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学生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24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二.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三.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四.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五. 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六. 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1)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二.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三.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四.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工匠民俗一. 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师徒关系的亲缘化,是系谱性的典型表现;(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受师承关系的制约,加上工匠间的激烈竞争,他们在技术传授上都相当保密;(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各类工匠的生产活动大多具有神秘的性质,其目的一是为求得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技术的保密;三是为了求得劳作的顺利和成功.第四节商业与交通民俗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一)集市(二)行商(三)坐商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第一节饮食民俗主要有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等.一日常食俗主食北方汉族藏族糌粑酥油茶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副食副食主要有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制作方法因地而异.二节日食俗春节团圆饭.有寓意的菜:芹菜.葱.青菜.白菜,〝长命菜〞.〝如意菜〞.元宵节汤圆清明节青团端午节粽子中秋月饼三祭祀食俗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供奉神灵.祖先,并将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得到神灵的护佑.四待客食俗蒙古族(全羊席)五特殊食俗在平均分配食物的时候,妇女起着主要作用.鄂伦春人喝热熊油傣族食昆虫第二节服饰民俗一.服饰变化的阶段1.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段阶段的服饰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小;2.第二阶段,服饰功能除遮身蔽体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3.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这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分严格化之后的产物;4.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之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二.我国各民族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与禁忌文化物质生活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篇二: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分歧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民俗的分类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三.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模式文化的塑造是人类行为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2.民俗的规范功能社会规范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法律;第二层次是纪律;第三层次是道德;第四层次是民俗.但其中产生最早.约束最广的就是民俗文化中深层的规范3.民俗的娱乐功能4.民俗的审美功能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5.民俗的维系功能四.民俗的形成1.经济的原因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2.政治的原因3.宗教的原因4.地域的原因五.民俗与旅游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一.服饰民俗概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服饰的保护作用才是第一的.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服饰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即质.形.饰.色.画(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五.有关西装和中山装的知识(1)西装的由来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西服的始祖:_90年,究斯特科尔领带的始祖:__年,克拉巴特 . 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_29年,庞塔龙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_53年,拉翁基·茄克.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鞋的由来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靸或履.大约在5_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_0多年前的>已有履字.第三讲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一是经济原因.二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 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2 .