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专题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名师指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迅速发展。
经济建设、民族、外交、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本部分知识点,在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多有体现,试题形式多样,选择、材料分析、时政结合问答等,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解: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次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
2.、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业、农村政策:(1)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社:1953年开始农业改造,促进农村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农村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失误。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农业产量连年丰收。
认识:从农民利益出发,是党制定农业、农民政策的出发点。
3.、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比较:都是成功的改革,都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大胆创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启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专题知识综述:(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从意义的三个层面认识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作者:胡朗德邱家评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0年第10期一、关于罗斯福新政1从美国历史来看:新政使得美国成功地摆脱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2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大致上从14世纪到17世纪为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在世界的东西方几乎是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曙光出现在封建社会的地平线上。
从生产力方面来说,手工业生产逐渐从手工作坊阶段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雇佣关系取代了从前的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的依附关系。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经过三个世纪的发展,逐步完善壮大。
到18世纪的中后期,在英国发生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工业革命。
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空前壮大。
这样,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清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其中主要是封建因素对资本主义的阻碍。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美国进行了南北战争,德国和意大利进行了统一运动,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鼓吹应该让资本主义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让资本主义自由充分地发展,完全由市场来调节资本主义发展。
充分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这样生产和资本逐渐集中,当这种集中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形成了垄断。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邓小平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这两场革命的命运又不尽相同,比较这两场改革,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新经济政策对于中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标签:列宁;邓小平;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虽产生、形成于两个不同的国家,而且相距半个多世纪,但是他们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成功的典范。
分析比较这两场改革,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1 相同点第一,历史背景基本相同。
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有其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
无论是1921年的苏俄,还是刚刚结束文革之间的动乱的中国,其经济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两国人民都有尽早摆脱经济困境的呼声和要求,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顺应了这一要求,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21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国内战争结束。
更为重要的是,四年的帝国战争和三年的国内战争使俄国的物资消耗殆尽。
农业经济濒临破产,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根据1921年春的统计,战争使苏俄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工业产量只有战前的14%,农产品只及战前的60%,经济损失超过了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
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引起农民、工人的不满,甚至出现暴动事件。
工农联盟岌岌可危,国内的反动政党和国外的帝国主义武装又开始蠢蠢欲动。
在苏俄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的时候列宁果断的开始了社会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实施“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建构】【单元特征】危机时代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面对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而德日两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战争时代20世纪30年代,日本、意大利、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
这次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第13课罗斯福新政一、经济大危机原因①主要原因: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生产过剩。
②直接原因:大量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③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爆发标志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
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时间1929—1933年表现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
②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③穷人们想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
④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销毁大量商品。
特点破坏力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
影响①国内:生产大幅下降,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国际:德、日法西斯势力抬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
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加剧。
二、罗斯福新政1.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2.直接目的: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内容项目具体措施作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 对银行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A.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等的异同点的比较三者的不同点:(1)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或管理模式)基础上加入市场调节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罗斯福新政是在自由放任、无序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调节、规范市场经济规则,摆脱和预防经济危机的发生.(2)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罗斯福新政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1、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2)目的:改变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经济;2.苏联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具体表现在: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实施指令性的计划管理,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包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排斥市场调节;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它在实践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训:(1)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造成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失去活力;(3)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3.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在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背景下,为摆脱和避免经济危机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经济政策;它是在发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前提下,国家利用行政或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整,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注]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美国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罗斯福新政的政府干预经济,这其中的各自经验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都有借鉴作用。
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
相同点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同点背
景
新政前美国遭受到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大危机的沉重打
击,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受损严重
新经济政策实施
前国内外敌人进
攻被粉碎,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已经
过时,一些地方发
生叛乱
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
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内
容
美国罗斯福新政侧
重于加强政府对国
家经济的全面干预
新经济政策侧重
于改变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内容
中国的改革开饭立足于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内容
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
领域,目标在实现经济体制
的改变
性
质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
私有制前提下,实
施缓和矛盾,恢复
经济的措施
在无产阶级掌握
经济命脉条件下
在一定限度内恢
复资本主义,发展
商品生产,恢复国
民经济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依照国情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的创举
结
果
减轻了经济危机对
美国的严重破坏,
巩固了资本主义的
统治
巩固了工农联盟,
有利于经济恢复,
使苏维埃政权得
到巩固
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质向充满生机和活
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
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
变、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
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