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热50例辩证施护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发热患者护理心得体会发热患者的护理工作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合理的发热患者护理不仅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在进行发热患者护理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在接收到发热患者后,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发热原因。
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感冒、流感、肺炎等,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
只有了解了发热的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同时,还要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护理计划。
其次,我们要正确评估患者的体温变化。
体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可以直接反映患者的病情。
我们要时刻监测患者的体温,可以通过体温计测量腋下、口腔或肛门的体温,也可以使用无接触体温计来测量额头或耳温。
在评估体温时,要注意测量方法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偏差。
如果患者的体温升高超过了正常范围,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降温,防止高热对身体的损害。
接下来,我们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温变化,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我们在给药时要按照医嘱的要求进行,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等。
在给药过程中,还要注意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解释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提醒患者按时服药。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发热患者往往会出现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的清洁和安静。
同时,要鼓励患者适当进食,保证营养摄入,促进身体的康复。
在饮食方面,我们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刺激性食物和易消化食物。
此外,还要关注患者的水分摄入,保持良好的水平衡。
最后,我们要进行有效的感染控制。
发热患者往往具有传染性,我们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感染的风险。
首先,要注意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穿戴无菌衣物等。
其次,要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病房的清洁和通风。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后护理已成为保障母婴健康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专业的产后护理工作者,我有幸在过去的XX年里,为众多新妈妈们提供护理服务。
在此,我将对我的产后护理工作进行总结,以期提高护理质量,为更多的新妈妈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产后护理工作概述产后护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护理:产后新妈妈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
我通过耐心倾听、心理疏导、情绪支持等方式,帮助新妈妈们度过心理难关。
2. 生理护理:包括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指导、产后恢复锻炼、会阴伤口护理、子宫复旧等。
我严格按照护理规范,为新妈妈们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3. 健康宣教:针对产后常见问题,如产后抑郁、乳腺炎、产后便秘等,我通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新妈妈们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
4. 家庭支持:我积极与家属沟通,指导他们如何为产妇提供关爱和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产后护理工作总结1. 心理护理方面:- 通过耐心倾听,了解新妈妈的心理需求,及时疏导情绪。
- 开展心理辅导,帮助新妈妈正确面对产后心理变化。
- 与家属沟通,共同为产妇提供心理支持。
2. 生理护理方面:- 严格执行新生儿护理规范,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 指导新妈妈进行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 根据新妈妈体质,制定个性化产后恢复锻炼方案。
- 严密观察会阴伤口情况,确保伤口愈合良好。
- 监测子宫复旧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3. 健康宣教方面:- 定期开展产后健康讲座,普及产后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微信平台等形式,提高新妈妈们的健康意识。
- 针对个别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
4. 家庭支持方面:- 指导家属如何为产妇提供生活照顾和心理支持。
- 协助家属解决家庭矛盾,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产后护理工作亮点1. 重视心理护理,关注新妈妈的心理需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产后恶露不绝一、概述(一)概念产后恶露不绝是以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二)讨论范围凡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子宫轻度感染、胎盘胎膜残留以产后恶露不绝为主要表现者,均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气虚、血热、血瘀。
