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吐火罗人墓志现身 神秘中亚古国和大唐来往密切
- 格式:docx
- 大小:4.02 KB
- 文档页数:1
作者: 林梅村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72-74页
主题词: 吐火罗人;丝绸之路;吐火罗语;月氏;弥勒会见记;白种人;黄河流域;体质特征;医学文献;敦煌莫高窟
摘要: <正> 吐火罗语的发现与研究使人们普遍相信,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操古印欧语的民族生活在远离欧洲的中亚沙漠。
龟兹、焉耆、高昌等地的古代遗址及敦煌莫高窟中有这个民族留下的大批宗教、文学和医学文献。
在回鹘文剧本《弥勒会见记》中,他们的语言被称
为'Toγri(吐火罗)'。
据比较语言学研究,吐火罗语属于印欧语系西支Centum,它与Hittite语的关系及其他古语特征,使其有可能成为目前所知最早的印欧语言之一。
The Tocharian and the West Region in Tang
Dynasty
作者: 王樾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148-15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唐朝;西域;吐火罗;睹货罗故国
摘要:唐代西域、中亚地区所称“吐火罗”与今天新疆地区所谓的吐火罗遗存并不一致。
学界热议的中亚、西域“吐火罗语”、“吐火罗文”、“吐火罗人”是混同了佛经翻译语言与世俗通行语言的关系,这两者,其实不是一个概念,是不能彼此等同的。
而从吐火罗语文,又推演出吐火罗民族,更不是同一个概念。
从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唐墓群29号墓中出土的4件文书材料上可以看出:吐火罗人拂延等,既不通语言,也不熟悉唐时西州的交通管理制度,需通过翻译翟那你潘才能交流情况,求得当地保人才能颁给过所。
说明在7世纪中叶的唐代西州高昌县,吐火罗语并不是主要通行语言。
当时的吐火罗,应为古史中的希腊大夏王国,今阿富汗境内。
塔里木沙漠南缘的安迪尔古城,当年之所以被称为“睹货逻故国”。
是因为这里有贵霜文化遗存,而贵霜与月氏、吐火罗存在着历史关联。
在唐代新疆世俗社会中,并不存在吐火罗语、文、吐火罗人,因唐代往往将吐火罗与月氏联在一起,最终导致出现这一考古文化现象。
吐火罗人吐火罗人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况,一直是令众多中外学者感到困惑的问题。
有文字记载以来,东西方各种文献中有关吐火罗人的记录时隐时现,且多语焉不详,矛盾抵牾之处比比皆是。
所以,仅靠文献记载复原完整的吐火罗人的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吐火罗人在古代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流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所处的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却早已为人们所认识。
可以说,所谓的吐火罗人问题(Tocharian Problem),是研究印欧文明起源、东西民族文化交流、中亚西域文明的学者所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国际上对吐火罗历史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迄今已近百年,其背景则是吐火罗语文献的发现与成功解读。
吐火罗语文献主要发现于中国新疆库车、焉耆、吐鲁番一带,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吐火罗语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印欧语的一支,这暗示着操吐火罗语的古代库车(龟兹)、焉耆、吐鲁番(车师)的早期居民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原始印欧人。
由于新疆所出卢文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古鄯善王国(从精绝至楼兰一带)的土著语言亦为吐火罗语,表明塔里木盆地南缘诸绿洲上的早期居民很可能也是原始印欧人。
问题在于,西方文献中所指称的吐火罗(Tochari)最早却出现于中亚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他们以灭亡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而著称,这一地区也因之被后世称为吐火罗斯坦。
这一点与汉文文献的奘有关记载完全一致。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其地为“ 货逻国故地”。
然而这里却并未发现任何所谓的吐火罗语文献。
此外,东西方各种古代文献亦从未明确指称龟兹、焉耆地区的古代居民为吐火罗人,这就使得文献中的吐火罗人与所谓的吐火罗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相互脱离,似乎又互不相关的奇特现象。
由于希腊文献和汉文文献最早都曾提到吐火罗人早期在河西走廊及中国北部活动的某些迹象,加之吐火罗人余部在河西一带的活动又为9世纪的于阗塞语文献所证实,这就使得吐火罗人的历史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国学泰斗王国维古代吐火罗人是白人是大夏后裔2011年01月21日 15:08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王国维核心提示:窣利、睹货逻既同出东方,则其同语系之种族,若印度、若波斯、若大秦,当无一不出自东方,特其迁徙,当远在有史以前。
