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肉瘤的ct_mr表现_刘强
- 格式:pdf
- 大小:473.11 KB
- 文档页数:4
瘢痕子宫,切口憩室:前壁峡部变薄,可见低信号带,局部可见直径约0.54cm的小T2WI 高信号囊样结构填充。
子宫后壁肌壁间肌瘤:子宫后壁明显增厚,内见大小约5.3cm×5.2cm×4.7cm(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的分叶状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病灶以低信号为主,其内夹杂条索状T2WI稍高信号影,未见扩散受限,边界清晰,动态增强病灶基本与周围肌壁强化程度同步,增强示双侧子宫动脉显影增粗、迂曲,未见异常卵巢动脉供血,未见子宫动静脉瘘征象;双附件区囊性灶,优势卵泡首先考虑,建议随诊复查:双侧卵巢可见,内有多个小囊影,大者位于左侧,直径约2.1cm,未见强化宫颈纳氏囊肿:宫颈形态正常,在T2WI上基质低信号环完整,前后壁见数个小囊影,大者直径约0.5cm,未见异常强化;子宫肌层内多发肿块,部分未见强化,部分不均轻微强化,考虑子宫肌瘤并变性;余肌层内信号改变,考虑子宫腺肌症改变:子宫前位,宫体球形增大,壁明显增厚,前后壁及宫底肌层内三个椭圆形及圆形肿块,大小分别为 3.3X2.6X2.6cm(前壁)、2.3X2.0X2.7cm(底壁)、2.3X2.8X3.1cm(后壁),病灶边界清晰光滑,T1WI、T2WI稍高信号为主,内夹杂小片状稍低信号,前壁肌层内病灶中央斑片状低信号周环绕不规则的片状高信号,DWI高信号为主,ADC未见减低,另前后壁见多个散在的直径0.3~1.3cm的类圆形T2WI稍低、稍高信号,增强显示子宫后壁大病灶几乎均强化,另多发病灶内见斑片状强化。
余部肌层内散在多发的大小不一的小斑点状T1WI、T2WI稍高信号影,周肌层信号稍减低,与结合带分界不清,累及宫体与宫颈交界区及宫颈后唇,增强显示病灶不均匀渐进强化。
子宫前下壁凸向宫腔内占位性病变,肌瘤并肌瘤变性可能性大;子宫后上壁局部改变,考虑腺肌症可能性大:子宫后位,子宫体增大,结合带后份局限性增厚、厚约 2.0cm,余未见增厚,其内见小斑点状T2WI、T1WI稍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同肌层;子宫前下壁肌壁间见软组织团块影并凸向宫腔,大小约5.1cm×4.8cm×4.9cm(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T2WI呈混杂低信号、内见少许片状T2WI高信号,弥散稍受限,动态增强病灶基本未强化周围可见少许絮状持续性强化,病灶周围血管显示较明显;宫腔未见扩张,宫腔局部受压呈弧形,内未见确切异常信号子宫右侧肌壁间占位,肌瘤并变性可能性大:子宫后位,子宫体饱满,结合带未见明显增厚,其内信号较均匀;子宫右侧肌壁间团块影,T2WI呈混杂低信号、其内见不规则稍高信号,未见异常弥散受限,动态增强病灶明显环状持续强化,强化程度略高于周围肌层,内部未见强化,大小约4.0cm×5.2cm×3.8cm(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病灶周围血管显示较明显,右侧为甚双附件区囊性灶,双侧附件区部分为巧囊可能性大:双侧卵巢可见,内有多个囊状T2WI高信号影,左侧较大者直径约2.9cm;双侧附件区另见T1WI囊状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均未见强化子宫后壁及峡部区上述异常信号,提示子宫腺肌症(局限性),伴腺肌瘤形成:子宫呈后位,宫体明显增大,轮廓较光滑,大小约7.5×7.9×7.7c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宫体后壁明显增厚,结合带不均匀增厚,与子宫外肌层分界不清,并在部分达宫底部,并延伸至子宫峡部前后壁、宫颈后唇中上段,范围约7.2×4.4×6.8cm(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部分病灶边界似可辨,病灶T2WI 上以低信号为著,内夹杂微小囊样、斑点样T2WI高信号,少部分T1WI呈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内夹杂的小病灶未见强化子宫前壁混杂信号占位,考虑肌瘤变性可能:子宫前位,宫体增大,大小约8.5×6.4×6.7(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结合带未见明显增厚,其内信号较均匀;子宫前壁肌壁间见一类圆形混杂肿块影,边缘光滑清楚,大小约4.8×4.9×5.5cm,T2WI呈混杂低、稍低信号,内可见斑片状稍高信号,T1WI呈混杂等、稍高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强化不明显,病灶周边渐进性强化,强化程度与子宫肌层强化程度相当左侧前庭大腺囊肿可能:左侧前庭大腺见T2WI高信号微小囊样影,直径约0.5cm,未见强化。
五.xx肉瘤诊疗指南子宫肉瘤就是生殖道肉瘤中最常见得一种,发病率低,占子宫恶性肿瘤得2%-6%。
子宫肉瘤多发生在40-60岁。
子宫肉瘤虽少见,但组织成分繁杂,主要有子宫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子宫肉瘤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常需术中冷冻切片以及术后石蜡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子宫肉瘤恶性度高,由于早期诊断困难,易远处转移,术后复发率高,放疗与化疗不甚敏感,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为30%-50%。
5-1.分类子宫肉瘤常见类型有三种,最常见得就是子宫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of uterus,LMS),其来源于子宫肌层或子宫血管得平滑肌细泡,可单独存在或与平滑肌瘤并存。
