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第5课时1减去几分之几
- 格式:ppt
- 大小:428.00 KB
- 文档页数:4
《1减几分之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1减几分之几”的概念,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1减几分之几”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1减几分之几”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1减几分之几”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1减几分之几”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讲解“1减几分之几”的概念,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让学生分析并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1减几分之几》2. 主要内容:概念、计算方法、例题、练习题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做一些基础的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让学生做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做一些拓展思维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
2.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导入、案例分析、练习、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
下面将对这些环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1. 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或者有趣的故事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1减几分之几”。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小孩吃饼干的情景:小孩原来有1块饼干,吃掉了其中的$\frac{1}{3}$,那么他还剩下多少饼干呢?通过这个实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1减几分之几”的概念。
前置作业一、旧知链接1.32的分子是( ),分母是( ),读作( )。
2.分子是4,比分母少5,这个分数是( )。
3.填一填:41>()1。
二、新知速递1.12个苹果的31是( )个苹果。
2.12个苹果的43是( )个苹果。
3.12个苹果的123是( )个苹果。
【参考答案】一、1.2 3 三分之二 2.94 3.5 答案不唯一 二、1.4 2.9 3.3 课堂作业1.一盘草莓30个,小红已经吃了32,小红吃了( )个。
2.兔妈妈上山采了24个蘑菇,把这些蘑菇的32分给了小兔,分给小兔( )个。
3.一段路长20千米,工程队已经修了它的52,是( )千米;没修的是这条路的) () (,是( )千米。
4.小红带20元钱去买学习用品,买笔记本用去这些钱的41,买钢笔用去这些钱的52,买笔记本和钢笔各用去多少元钱?【参考答案】1.20 2.16 3.853 12 4.20÷4=5(元) 20÷5×2=8(元)答:买笔记本用去5元,买钢笔用去8元。
课后作业基础训练1.一堆小棒,共24根。
(1)这堆小棒的43是( )根;(2)这堆小棒的85是( )根。
2.一块布料长16米,用它的41做衣服,用它的83做窗帘。
做衣服和窗帘各用去多少米布? 3.爸爸买了12个苹果和18个梨。
妈妈让小明拿出每种水果的21送给爷爷。
小明各要拿几个苹果和几个梨?拓展提高4.一块长方形地长56米,宽是长的75,这块长方形地的宽是多少米? 5.2009年2月份,爸爸出差的天数占这个月总数的72,爸爸出差几天? 发散思维6.一本书,小明已看了42页,正好是这本书的41,这本书有多少页? 【参考答案】1.18 15 2.16÷4=4(米) 16÷8×3=6(米) 3.12÷2=6(个) 18÷2=9(个)4.56÷7×5=40(米)5.28÷7×2=8(天) 讲评:2009年2月份有28天,爸爸出差的天数占这个月总数的72,就是要求28的72是多少,列成算式是28÷7×2=8(天) 6.42×4=168(页) 讲评:本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很难的,考验的是学生的逆向思维,小明已看了42页正好是这本书的41,也就是把这本书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42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5课时列方程解答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练习苏教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5课时列方程解答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练习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练习。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答分数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分数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列方程解答分数问题的方法。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求解分数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情景:小明有2/3的苹果,小红有3/4的苹果,两人一共有多少苹果?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苹果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如何求两人一共有多少苹果?2.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小明有2/3的苹果,小红有3/4的苹果,两人一共有多少苹果?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讲解方程的解法。
步骤1:设两人一共有x个苹果。
步骤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2/3x + 3/4x = x。
步骤3:解方程,求出x的值。
3.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小华有1/5的糖果,小明有2/7的糖果,两人一共有多少糖果?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出示自主练习题:请你选取一个分数实际问题,列方程解答。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板书设计板书题目:小明有2/3的苹果,小红有3/4的苹果,两人一共有多少苹果?板书解题步骤:步骤1:设两人一共有x个苹果。
步骤2:列出方程2/3x + 3/4x = x。
步骤3:解方程,求出x的值。
六、作业设计(1)小华有1/5的糖果,小明有2/7的糖果,两人一共有多少糖果?答案:14/35(2)小明的成绩是全班的2/5,小红的成绩是全班的3/8,小明比小红多几分之几?答案:1/24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列方程解答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但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分数的运算仍存在困难。
第5课时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教材P 37,例4)一、(新知导练)根据给出的条件,填写等量关系式。
1. 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5。
( )×25=( ) 2. 商品的促销价是原价的910。
商品的( )价910=商品的( )价 3. 一圈卫生纸用了5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观察线段图,先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计算。
1.等量关系式:( )×25=( ) 列方程解答:2.等量关系式:( )×38=( ) 列方程解答:三、生活中的数学。
1. 埃及的一座金字塔由于受风侵蚀,现在的高度约是140m ,相当于建成时高度的2021。
这座金字塔刚建成时的高度约是多少米?2.(1) 杨伯伯一共进了多少千克蔬菜?(2) 大白菜进了多少千克?四、中心小学六年级有女生120人,男生110人,六年级学生人数是五年级学生人数的2324,中心小学五年级有多少人?第5课时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一、1.全班人数 男生人数 2.原 × 促销 3.卫生纸原长×58=用去卫生纸的长度 二、1.50 彩带全长 20m,解:设彩带全长xm 。
25x =20 x =50 2.560 全程 已行210m 解:设全程xm 。
38x =210 x =560三、1.解:设这座金字塔刚建成时的高度约是xm 。