此前说之结论必归于是,又与民族西徙之事实相符合也。
虽然,侵略者自东往,贸易者自西来,二者皆史实也。
本文摘自《观堂集林》卷十三作者:王国维出版社:中华书局原题为:西胡考、西胡考续汉人谓西域诸国为西胡,本对匈奴与东胡言之。
《海外东经》云: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
又云:昆仑山在西胡西。
白玉山及昆仑山,即今之喀喇昆仑。
是前汉人谓葱岭以东之国曰西胡也。
(《山海经》此篇中多汉郡县名,是汉人所附益。
然在建平元年刘歆所进十三篇中,是犹出前汉人手也)《说文解字》玉部,石之有光者,璧也。
西胡中。
又邑部,鄯善,西胡国也。
又糹部,,西胡牦布也。
鄯善在葱岭东,牦布,葱岭东西皆产之,璧则专出葱岭以西月氏、罽宾、大秦诸国。
是后汉人于葱岭东西诸国,皆谓之西胡也。
魏晋六朝犹袭此名。
《后汉书·西域传赞》云:逖矣西胡,天之奥区。
宋云《行记》云:鄯善城主,是吐谷浑第二息。
宁西将军统部落三千以御西胡。
又云:惠生在乌场国二年,西胡风俗,大同小异,不能具录。
是南北朝人亦并谓葱岭东西诸国为西胡也。
西胡亦单呼为胡,《汉书·西域传》:西夜与胡,异其种类。
氐羌行国,逐水草往来。
是其所谓胡,乃指西域城郭诸国,非谓游牧之匈奴。
后汉以降,匈奴浸微,西域诸国,遂专是号。
罗布泊畔所出之魏晋间木简,所云胡浮窟、胡犁支者,皆西域人名。
而鄯善、龟兹所产铁,谓之胡铁;所作臿头金,谓之胡臿金。
又魏晋以来,凡草木之名冠以胡字者,其实皆西域物也。
六朝以后,史传释典所用胡字,皆不以之斥北狄而以之斥西戎。
释道宣《释迦方志》所谓此土,又指西蕃,例为胡国者也。
隋僧彦琮始分别胡、梵,(《续高僧传》一)唐人皆祖其说。
(道宣《释迦方志》、智广悉昙《字记》、慧琳《一切经音义》皆然)然除印度外,凡西域诸国皆谓之胡,玄奘《大唐西域记》,又由其文字分胡为三种,其于葱岭以东诸国,但云文字语言取则印度而已,不别为之立名;至葱岭以西,分为二种,一曰窣利,自素叶水城以西至羯霜那(火国),地名窣利,人亦谓焉。
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古代回鹘墓葬研究新疆吐鲁番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古代回鹘墓葬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回鹘是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他们在吐鲁番地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墓葬,这些墓葬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对研究古代回鹘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回鹘墓葬的发现与特点回鹘墓葬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考古学家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一批古代墓葬,这些墓葬被认为是回鹘人的墓葬。
随后的考古发掘工作证实了这一说法,揭示了回鹘墓葬的特点。
回鹘墓葬一般呈现出方形或长方形的形状,墓穴较为简单,没有太多的装饰。
墓葬内部常常有多个墓室,每个墓室都有独立的墓道。
墓室内的墓主人通常被安放在石棺或木棺中,身上还会有一些随葬品,如陶器、铜器、玉器等。
这些随葬品不仅反映了回鹘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还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信息。
二、回鹘墓葬的研究意义回鹘墓葬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回鹘人的生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回鹘墓葬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回鹘人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信息。
通过对墓葬中的随葬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回鹘人的生产方式、交流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比如,一些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和铜器可以反映回鹘人的手工业水平和生活习惯;而一些墓葬中的佛教造像和经文则表明回鹘人信仰佛教。
其次,回鹘墓葬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回鹘人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的线索。
在吐鲁番地区,回鹘人与其他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他们的墓葬中常常出土与其他民族相关的文物。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回鹘人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情况。
最后,回鹘墓葬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吐鲁番地区历史演变的线索。
回鹘墓葬的发现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吐鲁番地区在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化。