饮食结构和类型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制方式.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生产方式.饮食结构和类型的形成,受到客观生活水平的制约.二.中国汉族饮食民俗1 .八大菜系八大菜系是指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徽菜.粤菜.湘菜.闽菜的总称.2 茶俗(1)中国茶文化概述茶,之所以成为文化,时因为:首先在于中国茶本身是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其次,茶之所以成为文化,又在于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行.饮酒的礼俗.一是未饮先酹酒.二是饮中应干杯.三是酒令以助兴. 酒德.一是量力而饮.二是节制有度.三是饮酒不能强劝.中国名酒1. 白酒香型白酒.酱香型,.其特点:酱香突出,幽雅细致,酒体醇厚,回味悠长.又称茅香型.2. 窖香型,又名浓香型.其特点:窖香浓郁,绵柔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3. 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其特点:清香纯正,口味协调,微甜绵长,余味爽净.4.米香型,以广西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其特点:蜜香清雅纯和,入口柔绵,落日爽冽,回味怡畅.国家名酒白酒共_种,即:茅台酒.沪州老窖特曲.汾酒.西凤酒.五粮液.古井贡酒.董酒.全兴大曲.剑南春.洋河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2.黄酒国家名酒的黄酒有绍兴加饭酒和龙岩沉缸酒3.葡萄酒葡萄酒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按加工方法,分为酿造葡萄酒.加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蒸馏葡萄酒;按糖分含量,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和甜葡萄酒;按色泽,分为红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被评为国家名酒的葡萄酒有:烟台红葡萄酒.味美思.金奖白兰地,北京中国红葡萄酒.北京特制白兰地,长城干白葡萄酒,河南民权白葡萄酒,天津半干白葡萄酒.4,啤酒啤酒有如下三种分类方法:根据是否杀菌,可分为鲜啤酒(生啤酒)和熟啤酒;根据麦汁浓度.酒精含量不同,可分为低浓度啤酒(.7-8d度,2%)中浓度啤酒(_-_度,3.1%-3.8%)和高浓度啤酒(_-_度,4.9%-5.6%)三种;根据颜色深浅,可分为黄啤酒(淡色啤酒或浅色啤酒)和黑啤酒(浓色啤酒或绿色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的啤酒有:青岛啤酒.北京特制啤酒和_度特制上海啤酒.5.配制酒用白酒.葡萄酒或黄酒为酒基,再配合中药材.芳香原料和糖料等制成.第四讲居住民俗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过渡特征:一是住所仍稳定.二是出现了火塘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l)实用性(2)艺术性(3)伦理(4)宗教性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二.中国人生礼仪民俗1.汉族人生礼仪民俗(l)诞生礼仪①求子仪式.——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②孕期习俗.——孕期馈送. ——接生方式③庆贺生子.〝洗三〞〝满月〞〝抓周〞.篇三: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汤姆斯的民俗定义: 民俗(folklore):民众的知识,包括旧时的行为举止.风俗.仪式庆典.迷信.叙事歌.谚语等.高丙中的民俗定义:群体的生活文化,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括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个体因民俗而有社会生活,社会因民俗而被认知.认同为一个共同体.爱德文·西德尼·哈特兰德(Edwin Sidney Hartland):〝民俗学是关于传统的科学,传统指未受欧洲学校教育的那些人的知识整体.〞多尔逊(Richard M. Dorson )的〝民〞指的是?趋向传统的匿名群众,即乡下人和迁移到城里的乡下人及后代.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民〞指的是?〝folk可以用来指任何人类群体,只要这个群体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共同点可以是职业.语言.宗教等.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俗〞指的是? 〝俗〞的含义,从之前的传统文化飞跃到文化传统,从而彻底摆脱了遗留物说. 高丙中的民俗分类(三大类八小类)P9-_:1.物质生活.(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的物质方面的初级生产资料)(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交易与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2.社会生活民俗(4)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5)岁时节日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6)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3.精神生活民俗(7)游艺民俗(游戏.经济.社火等娱乐方面)(8)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民俗从文化负担转变为文化资源的重大标志是: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积极参与.周代的饮食之礼有哪些?: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丧食之礼.进食之礼.侑食之礼.宴饮之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人的饮食民俗〝节俭〞的一级表现在日常饮食之中,而〝奢侈〞或〝讲究〞的一级表现在酒宴习俗和饮茶习俗中.P99在传统社会,中国各地的日常饮食概括起来就是〝粗茶淡饭〞,体现着老百姓〝省吃俭用〞过日子的总原则.P99总的来说,北方以种植麦黍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的饮食格局.P1_决定席位尊卑的原则是什么?以左为主,以右为次;以背靠神龛为主,以面对神龛为次.P1_中国最高级的宴席当推满汉全席,它是〝满席〞菜肴和〝汉系〞菜肴的合璧,其馔肴品数达P1_根据阴阳思想,飞鸟为阳,鱼蛙为阴;食肉动物为阳,食草动物为阴.关于服饰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遮羞说,御寒说,审美说.