2021x =140 x =1472.(1)解:设杨伯伯一共进了xkg 蔬菜。
27x =36 x =126 (2)解:设大白菜进了xkg 。
65x =36 x =30四、解:设中心小学五年级有x 人。
2324x =120+110 x =24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1减几分之几》人教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1减几分之几》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理解减去几分之几的含义;2. 掌握1减去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3. 会进行分数减法的基本运算;4. 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减去几分之几的含义,掌握1减去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减法的基本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减去几分之几的含义,掌握1减去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会进行分数减法的基本运算,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等。
2. 学具:练习本、笔、分数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有2个苹果,他吃掉了其中的1个苹果,请问他还剩下几个苹果?2. 例题讲解:例1:求1减去1/2的结果。
解析:将1/2转化为相同的分母,得到11/2=2/21/2=1/2。
例2:求1减去3/4的结果。
解析:将1/4转化为相同的分母,得到13/4=4/43/4=1/4。
3. 随堂练习:练习1:求1减去1/3的结果。
练习2:求1减去2/5的结果。
4. 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减,分子相减;异分母分数相减,先通分,再相减。
5. 解决实际问题:小明有5个糖果,他吃掉了其中的2个糖果,请问他还剩下几个糖果?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实践情景引入:小明有2个苹果,吃掉了1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2. 例题讲解:11/2=1/213/4=1/43. 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减,分子相减;异分母分数相减,先通分,再相减。
4. 解决实际问题:小明有5个糖果,吃掉了2个糖果,还剩下几个糖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1减去1/5的结果。
2解决问题第1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会碰到数学,兴趣是在数学领域里获得成功的关键。
没有浓厚的兴趣也就不可能有锲而不舍的探索。
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它用到数学才能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
在古时候就有很多关于数学奥妙的故事。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借马分马。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财主临终时将三个儿子叫到床前,宣布将遗产——11匹好马分给他们,其中大儿子可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可得四分之一,小儿子可得六分之一,话刚说完,财主就去世了。
这可难为了他的三个儿子,按照财主的遗嘱,每个人得到的马都不是整数。
大儿子得五又二分之一匹,二儿子得二又四分之三匹,三儿子可得一又六分之五匹。
难道要把马杀死吗?有一位智者正好骑着马路过这里,他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自己的马借给兄弟三人,让他们分完马后再将马还给他,兄弟三人借了智者的马后再分,老大分得二分之一,即十二乘二分之一等于6匹。
老二分得四分之一,即十二乘四分之一等于3匹,老三分得六分之一,即十二乘六分之一等于2匹。
十二减六再减三再减二等于1匹,剩下的这匹马正好还给智者。
数学文化博大精深,这个故事是古人用倍数关系进行分割,三兄弟分马的最小公倍数为十二,所以要借一匹马。
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教学的“稍复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运用题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拓展。
本节教学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1.紧扣意义,分析解答。
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与分析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紧扣分数乘法的意义,通过抓关键句、找单位“1”、画图等方式逐步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列式,完成例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拓宽思路,积累方法。
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点拨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此类题的结构特征、分析思路、解题方法,使学生逐渐积累更多的学习、分析等方法。
3.数形结合,渗透思想。
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在帮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轻松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拓展和更新,使学生选择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导学内容:教材第89—90 页的内容及第91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二、导学目标:1、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法则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
2、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3、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格式。
三、导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难点: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四、导学流程:(一)独立自主学习88(4)试算:(5)想想整数加法的含义,试说分数加法的含义。
(2)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减吗?为什么?把书上补充完整!(3)试算:(4)想想整数减法的含义,试说分数减法的含义。
(二)合作互助学习:1、在计算时分母有没有变化?分子呢?2、分数加、减法的含义是什么?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吗?3、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4、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不是最简分数的要怎么办?(三)展示引导学习:1、观察例1、例2的计算过程,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我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只把分子()。
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分数;当分子和分母相等时,结果是();如果被减数是整数,要先化成与减数分母()的假分数再进行计算;分子是0的分数(四)评价提升学习:(五)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第2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一、导学内容:教材第91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3、4题。
二、导学目标:1、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和熟练准确的计算能力。
2、培养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导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难点:能利用法则熟练准确的进行计算。
四、导学流程:(一)独立自主学习1、整数加法的含义是:把两个数( )成一个数的运算。
2、整数减法的含义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 )的运算。
3、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