三、回鹘墓葬的保护与传承回鹘墓葬作为吐鲁番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首先,保护工作要加强。
回鹘墓葬所在的地区应该加强对墓葬的保护,防止盗墓和破坏行为的发生。
西域古国-大夏(吐火罗)大夏,是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首次提及的西域古国之一,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此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
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
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
其兵弱,畏战。
善贾市。
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
大夏民多,可百馀万。
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
其东南有身毒国。
”中文名称:大夏别名:巴克特里亚所属地区:亚洲方言:吐火罗语政体:君主制主要城市:新疆和田观古籍可知,大夏之名见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中,而吐火罗之名(或同音异字)则见于《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
大夏和吐火罗之名分别出现在两个时期,即汉时西域有大夏、大月氏而无吐火罗,北朝及以后的西域则有吐火罗、大月氏而无大夏。
鉴于北朝及以后的史籍中吐火罗和大月氏并列出现,所以将吐火罗对应于大月氏显然不妥,就是对应于大月氏的一部分也是很牵强的。
相反,大夏与吐火罗之名的分期出现,则为大夏即吐火罗一说带来了较为有利的信息和旁证。
与吐火罗的关系有学者主张大夏即吐火罗,他们认为,“大夏”正是吐火罗(Tochar a)的精确音写,或为西方记录中所载“Tokhar a”之对音。
语言学家们认为,经过五胡乱华事件后,中国北方中原人向江南迁徙,而外来民族进入北方及中原,因此北方方言的语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总的说来,普通话的语音系统跟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是大大简化了,而南方各方言,却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较多的古音成分。
如吴方言在声母方面保留了古浊声母和清声母的区别。
”因而“现在的吴语是中古北音的继承者。
”按语言历史学,晋以前北方地区的语言是中古北音,晋末以后则演变为现代北方方言(普通话)了。
既然“现在的吴语是中古北音的继承者”,那么就用现在的吴语来读一下“大夏”两字吧。
吐火罗人是什么人?他们和月氏人是一种人,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吐火罗人是中国人吗?他们和月氏是一种人,4世纪才有吐火罗之名人类在没有形成国家之前,各种族之间就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交融,这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族概念。
但不明智也不科学的是,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一些所谓的学者与专家就将它放在国家与种族的概念上,以民族为旗号,强化种族,忘了其所“研究”的时代并没有国家这一概念,进而生硬地强化某种不切合实际的学说,以达到所谓的“学术目的”。
对于这种说法,我们是反对的,虽然力量极其有限,但依然是反对的。
现在,就让我们以吐火罗人为例,表述我们对此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定位——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楼兰美女,迄今为止,新疆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尸,已有3800年。
这个人有明显的白人血统,关于她的身份问题也有很多说法,但大致可以归纳为这两种人:一、古羌人;二、月氏人。
古羌人的说法相对沉寂,对与错都没有引起太多争论;月氏人的说法则相对较为热闹,背后是这具在中国发现有白人特征的尸体的祖先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西方,月氏人被称为吐火罗人,并有这样的的定义:原始印欧人的一支,发源于乌拉尔山和南西伯利亚,南下进入塔里木盆地,最东到达河西走廊。
汉代时期,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而西迁,征服了巴克特里亚以及恒河流域,建立了贵霜王朝。
吐火罗人的Y染色体为单倍群R1a1a-M17。
更详细的论述是这样的:吐火罗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传统领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疆界以北是天山,以南是昆仑山,疆界以东是戈壁滩,以西是帕米尔高原,天山南麓的龟兹人和焉耆人、吐鲁番盆地的车师人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楼兰人,皆为吐火罗人。
汉字记录里描述的吐火罗人是大胡子、深眼窝和高鼻梁的人。
他们对西域文明,乃至整个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
