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分析-----杨鑫2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8
2024学年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二语文(上)期中考试卷2024.1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
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
《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
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
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
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
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
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
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一、总体评价高二年级这次期末考试是扬州市组织的统一考试,试题的内容及形式备受师生关注,大家的期望值较高,希望从中探出一点实施高考新方案后考试题型的特点。
调研测试卷不是2008年试题样卷,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研究空间,2008年语文高考的试卷结构、试题内容、评分标准等将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落实新考纲的各项考点等问题都有待我们去研究。
1.试题内容涉及到《史记》、《语言规范与创新》、《现代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等内容,试卷总体形式没有什么创新,保持了高考语文卷多年来一个面孔的呆板格局,没有对今后高考语文命题做大胆的探索。
2.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内容多数是现行选修教材的内容,容易给人带来误导,且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是选修教材中加星号的文章,有误导今后教学的嫌疑。
试题选择题偏多,主观题偏少。
3.整套试卷开放性题目不多,不利于考查高中学生的学科综合实力,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导向不明确,不利于促进新课标理念的全面落实。
4.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取消了字形题,让它转入作文里,这符合2007年年考纲的新规定,能更有效地检验学生的识字水平和用字能力。
5.作文分值提高了10分,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题目是“争”,实际上也是话题作文的变形,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
二、各题得分情况统计表12.16分。
三、试题分析,本试卷分必做卷和附加卷(文科学生做),必做卷分两个部分,计16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11题,共33分。
试卷选择题中前一部分本来是4道题变成3道题,取消错别字辨析题,为了和2008年高考衔接,错别字辨析放到作文中考查,2007年《考试说明》中规定错别字扣分达到5分,重复的不计。
这比辨析错别字难,现在考生写错别字很多。
同样,这次调研考试也采取了这种形式。
1、字音辨析1题3分:2007年考纲规定以常用字为主,只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
这次试卷重点考查多音字,学生得分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对某些多音字不熟悉,如拾、载、轴、蔓等,这一题主要是针对《语言规范与创新》的内容考。
山东省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一般文论教材中谈到典型形象时,作者都肯定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
但是作者在谈到什么是共性时却有些语焉不详。
关于共性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以巴尔扎克、别林斯基为代表,他们认为共性就是写出类的特征。
巴尔扎克谈到典型形象时说:“‘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
”显然,巴尔扎克认为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
另外一种关于典型共性的观点认为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这种观点的倡导者。
那么,共性到底是指能写出类的特征性,还是指能揭示出类的本质,写出社会规律、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
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借一个鲁滨逊写出了十足地道的英国人的特征,他们下起决心来又猛烈又倔强,纯粹是新教徒的感情,性格坚强、固执、有耐性,不怕劳苦,天生爱工作,能够到各个大陆上去垦荒和殖民,等等。
所以我们说鲁滨逊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同时通过这种个性也写出了英国人的共性。
简言之,鲁滨逊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英国人身上的许多共同的特征。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变成了普通名词,成了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
别林斯基很形象地说这样的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
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生动具体,但它们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熟悉是因为这些人和事虽没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即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类似性。
这是共性的第一个层面,即代表性。
典型形象的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
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
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选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寄电子邮件给我,请我提供有关教育方面的建议,他们想要知道,他们到底应该学习哪些科目。
