谢过程,导致能量供给不足而死亡。
2. 杀菌剂的工作原理杀菌剂的工作原理通常包括破坏病原菌的细胞膜、抑制病原菌的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等。
某些杀菌剂能够破坏病原菌的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内部溶解;某些杀菌剂能够抑制病原菌的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影响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3. 除草剂的工作原理除草剂通常通过干扰杂草的植物生长过程来起到除草作用。
某些除草剂能够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导致杂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死亡;某些除草剂能够干扰杂草的生长素合成和传输,从而抑制杂草的生长。
三、农药使用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使用农药农药的使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农作物需求来确定使用剂量、频次等。
过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
2. 防范农药残留使用农药后,需要注意遵守农药的预收期和安全间隔期,避免食品农药残留超标。
农产品上市前需要认真洗净或剥离农药残留物。
3. 保护生态环境农药使用过程中需要防止农药溢出到水源、土壤和空气中,避免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4. 定期轮换使用农药为减少农药阻抗性的发展,农民可以定期更换使用的农药,避免同种类农药长期连续使用。
农药的生物活性及其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农药是一类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草害的化学品,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影响目标生物体的生命过程,达到防治的效果。
不可否认的是,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环境、人类和非目标生物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农药的生物活性及其毒性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一、农药的生物活性农药的生物活性是指农药与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效应。
农药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吸收、吞噬、皮肤接触、呼吸等多种途径实现。
农药分子在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中,其机理可主要归结为以下三种类型:1.酶抑制剂部分农药分子与生物体内的一些重要酶相互作用,从而抑制酶的活性。
酶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催化剂,对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调节和控制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酶抑制剂会导致生命过程受到干扰,甚至进一步引发生理疾病。
2.神经毒剂神经毒剂是指那些有特殊神经毒理效应的农药。
它们会与神经细胞或神经递质相互作用,破坏神经系统得正常功能,进而出现瘫痪、死亡等结果。
神经毒剂类型的农药很容易对目标生物表现出显著的毒性作用,但它们同时也对人类和非目标生物产生潜在的毒性威胁。
3.内分泌干扰剂内分泌干扰剂是指那些通过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生理功能异常的农药。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中的一种维持生理平衡的重要调节系统。
毒性用药物可以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合成、分泌、转运、代谢等过程,进而导致人类、动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异常。
二、农药的毒性作用机制农药的毒性作用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细胞毒性作用机制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毒性药物直接对细胞的生命过程造成影响,从而表现出细胞毒性作用。
细胞膜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屏障,有很多农药分子可以通过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与不同的细胞结构进行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效应。
2.代谢毒性作用机制很多毒性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产生代谢产物,通常称为代谢物。