其次就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较少见得就是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亦称恶性苗勒管混合瘤(malignant mullerian mixed tumor,MMMT)或癌肉瘤(carcinosarcoma),它来源于苗勒管衍生物中分化最差得子宫内膜间质组织,同时含有恶性得上皮成分与恶性得间质成分,即癌与肉瘤成分。
5-2.诊断5-2-1.临床表现5-2-1-1.发病年龄子宫平滑肌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为43岁-56岁。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发病年龄较年轻,平均发病年龄为34、5岁,而高度恶性者平均年龄为50、8岁。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平均发病年龄57岁。
5-2-1-2.症状子宫肉瘤一般无特殊症状,可表现为类似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息肉得症状。
(1)阴道不规则流血为最常见得症状(67%)。
(2)下腹疼痛、下坠等不适感(25%)。
(3)压迫症状肿物较大时则压迫膀胱或直肠,出现尿急、尿频、尿潴留、便秘等症状。
如压迫盆腔则影响下肢静脉与淋巴回流,出现下肢水肿等症状(22%)。
(4)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常与肥胖(40%)、糖尿病(15%)、不育(25%)等伴发。
MRI在鉴别诊断子宫肉瘤与变性子宫肌瘤中的应用万青松; 罗继元【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7(015)011【总页数】4页(P88-91)【关键词】MRI检查; 子宫肉瘤; 变性子宫肌瘤; 鉴别诊断【作者】万青松; 罗继元【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集团总医院放射科四川攀枝花 617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来源于子宫平滑肌、结缔组织及内膜间质,根据病理类型分为癌肉瘤、子宫平滑肌肉瘤、腺肉瘤(多见青年女性)、内膜间质肉瘤、未分化肉瘤[1]。
该病发病率低,但恶性程度高,因缺乏临床特征,且疾病发展迅速,早期即可发生远处转移,因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2]。
子宫肌瘤则是生育期妇女常见宫壁病变,其肌瘤性质可发生各种退行性改,影像学检查两种疾病,均可呈现肿瘤位置、大小、肌层浸润,临床鉴别较为困难[3],笔者通过回顾分析24例子宫肉瘤及32例变形子宫肌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探讨MRI在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4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就诊,经病理证实的24例子宫肉瘤患者及32例变性子宫肌瘤者的临床资料,变性子宫肌瘤者诊断标准:病理学上失去典型旋涡状或编织装样变、红色样变或钙化等的子宫肌瘤,入选患者均有流产史,且伴随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进行性痛经等典型临床表现。
其中子宫肉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9例,月经量增多10例,腹痛4例,腹胀1例,4例CA125、CA199轻度升高,其余肿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病理检查显示LMS 3例,ESS 2例,MMMT 19例。
变性子宫肌瘤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14例,月经量增多12例,腹痛3例,腹胀4例。
1.2 检查方法患者均进行Siemens 1.5T Symphony和3.0T Verio MR超导扫描仪进行检查,相控阵体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平静呼吸下进行T1WI、T2WI、抑脂增强T1WI扫描,具体参数如下,T2WI:TR 5 550ms,TE 88ms,矩阵320×224,,FOV 300mm×300ms,层厚6mm,层间距1mm;T1WI:TR931ms,TE 8.6ms,矩阵256×205,FOV 300mm×300ms,层厚6mm。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高级):MRI测试题四1、多选交通性脑积水的CT和MRI典型表现有()A.脑室系统普遍扩大B.侧裂池扩大C.皮质萎缩D.脑沟变宽、脑回变薄E.灰白质界限清楚正确答案:A, D, E(江南博哥)2、单选T1加权像肝脏病变表现为近似水信号的是() A.肝囊肿出血B.海绵状血管瘤C.囊性转移癌D.局灶性结节增生E.上述全不正确正确答案:C3、单选“二尖瓣”型心脏形态基本X线特征表现是()A.主动脉弓缩小B.心尖上翘C.左右心缘饱满D.心脏呈“梨”形E.肺动脉段凹陷正确答案:D4、单选前列腺癌的转移,以骨转移最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A.脊柱、骨盆、股骨近端B.脊柱、股骨近端、骨盆C.骨盆、股骨近端、脊柱D.骨盆、脊柱、股骨近端E.股骨近端、脊柱、骨盆正确答案:D5、单选论述关节MRI影像,错误的是()A.关节软骨为一厚约1~6mm的弧形中等偏低信号影B.骨髓腔在TWI上是低信号;在TWI上是高信号C.关节软骨下的骨性关节面为低信号影D.关节囊、囊内外韧带和关节盘在各种加权图像上均为低信号E.关节腔内的少量滑液在TWI呈低信号;在TWI表现为高信号正确答案:B6、问答题非特异性脑动脉炎的MRI表现有哪些?正确答案:非特异性脑动脉炎常见于小儿和青少年,病理改变主要为脑内参考解析:试题答案非特异性脑动脉炎常见于小儿和青少年,病理改变主要为脑内中小动脉内膜炎、纤维组织增生,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多发性脑梗死、脑软化,少数也可引起脑出血。
