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一般生活满意度的身体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7.69 KB
- 文档页数:4
残疾人生活质量偏低原因及对策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缩小差距,提高生活质量,同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使残疾人与正常人一样同达小康的生活水平,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共同奋斗的目标。
2008年上半年,苏州市相城区印发近万份残疾人信息采集表、1000份残疾人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通过上门一人一表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相城区的残疾人生活质量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对全区残疾人生活质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残疾人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逐步提高。
在自我评价幸福指数时有74%的残疾人认为提高较快,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大部分残疾人生活质量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特别是单身残疾家庭和多名残疾人家庭,以及重症残疾人生活尤为困难。
影响和制约残疾人生活质量的原因较多,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自身素质的缺陷导致创业和就业的能力差。
创业和就业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
残疾人因为自身生理条件的不足,在激烈的商品社会的经济环境里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体能的竞争力。
另外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缺乏技能的竞争力。
最后是政策的调整影响到残疾人的就业。
随着政策的调整,社会福利企业急剧萎缩,残疾人就业的机会急剧下降,仅我区就业人数就下降了五分之四。
另外新的劳动法实施后,按比例安排残疾人,企业积极性不高,安排残疾人上岗从去年的311个下降到今年的161人,降幅达50%左右。
不能充分的创业和就业是影响残疾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
(二)单身重残和一家多残的生活困难。
由于“五保”供养的设置和社会化援助体系的体制缺陷,单身重度残疾、一家多残(一家2~3名残疾人)和两老带一残的残疾人家庭普遍生活负担过重。
残疾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析摘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对象。
本文从关爱残疾人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通过专业心理量表的测试与深度访谈,了解了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了影响残疾人心理健康的各方面因素,包括残疾人个体的价值观,家庭教养方式及社会生活环境等。
希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探讨,来呼吁更多的人正确看待残疾人,关爱残疾人的心理健康。
关键字:残疾人心理健康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残疾人是我国各种人群中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残疾人有6 千多万,占人口比例的5%左右。
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随着竞争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沉重的精神负荷而引起的心理失衡现象日益增多,现代的快生活节奏,竞争加剧,家庭结构变化,社会观念变更等诸多问题,不少人变得难以找到认同感,对社会的快速变化无所适从,因此发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残疾人也不可避免。
多年来,残疾人的温饱、升学、就业、婚姻等问题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而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和康复却被忽视。
残疾人由于自身身体的缺陷导致无法自理,对大多数残疾人来说都是一个很难解开的心结,此外,社会上一些歧视和过度“好奇”,也极大伤害了残疾人的自尊自信,给残疾人本来就十分敏感的内心增添了沉重的压力,继而损害残疾人心理健康。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也应该是社会性的问题,保障残疾人心理健康,关注残疾人的幸福感,是整个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
一、残疾人的定义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1990 年12 月28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的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国家和社会在应该保障残疾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为残疾人在生活、工作、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提供的设施、条件和服务。
低视力与盲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通过对低视力和盲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低视力和盲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
为科学地制定低视力和盲康复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完全随机抽取,将符合条件的低视力及盲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对低视力和盲患者进行低视力康复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检查评估表和生存质量的问卷调查,评估低视力和盲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结果:共联系了200名低视力和盲患者,完成问卷调查200份。
其中低视力患者100例,盲100例。
低视力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为(37.08±4.92)分。
影响低视力生活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状况、社交能力、活动能力。
盲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为(24.55±3.35)分;影响盲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状况、心理状况、自理能力。
结论:低视力和盲患者都处于低质量生活水平,影响低视力和盲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不尽相同,需要针对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提高低视力和盲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标签:低视力;盲;生存质量Abstract:Objectiv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low vision and blind groups to underst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low vision and blindnes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vision and blind rehabilitation programs.Methods Completely random,general examination evaluation form an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 will be done for low vision and blindness low patients.(Low vision and blind patient′s datas from the CDPF)Results A total of 100 questionnaires have been completed with low vision and blind patients. of which have 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low vision and 50 cases with blind. The scores of life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low vision was (37.08±4.92).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are:the economic conditions,social skills and activity. All P<0.01. The scores of life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low vision was (24.55±3.35);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are:economic conditions,mental status and self-care ability.Conclusion The low vision and blind patients life in the low living quality,factors impa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low vision or blind patients are roughly the sam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low vision and blindness,we need to respectively consider different major factors.Keywords:Low Vision;Blind;the Quality of Life根據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视力残疾的患病率为1.53%。
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分析影响白内障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65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采用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CLVQOL)调查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
结果术后3个月CLVQOL总分和远视力、移动和光感(A)、调节能力(B)、读和精细工作(C)、日常生活能力(D)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10%为提高,改变范围±10%为不变,下降>10%为下降。
术前和术后3个月检测术眼、对侧眼视力(均以logMAR对数视力表示),均以双侧视力平均值表示,术后得分较术前提高>10%为视力提高,改变范围±10%为视力不变,下降>10%为视力下降。
计算术前和术后差值为视力提高值,并以四分位数由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Ⅰ~Ⅳ)。
同时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患病眼数目、手术眼数目、术后视力提高值、术后双眼平均视力、眼部合并症、眼部手术史。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应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级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提高244例(92.75%),不变19例(7.17%),下降2例(0.76%),CLVQOL总分和远视力、移动和光感(A)、调节能力(B)、读和精细工作(C)、日常生活能力(D)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 0.05),见表1。
2.2 视力与术后生活质量的关系术后3个月视力提高249例(93.96%),视力不变16例(6.04%),无视力下降。
视力提高值不同分级组CLVQOL总分和远视力、移动和光感(A)、调节能力(B)、读和精细工作(C)、日常生活能力(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CLVQOL总分与视力提高值分级呈正相关(r = 0.621,P < 0.05)。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一些老年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能。
农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基于 2014 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调查数据,利用二元 Logistic 模型,从个人特征、健康水平、照料状况和医疗保障四个维度,探讨农村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为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以及确保农村失能老人基本医疗有保障提供参考,从而有效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农村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二元 Logistic 模型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的关注。
由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一些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能。
农村失能老人作为老年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其身心状况和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大多数老年人,因此进一步了解农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期望通过探讨农村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
二、数据统计与变量选择(一)数据统计2014 年调查了7168 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基于以农村失能老人为研究主体的需要,整理得到 1263个失能老人样本,包含 444位男性老人和 819位女性老人。
(二)变量设置及释义因变量为农村失能老人的自评生活满意度。
本文将回答“很好”、“好”定义为“对生活满意”,将回答“一般”、“不好”“很不好”定义为“对生活不满意”,从而形成二分满意度变量。
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失能老人的自评生活满意度为满意的占60%,不满意占40%,农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
在自变量的选择上,由于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和问卷的问题设置,将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人特征、健康水平、照料状况和医疗保障四个维度。
其中,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健康水平包括失能老人自评健康状况和是否每年进行常规体检;照料状况主要涵盖是否由子女照料、子女照料时间、照料满意度;医疗保障主要是指是否有医疗保险、医疗费用主要由谁支付、医疗服务资源是否充足、医院离家距离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