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热的临床辨证论治
- 格式:pdf
- 大小:246.23 KB
- 文档页数:1
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产后发热一直是困扰产妇和医护人员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传统中医思想中,产后发热常常被归为“两虚两实”范畴。
因此,在治疗产后发热时,常常采取“两虚两实”辨证论治的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经典理论出发,探讨“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
1. 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在中医传统理论中,产后发热多因孕妇产后失血过多、阴阳失调、气血不足、体力疲劳等因素引起。
一方面,由于产后失血,阴血亏虚,生命精卫不足,体内阴阳失调,产妇容易出现发热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体力消耗,身体疲劳,气血不足,也会引起发热。
此外,如果产妇感染或产后恶露排出不畅,也可能导致发热。
2. “两虚两实”辨证治疗在中医中,“两虚两实”指的是虚实病证中的四种情况,包括实证、虚证、实则转虚、虚则转实。
在产后发热的治疗中,根据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可以将产后发热分为“虚热”和“实热”两种类型。
在具体治疗中,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调理,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1 虚热类型虚热型指的是产后发热中由于阴血亏虚,生命精卫不足,体内阴阳失调而引起,常常表现为低热、口干、口渴、头晕、乏力等症状。
在治疗虚热型产后发热时,应该以滋阴清热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生地黄、石斛、玄参、熟地、黄柏等,可以单用或复方使用。
此外,产妇应注意补充营养,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保持心情愉快。
3. 注意事项在进行产后发热的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3.1 定期测量体温产妇在产后几天内容易出现发热的症状,因此需要定期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和治疗产生的问题。
3.2 保持室内通风室内要保持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禁止烟酒等刺激性物质进入室内。
3.3 饮食清淡产妇在产后恢复期间要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
3.4 心理疏导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刺激,需要适当的心理疏导,调整心态。
总之,产后发热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属于“两虚两实”范畴,在治疗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和身体恢复。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产后发热的临床辨证论治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多发生在产后的10日以后,可危及产妇的生命,为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发病率为1%—7.2%。
产后发热最早记载于《内经。
素问》[1]“乳子病热”,汉代《金匮要略》[2]在论治产后发热提出了“热入血室”的说法,宋代《妇人大全良方》[1]也提出产后发热的病名,并明确提出产后发热多虚多瘀的发病机理。
清代《张氏医通》[3]提出“三冲”,“三急”的危急重症。
产生本病的机理,主要是阴血骤虚,阳易浮散,腠理不实,营卫不固,易感外邪而致发热。
《医宗金鉴》[4]云:“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
……感受风寒,则为外感发热。
若恶露不去,瘀血停留,则为瘀血发热,若去血过多,阴血不足,则为血虚发热。
”临床所见,则有感染邪毒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等。
就临症表现论治如下:1. 感染邪毒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邪毒乘虚入侵直犯胞宫,正邪交争可致发热。
产后正虚,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热入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出现危急重证。
临床表现: 产后高热寒站,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鱼腥草。
方中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
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
丹皮、赤芍凉血活血。
鱼腥草、益母草以增强其祛瘀解毒之功。
若小腹疼痛加剧,恶露不畅,有臭味,大便秘结,高热不退者,用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加败酱草以清热泻下逐瘀。
若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为邪入营分而累及血分,用清营汤玄参、生地、麦冬、金银花、连翘、竹叶、丹参、黄连、犀牛角,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必要时需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中医妇科学练习试卷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1.孕4个月,突感小便频数而急。
尿亦灼痛。
胸闷食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首选()。
A.导赤散B.加味五淋散C.龙胆泻肝汤D.八正散E.二妙散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子淋的辨证论治。
2.某女,停经40天,感轻度腰酸腹坠痛,阴道有少许出血3天,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
妊娠试验阳性。
其治法应是()。
A.健脾益气,安胎止血B.益气养血,安胎止血C.温肾助阳,安胎止血D.补血养血,安胎补血E.固肾安胎,佐以益气正确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胎动不安辨证论治。
3.孕6个月余,面目四肢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心悸气短,腰酸无力,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治疗应首选()。
A.鲤鱼汤B.白术胜C.真武汤D.健固汤E.五苓散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子肿辨证论治。
4.某女,孕7个月。
先脚肿渐及于腿,皮色不变,按之即起,伴头晕胸闷等症。
苔薄腻。
脉弦滑。
治疗。
宜选()。
A.茯苓导水汤B.五苓散C.五皮散D.天仙藤散E.防己黄芪汤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子肿辨证论治。
