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29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以下是八年级生物中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一些知识点:
1. 动物的运动方式:
- 游泳:水生动物如鱼、鲸等利用泳鳍或鳍状肢体在水中移动。
- 水平爬行:蛇、蜥蜴等动物通过腹面与地面接触来进行水平爬行。
- 垂直爬行:蜘蛛等动物利用特殊的器官或附着结构垂直爬行。
- 跳跃:草h企鹅、青蛙等动物通过强力腿部肌肉的收缩来进行跳跃。
- 飞行:鸟类、昆虫等动物通过翅膀的扇动来实现飞行。
2. 动物的导航和迁徙:
- 借助地标:动物常常利用地标如山脉、河流等作为引导,实现导航。
- 嗅觉和视觉:动物利用嗅觉和视觉的感知来识别和记忆环境和路线。
- 地磁感应:一些动物如候鸟、海龟等能够感应地球的磁场来确定方向。
- 内部钟表:动物可能拥有内部钟表来感知时间,辅助导航和迁徙。
3. 动物的行为:
- 群居行为:某些动物如蚂蚁、蜜蜂组成群体,每个个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协作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效益。
- 进化行为:一些动物通过物种的进化发展出特定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如迷彩、攻击和防御等。
- 社交行为:动物通过展示行为如打招呼、领地争夺、婚配等来交流和维护社交关系。
- 孵卵和育儿行为:某些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表现出孵卵和照顾幼崽的行为。
这些知识点是关于八年级生物学中动物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点,你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这些内容并进行拓展。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动物的运动》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的一篇重要的教材内容。
本篇教材主要介绍了动物的运动形式、运动方式以及影响动物运动的因素等内容。
在生物学中,动物的运动是指动物体内部的器官协调工作,通过肌肉的收缩来改变身体的位置和姿态。
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各自适应环境的独特运动方式,例如鸟类的飞行、鱼类的游泳和昆虫的飞行等。
本篇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的运动形式和方式;–理解运动对动物生活的重要性;–掌握动物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动物运动的原因;–能够运用适当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观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内容1.动物的运动形式:–步行、奔跑、爬行、飞行、游泳等。
2.动物的运动方式:–通过肌肉和骨骼控制身体的运动;–运动依靠不同的器官和结构,例如鸟类的翅膀、鱼类的鳍和尾巴等。
3.影响动物运动的因素:–动物体型、食性、环境等都与动物的运动有关。
教学重难点•动物的运动形式和方式的理解和归纳;•影响动物运动的因素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动物运动形式和方式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动物运动的好奇和兴趣。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动物运动的基本规律。
3.合作学习: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研究某一类动物的运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生动地展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
2.讨论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归纳运动的共同规律。
动物的运动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水中: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陆地:主要靠附肢的活动进行运动,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爬行:如蜗牛、马陆、蛇、蜈蚣(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行走:如猫、狗、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也能奔跑)。
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蝗虫等空中:飞行为主,滑翔是省力的运动方式,鼓翼飞行是基本方式。
一般情况下,鸟类在飞行时交替使用鼓翼飞行与滑翔等。
注: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蝙蝠:依靠翼膜飞行;昆虫依靠双翅飞行)3、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摆动)4、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5、火箭的运动时是参考乌贼和水母的倒退运动来制造的。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1、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股骨、肱骨)、短骨(腕骨)、扁骨(肩胛骨、肋骨)、不规则骨(椎骨、蝶骨)。
骨是一种器官。
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骨膜神经:传导兴奋骨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的骨密质:骨干外周的骨组织致密,有较强的抗压能力结骨质骨松质: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有较强的承压能力构骨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髓黄骨髓:无造血功能,一定情况下(严重贫血、失血)可恢复造血功能注: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4、骨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成分有机物: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韧性(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1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动物的运动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结缔组织),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
【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肱二头肌是两块肌肉组成一组,肱三头肌是三块肌肉组成一组。
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直臂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4、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控制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5、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下,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提供能量,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共同完成运动。
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6、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7、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