后者是因为小动脉肌层变性薄弱所致。
脑梗死、脑软化及脑出血与其他原因引起MRI表现基本相似,仅发病年龄及病变多发为其不同,MRI病变血管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表现为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的狭窄,一种表现为脑内小动脉广泛狭窄。
7、单选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发病率为()A.45%B.30~50%C.90%以上D.50~90%E.30~45%正确答案:D8、问答题后纵韧带骨化的MRI表现有哪些?正确答案:后纵韧带骨化发生于后纵韧带肥厚的基础上,由于后纵韧带为纤维组织成分,发生骨化之后也主要为皮质骨成分,因此磁共振主要表现为沿椎体后缘的锯齿状黑色低信号影。
术前如何鉴别诊断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子宫肉瘤是一类较少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子宫肉瘤发病率为每年(1.55~1.95)/10万。
美国2017年子宫肉瘤估计新发病例4910例,占全国所有癌症新发病例(1 688 780例)的0.3%,在子宫恶性肿瘤中的比例不到10%。
但子宫肉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软组织恶性肿瘤,约占所有妇科肉瘤的88%。
子宫肉瘤是一类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可以起源于子宫平滑肌组织、子宫间质、横纹肌等。
根据WHO(2014)子宫体肿瘤组织学分类,将子宫肉瘤分为子宫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又分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未分化子宫肉瘤)及其他少见类型如癌肉瘤、腺肉瘤、横纹肌肉瘤等。
其中,子宫平滑肌肉瘤最常见(63%),其次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1%),其他类型较少见。
不同类型子宫肉瘤预后差异较大,来自德国的研究数据表明,局限于盆腔的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3.0%,显著低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97.2%)。
总体上,子宫平滑肌肉瘤恶性程度高,极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预后差。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子宫良性肿瘤,可见于50%~80%的女性。
因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相似,两者极易混淆。
世界范围内,子宫肉瘤的术前诊断率均不高,大部分子宫肉瘤在患者行肌瘤切除术后才得以诊断,在挪威,52.4%的子宫平滑肌肉瘤未能在术前或术中诊断;在美国,不同年龄段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发现子宫平滑肌肉瘤的概率在(9.8~33.4)/万。
由于子宫肌瘤是良性肿瘤,保留子宫的手术及保守性治疗(如子宫动脉栓塞、MRI引导的聚焦超声等)在肌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对于早期子宫肉瘤,标准的手术方式是子宫双附件切除;同时,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如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或分碎术,可导致肉瘤的医源性播散,严重影响了患者预后。
因此,术前鉴别诊断子宫肉瘤和子宫肌瘤对于肉瘤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子宫腺肉瘤与癌肉瘤的MRI表现冯峰;夏淦林;韩春燕;石健【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腺肉瘤和癌肉瘤的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宫颈腺肉瘤和2例子宫癌肉瘤的生长方式、肿瘤大小、MRI特征及其强化方式.结果带蒂外生性肿块4例,宽基底外生性肿块2例.肿块最大径5~14 cm(平均9.2 cm).6例病灶均表现为T2WI,相对于肌层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或宫颈基质不连续伴肌层受侵,肿块内不规则囊变坏死,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早期明显强化,后期持续强化.结论宫颈腺肉瘤和子宫癌肉瘤MRI表现相似,特征性表现为外生性肿块伴T2WI不均匀高信号,实质部分明显强化.