5.某女,孕5个月,尿少色深黄,艰涩而痛,面赤心烦,口舌生疮。
舌红少苔,脉细滑数,治疗方剂是()。
A.保阴煎加味B.猪苓汤加味C.知柏地黄丸加味D.导赤散加味E.加味五淋散加味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子淋的辨证论治。
6.孕6个月,尿少色黄,艰涩而痛,面赤心烦,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细滑数。
治宜()。
A.滋阴通淋B.益气止淋C.泻火通淋D.行气通淋E.利尿通淋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子淋的辨证论治。
7.患者,女,28岁,已婚。
产后2小时,阴道出血量多,突然昏晕,渐至昏不知人,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淡,脉微欲绝。
其证候是()。
A.阳虚B.血虚气脱C.气虚D.寒凝E.虚风内动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产后腹痛的辨证论治。
8.患者,女,27岁,已婚。
产后恶露32天不止,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小腹空坠,舌质淡,脉缓弱。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辅导:产后病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辅导:产后病产后病是指产妇在新产后至产褥期中所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辅导:产后病,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细目一:概述一、概念:产妇在新产后至产褥期中所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习题产后“三病”是指( )A.呕吐、泄泻、盗汗B.尿失禁、缺乳、大便难C.血晕、发热、痉证D.病痉、病郁冒、大便难E.腹痛、恶露不下、发热[答疑编号2615010506]【正确答案】D【习题】郁冒,属产后哪项之一( )A.三冲B.三急C.三病D.三禁E.三审[答疑编号2615010507]【正确答案】C五、诊断六、治疗原则:“勿拘于产后,也勿忘于产后”细目二:产后血晕一、定义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二、鉴别诊断与产后郁冒、产后子痫、产后痉病鉴别。
三、病因病机血虚气脱:神无所养,魂无所主瘀阻气闭:败血上冲,扰乱清窍四、昏迷时的`应急措施中医治病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
当产后血晕发生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促其复苏,采取下列措施:1.立即将产妇置于头低脚高的仰卧体位,同时予以保温。
2.针刺眉心、人中、涌泉等穴,强刺激以促速醒。
3.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点滴,迅速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
4.结合西医有关“产后出血”的原因,即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
细目三:产后发热一、定义: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
二、病因病机三、辨证论治1.感染邪毒证主证:产后高热寒战,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分析作者:瞿柒英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67-01【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30例患者分为外感发热型、气血两虚发型、蒸乳发热型、湿热瘀滞型、感染邪毒型、太少两感型、气血瘀滞型七种证型,给予不同的方剂,水煎服用,每日两次,汤剂连续服用5天。
结果:服药24h后体温恢复者16例,服药24h~48h内体温恢复正常者11例,服药48h~96h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2例,服药4d以上体温未下降1例。
总有效率为96.7%。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有很多独特之处,重在补血补气,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产后发热为妇产科常见病,是指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症,并伴有其他症者。
多在产后24h以后的10d内多见,产后发热最早现于战国时代的《内经》“乳子而病热”。
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3月期间收治产后发热患者30例,现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产后发热患者30例,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9岁,体温:38.2~40℃,发热3天内例,发热4~6天例,发热7~10天例,其中自然生产3例,剖宫产27例,1.2方法1.2.1外感发热型:发热畏寒,头痛,四肢酸痛,咳嗽有痰,舌苔白,易口渴。
治此病宜养血散寒。
方用荆防四物汤加减::荆芥16g,防风8g,当归6g,白芍8g,熟地黄15g,紫苏叶8g,丹皮5g,柴胡6g,生姜2片,水煎服用,每日两次,以上汤剂连续服用5天。
1.2.2气血两虚发型:持续低热,头晕目眩,耳鸣,匮乏无力,舌苔薄,大便干燥,面色苍白,手足发麻,脉相无力。
治此病宜补血补气,清热解毒。
方用八珍汤加减:人参15g,白术10g,当归12g,白薇9g,黄芪14g,甘草5g,地骨皮10g,麦冬12g。
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1. 引言1.1 产后发热概述产后发热是指产妇在产后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
在正常情况下,产后发热是由于产程劳累、产后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暂时性体温升高,大部分情况下会在数天内逐渐恢复正常。
有些产妇在产后出现持续发热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产后发热的原因可能涉及产后感染、免疫反应异常、荷尔蒙水平变化等多种因素,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除了中医中对“两虚两实”产后发热的不同分型外,在西医学中也认为产后发热可能与子宫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有关。
确诊产后发热后,及时寻求医生帮助进行准确定性诊断,并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正确认识和及时治疗产后发热对产妇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帮助产妇尽快康复。
1.2 “两虚两实”理论简介“两虚两实”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病理变化的重要概念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阴阳”、“实虚”、“寒热”等不同的状态,其中“两虚两实”是指病情的表现有虚有实。