冕服中的十二章纹有哪些?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丧服中的五服指的是什么?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有:中山装.旗袍.新唐装. 中山装和旗袍,是民族危亡和中华文化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产生;而新唐装,则小康富足和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环境中诞生.如果说中山装和旗袍多少具有脱离中式服装传统的倾向,那么,新唐装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回归中式服装传统的倾向.中国的民居类型大体有如下几类:帐篷型.干栏型.上栋下宇型.窑洞型.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上梁是整个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习俗,其仪式有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做梁.亲友贺喜.祭梁.上梁.踩梁.抛梁.范热内普所讲的〝过度礼仪〞,包括分割礼仪.边缘礼仪.聚合礼仪这三个亚类别. 中国古代的成年仪式,男有冠礼.女有笄礼.P258>中的四礼包括:议昏.纳采.纳币.亲迎.侗族婚礼中抢婚.不落夫家等习俗,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时期的遗俗.民间丧葬礼俗包含着旧时人们一系列根本的思想观念,其主要有灵魂观念.鬼怪观念.儒家孝道.佛教观念.道教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_年5月_日,作名录.截止到_年6月,国务院分三批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包括扩展项目名录,共计__项.在传统社会,我国的岁时节日基本上是根据太阳历和太阴太阳历来安排的.如清明.冬至等,属于太阳历;春节.端午.中秋等,属于太阴太阳历.二十四节气(黄道):立春(3_°),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的节日因为定型于农业文明主导的时期,内在地具有一个春祈秋报的主。
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问: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俗风情旅游复习资料[1]第一章民俗风情旅游概述(1)第一节民俗风情的涵义、特征和价值(1)一、民俗风情涵义(1)民俗风情,也称风俗民情、风土人情,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用folk和lore组成folklore,意为民众旧传、民众的知识。
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东渡学者开始使用民俗、风俗此词。
二、民俗风情的特征(3)1、民族性、地方性2、丰富性、多样性3、大众性、传播性4、时代性、稳定性三、民俗风情的价值(6)1、文化方面(一)民俗土,纯朴、宝贵、稀少、具有特色;(二)内容涉及广泛,涵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民俗风情能够直接参与、体验;2、经济方面第一、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第二、间接产生经济效益第二节现代旅游的定义、特点和类型(7)一、现代旅游的定义(7)1、我国“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如齐梁沈约的《悲哉行》中有记载,“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
2、在国外,旅游一词直到1811年才录入牛津词典,这个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广泛使用。
3、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是人们出于和平目的所进行的非定居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一切关系的总和。
二、现代旅游的特点(9)1、暂时性、异地性2、消费性、享受性3、综合性、多样性4、大众性、持久性三、现代旅游类型(重点了解——按主要目的、资源特征、旅游者活动区域、组织方式划分) (15)第三节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影响一、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民俗风情旅游——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从性质上来说,它属于文化旅游;内容上十分广泛;从类型上来说包括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参与体验型。
民俗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和社会过程,如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
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侧重于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是一门“现在的”学问。
4.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本质特征);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5.四大著名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6.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软控制,但却是最有力的深沉控制);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婚礼上的“闹房”)。
7.中国民俗分为史前,古代(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和近现代(整个中国民俗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地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1.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型,科学性。
2.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九曲莲灯”)。
3.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主要体现在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P1】风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相沿成习,被一个地区或民族共同遵守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2、饮食文化: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P45】3、“八大菜系”: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主要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人们常说的“八大菜系”。