%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RI features of uterine adenosarcomas and carcinosarcomas. Methods The MRI findings of 4 cases of cervical adenosarcomas and 2 cases of uterine carcinosarcoma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growth pattern, size of the tumor, MRI features, and the enhancement pattern. Results Four cases showed exophytic masses with a stalk and 2 cases showed broad-based exophytic masses.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tumor was 5-14 cm (with a mean of 9.2 cm). 6 cases were inhomogeneous hyperintense to myometrium with myometrial invasion on Tr-weighted images (T2WI). All the 6 cases showed irregular cystic necrosis areas in the tumors and solid components of early marked and later persistent enhancement Conclusion Cervical adenosarcomas and uterine carcinosarcomas have similar MRI findings. Their MRI feature is exophytic mass with inhomogeneous hyperintense signal on T2WI and strongly enhanced solid areas.【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1(022)021【总页数】3页(P98-100)【关键词】子宫;腺肉瘤;癌肉瘤;磁共振成像【作者】冯峰;夏淦林;韩春燕;石健【作者单位】南通市肿瘤医院影像科,江苏南通 226361;南通市肿瘤医院影像科,江苏南通 226361;南通市肿瘤医院影像科,江苏南通 226361;南通市肿瘤医院影像科,江苏南通 2263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上皮-间质混合瘤少见,包括腺纤维瘤、腺肉瘤和癌肉瘤[1]。
子宫腺肌症患者核磁共振成像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特点是子宫内膜异位生长入侵到子宫肌层中。
该病可导致子宫增大、月经不规律、盆腔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诊断子宫腺肌症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之一,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良显示能力,可提供详细的病变信息,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子宫腺肌症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子宫肌层增厚: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肌层有明显的增厚,通常厚度超过12mm。
增厚的肌层呈现为骑跨略高信号,边界清晰。
肌层增厚可导致子宫体积增大,这是子宫腺肌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2. 子宫内膜增厚:由于内膜异位生长入侵,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内膜增厚,多数在5mm以上,有时可超过10mm。
增厚的内膜呈现为高信号,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较容易鉴别。
3. 子宫腔畸形:由于子宫肌层增厚和内膜异位生长的影响,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腔可出现不规则变形。
常见的畸形包括子宫腔分隔、子宫角变形等,这些畸形可通过MRI准确显示。
4. 子宫壁结节: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壁可出现结节,约占患者的50%。
结节通常位于肌层内,为低信号,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
结节的存在可以通过MRI帮助评估子宫腺肌症的病情严重程度。
5. 子宫囊肿:少数子宫腺肌症患者还可以伴随着子宫囊肿的出现。
这些囊肿通常位于子宫壁内,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
囊肿表现为高信号,囊壁清晰,也可以通过MRI准确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子宫腺肌症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价值。
其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分辨率:MRI可提供细微的解剖结构信息,对子宫腺肌症的肌层增厚、内膜增厚、子宫腔畸形和结节等病变有较好的显示能力,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
2. 无创性:MRI属于无创性检查方法,不需要注射造影剂或进行切除活检,可以避免一些与手术相关的风险和不适。
子宫肉瘤的超声表现及误诊分析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其术前诊断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肉瘤10例患者的超声表现。