具体来说,“两虚”指的是体内气血虚弱,阳气亏虚,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疲倦等症状;而“两实”指的是体内湿热郁滞,阴阳失衡,表现为发热、口干口苦等症状。
在产后发热的治疗中,中医医师往往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判断病情是否为“两虚两实”,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加强营养补充,清除湿热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两虚两实”理论在产后发热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结合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汤剂治疗等多种方法的调整饮食及生活方式也是非常关键的,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提高治疗效果。
2. 正文2.1 中医治疗“两虚两实”产后发热的方法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调节和恢复。
针灸能够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失调,从而缓解产后发热的症状。
产后发热的临床辨证论治
发表时间:2012-11-19T14:29:29.7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田波[导读]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田波(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工农卫生院吉林辽源 136200)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多发生在产后的10日以后,可危及产妇的生命,为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发病率为1%—7.2%。
产后发热最早记载于《内经。
素问》[1]“乳子病热”,汉代《金匮要略》[2]在论治产后发热提出了“热入血室”的说法,宋代《妇人大全良方》[1]也提出产后发热的病名,并明确提出产后发热多虚多瘀的发病机理。
清代《张氏医通》[3]提出“三冲”,
“三急”的危急重症。
产生本病的机理,主要是阴血骤虚,阳易浮散,腠理不实,营卫不固,易感外邪而致发热。
《医宗金鉴》[4]云:“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
……感受风寒,则为外感发热。
若恶露不去,瘀血停留,则为瘀血发热,若去血过多,阴血不足,则为血虚发热。
”临床所见,则有感染邪毒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等。
就临症表现论治如下: 1. 感染邪毒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邪毒乘虚入侵直犯胞宫,正邪交争可致发热。
产后正虚,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热入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出现危急重证。
临床表现: 产后高热寒站,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鱼腥草。
方中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
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
丹皮、赤芍凉血活血。
鱼腥草、益母草以增强其祛瘀解毒之功。
若小腹疼痛加剧,恶露不畅,有臭味,大便秘结,高热不退者,用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加败酱草以清热泻下逐瘀。
若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为邪入营分而累及血分,用清营汤玄参、生地、麦冬、金银花、连翘、竹叶、丹参、黄连、犀牛角,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必要时需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2. 外感产后气血骤虚,元气受损,腠理不密,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而人,营卫不和,或正直暑令,卒中暑邪,亦可致发热。
临床表现产后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方药: 当归、熟地、川芎、白芍、苏叶、防风、荆芥、甘草。
方中: 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养血;荆芥、防风、苏叶疏风解表。
甘草和中。
共为养血解表之剂。
若证见身热,眩晕口渴,头痛恶心。
应该用: 人参、黄芪、甘草、当归、白术、天冬、干姜、陈皮、黄芩。
重症加附子。
3. 血瘀证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临床表现: 由于产后恶露当下不下,或下之甚少,瘀血内阻,营卫失调,故寒热时作。
气机不畅,故恶露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瘀血阻滞,津液不得上承,故现口燥而不欲饮。
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为血瘀之证。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方药: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灸甘草、丹皮、益母草、丹参以活血化瘀之退热。
4. 血虚产时、产后失血过多,阴血骤虚,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 血虚伤阴,相火偏旺,亦致发热。
临床表现: 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补血益气,和营退热方药: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补气。
如午后热甚,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者为阴虚内热之征。
宜滋阴,清热,养血。
方药:生地、白芍、麦冬、熟地、知母、地骨皮、甘草加青蒿鳖甲增其滋阴清热之功; 产后气血虚损,阴盛则乍寒,阳盛则乍热,阴阳相乘,则或寒或热,要辨证治疗;产后寒热往来,日久虚劳,微有寒热,脉沉而数。
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 产后虚弱,寒热如疟,食少,腹胀用柴胡、人参、甘草、半夏、陈皮、川芎、白芍。
产后阴阳不和,乍寒乍热,恶露未尽用当归、白芍、川芎、人参、干姜、甘草;产后脉弦少阳,寒热往来用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地、栀子、枳壳、大枣; 产后恶寒壮热,口中生疮,干呕,困乏闷绝用人参、独活、白鲜皮、葛根、防风、竹茹、远志、伏神、白蔹、元参、竹沥; 产后乍寒乍热,全身发热,肋心烦闷用知母、白芍、黄芩、桂枝、甘草。
参考文献
[1]《内经.素问》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
[2]《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3]《张氏医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医宗金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