西亚起源的小麦就是吐火罗人从西方引入中国的。
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楼兰文明,对中国佛教史发生重大影响的龟兹文明,融会东西方多种文化因素的吐鲁番文明,也是吐火罗人创造的。
唐朝的吐罗人是什么人
据志文“今则吐火罗国王之密属也”、“祖祁斯,皇火罗国大首领”可知,罗何含应为吐火罗人。
吐火罗国是历史悠久的中亚古国,在今阿富汗北部一带。
“南北朝以来,吐火罗与北魏、隋保持朝贡关系。
唐朝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后,吐火罗摆脱西突厥控制独立建国,与唐朝的关系更密切。
”段志凌介绍,当时唐朝利用加封和设立安西大都督府等手段,对吐火罗等进行管理。
同时,吐火罗也不断派遣使者和子弟朝贡,或派兵助唐平定内乱。
专家推测,罗何含之祖祁斯极有可能是王族。
祖父约在乾元元年“助国讨贼”,以骁勇善战屡建功勋,封官进爵留作宿卫。
据研究,唐代中亚吐火罗人多以罗为姓。
祁斯入仕唐朝后,其子孙也以罗为姓了。
东亚的白人民族:吐火罗人甘肃河西地区《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单于有太子名冒顿。
後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於月氏。
冒顿既质於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
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
文中所说的冒顿,后来成为匈奴的一代雄主,曾困高祖于白登山,刘邦通过给阏氏行贿才得以逃脱。
此后汉朝不敢与匈奴直接对抗,转而采用和亲政策,忍气吞声,养精蓄锐。
到武帝时,反戈一击,激战数十年,虽大破匈奴,但也消耗巨大,西汉从此由盛而衰。
冒顿曾作为人质前往月氏,是因为匈奴当年臣服于月氏,可见汉代以前,月氏国力之强盛。
月氏国在地图的哪一个角落?月氏人又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我再次翻开了《史记》,其《大宛列传》:“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
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
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
控弦者可一二十万。
故时彊,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
其馀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月氏国称霸时“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其国土就在今甘肃的河西走廊。
汉初被崛起的匈奴攻灭,其部众远徙中亚,建立了大月氏国,留在甘肃的,号小月氏。
武帝坐享“文景之治“的积累,仍不敢轻易对匈奴宣战。
除国内积极备战外,还派出张骞西行联络大月氏,以东西夹击。
不过月氏人此时已乐不思蜀,他们拒绝重返河西。
月氏西迁后,并非默默无闻。
他们东征西讨,于东汉初年建立了著名的贵霜帝国!鼎盛时期,其疆域西起咸海,东至葱岭,南包括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形成连绵中亚和北印度的庞大帝国。
国都在今巴基斯坦名城白沙瓦。
贵霜帝国与当时的汉、安息、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帝国,直到公元5世纪才灭亡。
在中亚和印度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月氏人,直到汉朝初年还居住在今甘肃的河西走廊,这一史实在很多年前就引起我的注意。
我很快得知,河西的月氏人;天山以南的龟兹人、焉耆人;吐鲁番的车师人;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楼兰人,由于人种、语言、风俗相近,被历史学家统称为吐火罗人,他们还被证实为是白色人种:1980年,中国的考古人员在新疆楼兰发现一具女干尸,被称作“楼兰美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吐火罗人墓志现身神秘中亚古国和大唐来往密切
导语:吐火罗是最初在塔里木盆地讲吐火罗语的游牧民族,原始印欧人中地处最东的一支民族。
昨日,西安碑林公布了一合唐代吐火罗人墓志研究成果。
吐火罗是最初在塔里木盆地讲吐火罗语的游牧民族,原始印欧人中地处最东的一支民族。
昨日,西安碑林公布了一合唐代吐火罗人墓志研究成果。
该墓志为《罗何含墓志》,高65.5厘米,宽65厘米,厚17厘米,2010年出土于延安市城南虎头峁,志盖呈覆斗形,正中为棋盘格,志文楷书阴刻于竖线格内,共26行。
记者获悉,中亚古国吐火罗与唐王朝关系紧密,史料中对于吐火罗曾遣使朝贡、入仕宿卫之事屡有提及。
但是之后就鲜有记载。
这次发现的《罗何含墓志》,是陕西目前仅存的唐代吐火罗人墓志。
墓主人名叫罗何含,墓志是842年所刻,墓主人的祖先是“吐火罗国王之密属”。
但是祖父时已迁到河西走廊,到他时在延安地区军队任职。
从而为研究古代民族迁移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墓主人家族中唐时就开始入住中原,罗何含那时就一直落籍到陕北延安,包括其兄弟姐妹、子孙等,从其名字上讲,已被中原文化同化。
尤其墓志上评价,罗何含的为官之道、做人风格等,已明显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这块墓志的发现和研究,为人们了解“安史之乱”后西北地区的社会、军事等情况提供了新资料,也为入唐吐火罗人的研究增添了重要个案。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