结果10例子宫肉瘤患者中,术前超声误诊为子宫肌瘤6例,子宫肌腺症1例,卵巢肿瘤1例,子宫内膜癌2例。
结论子宫肉瘤声像图缺乏特异性,超声误诊率高。
标签:子宫肉瘤;误诊;超声表现;鉴别诊断子宫肉瘤占妇科肿瘤的1%~3%,是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1]。
子宫肉瘤组织学上是一种由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或结缔组织构成的混合来源恶性肿瘤。
目前多普勒超声被认为是临床上子宫肉瘤的首选筛查方法[2]。
子宫肉瘤在声像图上极易与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及附件肿瘤等相混淆,以致误诊。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图像表现,分析总结超声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其术前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10月~2012年8月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肉瘤患者10例,年龄20~65岁,平均(48±12)岁。
就诊的主要原因:4例患者因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流水伴异味就诊;2例因体检发现子宫肌瘤就诊及复诊;2例因月经不规律,经期延长就诊;另2例因下腹隐痛伴腹胀就诊。
1.2 方法使用Philips IU22、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经腹凸阵探头频率3~5 MHz,经阴道探头频率5.0~7.5 MHz,检查子宫形态、大小、肌层回声、内膜、双附件及周围组织情况,重点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边界、形态及回声特点,病灶与周边的关系。
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周边组织的供血情况。
2 结果10例子宫肉瘤的声像图表现为:病灶位于肌层者5例,表现为子宫壁内实性低回声3例,囊实混合性回声2例,5例病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见丰富血流信号,超声误诊为子宫肌瘤及子宫肌瘤变性(封三图3);病灶位于宫腔者4例,表现为突入宫腔内中低回声,其中2例与子宫肌层无明确分界,血流信号丰富,超声误诊为子宫肌瘤及子宫肌腺症,1例沿宫腔向下达宫颈,与宫颈分界不清,另1例完全位于宫腔,均血流信号丰富并见低阻动脉频谱,超声均误诊为子宫内膜癌(封三图4);1例病灶巨大,位于腹盆腔,上至剑突,左右界达腋中线,下达耻骨上方,呈囊实性伴腹盆腔积液,超声诊断为腹盆腔内巨大囊实性占位伴大量腹水,卵巢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子宫腺肌症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它主要发生在绝经前的女性身上。
它经常引起痛经,月经量过多和子宫异常出血。
发病率为25%-40%,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
由于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不具体,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小于10%, MRI技术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所得图像与解剖切片标本基本相同,清楚地显示了子宫的三层结构:内膜关节区和外部肌层,并且可以在多个方向上成像。
已成为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和病理子宫腺肌病的病因不明。
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分娩或流产引起的器官损害,慢性子宫内膜炎和高雌激素血症。
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疾病是由于子宫内膜和肌层之间缺乏粘膜下层,而内膜基底层腺体和内部肌层或经络的间质侵入外部肌层。
通常,子宫内膜腺体超过子宫肌层厚度的1/4(约2.5mm)。
在子宫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病理学特征,并且子宫肌层具有小梁突起。
与子宫肌瘤不同,没有孤立的结节。
在显微镜下,异位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形成岛屿状的结构,周围的平滑肌细胞围绕增生。
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异位子宫内膜腺体通常是基底的并且对循环卵巢激素没有周期性反应。
然而,研究报告了内分泌变化的偶然变化,例如出血和蜕膜的变化。
二、子宫腺肌病的MRI征象常规MRI可以显示子宫腺肌病的病变,最好是矢状T2WI。
根据病变受累的程度,可分为弥漫型和限制型。
(1)常见表现和病理基础2.局部子宫腺肌病:在T1WI上,子宫的不对称性增加,病变和肌层相等。
T2WI显示卵圆形或圆形的低信号结节或质量,类似于肌肉层中的JZ信号,导致局部子宫壁增厚,病变侧模糊,与周围肌肉层边界不清,并且没有不准确信号。
病变发生在子宫后壁>前壁>子宫底。
T1WI上的低信号病灶中存在散在或多个点状高信号阴影。
3.与MRI相关的病理学基础:在T1WI上,低信号病变区域对应于增殖性平滑肌组织,其组织结构与JZ相似。
