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使用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47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A.认知测验B.能力测验C.人格测验D.智商测验【答案】A【解析】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和成就测验。
2、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
A.心理障碍学生B.正常学生C.重度心理健康问题D.大多数学生【答案】B【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正常学生。
3、丽丽总是觉得自己的手不干净,因此常常要反复地洗手,这属于()。
A.焦虑B.强迫行为C.强迫观念D.强迫恐惧【答案】B【解析】强迫行为是情绪障碍的表现,主要是指产生一系列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在受到他人干涉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丽丽的行为就是强迫行为的表现。
4、对一件具体的事物、动作或情境的恐惧称之为()。
A.泛化恐怖症B.单纯恐怖症C.广场恐怖症D.社交恐怖症【答案】B【解析】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
题干属于单纯恐怖症的概念。
5、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B.应有的责任能力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面貌【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6、(2004年)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中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生活焦虑B.睡眠障碍焦虑C.交友焦虑D.考试焦虑【答案】D【解析】答案为D。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表现为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7、(2005年)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答案】D【解析】答案为D。
组织行为学第十一章沟通案例分析[问题]1.很多老板都被认为是“差劲的交流者”。
你认为这是为什么?答:很多老板都被认为是“差劲的交流者”是因为没有与人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
具体原因如下:①许多老板不积极与员工沟通,总是高高在上,与员工地位不平等,对员工不屑一顾,不懂得尊重和迁就别人;②不善于积极倾听,不能倾听员工的意见与想法,有点独断专行;③不能正确使用沟通的方式,比如案例中虽然使用非言语表达,但詹姆斯不能正确使用,音调经常显得惺惺作态,让信息接受者员工不能准确理解接受领导的意思;④许多领导者不注重双向沟通,通常使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不注重反馈;⑤大多组织结构设计的纵向层级太多,过滤信息的机会越多,最后传到老板的信息可能出现失真,影响老板的判断和决策。
2.这个案例显示了强化理论和沟通之间的什么关系?答:沟通贯穿于整个强化过程中,对理想行为的强化过程能激发员工的动机,而这些过程均离不开沟通。
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沟通具有激励的功能,主要途径是通过明确告诉员工做什么;如何做;没有到达标准时应如何改进工作。
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的观点,强化可以塑造行为,强化模式主要由“前因”、“行为”和“后果”三个部分组成。
“前因”是指在行为产生之前确定一个具有刺激作用的客观目标,并指明哪些行为将得到强化,“行为”是指为了达到目标的工作行为。
“后果”是指当行为达到了目标时,则给予肯定和奖励;当行为未达到目标时,则不给予肯定和奖励,甚至给予否定或惩罚。
企业在确立目标时,如果目标不清晰,员工对工作的认识不准确,必然导致努力程度降低。
员工采取一定行为达到目标后,如果企业所设置的奖励不合理或不清晰时,员工的积极性也不会太高,重复行为的可能性就降低。
信息反馈的过程也是沟通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人在实施了某种行为以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这样简单的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如果领导者对这种行为不予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论述试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点解析】(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他会,教师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举起手来,并随后给予表扬,这个学生就逐渐敢于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了。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反之,则扣回一定数量的代币。
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代币奖励法在低年龄的学生中使用更有效果。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使用行为塑造法要注意塑造的步子适宜,步步跟进。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无论哪种情况,范例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范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最多,距离越近,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