(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二、动物的行为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还有菜青虫取食,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聚焦目标1学习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3.学习运动对动物的意义。
生本课堂自主预习知识点一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右图是人体的关节模式图,请填出其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1是关节头;2是关节囊;3是关节腔;4是关节窝;5是关节软骨。
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骨骼肌由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肌腱组成。
知识点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相应的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以及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请你列举其他动物的运动方式:蚯蚓蠕动;蝗虫飞行;家鸽飞行。
合作探究(1)夏明不小心摔伤手臂,他的骨头、关节和肌肉检查都没有损伤,但不能完全抬手臂,这是为什么呢?答:可能软组织受伤或者手臂部神经受到损伤。
(2)我们在剧烈运动后会大量出汗,有时还会感到疲劳,这是为什么呢?答: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名师点拨(1)小王大笑时由于用力过猛,使上下颌不能合拢,这是由于( D)A.关节头从关节囊中滑脱出来B.关节软骨发生病变C.关节窝从关节囊中滑脱出来D.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点拨:选D。
关节的结构包括关节囊、关节面和关节腔三部分,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构成,关节头位于关节窝内,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有光滑的关节软骨,使关节运动灵活,关节囊包裹着整个关节,使关节牢固,当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造成脱臼,则该关节无法正常运动。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必背知识点一、动物的运动1. 运动系统的组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骼 (包括骨和关节)和肌肉组成。
骨骼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则是运动的支点,而骨骼肌则是动力来源。
2. 骨骼肌的结构与特性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
肌腱位于两端,较细且呈乳白色,连接着骨骼;肌腹位于中间,较粗,是肌肉的主要部分。
骨骼肌的特性是受到刺激时会收缩,停止刺激则舒张。
3. 运动的产生过程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会收缩并牵动骨头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运动的完成需要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作,以及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4. 关节的结构与脱臼关节由关节面 (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
关节软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二、动物的行为1. 行为类型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包括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这些行为按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 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等。
学习行为则是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如动物学会绕道取食。
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有利于动物适应多变的环境。
3. 社会行为某些动物营群体生活,具有社会行为。
它们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
4. 信息传递动物之间通过声音、动作、接触和气味等方式传递信息。
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运动与行为的意义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有利于其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取栖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运动和行为的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对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必背知识点的归纳。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01知识管理1.运动系统的组成组成: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各部分作用: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分别是杠杆、支点和动力。
(1)关节结构:关节组成:关节周围由关节囊包裹着,内部形成密闭的关节腔。
关节腔内有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注意:关节与骨连接区别:骨和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接,有的骨连接是不能活动的,如脑颅骨各骨之间的连接。
有的是半活动的,如脊椎骨之间及椎间盘的连接,还有一种是能活动的,即一般所说的关节。
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
(2)骨骼肌组成: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注意:骨与骨骼:骨是指单个的、一块一块的骨。
骨骼是指多块骨的组合。
比如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运动的实现:神经传来的刺激→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产生运动。
记忆口诀:肌肉牵骨绕关节,动力在杠围支点,神经系统来调节。
肌肉协作:3.运动及意义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动物运动的意义:有利于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其他动物的运动方式:水螅主要是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蜗牛依靠肉质足缓慢爬行;蚯蚓只能缓慢地蠕动;蝗虫能够跳跃、善于飞行;家鸽肌肉发达,善于飞行。
02例题解读【例1】(湘潭中考)在投篮动作中,起支点和动力作用的结构依次是()A.骨、关节B.关节、肌肉C.肌肉、骨D.骨、肌肉【解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在投篮动作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
【答案】 B【例2】(云南中考)下列关于动物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骨骼肌的两端固着在同一块骨上B.只要运动系统完好,人体就能正常运动C.伸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D.人体运动系统由骨、肌肉(骨骼肌)和关节(骨连结)组成【解析】一块骨骼肌两端的肌腱分别附着在邻近的两块骨上,故A错误;一个动作的完成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故B错误;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故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