【P47】4、《金玉新书》:宋朝形成的比较完善的专门通信法规,共有115条,涉及邮驿刑律、赏格、邮驿递铺组织管理等内容,涉及范围很广,严格维护了官方文书的不可侵犯性。
从《金玉新书》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至少是宋朝时期,政府对邮驿的设施是十分重视的,规定很严格的,这种“以法治邮”的做法,保证了邮驿的正常运行【P107】5、礼仪: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成俗的程序、方式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5、“五礼”:历史上用来撰述礼仪制度的一个权威的划分方法,影响非常大。
把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分别指祭祀之礼,遭遇凶丧祸患时哀悯吊唁、救患分灾的礼仪,待宾客之礼,与军事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一套礼仪制度,亲睦兄弟、男女、朋友、宾客和邦国万民的一套礼仪制度【P129-130】6、婚嫁“六礼”:古代婚嫁中的“六礼古习”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分别为男家向女家提亲,男家问女家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用来卜婚和合婚,合婚后男家向女家报,男家给女家送聘礼,男家决定婚期告知女家求其同意,新郎至女家迎娶【P147-148】7、“集团结婚”:为响应国民政府和蒋介石提倡的“新生活运动”,上海社会局倡议发起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新式婚礼--集团结婚,立即得到准备结婚的青年男女响应。
绪论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自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只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
文化是人类完善自己,改善自己的过程。
2、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赖以生错的物质精神存在的总和,又称“大文化”。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文化结构四层:(1 )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2 )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3 )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4 )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化?指6 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 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4、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怎么才能学好中国传统文化?目的:(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国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果学习:(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第一章书P25思考题1(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1)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2)民族人口:a人口分布很不均衡。
b人口迁移相当频繁。
(3)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汤姆斯的民俗定义:民俗(folklore):民众的知识,包括旧时的行为举止、风俗、仪式庆典、迷信、叙事歌、谚语等。
高丙中的民俗定义:群体的生活文化,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括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个体因民俗而有社会生活,社会因民俗而被认知、认同为一个共同体。
爱德文·西德尼·哈特兰德(Edwin Sidney Hartland):“民俗学是关于传统的科学,传统指未受欧洲学校教育的那些人的知识整体。
”多尔逊(Richard M. Dorson )的“民”指的是?趋向传统的匿名群众,即乡下人和迁移到城里的乡下人及后代。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民”指的是?“folk可以用来指任何人类群体,只要这个群体至少有一个共同点。
”共同点可以是职业、语言、宗教等。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俗”指的是?“俗”的含义,从之前的传统文化飞跃到文化传统,从而彻底摆脱了遗留物说。
高丙中的民俗分类(三大类八小类)P9-10:1.物质生活。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的物质方面的初级生产资料)(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交易与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2.社会生活民俗(4)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5)岁时节日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6)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3.精神生活民俗(7)游艺民俗(游戏、经济、社火等娱乐方面)(8)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民俗从文化负担转变为文化资源的重大标志是: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积极参与。
周代的饮食之礼有哪些?: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丧食之礼、进食之礼、侑食之礼、宴饮之礼。
《岭南民间文化》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岭南汉民族中,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三大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
