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协作整合创新(PPP)模式探讨-20151209-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
- 格式:pdf
- 大小:14.43 MB
- 文档页数:107
PPP模式的概念及内涵学术界通常认为,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营合作制)的简称。
是指政府部门与民营公司或私人组织之间,通过特许权协议合作形式,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以优化项目融资,实现“双赢"或“多赢”。
其典型的结构为:政府或部门通过公开采购与中标人签订特许合同,设立特定项目公司(即中标人即工程商、服务经营公司即运营商或项目投资第三方即投资商三方共同成立的股份公司),负责合作项目的筹资、建设及经营维护。
政府向借贷金融机构承诺将按合同支付费用,使项目公司及时有效获得融资。
PPP模式实质是政府通过公开招标或谈判、委托等方式选定私营公司,给予其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从而换取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或服务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从定义及其发展经历上看,PPP模式的内涵包括:第一,PPP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
一般的融资由公司自由掌握,向金融机构贷款用于生产经营活动;PPP项目融资是由政府发起和扶持为主,合作公司积极跟进的一种方式。
融资内容与政府政策扶持对象及力度,项目预期收益等密切相关。
项目公司的资产总值和政府的政策承诺是融资贷款的安全保障,项目公司的经营性直接收益和经营利润是归还贷款的主要来源。
第二,PPP融资模式能有效吸引民营资本,使之能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提高资金效率,降低成本风险。
民营资本参与PPP融资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性,比如前期的项目确认、设计和可行性研究,引入先进技术和有效管理,控制项目进程,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降低企业运作成本、资产负债率及风险,保障国家、市场、社会和民营企业各方的利益。
第三,PPP模式能有效增加民营资本的利润。
PPP对私营部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它能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能及时获取贷款;投资回报有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政策支持的机会。
如给予民营公司国有或集体土地优先开发权、融资贷款担保、税费优惠或其他政府性政策优惠措施等。
PPP模式解析与案例分析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是公私合作模式的缩写,是指政府与私营部门(企业或非营利组织)之间为实施公共项目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
它是一种同时整合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资源、共同承担风险和利益、共同实施项目的合作模式。
PPP模式具有政府监管和引导性与市场供需自主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实施公共项目或服务的过程中,既能发挥政府的监管和引导作用,又能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以下将通过分析PPP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案例分析,进一步阐述PPP模式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PPP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整合:PPP模式能够整合政府和私营部门的资源,发挥各方的优势,共同实施项目。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项目审批和监管等资源,而私营部门则能提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资源,使得项目的规模和执行能力得到提升。
2.风险共担:在PPP模式中,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承担项目的风险和利益。
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可以降低私营部门的风险,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政府也能分享项目的收益,提高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
3.市场机制:PPP模式注重市场供需的自主匹配,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
通过公开招标、竞争选优等方式,引进优质的私营企业参与项目,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市场机制还能促进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项目的创新性。
接下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进一步说明PPP模式的应用和效果。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需求巨大,政府常常需要引入民间资本和企业参与公共交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例如,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普遍采用PPP模式进行开发。
以北京市地铁为例,北京地铁运营公司与私人投资方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地铁线路。
政府提供土地和规划支持,私人投资方提供资本和技术,共同实施地铁项目。
在这个案例中,PPP模式的应用带来了以下几个显著的效果。
1.资源整合:通过PPP模式,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能力与私人投资方的资本和技术能力得到有机整合。
2015年PPP模式简析一、PPP模式是重要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方式,在释放改革红利和稳增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2)二、PPP模式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多方共赢的制度设计,并为资产证券化提供土壤 (3)三、PPP模式实现了传统投融资体制的升级,将成为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新常态 (4)四、水务等公用事业领域具备较大市场化改革空间,PPP模式推广有望重塑行业格局 (6)一、PPP模式是重要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方式,在释放改革红利和稳增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呈下行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整体下滑。
从需求侧看,除了消费基本稳定外,投资、出口增速降幅较大;供给侧方面,工业增加值增速等数据持续低位运行,发电量、货运量等指数也持续负增长。
受风险控制和市场预期影响,银行惜贷和部分企业贷款需求收缩并存,实体经济和货币信贷都呈现下降趋势。
在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边际收益下降的环境下,通过改革来放松供给约束、以制度供给来激活供给潜力并提供放大“乘数”,是目前最值得争取的未来增长前景。
我们认为,PPP模式作为重要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方式,将在地方债务优化、激活社会资本、促进基建投资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PPP模式是一系列关键领域放开社会资本准入政策的延续,制度设计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5年、2010年国务院相继发布新旧“三十六条”,放开民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等领域。