此外,因为我当初放弃完成大学学业,所以他们也经常询问我,应不应该仿效我,也放弃完成大学的学业。
有时,也有一些孩子家长请我指引他们子女的方向,他们说:“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迈向成功?”我能给予的建议其实是相当简单的:尽你所能,获得较高较好的教育。
年轻学子应该充分利用高中、大学教育,并且努力学习治学的方法。
的确,我因为创建微软公司而中途辍学,但是别忘记,我在辍学之前,曾在哈佛大学就读三年。
事实上,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还希望能够重返校园就读。
就像我以前曾经说过的,任何人都不应该轻易辍学,除非他们相信他们所面对的机会是一生中的一次,而且,即使如此,他们也应该考虑再三再做决定。
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小学六年级老师凯西·克利兰写信说:“很多我的孩子都说,你从未完成高中学业,现在却是如此成功,所以我的孩子都认为他们有很好的理由不要在意学业的好坏。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
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
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
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
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
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
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
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
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
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
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
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
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
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中学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临夏县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考试卷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文明体系如同百花齐放一般,独立却又包容,共生共存,一同构成了灿烂绚丽的人类文明;而各种文明之间并非完全对立冲突,彼此存在着交流融汇的契机。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就扮演着文明互鉴大会场的角色。
季羡林先生曾经在《敦煌学和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书中讲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不断向东西延展,在数千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中不断养护着东西方世界。
丝绸之路构建起了一架文明融合的桥梁。
和而不同,是文明互鉴的原则。
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
”由于个体认识的局限性,也因个体立场的不同,“君子”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许存在差异,但是彼此之间互相尊重。
这是古代先贤的做人准则,影响了中国社会数千年。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就对此作了一个完美的阐释。
莫高窟虽然是一所佛教殿堂,但是它并没有排斥其他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以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为例,在这个佛教殿堂里,工匠依据佛教典籍,对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加以改造和创新绘制出来,同时按照《山海经》等汉地典籍,又绘制了神仙世界的图像;不仅如此,他们还吸收了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中的图像元素,还有学者指出这里也可见来自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
开放包容,是文明互鉴的前提。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与借鉴。
文明的发展也不可能建构在“闭门造车”基础之上。
只有对外开放,互相包容,彼此之间才会增进了解,开展对话。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展示出无与伦比的大国风貌。
高中语文试卷分析
一、基础知识
考查重点:
1、字音(多音字、形似字,易读错的的字音,形声字的声旁与读音不一致的字音)
2、字形(形近字、同音字、错别字)
3、文学常识(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知识)。
4、成语
5、病句
三、文言文阅读
考查重点:
(1)常用实词,一词多义
(2)常用虚词
(3)特殊句式及用法
(4)对文意进行理解
(5) 直译
四、诗词鉴赏(6分)
考查重点:分析意象;
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五、名句默写
教材要求默写的部分;课文中出现的名句
七、文学作品阅读
考查范围:当代散文
考查重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4、简单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初步鉴赏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八、语言应用
修改病句
对联
扩展、压缩语段
续写句子
九、写作
高一:记叙文
侧重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
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作为一个动词,是“文而化之”的意思。
就“化”而言,“文化”不能静止、凝固地看,而宜将其放到生活中、实践中,注意到“文而化之”的人类化过程--文化就是人类历史本身。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将“文”通过“化”的方式赋予到了人的生命中,赋予到一切物品、一切思维、一切生活中,自然地,也赋予了我们的人民和国家。
据《辞源》的解释,“文化”是“文治”加“教化”的意思,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过程中的“文而化之”的内容和方式。