(二)病机总结1.病位:冲任。
2.基本病机: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
3.病理因素:气虚、血热、血瘀。
4.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实者多为热扰冲任,迫血下行,或瘀血内阻,血不归经。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症状:产后血性恶露超过三周仍淋漓不尽,伴有小腹或坠或胀或痛。
2.病史:常有素体虚弱、失血过多、滞产史、流产史或过度疲倦史。
3.相关检查:产科检查、血常规、超声波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产后恶露不绝与绒毛膜癌: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可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
产后恶露不绝与足月产后绒毛膜癌的共同点为产后阴道不规则流血,可伴有腹痛,不同点为后者伴有腹部包块,转移者会伴有肺、阴道、脑等转移灶症状。
结合HCG测定、组织学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辨气虚、血热、血瘀:主要根据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等辨别虚、热、瘀。
(二)护治原则遵循虚者补之、热者清之、瘀者攻之的原则分别护治,同时注意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补虚勿碍邪,祛邪勿伤正。
(三)证治分类1.气虚症状: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色淡,质稀,无臭味,小腹空坠,精神倦怠,四肢无力,气短懒言,面色㿠白, 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治法:益气摄血固冲。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血热症状: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深红,质黏稠,气臭秽,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治法: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减。
3.血瘀症状:恶露过期不止,淋漓涩滞,量时多时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中医产后发烧护理常规产后发烧是由于产后感染邪毒、正邪交争,或外邪袭表、营卫不和或阴血骤虚、阳气浮散等所致。
产褥期内显现高热寒战,或发烧持续不退,伴有腹痛及阴道分泌物的量、色、质、气味等异样改变成要紧临床表现。
其病位在胞宫。
产褥感染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临盆史,有无难产、创伤产史等。
2、发烧、腹痛、阴道出血等情形。
生活自理能力。
3、产科检查、血常规等。
4、对疾病的熟悉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5、心理社会状况。
6、辨证:热毒炽盛证、气血瘀滞证。
二、护理要点1、一样护理(1)按中医妇科一样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恶露未尽者取半卧位,有利瘀浊排出。
(3)增强口腔和皮肤护理,维持口腔清洁。
(4)产后出汗较多者,擦干汗液,改换衣服,切忌汗出当风。
2、观看病情,做好护理记录(1)观看体温、神志、面色、血压、汗出、腹痛、恶露等转变。
(2)显现神昏谵语、面色惨白、脉微而数、烦躁不安、表情呆滞、手足不温、血压下降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置。
3、临证(症)施护(1)体温超过38℃者,暂停哺乳,按时吸空乳汁并维持乳头清洁。
(2)小腹疼痛拒按者,遵医嘱针刺、艾灸或热敷止痛。
4、饮食护理(1)饮食以易消化而富有营养为宜,如瘦肉汤、蛋汤、牛奶等。
(2)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热病初愈、脾胃功能较差者,饮食仍宜稀软清淡。
(3)感染邪毒,高热口渴时,可给予鲜果汁,以清热解毒。
5、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高热时可凉服,注意药后体温的转变。
(2)热厥甚者,遵医嘱口服清心开窍药时,指导用凉开水将药调匀后喂服,并观看热退情形。
6、情志护理介绍本病相关知识,尤其是不良情绪对疾病的阻碍,切忌愤怒忧郁,维持心情安静,以防肝气郁结而致瘀血内停。
三、健康指导1、产前宣教应强调孕期卫生的重要性。
临产前2月幸免盆浴及性生活,怀胎末3月不做阴道冲洗及医治。
2、产后利用消毒会阴垫,注意及时排尿,幸免膀胱过度充盈,妨碍子宫收缩及恶露排出。
3、产褥期禁止性生活。
产后发热的临床辨证论治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多发生在产后的10日以后,可危及产妇的生命,为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发病率为1%—7.2%。
产后发热最早记载于《内经。
素问》[1]“乳子病热”,汉代《金匮要略》[2]在论治产后发热提出了“热入血室”的说法,宋代《妇人大全良方》[1]也提出产后发热的病名,并明确提出产后发热多虚多瘀的发病机理。
清代《张氏医通》[3]提出“三冲”,“三急”的危急重症。
产生本病的机理,主要是阴血骤虚,阳易浮散,腠理不实,营卫不固,易感外邪而致发热。
《医宗金鉴》[4]云:“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
……感受风寒,则为外感发热。
若恶露不去,瘀血停留,则为瘀血发热,若去血过多,阴血不足,则为血虚发热。
”临床所见,则有感染邪毒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等。
就临症表现论治如下:1. 感染邪毒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邪毒乘虚入侵直犯胞宫,正邪交争可致发热。
产后正虚,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热入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出现危急重证。
临床表现: 产后高热寒站,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鱼腥草。
方中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
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
丹皮、赤芍凉血活血。
鱼腥草、益母草以增强其祛瘀解毒之功。
若小腹疼痛加剧,恶露不畅,有臭味,大便秘结,高热不退者,用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加败酱草以清热泻下逐瘀。