2014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国家发改委开始着手推进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的立法工作。
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政府的新举措不断为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建设拓宽了范围和渠道。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础设施依然存在较为迫切的、进一步换代升级的需求。
在稳增长的压力之下,地方政府基建投资与融资受限。
解读PPP模式PPP模式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公私合营模式(PPP),以其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PPP模式比较适用于公益性较强的废弃物处理或其中的某一环节,如有害废弃物处理和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与填埋处置环节。
这种模式需要合理选择合作项目和考虑政府参与的形式、程序、渠道、范围与程度,这是值得探讨且令人困扰的问题。
截止到[1]2015年11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开推介的第一批1043个PPP项目中,已签约项目达到329个,占推介项目数量的比例为31.5%。
中文名PPP模式外文名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含义公私合伙或合营广义定义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合作又称PPP融资一、定义PPP模式,也称PPP融资,或者PPP。
随着项目融资的发展,有一个词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伙或合营,又称公私协力)开始出现并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在欧洲。
该词最早由英国政府于1982年提出,是指政府与私营商签订长期协议,授权私营商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本文拟对PPP的各种定义作一个综述,并论述它的理论基础。
1.1狭义定义从各国和国际组织对PPP的理解来看,PPP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PPP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而狭义的PPP可以理解为一系列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包含BOT、TOT、DBFO等多种模式。
2015年01月17日下午14时,由泛华集团组织并举办的整合“政府、企业、金融”资源共同推进PPP模式创新研讨会北京隆重召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精神及《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本次研讨会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进行讨论,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创新投资融资机制,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以基础设施项目为依托,整合各方资源,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参加此会议的有政府机构、财政部科学研究院、中国投资协会、北京大学、金融机构、大型央企共170余人齐聚泛华集团聚焦研讨PPP模式。
在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在“新常态”下,如何整合“政府、企业、金融”资源共同推进PPP模式创新,最终实现项目参与方,多方共赢!本次研讨会,泛华集团邀请了相关方面的专家及嘉宾对PPP模式进行了现场演讲,首先泛华集团董事长杨天举对所有来宾表示欢迎并简短介绍了泛华集团关于PPP模式的情况;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罗建钢进行了《新常态下PPP模式解读》演讲;北京大学中国新生研究院郭夏做了《新生经济与国际PPP模式创新》演讲;渤海银行王梓臣演讲了《PPP模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时泛华集团北京产业投资公司杨年春进行了《新形势下城市运营思维的PPP模式探讨》演讲;泛华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陈卫国也做了《PPP模式---破解新型城镇化资金瓶颈》的演讲。
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国开证券原总裁黎维彬等来宾也在会场进行了研讨和发言,现场讨论积极热烈!研讨会还进行政府项目的推介活动!广西梧州市政府粵桂合作特別试验区推介了《齐发展、同进步、共繁荣--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项目;山东齐河县人民政府推介了《幸福齐河,大力实施全域城镇化做好幸福齐河大文章》项目;河北省涉县人民政府推介了《大美涉县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
我国PPP模式发展的探索与思考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合作模式,是一种将政府和私营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结合起来,共同投资和管理公共项目的方式。
我国自 2013 年开始倡导并推广PPP 模式,一度成为了各级政府重点推动的项目之一,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了各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国 PPP 模式的发展现状及思考,希望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一、PPP 模式在我国的起源与发展我国 PPP 模式起源于 2005 年左右,当时是在一些试点城市,如南京、济南等开始尝试推广。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政府和企业投资主体的理念、资金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和困难,PPP 模式并未得到普及。
直到 2013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 PPP 模式的正式启动。
此后,各地政府开始积极开展 PPP 项目的筹备和实施工作,力图借助私人资本的力量推进公共项目建设。
二、PPP 模式发展的特点和成效PPP 模式是以“公共事业”为主题,以“政府-社会资本”为主要组合方式的合作模式。
它既在法律、财务、信息、合同、管理等环节上具有独特性,也有其市场化、专业化、结果化等特性。
在我国,PPP 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鲜明的特点和成效。
1. 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建立。
PPP 模式下,市场主导定价机制得到建立,为项目参与者提供可比的基准。
这促进了透明度和比较优势的建立,从而提高了投资者的参与度。
2. 政府部门在PPP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强化。
政府部门在PPP项目中扮演了规划者、决策者、监管者、协调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进一步解决了市场机制下存在的问题,如信息不对称以及前期成本等问题。
3. 社会资本在项目中的投资、运营、管理、维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尤其在基础设施投资教育等领域,社会资本的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利用,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
PPP模式解析范文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众-私营合作模式)是一种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合作的合作模式,旨在共同投资和管理公共服务项目。