《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这里,人是目的,“文”是内容、实质,而“化”则是方法、途径,是“文”的特点,是大化风流、天成化育的境界,有造境,有化境,化境是“文”的本色要求和最高境界。
“文而化之”的结果,是文化一词的另一种用法,也是我们今天常用来解释“文化”概念的主要含义,即将文化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成为一种时代生活的标志和象征。
而这个时候,文化的价值似乎就有了厚重的分量。
所谓“人文”,说的正是这过程,即文化了,也就是人化了,这是文化价值的实现过程。
我们应是“实践”和“目的”的文化统一论者,而且只有在人类文化的实践层面上,文化的价值维度才可以有效彰显。
因此,要说文化的价值,“人文”价值当首列上位。
把人“文而化之”则成就“人文”。
所谓“人文”,一是说人是由“文”才得以成立的,二是说人的一生都要“以文化之”。
在中国,这个用以教化立人的“文”,首先是指“礼”,人生而有礼,具有了仁爱良心,才成“人文”,而这是要用一生来“文而化之”,加以养性修身成就的。
语文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高中第一篇:《古诗文所学所得》本次语文试卷主要以古诗文为主要内容进行考查。
学生们在具体题目中涉及到了《岳阳楼记》等经典名篇的理解和诗词对应的作者及背景等知识点。
从试卷总体来看,学生对于古诗文类题目的答题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其中,有个别学生在对于古文阅读理解方面还存在不够深入的情况,需要继续加强古文阅读的训练。
第二篇:《现代散文阅读与评论》本次考试内容涵盖了多篇现代散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论。
从试卷反馈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内容有较好的把握,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但是在评论部分,有一些学生表现出思考不够深入,评论的角度和思路比较单一。
建议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和思考,提升评论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篇:《文言文翻译与改错》文言文翻译和改错一直是语文考试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本次试卷中包含了一篇文言文的翻译和改错题目。
学生们在这部分的答题中普遍表现出对于文言文的熟练程度,翻译方面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改错部分也有较高的正确性。
然而,有些学生在翻译和改错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基础知识点的错误,需要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第四篇:《经典作品名句填空与解释》本次试卷中还涉及了经典作品名句填空与解释的题目。
学生们对于经典名句的填空和解释方面整体表现较为出色,能够准确填写并理解名句的含义。
然而,个别学生在解释部分存在解析不够清晰的情况,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于经典名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五篇:《作文题与写作指导》作文一直是语文考试的重要环节,本次试卷中要求学生根据指导进行一篇议论文的写作。
从学生的作文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作文的结构和逻辑上表现得较为清晰,能够符合写作要求。
但有部分学生在表达和观点论证上不够完善,需要在写作训练中提升论述的深度和逻辑性。
第六篇:《名著阅读与主题分析》名著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试卷中包含了名著阅读与主题分析的题目。
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在许多文明的历史中,早期记忆与当代记忆之间出现了“浮动缺口”,在艺术史上表现为经典艺术史因排除民间艺术而形成的历史书写缺口。
在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文化记忆缺口的存在。
先秦的诗乐舞等艺术虽有雅郑之分,但都具有仪式性、民间性的群落文化性质。
体现精英文化创造性的经典艺术从汉代开始发展,经历唐宋元诸朝代的繁荣,在明代达到经典化的高峰。
明代中期文学批评中乃至唐宋派等诸流派的繁荣与纷争,都是以秦汉唐宋的艺术经典为标准和指归而展开的,民间文艺似乎在精英文化的发展繁荣中没落了。
然而就在这种经典艺术观达到繁荣顶峰的明代后期,个人和民间艺术趣味却又以推崇“性灵”的方式出现,形成了“复古派”与“性灵派”之争。
这种论争呈现出中国艺术发展史中的“浮动缺口”现象--民间艺术在经典艺术及其观念发展的过程中消隐了,而在性灵派的艺术主张和趣味中又浮现了出来。
复古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梦阳在晚年也看到了这个“缺口”的历史意义,他惊叹“今真诗乃在民间”,意味着一直被文人视为粗鄙不文的民间艺术并非已经消亡,在经典繁荣的“今”日以其“真”而仍然具有生命力。
历史缺口的发现意味着不同于经典的另外一种艺术史--作为“天地自然之音”的民间艺术史的显现。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研究中国艺术思想史的同时注意到了经典艺术和民间艺术两类不同文化传统的美学特征。
他在《人间词话》中研究的是“词”这类经典的文人创作,在元曲研究中则深入探讨了具有典型民间艺术特征的元杂剧。
可以说,他的研究视野沟通了中国艺术史的“缺口”。
他在谈到元杂剧时,毫不客气地批评“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显然视之为稚拙朴陋的民间作品;然而同时又誉其为“一代之绝作”“中国最自然之文学”。
仲尼中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分析
学科语文任课老师杨鑫分析人数(班级)高二4)班50人一;考试类型:
三;试题分析:
次数分布图:
分析与评价:从以上数据和圆形统计图反映试卷的难易度一般,中等难度的题目占的比例比较大,且容易题相对来说较少。
2、学生答题情况统计
五;教学启示和建议;
1.对文言文方面老师加强对学生的读,背,写能力的培养。
2.多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学生听写,翻译。
3.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诗词和相关的优秀文章
4.在表达与运用方面老师应多出相关类似的题型给学生多加练习
5.作文方面在现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不能忽视,努力进取。
6.学生对于考试时间还没有引起重视,希望通过本次考试后,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效率有所提高。
7.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练习作业
8、教师多出一些相关的试卷按周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