若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为邪入营分而累及血分,用清营汤玄参、生地、麦冬、金银花、连翘、竹叶、丹参、黄连、犀牛角,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必要时需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分析作者:瞿柒英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67-01【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30例患者分为外感发热型、气血两虚发型、蒸乳发热型、湿热瘀滞型、感染邪毒型、太少两感型、气血瘀滞型七种证型,给予不同的方剂,水煎服用,每日两次,汤剂连续服用5天。
结果:服药24h后体温恢复者16例,服药24h~48h内体温恢复正常者11例,服药48h~96h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2例,服药4d以上体温未下降1例。
总有效率为96.7%。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有很多独特之处,重在补血补气,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产后发热为妇产科常见病,是指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症,并伴有其他症者。
多在产后24h以后的10d内多见,产后发热最早现于战国时代的《内经》“乳子而病热”。
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3月期间收治产后发热患者30例,现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产后发热患者30例,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9岁,体温:38.2~40℃,发热3天内例,发热4~6天例,发热7~10天例,其中自然生产3例,剖宫产27例,1.2方法1.2.1外感发热型:发热畏寒,头痛,四肢酸痛,咳嗽有痰,舌苔白,易口渴。
治此病宜养血散寒。
方用荆防四物汤加减::荆芥16g,防风8g,当归6g,白芍8g,熟地黄15g,紫苏叶8g,丹皮5g,柴胡6g,生姜2片,水煎服用,每日两次,以上汤剂连续服用5天。
1.2.2气血两虚发型:持续低热,头晕目眩,耳鸣,匮乏无力,舌苔薄,大便干燥,面色苍白,手足发麻,脉相无力。
治此病宜补血补气,清热解毒。
方用八珍汤加减:人参15g,白术10g,当归12g,白薇9g,黄芪14g,甘草5g,地骨皮10g,麦冬12g。
产后发热50例辩证施护体会
产后发热是指在产褥期内出现高热寒颤,或发热持续不退,伴有腹痛及阴道分泌物的量、色、质、气味等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临床极为常见。
我们通过对50例产后发热患者采取辩证施护,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均为我院产科住院患者,均产褥期发热2d以上,年龄在21-41岁,平均26岁,其中剖宫产28例,自然分娩22例。
2 辨证施护
2.1 外感发热
2.1.1 证候产后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无汗或少汗,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
2.1.2 护理保持室内适宜温度,避风寒,衣被适度。
服用解表药后,应进些热饮料,盖好衣被,以助微汗,祛邪外出。
若药后无汗,再服生姜红糖汤,以助汗出。
汗后换衣,避免汗后当风。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忌食油腻、煎炸和辛辣刺激,以防伤阴动火,损伤脾胃。
2.2 血虚发热
2.2.1 证候产后失血过多,身有微热,自汗,头昏目眩,心悸少寐,腹痛绵绵舌淡苔薄,脉细弱。
2.2.2 护理卧床休息,避风保暖,下床活动时防止跌倒。
饮食给予清淡补养品,如银耳、甲鱼、母鸡汤等,忌油腻厚味和辛辣、炙煿等不易消化和燥火的食品。
失眠少寐者,可针刺神门、三阴交、心俞等穴,头晕耳鸣重者加百会、风池、翳风。
2.3 血瘀发热
2.3.1 证候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黯夹有瘀块,少腹疼痛拒按,口干不欲饮,舌紫有瘀点,苔薄,脉弦涩。
2.3.2 护理仔细观察发热、腹痛情况,恶露的量、色、质等。
恶露不畅,血色紫黯,夹有瘀块者,可遵医嘱给予益母草膏2O毫升,一日三次,开水冲服。
少腹部可给予热敷或艾灸气海、中极、三阴交等,以达到温经止痛之效。
加强情志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和烦恼心理,避免精神刺激,使其安心养病,积极配合治疗。
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瓜果和酸性食品。
2.4 邪毒发热
2.4.1 证候高热恶寒,心烦口渴,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或多,色紫黯,有臭味,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4.2 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利恶露排除,亦可使邪毒局限于盆腔。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见高热、神昏谵语,甚则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而数等,为热入心包之危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加强清洁护理,出汗较多者,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或温水擦身,更换内衣,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日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外阴,及时更换消毒纸垫,保持外阴清洁。
病人体温超过380C时,应暂停哺乳,定时吸空乳汁,并保持乳头清洁。
高热、进食少者做好口腔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忌食一切辛辣燥火的食品,给予足够饮料,如鲜果汁、西瓜水等,以补充体液。
保持大便通畅,如有燥结现象,可服蜂蜜或麻仁丸,以润肠通便。
3 体会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指出本病可由外感、瘀血、血虚、伤食、蒸乳等所致。
在临床上对产后发热患者的护理,在做好基础护理、严密病情观察的同时,分析发病原因,根据不同证候,实施辩证施护,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对促进病人身心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