第28卷第4期CT理论与应用研究Vol.28, No.4 2019年8月(505-512)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Aug., 2019蒋小冬, 冯峰. 子宫癌肉瘤的MRI表现[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9, 28(4): 505-512. doi:10.15953/j.1004- 4140.2019.28.04.13.JIANG X D, FENG F. MRI findings of uterine carcinosarcoma[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9, 28(4): 505-512. doi:10.15953/j.1004-4140.2019.28.04.13. (in Chinese).子宫癌肉瘤的MRI表现蒋小冬,冯峰(南通市肿瘤医院影像科,江苏南通226361)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癌肉瘤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其MRI诊断的正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子宫癌肉瘤患者的MRI表现。
结果:子宫体积增大,宫腔内肿块。
病灶体积较大(6例最大径大于5cm),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晰。
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平扫T1WI呈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等、稍高混杂信号,部分合并出血。
病灶实性部分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1.105±0.136)×10-3mm2/s。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内部出血、囊变坏死区无强化。
部分肿瘤侵犯宫颈,并向颈管内脱出。
部分病灶合并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结论:病灶的大小形态、DWI高信号、较高的ADC值、早期及持续强化有助于子宫癌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MRI对肿瘤浸润的深度和范围有较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子宫;癌肉瘤;磁共振成像doi:10.15953/j.1004-4140.2019.28.04.13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志码:A子宫癌肉瘤又称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或恶性苗勒氏管混合瘤,由恶性上皮及间叶成分混合组成。
子宫肉瘤的MRI表现张爱萍; 徐凯; 庞建鑫; 李曾; 李伟栋【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3页(P68-70)【关键词】子宫肉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作者】张爱萍; 徐凯; 庞建鑫; 李曾; 李伟栋【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徐州 22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4; R445.2子宫肉瘤是一组起源于子宫平滑肌组织、子宫间质、子宫内组织或子宫外组织的恶性肿瘤。
组织学起源多是子宫肌层,亦可是肌层内结缔组织或子宫内膜的结缔组织。
肉瘤可见于子宫各个部位,宫体部远较宫颈部常见,约为15:1[1]。
子宫肉瘤占子宫恶性肿瘤的2~3%,主要包括子宫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好发年龄为50岁左右[2],因早期无特异症状,故术前诊断率仅30~39%。
由于其在磁共振上的表现鲜有人报道,笔者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完整影像及临床资料的子宫肉瘤的MRI表现及其病理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1.1 临床资料收集本院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行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子宫肉瘤患者,其中6例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4例为平滑肌肉瘤,4例为癌肉瘤,年龄43~6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或阴道不规则流血,其中合并下腹痛5例,体检发现腹部包块4例。
14例既往均体健,均否认有肿瘤病史。
1.2 扫描方法 10例行MRI平扫和增强,4例行MRI平扫,MR检查采用GE signa HD 3.0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常规行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
平扫横断位采用T1WI(TR 620ms,TE 16ms)、T2WI(TR 4000ms,TE 85ms)、脂肪抑制T2WI(TR 3000ms,TE 33ms),同时行DWI扫描;矢状位采用脂肪抑制T2WI(TR 3800ms,TE 85ms);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TR4000ms,TE 85ms)。