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运动(上课)
- 格式:ppt
- 大小:5.08 MB
- 文档页数:38
动物的运动的教案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动物的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动物运动的类型和特点,运动的产生原理,动物运动的意义。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4.3节中关于动物骨骼、肌肉系统的构成,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比较,以及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运动的类型、特点及其产生原理,掌握动物运动的基本知识。
2. 理解动物运动对生存的意义,认识到运动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物运动的产生原理,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比较。
教学重点:动物运动的类型、特点,动物运动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物运动图片、视频,骨骼模型,肌肉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动物运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动物运动的类型及特点(2)动物运动的产生原理(3)动物运动的意义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青蛙跳跃为例,讲解动物运动的产生原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不同动物运动方式,完成观察记录表。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动物运动的类型及特点2. 动物运动的产生原理3. 动物运动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动物运动的类型及特点。
(2)以某一动物为例,分析其运动的产生原理。
(3)谈谈你对动物运动意义的理解。
2. 答案:(1)动物运动的类型包括:奔跑、跳跃、爬行、游泳、飞翔等。
特点:运动方式多样,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2)以青蛙为例,其跳跃运动产生原理为:肌肉收缩使骨骼运动,通过关节的转动实现跳跃。
(3)动物运动的意义:有助于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寻找配偶、适应生活环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运动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了解运动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篇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非洲草原上奔跑的狮子、迁徙角马群。
在动物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孔雀开屏、仙鹤起舞。
在自然界里,我们看见大雁南飞、蜜蜂采蜜,等等,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或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
动物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而运动必须依赖一定的身体结构。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从多媒体播放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动物的运动方式,有蠕动、游泳、飞行、行走、奔跑、跳跃等。
动物的运动器官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呢?我们以哺乳动物为例来探究,也可以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1、骨骼(含关节)和肌肉组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
(1)骨骼:起支撑和承力的作用。
(2)关节:改变骨的运动方向。
(3)肌肉:一组肌肉必须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当它收缩时,就会带动骨围绕关节做运动。
2、讨论(1)大吊车的可活动部分相当于动物的关节,如吊车臂与车体之(2)除哺乳动物外,其他脊椎动物的骨骼也都有关节。
(3)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4)人体有关节的部位很多,主要分布在四肢上,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踝(huai2)关节、趾关节等。
进行体育运动时,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都容易受伤。
保护措施包括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应当适当,以及佩带护腕、护膝等。
二、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1、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2、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