第一章概论一、农药的定义及发展广义:农业上使用的化学品狭义:应用于农业、林业,用于预防、消灭病、虫、草害的化学药剂以及为改善其理化性质而使用的辅助剂(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农药的发展✧农药的使用从公元前1000-2000年算起✧人们总是根据直观经验使用天然矿物质或有毒植物✧明朝万历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朝崇祯宋应星《天工开物》✧就世界范围来看,初期的农药概念还是在欧洲形成的✧19世纪中期,三大杀虫植物鱼藤烟草除虫菊,作为世界性商品开始销售✧随后,砷酸铅、砷酸钙、硫酸烟碱的工业化生产标志着农药不仅成为商品,并且进入化工产品的行列✧19世纪末期,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的使用表明农药已经进入科学发展的阶段✧1938年,瑞士米勒发现了DDT的杀虫活性,有机农药迅速发展,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也有了很大发展✧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三、从农药的发展史上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无机及天然农药利用时期三大杀虫植物、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砷类、硫酸烟碱2、有机合成农药时期DDT 666 西维因代森类24-D3、新型农药发展时期开发天然活性物质、人工合成类似化合物特异生物活性物质---蜕皮激素…四、农药学的研究领域农药合成农药剂型加工农药分析及残留农药生物测定、药效试验毒性环境毒理五、农药的分类为了研究和使用上的方便,按不同角度把农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线虫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助剂(2)杀虫剂按成分及来源分类植物性杀虫剂:鱼藤、烟草、除虫菊;微生物杀虫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无机杀虫剂:(砷酸钙、亚砷酸、氟化钠等);有机杀虫剂:(1)天然的有机杀虫剂:植物性(鱼藤)矿物性(矿物油)(2)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主要)杀虫剂按作用方式分类1、胃毒剂:药剂通过害虫的口器及消化系统进入害虫体内,引起害虫中毒死亡,这种作用称为胃毒作用。
具有胃毒作用药剂称为胃毒剂,如敌百虫。
2、触杀剂:药剂接触害虫的表皮或气孔渗入体内使害虫中毒或死亡。
农药概论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为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育过程的化学合成或来源于生物、其他产物及其应用生物技术产生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空及其制剂。
天敌昆虫可工厂化生产或质量标准可以控制。
当今世界四大难题:人口、粮食、能源、环境,我们要尽量有限度的加大投资以产生更多的效益。
(一)农药发展简史第一阶段:天然药物时代也成无机农药时代。
三大杀虫植物:除虫菊、鱼藤、烟草。
硫酸铜可除十字花科杂草且不伤害禾谷类作物。
第二阶段:20世纪40-70年代的合成有机化学农药时代。
杀虫剂:DDT、六氯环已烷(666)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昆虫生长发育调节剂和生物农药阶段3R问题有:Resistance(抗药性)、Resucence(再猖獗) Residuce(残留残毒)。
第四阶段:基因农药阶段。
出现胃毒、触杀、熏蒸、内吸、特异杀虫剂;昆虫调节剂:杀菌剂在发病前有保护性,发病时有治疗性,在播前土壤处理有产出性;除草剂有输导型、触杀型。
(二)农药是提高单位产量、确保农业丰收必不可少的物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黑斑病苹果—腐烂病、炭疽病、轮纹病梨—小食心虫,高温情况下蛀孔周围变黑称“黑膏药”玉米—玉米螟,心叶期出现防治方法:⑴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⑵措施: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植物检疫、化学防治(三)农药的毒力和药效。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作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程度。
一般,毒力是药效的基础药效是指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对生物体综合作用结果。
死亡率(%)=死亡个数/供试总虫数*100%校正死亡率(%)=(X-Y)/X*100%(X-对照组存活率,Y-处理组存活率)致死中量(致死中浓度):指杀死供试生物50%个体所需要的剂量(浓度)有效中量(有效中浓度):指抑制50%病菌的孢子萌发、菌丝或杂草生长所需要剂量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⑴药剂包括要记得生物活性、剂量、稳定性、挥发性、湿展性、粘着性⑵生物体主要防治对象⑶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雨⑷人(四)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1)农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刺激作用波尔多液:使多种作物叶色浓绿、生长旺盛烟草制剂:促进水稻生长鱼藤制剂:促进菜苗发根(2)植物药害药害补救:a.排灌补救(对一些除草剂引起的药害,适当排灌可以减轻)b.追肥补救:一般对产生叶部药害植株黄化等症状的药害,增施肥料可减轻药害程度c.喷水淋洗d.激素调节(五)农药的毒性(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1)急性毒性(2)亚急性毒性(3)慢性毒性第二节:农药剂型与施用方法未经加工的农药称为原药,原药有一定的技术等级,原药不能直接使用。
生物农药的生物学原理
生物农药是指使用生物源材料制成的杀虫、杀菌和除草剂,具有环境友好和生物安全性的特点。
其生物学原理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天然生物资源来控制农业害虫、病原菌和杂草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保护农作物和环境的目的。
生物农药的制备和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生物特性、生态适应性和效果稳定性等因素,以实现有效的生物防治效果。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农药的种类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增加,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