3、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4、“凤凰民俗”是属于福佬民系。
5、黎族最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是“三月三”。
6、“牛王诞”是壮族的节日。
7、广东的瑶族分为排瑶、过山瑶两大支系,区分两大支系的标识是头饰。
8、水上居民生活习俗的最大特点是“浮家江海”、“以舟为居”。
9、“五羊神话”是一则史前拓殖神话。
10、“五羊神话”源于《说郛》所收的《广州记》和《广东新语》。
11、门人法海收录六祖惠能当年法道之说成集之名《法宝坛经》。
12、惠能六祖在公元638年出生于新州夏卢村,他的宣传观点是“见性成佛”。
13、广东唯一带有强抢性的传说是海幢寺《猛虎石》传说。
14、广东盗宝传说最著名是《海珠石的传说》,如今广州的海珠路、海珠广场、海珠桥、迎珠街均与之有关。
15、惠能六祖是我国南宗教派创始者,是佛教禅宗第六代继传人。
16、惠能六祖削发受戒在广州法性寺,开坛说法是在韶关曹溪宝林寺。
17、“岭海千年第一人”是指张九龄。
18、广东至少有两个“刘三妹”,一个在新兴,一人是在兴梅。
19、广东最著名的“三妹山”在阳春市。
20、“击鼓报猜”是广东的潮汕的习俗。
21、最特色的“广货”谜语是“《吃田螺》”。
22、记录广东人与外国商人、传教士友好往来的事迹的故事有《波罗庙的传说》、《西来初地的传说》、《光孝寺的传说》等。
23、广东四大菜系是指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和海南菜。
24、享有“食在广州第一家”美誉是广州酒家,实际是在1935年创建的。
25、广州的第一家现代化茶楼是在十三行街,诞生号为“三元楼”。
26、竹筒屋是广州及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存量最多的传统民居。
27、“四点金”和“下山虎”是潮汕的民居。
28、旗袍是一种“衣皆连裳”的长衫,初为满族妇女的服装。
29、广东的动物舞蹈千姿百态,堪称全国之冠。
民俗文化课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民俗的定义(2学时)“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 (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而将“Folklore”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
“民俗”既民间风俗。
民间——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文化遗留物说。
2、精神文化说3、民间文学说4、传统文化说总之,民俗,既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又叫社会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
变异性指在民俗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四)民俗的类型性:模式性。
(五)民俗的规范性服务性: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
满足人们需求。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2学时)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四、几个相近概念的比较几个相近概念的含义:风俗:“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习俗;“习”——“数飞也”礼俗;礼源于俗,俗先于礼。
几个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五、民俗的种类(一)物质民俗1、农耕民俗2、畜牧民俗3、渔猎民俗4、手工业民俗5、商业民俗6、服饰民俗7、饮食民俗 8、居住民俗 9、行旅民俗(二)社会民俗1、人生礼仪民俗:2、岁时节令民俗:3、社会结构民俗;4、游艺民俗(三)意识民俗:有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禁忌方面等。
原始信仰包括迷信信仰与俗信信仰两个方面。
第二章:服饰民俗文化一、服饰民俗概说(2学时)(一)服饰的起源(二)服饰的构成1、首服2、衣裳3、足衣4、饰物钗簪、耳环、项链、围巾、斗篷等。
(三)服饰的发展(B)1、首服:亦称元服。
元本指头。
历来用于首服的有冕、弁、冠、巾、帻、幞头、帽、风帽、抹额、笠、面衣等。
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
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名称常来源于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则搭配常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往往一种巾帽会蕴含着一段逸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程颐、程颢)、山谷巾(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大众津津乐道的同时亦效尤纷纷。
在戴法上,冠冕类和后来的巾帽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固定头发,一般需要通过笄直接固定在发髻上,另外还要在下巴处结璎,这样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类的戴法则随意多了,一块或软或硬的布、纱,通过各种不同的包扎或折叠方式,缚罩在头上就是了。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
具体分类。
(1)冠冕类A、冕——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服——礼制和等级的观念B、弁,弁,读bian,与"变"同音.。
弁是最古老的朝服,在古代是仅次于冕服的一种服饰。
C、其它冠通天冠(高山冠):委貌冠:远游冠:缁布冠:小冠:獬豸冠:进贤冠:鹖冠:D、清代礼冠自成体系。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
(2)巾:巾帽与常服搭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
行过冠礼以后,男子的首服就不一样了,根据《周礼》规定:士以上的尊者可以带冠;普通市民裹一块头巾。
后往往将带冠看成是累赘,以扎巾为轻便,于是头巾由庶民服饰一变而成为上流社会的“流行服饰”。
(3)帽子:省称“帽”、“冒”,象形文字,四周象缝缀而成的兜,下部开口,以便覆盖在头顶上,古代戴帽和戴冠不同,戴冠是为了装饰,戴帽是为了御寒。
所以在远古时期,帽子大多为北方人民所戴。
2、衣裳:在“民俗服饰的流变”讲3、足衣:足衣亦即袜履。
赤足同样是失礼的行为,谢罪时常常“免冠跣足”。
4、饰物:古代男女都着,但是后来慢慢以妇女为主。
古代妇女根据身份,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等。
4.1. 笄,簪,钗,擿,华胜4.2. 步摇4.3.梳篦,钿花4.4.抹额:4.5.古代妇女的臂钏和腕钏4.6耳饰二、民俗服饰的流变总的说来,阔袖长袍、温文尔雅,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与约束。
