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不求甚解·谈读书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47
《谈读书》与《不求甚解》写作特色的探索《谈读书》与《不求甚解》是九年级第十五课的两篇短文。
这妙语连珠,格言迭出,堪称名言集锦的两篇短文,编在一起,让人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读后往往有些感悟。
在那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里,读到点滴深刻的寓意和哲理。
说起读书,人们自然想到一些熟知的名言警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虽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虽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也切身体会到的读书感悟: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朱熹的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苏轼的“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更是令人回味一些有关读书的典故:韦编三绝,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越想越多,不禁思绪万千。
这些名言警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首先,从内容上看,《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在文中谈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
最后谈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祢补缺陷,完善自我。
《不求甚解》是我国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马南邨写的。
我们在读书问题上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善于批判地继承传统的读书方法,敢于怀疑圣贤和经典,还要自觉吸收现代方法科学,不断反省和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其次,着重从其写作特点方面去作一些皮毛的探索。
《谈读书》是的写作特点:(一)综合运用多种说理方法。
第一,运用了比喻说理。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嫁接”。
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运用排比说理。
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内容:1. 《谈读书》:讨论阅读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乐趣。
2. 《不求甚解》:探讨阅读的态度、阅读的目的和阅读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
3. 反思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谈读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第二课时:讲解《不求甚解》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
3. 第三课时:让学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4. 第四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反思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第五课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反思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程度。
3. 反思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估其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的反思能力。
七、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运用《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
2.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以及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
八、教学资源:1. 课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全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02曾庆福冉斌何青松一、指导思想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
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方式一]名言导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质疑问难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学习方法:《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谈读书》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它主要讲述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作者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且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提升自己的素质。
因此,读书过程中应该注重细节,需要充分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了解,而应该深入透彻。
同时,读书除了注重理解,还需要注重分析和探究,通过深入分析和探究,才能够真正地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本质。
《不求甚解》则是一篇关于学习思维的文章。
文章中作者主张,学习应该注重“不求甚解”,即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点的表面,而应该向知识点背后的原理和内涵探究。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思考和探究,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分析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强调了学习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探究和思考,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笔记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做到笔记清晰明了,起到了对知识点的提炼和总结的作用呢?我们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要点的提炼,将关键性的知识点记录在笔记中。
我们还需要注重笔记的格式和排版,使得笔记清晰明了,容易阅读和理解。
我们还应该注重笔记的复习和总结,在复习和总结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发现一些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水平。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是两篇非常经典的教学文章,它们通过深入探究学习方法和技巧,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学习指导。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掌握更加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水平。
15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谈读书》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2.《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初中语文)部编语九下第四单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对比导学两相对比寻同找异——《短文两篇》导学江苏吴应海读书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对此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有的畅谈读书感想,有的推荐读书方法,有的批评错误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在众多讨论读书的文章中,培根的《谈读书》和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篇。
现在,既然编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那我们就不妨采用对比法来学习它们,在两相比较中,寻同找异,了解作者各自的观点及论证思路,从中学习到正确的读书方法,用来指导自己的读书。
一比议论话题。
“话题”指谈话的题目或议论的主题。
培根的《谈读书》和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所议论的话题是相同的,都是在讨论读书问题。
当然,两文所涉及的内容有宽有窄,前文既阐述了读书目的,也阐述了读书方法,还告诉读者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而后文则主要谈的是读书方法。
前文紧扣“读书”,边想边说,谈笑风生,自由少拘束;后文抓住一点,深入浅出,充分表达观点,让读者受益匪线。
二比主要观点。
随笔也好,议论文也要,都以表达作者观点为主要写作目的。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也不例外。
只不过,《谈读书》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等多个方面,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警句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而《不求甚解》破中有立,中心论点非常明确,那就是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但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三比说理方式。
《谈读书》是一篇随笔,议论的特性非常明显;而《不求甚解》则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议论文。
这两篇文章,说理的方式完全不同,前者采用的是立论,作者针对读书问题,直接亮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然后展开论述,让读者相信自己。
而后者则用了驳论的方式,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然后多方展开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反证先前批驳的观点是错误的。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阅读的看法和态度。
2. 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方法和态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谈读书》的主要内容:文章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提出了阅读的方法和态度,以及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文章批评了那种只求表面的理解,不求深入探究的阅读方式,强调了阅读要注重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比较阅读法: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问法:教师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比较阅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 分析讨论:教师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3.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一份阅读理解测试题,评估学生对两篇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两篇文章的文本材料。
2. 阅读理解测试题。
3. 作文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背景,自主学习,比较阅读。
九、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原文阅读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