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鉴定与欣赏_工学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04 KB
- 文档页数:1
珠宝学习知识点总结画图珠宝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它涉及到宝石、金银等贵重金属的加工与制作。
学习珠宝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点,包括宝石的分类、特性、品质评价标准、鉴别方法、设计与制作技术等内容。
本文将对珠宝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习者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宝石的分类宝石是指在地球内部形成并经过加工后用于装饰的各种稀有矿物或有机材料。
根据宝石的形成方式不同,可以将宝石分为天然宝石、人工合成宝石和人造宝石三大类。
天然宝石是指自然形成而没有经过人为加工和处理的宝石,包括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等;人工合成宝石是指通过人工合成方法制得的与天然宝石具有相同结构、成分和性质的宝石,例如合成蓝宝石、合成红宝石等;人造宝石是指通过人工合成方法制得的与天然宝石相似但具有明显的人工痕迹的宝石,例如合成蓝宝石、合成红宝石等。
二、宝石的特性1. 光学特性:宝石在光线作用下具有吸收、透射、折射和反射等光学现象。
根据宝石的透光性可以分为透明宝石、半透明宝石和不透明宝石。
2. 物理特性:包括硬度、折射率、密度、断裂、双折射等物理性质。
不同宝石的物理特性表现不同,可以用于宝石的鉴别和鉴定。
3. 化学特性:宝石的成分和化学性质也是其特性之一,宝石的成分决定了它的色泽、透明度和其他特征。
三、宝石的品质评价标准1. 色泽:色泽是宝石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的色泽决定了宝石的价值。
例如,红宝石的色泽越纯正越艳丽,其价值就越高。
2. 透明度:宝石的透明度表现了其内部结构和纯度,透明度越高,宝石的品质越好。
3. 切工:宝石的切工是指宝石制作过程中的设计和打磨工艺,好的切工可以使宝石展现出最佳的光彩和火彩。
4. 净度:净度是指宝石内部和外部的瑕疵和杂质,宝石的净度越高,价值也越高。
5. 重量:宝石的重量对其价值也有很大的影响,重量越大,价值也越高。
四、宝石的鉴别方法1. 直接观察:通过肉眼观察宝石的外部特征,如颜色、透明度、切工等。
思维导图应用于宝石鉴定复习课的实践探索作者:阮耀华赵艳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19期【摘要】文章通过教学实践将思维导图引入宝石鉴定复习课,并展开了积极的教学探索。
思维导图运用于宝石鉴定复习课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总结归纳,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进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宝石鉴定课程实践探索【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253-02一、思维导图概述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发明。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述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化工具,它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各个级别的主题表现在相互隶属或相互关联的层次图上,在主题关键词、图像和颜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链接[1]。
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图形化表征,学习者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迅速掌握整个知识架构,从而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成知识的迁移 [2]。
思维导图同时运用了左右脑的机能,强调记忆、阅读和思维的规律。
二、宝石鉴定复习课现状宝石鉴定课程是高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宝石鉴定课程的知识点关联性强,多而杂。
学生通常对知识点的学习没有系统性且遗忘率高。
传统的宝石鉴定复习往往是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重现,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缺乏积极性,课堂效率低下。
同时讲授式的课堂无法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于复习的需求。
在传统课堂中知识掌握欠佳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进度而放弃,知识掌握良好的学生仅是回顾了知识点,提高不大。
传统的复习课堂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宝石鉴定复习课的教学探索(一)教学设计原则高效率的课堂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
宝石鉴定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学过程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