但是每个朝代各有特点。
古代服装分为两大类型,一为分体制,上身为衣,下身为裳。
上衣为襦、袄、半臂等,下身为胫衣、裤、裙等。
另一是衣裳合二为一制,即深衣、袍、衫、直裰、褶子等。
1、先秦时期:服原始服饰 : 用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把动物的毛皮缝制成衣服。
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制为上衣下裳,下裳为前后两片,衣裳束带。
女服与男子基本相同,但是多了一条长过膝的襜(chán,古时称衣裳的前襟,——女子的围裙。
)首服,男子扎巾带帽,女子插笄(骨簪);足衣为木底,葛、麻布为面,冬用兽皮的舄(xì)履。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交领右衽,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
深衣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
2、秦汉时期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
汉代妇女的襦裙:汉代官吏袍服十二纹章冕服介绍“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
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
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3、魏晋时期;魏晋南北朝汉服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服南北朝时期裤褶:裤褶(zhě)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
4、隋唐时期(共379年)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
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
唐代大袖衫: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圆领衫。
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
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
5、宋元时期:宋元时期官服-公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
宋代妇女服饰——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服装样式。
宋朝流行一种叫褙(bèi)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
宋代妇女服饰,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
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
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玉环绶”6、明清服饰:明代襦裙明代官吏服饰公服。
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
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明代背子之一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
明代背子之二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代妇女的又一“时装”——水田衣。
明代比甲。
清代文官补服清代马褂7、民国时期:近代旗袍中山装等三、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一)服饰反映经济条件经济条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古代,制造服装的原料主要靠天然或人工培育的动植物。
如虎皮帽(东北)鱼皮衣(东北)草鞋(南方)葛藤、苎麻、棉花、蚕丝等。
(有些少数民族现在还保存落后的生产力——从服饰上看,原始的纺织技术等)丝绸之路贯通,高级染料流入,衣服的颜色变得鲜艳、宽大、阔袖、开胸衣服琳琅满目……现代化纤、涤卡等化学纤维……样式,夹克、宇宙飞行服等,(韩国面料、纳米技术……)(二)服饰反映历史传统传统一旦形成,便成为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代代传承。
如中式长裤,从秦汉的胫衣——裤子,至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旗袍的款式至今也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
色彩,中国讲究中庸——“中和”,讲究色彩和谐,上身轻色下身重色——稳重端庄,平时黑色、棕、灰色,红黑配——喜庆时,不象非洲一样大红大紫。
款式含蓄、沉稳、端庄、大方,如中山装,受西装的影响,立领,口袋、立袖,但是扣子一直到领口,不象西装那样花哨。
(花样的领带和大翻领)中山装前襟四袋代表礼、义、廉、耻(四维)。
中国传统女装没有哪款象布拉吉一样开放。
(三)服饰反映地理环境东北:冬衣、帽子,保暖。
西南:潮湿,短衣、裙(傣族)、单裤——木板鞋。
(雨天多)江南:丝织品——天气正合适。
(四)服饰反映宗教信仰中国有许多由宗教信仰所形成的种种服饰形态的例子。
如伊斯兰教民众喜欢穿白色衣服、戴白帽,是因为教义要求他们在室外头部不可以直接对着天空;新疆地区的小花帽……对真主的诚信。
四川凉山的彝族以黑虎为图腾,男女老少一身黑衣,男服襟边绣上“虎”字,男子一身黑毡袍,小孩戴虎头帽。
又如佩珠——俗称手串(念珠),在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来记数的随身法器,一般以十八颗的念珠最为普遍,连缀时,中间嵌入一颗隔珠,在隔珠的下方会佩有一种编制精美的中国结或美玉、翡翠等挂件而组成“佛头穗”。
这种佩珠大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的材料制成,许多非教徒也喜欢佩带——使佛珠成为一种时尚装饰品。
(上图装饰品,不是佛珠,是改良的,数字不符)又如水田衣。
(五)服饰反映社会风尚宋朝初年,政府规定平民、商贾、工匠的衣服一律白、黑两色,到了北宋中期,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追求浮华成为时尚,不仅颜色突破,样式大胆——社会风尚,政府不能硬性规定。
(六)服饰反映文化交流中山装——受日本学生装的影响。
裤子、旗袍、蜡染、扎染服装——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壮族在解放前在服装上与汉族没有区别。
四、少数民族服饰概述【一】各民族服饰介绍(一)东三省朝、满等族服饰1、朝鲜族:生活的地点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韩国、朝鲜国服饰相同。
过去朝鲜族喜爱穿白衣素服,自称“白衣同胞”,外人称之为“白衣民族”。
2、满族3、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皮袍,皮裤,鄂伦春族的狍头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