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热
- 格式:ppt
- 大小:674.50 KB
- 文档页数:27
产后发热之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产后发热多因产后感染邪毒,或因血虚、血瘀,或因外感等所致。
以产褥期出现发热为主症,或伴其他症状的产后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产褥感染。
[诊断依据] 1.分娩后24小时体温达到或超过38℃,或持续不恢复正常,或分娩24小时后至10天内,体温相隔24小时有2次达到或超过38℃,或发病即呈高热,或高热寒颤。
2.有明显的生殖道感染,如热入血室、盆腔炎等的症状和体征。
3.出现持续高热、寒颤、谵妄、气促、脉速,或昏迷、抽搐、休克时,已发展为流注。
4.血液检查:有白细胞升高及左移现象,严重时白细胞中有感染中毒性颗粒。
5.宫腔棉拭子标本细菌培养:可找到致病细菌及确定种类。
6.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积脓及盆腔肿块。
7.胸部X线摄片:可发现肺栓塞,并排除肺部感染。
8.血培养: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患者可找到致病原。
[鉴别诊断] 1.乳痈发热、蒸乳发热:乳痈体温升高,甚至高热,乳房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化脓;蒸乳发热是在产后3~4天内泌乳期间有低热,这种低热会自然消失。
2.产后痢疾发热:有发热,但必出现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肛门灼热等症,大便化验可见红、白细胞。
3.产后小便淋痛发热:有小便频数而急,尿黄或赤,排尿艰涩、灼痛等症,小便化验见红、白细胞。
4.产后肠痈发热: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常伴恶心呕吐。
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
5.产后疟疾发热:有典型的疟疾热型,产前有同样的发热史,血中可找到疟原虫,无生殖系统感染症状。
6.产褥中暑发热:必在盛暑之际发病,无生殖系感染症状。
[辨证论治] 1.邪毒炽盛证:产后寒战高热,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或多,色紫黑有秽臭,心烦口渴,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或燥,脉数有力。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2.瘀阻胞宫证:产后发热,恶露不下或所下甚少,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口燥而不欲饮,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
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产后发热一直是困扰产妇和医护人员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传统中医思想中,产后发热常常被归为“两虚两实”范畴。
因此,在治疗产后发热时,常常采取“两虚两实”辨证论治的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经典理论出发,探讨“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
1. 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在中医传统理论中,产后发热多因孕妇产后失血过多、阴阳失调、气血不足、体力疲劳等因素引起。
一方面,由于产后失血,阴血亏虚,生命精卫不足,体内阴阳失调,产妇容易出现发热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体力消耗,身体疲劳,气血不足,也会引起发热。
此外,如果产妇感染或产后恶露排出不畅,也可能导致发热。
2. “两虚两实”辨证治疗在中医中,“两虚两实”指的是虚实病证中的四种情况,包括实证、虚证、实则转虚、虚则转实。
在产后发热的治疗中,根据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可以将产后发热分为“虚热”和“实热”两种类型。
在具体治疗中,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调理,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1 虚热类型虚热型指的是产后发热中由于阴血亏虚,生命精卫不足,体内阴阳失调而引起,常常表现为低热、口干、口渴、头晕、乏力等症状。
在治疗虚热型产后发热时,应该以滋阴清热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生地黄、石斛、玄参、熟地、黄柏等,可以单用或复方使用。
此外,产妇应注意补充营养,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保持心情愉快。
3. 注意事项在进行产后发热的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3.1 定期测量体温产妇在产后几天内容易出现发热的症状,因此需要定期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和治疗产生的问题。
3.2 保持室内通风室内要保持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禁止烟酒等刺激性物质进入室内。
3.3 饮食清淡产妇在产后恢复期间要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
3.4 心理疏导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刺激,需要适当的心理疏导,调整心态。
总之,产后发热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属于“两虚两实”范畴,在治疗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和身体恢复。
产后发热护理措施评价引言产后发热是指妇女在分娩后发生全身或局部体温升高。
产后发热是一个常见的症状,与多种原因有关,如感染、药物反应、混合医疗、血管炎以及恶性肿瘤等。
护理措施是产后发热患者管理和治疗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对产后发热护理措施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产后发热护理服务。
评价1. 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对产后发热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效果至关重要。
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具备以下特点:•具备丰富的产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产后发热的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发热的监测与评估发热的监测与评估是产后发热护理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应该配备适当的温度测量设备,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下来。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询问患者的病史、观察其临床症状、评估其体征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3. 护理环境的舒适和安全护理环境的舒适和安全是患者恢复的重要保障。
医疗机构应提供整洁、明亮、安静的护理环境,确保患者的隐私和安全。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定期清洁床铺、更换被单,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 药物治疗的合理性药物治疗在产后发热的护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因和病情,合理选取药物并正确使用。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药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引导患者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5. 水分和营养的补充产后发热患者需要增加水分和营养素的摄入,加强体力恢复和抵抗力的提高。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建议,并定期评估患者的饮食情况。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定期向患者提供足够的水分,避免脱水的发生。
6. 心理支持和教育指导产后发热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提供关于产后发热的相关知识和教育指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合作度。
产后发热的临床辨证论治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多发生在产后的10日以后,可危及产妇的生命,为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发病率为1%—7.2%。
产后发热最早记载于《内经。
素问》[1]“乳子病热”,汉代《金匮要略》[2]在论治产后发热提出了“热入血室”的说法,宋代《妇人大全良方》[1]也提出产后发热的病名,并明确提出产后发热多虚多瘀的发病机理。
清代《张氏医通》[3]提出“三冲”,“三急”的危急重症。
产生本病的机理,主要是阴血骤虚,阳易浮散,腠理不实,营卫不固,易感外邪而致发热。
《医宗金鉴》[4]云:“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
……感受风寒,则为外感发热。
若恶露不去,瘀血停留,则为瘀血发热,若去血过多,阴血不足,则为血虚发热。
”临床所见,则有感染邪毒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等。
就临症表现论治如下:1. 感染邪毒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邪毒乘虚入侵直犯胞宫,正邪交争可致发热。
产后正虚,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热入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出现危急重证。
临床表现: 产后高热寒站,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鱼腥草。
方中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
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
丹皮、赤芍凉血活血。
鱼腥草、益母草以增强其祛瘀解毒之功。
若小腹疼痛加剧,恶露不畅,有臭味,大便秘结,高热不退者,用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加败酱草以清热泻下逐瘀。
若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为邪入营分而累及血分,用清营汤玄参、生地、麦冬、金银花、连翘、竹叶、丹参、黄连、犀牛角,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必要时需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什么是产后异常发热?
新妈妈们如果在产后2-10天,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那么这就是不正常的。
这个时候,妈妈们就要考虑自己的情况是否属于产后异常发热了。
1、会阴处侧切的伤口会常常伴有局部的红肿和热痛,甚至是开裂,会有异常分泌物。
有时还会带着腥臭味,全身发热等。
2、新妈妈们在产后的3-5天会很容易患上子宫肌炎或子宫内膜炎,轻者会低热,恶露增多,腹部胀痛。
重者还伴有发热,下腹压痛,白细胞升高的状况。
3、在产后5天左右,新妈妈可能患上盆腔感染。
新妈妈会出现高热、下腹痛,严重的还会引起高烧不退或者盆腔肿胀。
4、术后的7-10天,新妈妈可能会因为长期卧床、年龄大、肥胖等情况,患上血栓静脉炎。
患者会呈现周期性发热,持续性腹痛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