本文将从PPP模式的背景、特点、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解析,探讨该模式对于公共服务项目实施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PPP模式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许多国家面临着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短缺和管理不善的问题。
PPP模式的出现,是政府为了弥补财政困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而进行的一种创新探索。
在PPP模式中,政府与私营部门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投资、建设和管理公共服务项目,分享风险与收益。
其次,PPP模式的特点在于各方的合作共赢。
首先,政府可以利用私营部门的投资和管理经验,提高公共服务项目的质量和运营效率。
私营部门也有动力投资和运营项目,以获得回报。
其次,PPP模式通常采用长期合作,政府可以将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需求转化为长期的利息支付,降低财政压力。
此外,PPP模式注重投资回报和风险分担的平衡,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创新。
PPP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引入私营部门的资金和管理经验,弥补财政短缺,加快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和提高效率。
其次,私营部门的参与可以引入创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项目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再次,PPP模式注重长期合作,政府可以分散风险,降低资金和管理成本。
最后,PPP模式鼓励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PP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PPP合作协议的签订和执行需要政府具备较高的法律和管理能力,对政府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由于PPP模式涉及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平衡,如果合作协议的设计不合理,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和财政风险的加大。
再次,PPP模式在一些领域(如教育、卫生等)的应用相对较少,其中的原因包括政策限制、市场不成熟等。
新常态下的中国式PPP模式解读PPP模式是调节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种方式。
新常态下的中国式PPP模式,将以“产融互动”为标志,本质特征是“融资+管理”双管齐下。
旅游业改革亦应顺应新思路,通过创新融资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金进入旅游产业。
或许,中央力推、地方热捧的PPP模式是突破融资瓶颈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大发展的重要抓手。
2.何为PPP?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以某个项目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
PPP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英国公共服务领域开始应用的一种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方式。
2012年12月,由于造成大量地方政府债务、项目全寿命期的效率不高、项目的成本高于一般传统模式10%-20%等原因,财政部出台通知〔财预[2012]463号〕,将盛行多年的BT 模式叫停。
PPP模式可有效解决公共供应效率低下、政府资金匮乏等问题,各级政府转而关注新常态下的PPP模式。
按照2014年12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概念定义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能力、提高供应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发改投资[2014]2724号〕。
《指导意见》指出:PPP模式的适用范围主要为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
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医疗、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项目。
PPP模式具有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大特征,常见运作形式在《指导意见》按照经营收费情况将PPP模式分为经营性〔BOT、BOOT〕、准经营性〔BOT、BOO〕、非经营性〔BOO〕三类。
PPP模式分析解读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即公共-私人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在这种伙伴关系模式下,国家政府与私人方通过签订合同,在特定项目领域共同投资、运营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分担、效益共享的目标。
PPP模式的实施旨在通过调动私人资本,提高公共项目的质量和效能,缓解政府融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涵盖了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旅游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PPP模式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公共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和私人方通过合作,可以将双方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配置。
私人方可以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政府则可以提供项目土地、政策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支持,减少资源浪费和冗余。
其次,PPP模式可以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由于私人方的参与,公共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得到了更加专业和高效的管理,提高了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私人方通常具有更为灵活和创新的运营方式,可以有效推动项目的进度和效果。
再次,PPP模式可以缓解政府融资压力。
在公共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通常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而PPP模式可以吸引私人方的投资,减轻政府的融资负担。
私人方通过投资项目可以获取一定的回报,同时也承担项目运营和管理的风险,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此外,PPP模式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PPP模式实施的公共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长期性,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公共项目的实施也能够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然而,PPP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政府和私人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权责问题可能成为合作的瓶颈。
双方在项目的收益分配、合同约定等方面可能存在分歧,需要进行良好的合作沟通和协商。
其次,PPP项目的融资和立项流程相对复杂,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规范,防范潜在的风险和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